你看到的英雄薩利機長背後,是一個巨大的「看不見的美國」

2021-01-07 澎湃新聞

2016 年有一部關於空難的電影上映,並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那就是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薩利機長》。電影取材自發生於 2009 年 1 月 15 日的一樁真實事件。這一天,全美航空的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及副機師傑夫·史凱斯駕駛全美航空 1549 號班機,從紐約拉瓜迪亞機場飛往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道格拉斯國際機場。起飛後不久,班機在約 850 米的空中遭到鳥群襲擊,兩具引擎停擺。薩利機長因無法將飛機轉往最近的機場,選擇將班機降落在哈得孫河上。幸運的是飛機成功迫降, 155 名乘客及機組人員全部平安。

當所有人都認為以薩利機長為首的機組人員都是國家英雄的時候,他本人卻經歷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折磨,同時還要應對一場來自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的調查。

調查人員採用的模擬飛行,顯示飛機遭撞擊後仍有能力轉飛到最近的機場著陸,而不是冒險在水面上迫降。在這之前,飛機在水面上實行安全迫降的先例少之又少。當然,有幾十年飛行實操經驗的薩利機長,自然會闡明自己採取迫降的理由,並且獲得了最終的證實和認可。

這個時候,薩利機長平靜地說了一段話:這不是個人的勝利,所有人包括所有機組人員、空管、救援人員的共同努力才使大家生存下來。機組人員、救援人員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在整個事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那麼,空管?是怎樣一個存在?

美國記者珍妮·拉斯卡斯在

《看不見的美國》

中講述了空管這個群體的故事,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日常:

想去紐約拉瓜迪亞機場的空中交通管制塔,你必須穿過中央航站樓的D通道,一路會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高熱量高脂肪的椒鹽脆餅等食物和高檔啤酒之類的飲料;行色匆匆、川流不息的旅人還在抱怨依依惜別的夫妻、情侶擋了他們的路。好了,越過這一切,來到一扇厚厚的鐵門前,軍艦灰的顏色讓人有點壓抑。抬抬你的屁股推開這扇門。走進去。你現在是在……俄羅斯的列寧格勒?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真有點搞不清楚啊。煤渣塊砌起的牆壁,映著灰暗的日光燈;踏進狹窄破舊的電梯,慢騰騰地一路搖搖晃晃來到十樓,我的天,真冷啊!真對不住你了,不過這他媽的溫控器已經很多年沒工作了。好,忍著刺骨寒意,穿過另一扇灰色的門,努力爬上好多級混凝土樓梯,我的天,膝蓋可真疼。好了,就是這裡。歡迎來到拉瓜迪亞機場的空中交通管制室。來點吃的喝的,先看看這裡舉世無雙的風景吧!壯觀的天際線會在瞬間攫住視線,讓你無暇顧及其他。曼哈頓就在眼前無邊無際地延展,仿佛天空之下的巨幅壁畫。處處是轟鳴的飛機,白得耀眼,銀得炫目,仿佛巨大的鳥兒在爬行。31號跑道的逆風方向就是裡克斯島。那一端的希葉體育場好似遠在天邊,只有一個模糊的輪廓。這是2009年10月的早上,秋高氣爽,凌晨的寒意薄薄地沒有散去。此時此刻,這樣的景象可能終生難遇。若得壯麗景色如此,也就別去在意簡陋寒磣的室內陳設了。休息室的沙發上到處都用寬膠帶貼貼補補,看上去活像個不肯承認大限將至的老頑固。幾張破舊的摺疊桌子看上去有些年頭了。還有那空空如也的自動售貨機,不知道是猴年馬月的了,上面的廣告還在推銷25美分的「麥克和艾克」果味硬糖,早就不是這個價了。當然,就別去注意天花板上不知去向何方的幾塊瓷磚,翹得亂七八糟的嵌板,碎得千瘡百孔的塑膠貼板,以及一層層翻起來情況相當嚴峻的牆漆。一部紅色電話的聽筒上貼著一張標籤,上面寫著「黑色電話」。有的電腦設備讓人瞬間有種穿越的感覺,讓人懷疑這裡的人不是用電腦辦公,而是在用廢棄的設備過家家。還有控制臺上的某些裝置,讓人懷想過去的黃金歲月,啊,美好的舊時光,電話接線員們穿著尖尖的文胸,性感得無以復加。屋頂嚴重漏水,而且這種情況持續了很久很久,所以大家掛上了巨大的「尿不溼」,隨處可見的油布盛著一汪汪的水。一根橡膠軟管從一級級臺階上接下來,把水引到髒兮兮的水槽裡。有時候,浴室裡的水管會漏,哦,不是漏,是爆。有經驗的工作人員會在柜子裡多放一件衣服以防萬一。(沒帶衣服的人就彎腰低頭躲避噴射的水,不過還能洗洗腳呢。)設備陳舊簡陋,這裡明擺著就是個垃圾場。有的人企圖掩飾,有的人則不費那個心思,「但是,看看窗外,視線多好啊!風景多美啊!」每個人都會自豪地告訴來客。這裡是「宇宙中心」,這座控制塔每年為兩千三百萬飛來飛去的乘客服務;而這裡的飛機會經過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這座控制塔,修建於1962年的控制塔,是美國最古老的航空控制塔之一。是的,這裡就是個垃圾場。

聯邦航空局信誓旦旦地承諾說,明年會修建一座新的控制塔。是的,停車場的旁邊正在拔地而起一座新的建築。就在那兒,看得到的。所以,對這未來的新建築持懷疑態度好像沒什麼根據。然而,根據一些拉瓜迪亞地面控制工作人員的回憶,從1984年開始,就年復一年的有「明年會有一座新塔」的傳聞。「明年就有啦。」「明年就有啦。」「明年就有新控制塔了,還修老塔幹什麼呢?」四分之一個世紀了,明年復明年,工作人員們永遠需要在儲物櫃裡放一件備用的上衣,以防廁所爆水管。這足以讓任何人的態度從信心滿滿變成疑慮重重。

加裡很喜歡這裡。初聽起來你可能以為他瘋了。但他真的熱愛這個地方。(事實上,大多數拉瓜迪亞機場的地面控制人員都愛極了腳下這泥漿色的方毯子。當然啦,他們也都曾有過別的選擇。你跟他們呆久了,他們就會跟你講起曾經有過的其他機會。)此時此刻,加裡正在進行繁忙的地面管控。星期五上午的八點二十,正是空中交通極為繁忙的時候,每四十五分鐘就有一架飛機降落,另一架起飛;接著又降落起飛,起飛降落……一刻不停,如同一波又一波讓人煩惱不堪、身心俱疲的神經性頭痛。二十六架飛機排著隊準備離港,挨挨擠擠,後面還有數不清的飛機在待命。十二名空中交管員操縱管理著一切,使局面不至陷入混亂。布萊恩負責局部航班的控制,為起飛和降落清除障礙,確保整個過程順利進行。負責地面管控的加裡則專注於滑行道,這可是個讓人頭疼的迷宮,飛機永遠在滑行,每一架上面都有成百上千條性命。在所有的管控位置中,這裡的人最喜歡的都是地面,因為這工作太他媽的複雜了。那些井然有序,設備比較現代的機場很多,像亞特蘭大機場啊、丹佛機場啊,就有平行的跑道無邊無際地延伸,佔地數千公頃。和這些「同胞」們比起來,拉瓜迪亞顯得狹小逼仄,佔地僅六百八十公頃;滑行道很窄;跑道縱橫交錯;你只有等著另一個跑道上到港的飛機過了入口,才能開始指揮另外的飛機離港,否則兩架飛機就會……「砰!」同歸於盡。而且跑道三面都環水,還得注意別把飛機指揮進水裡。附近還有兩個可怕的「巨人」,紐瓦克機場和甘迺迪機場(這個機場尤其可怕),兩個機場每三十六秒就各有一架飛機起飛和降落,總讓拉瓜迪亞有種備受壓迫、相形見絀的自卑感,對於機場空中交通的疏通,更不是什麼好事。就在南邊將近二十公裡遙遙相望的甘迺迪機場真是個可惡的壞傢伙。要是那裡的飛機晚點了,拉瓜迪亞就得吃啞巴虧,更改跑道配置來幫助甘迺迪緩解晚點的情況。然而,這一切的複雜情況,一切的壓迫與限制,都讓這裡變成一個比亞特蘭大或丹佛機場精彩百倍的地方。不管怎麼說,這就是專屬於拉瓜迪亞機場的奧妙所在,這個破破爛爛的地方有種特別的吸引力。

加裡指揮一架「衝8」排隊準備離港,一架波音757剛剛起飛,從控制塔的窗外呼嘯而過。他一直注意著一架巴西航空的飛機和「查理9號」登機口。要操心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他的真名叫湯姆,可是不知為什麼,這裡的人都叫他加裡。他喜歡打冰球。以前是個快餐廚師。他的花園料理得特別好,最讓他自豪的還是一大片橘黃色美人蕉。與井井有條的花園不同,他的頭髮亂七八糟,下面的一雙眼睛則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搭配一隻奪人眼球的大鼻子。說起話來,一聽就知道是長島人。他舉手投足都透著焦躁,總是一副「好啦好啦好啦」的做派。工作的時候,總有一部頭戴式耳機話筒與他做伴。線很長,足夠讓他在狹窄的控制塔工作室裡閒庭信步。和這裡幾乎所有人一樣,他值班的時候總是站著。這可不是安靜坐著就能幹下來的工作。空中交管員們有個統一的外號叫「轉頭翁」,因為他們總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警惕得跟貓頭鷹似的。

剛剛起飛的那架757正飛往芝加哥。和所有的民航離港飛機一樣,構成之複雜遠非常人所能想像。在一般人看來,不過就是飛行員、機組人員、航班計劃和充足的燃料嘛。每一架航班都有很多人在密切監控,好像寸步不離的守護天使,時時留心,步步在意。比如,布萊恩指揮波音757起飛後不久,馬上就通過無線電將該飛機的監控任務轉交給了二十四公裡以外的一位空中交管員,這位控制人員的工作地點是長島韋斯特伯裡的航站雷達控制中心(TRACON,以下簡稱「雷控中心」),在雷達顯示器上,這架飛機就是一個小小的光點,但雷控中心的空中交管員必須全神貫注,指揮它上升到一萬七千英尺的高度。然後,就把這架飛機交給另一個空中交管員,這個人的工作地點是紐約艾斯利普市的航線交通管制中心(以下簡稱「航管中心」),他看到的也是雷達顯示器上的一個綠色小光點。各類管制中心如同一張網上密密麻麻的點,遍布整個美國。總共是二十二個,每個都配置了足夠的空中交管員,密切監視著這個國家交通繁忙的天空,像照顧嬰兒一樣細心呵護來往的飛機,將一個又一個光點傳遞給彼此。比如,紐約空管中心的空中交管員會指揮波音757往西飛行,最終將其交給克利夫蘭空管中心的一位空中交管員,飛機在他的指揮下繼續往西;然後被交給印第安納波利斯空管中心,也是一樣,指揮一段之後交接給芝加哥空管中心。隨著這架757越來越接近目的地,飛機會慢慢下降,監控機構慢慢變成了芝加哥雷控中心;最後會被交給芝加哥奧黑爾機場的一名空中交管員,指揮飛機降落併到達正確的接口。

就像這樣,每天都有將近三萬架民航飛機在美國的天空中嗡嗡嗡飛來飛去,互不幹涉,各行其道。這種相對比較現代化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和美國聯邦航空局(FAA)本身,都是在一次令人震驚的重大民航飛機空中相撞事故後應運而生的。那是1956年一個暖意融融的夏日上午,美聯航空718號航班從洛杉磯起飛,正飛向芝加哥。而環球航空的2號航班則從洛杉磯起飛,目的地是堪薩斯城。在科羅拉多大峽谷上空六千四百米的高空,飄著一朵積雨雲,而在這朵雲當中,兩架飛機相遇了。戲劇化的相撞過後,兩架飛機一頭栽進了大峽谷,一百二十八人就此罹難。

如今,類似的事故再也不會發生了。美國聯邦航空局總共僱用了一萬五千名空中交管員,以確保空中相撞事故和其他一系列恐怖事故成為永久的歷史。

空中交管員是一群動作協調、剛毅果決並以全局為重的人。他們都有獨特的本領,能夠根據物理學、幾何學、空氣動力學和上天賦予的勇氣,做出分秒必爭的決定。

他們有的「棲居」在跑道上方狹窄的玻璃房間裡,有的「藏身」於雷達控制室中。我們根本不得見其真身,但從登上飛機的那一刻起,分分秒秒都和他們息息相關(至少我們希望是息息相關的!)。

要是他們工作不稱職,我們可能會更了解他們。他們活幹得越好,就越默默無聞。

同樣隱秘而又無處不在的,是他們工作時那種痛苦與不安的氣息。這氣息中有苦悶,有牴觸,有洶湧的暗鬥。這群人長期滿懷怨恨,和管理層進行著僵持不下的冷戰,一遍一遍又一遍,現在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在日新月異的今日美國,空中交通管制行業的狀況不容樂觀。超負荷工作的空中交管員在人手嚴重不足的設施當中,用可以稱之為古董的設備盡力履行職責。這就像一場賭博,賭注不僅是大家越來越怨聲載道的飛機晚點;最嚴重的後果是數百萬來來往往的乘客的生命,他們不知道,空中安全竟然如此脆弱。

此時此刻,加裡正處於「插電」狀態,戴著耳機,對著話筒,踮著腳尖想看得更遠更廣一些。空中交管員們將在崗工作狀態稱為「插電」。「插電」意味著忘掉一切煩惱,不去想那些亂七八糟的工會啊、權益啊這一類的問題,也別去想華盛頓特區那一群誇誇其談卻從來不守諾言的政客。「插電」意味著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飛機上全是乘客,乘客們各有煩惱,而你掌控著他們的命運,所以你要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自我的一切思想,進入全然忘我的境界。加裡低頭看了一眼組魯滑行道,那上面有飛機佔著嗎?他很可能需要這條跑道。工作的時候,他需要做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要往前看四步、五步甚至十幾步。

而飛機跑道上的爭端很不好解決。

人人都想排在前面,人人都想做下一個起飛的,人人都希望趕緊離開。

一架波音737剛剛降落,轟然蒞臨跑道。終於到了!對於乘客來說,「到達目的地」意味著「好啦,可以下飛機了」。撫平大衣上的褶皺,揉揉一路都快坐腫的腳,大步流星地去開啟生活的下一個篇章。這架737正在向規定的查理9號登機口滑行,每一位乘客目前還乖乖坐著,安全帶系好,只有手指不耐煩地敲打著,但每個人腦子裡都已經在計劃下飛機後的行程了。

但查理9號還不能馬上使用,一架空中巴士正在登機,佔用了太久的時間。空客的乘客們心急火燎的,想趕快登機,趕快起飛,趕快到達另一個地方。他們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來,脫下大衣,折好,擺個相對舒服的姿勢。與此同時,每個人的腦子裡飛快盤算著按時或晚點到達目的地後要幹嗎。

「快滾啊!」737的飛行員很是焦急。

「趕緊的!」空中巴士的飛行員無聲催促著。

「我他媽要趕緊下飛機!」飛機上的每個人不約而同地想著。

加裡把這一點看得很透。他明白,這時候不管問誰,他們心裡想的肯定都是,「讓我先走!」但負責地面管控的交管員能做的只有這麼多。加裡指揮737順著組魯跑道滑行,「繼續組魯滑行!」他機關槍一般畢畢剝剝地往話筒裡說出這句命令。他絕不說「飛機繼續順著組魯跑道滑行」,而只是簡單直接的「繼續組魯滑行」。飛行員聽到加裡的命令,心裡叫罵一聲「媽的!」。組魯離查理9號登機口可不算近。這個蠢豬不是要讓我們一直跑到希葉體育場那邊,乾等著登機口空出來吧?不,加裡只是要737讓讓道而已。有一架「衝8」急著要離港(讓我先來!),他得給個位置,還有一架到港的麥道80得先沿著麥克跑道滑行一會兒(讓我先來!)。另外,他還得想想怎麼幫旁邊負責本地管控的布萊恩。他正努力避免拉瓜迪亞機場晚點的命運,同時操作著兩架離港飛機和一架到港飛機。這些紛繁複雜的局面被加裡盡收眼底,想在心裡,在每一個瞬間,都需要做出無數個千頭萬緒、互相聯繫的決定,完全沒心情去顧忌什麼。就算是最老練成熟和聰明靈巧的頭腦,也會覺得不堪重負。那麼多的突發狀況,無數架飛機,比飛機更多的生命,那樣沉重的責任,連罵一句「他媽的!」發洩一下都沒時間;也不能因為自己的事情離開哪怕一會兒,門兒都沒有!只有一個小時後,交班的空中交管員走進來,才能從「插電」狀態中解脫出來,休息三十分鐘左右,去樓下休息室吃點餅乾,或者去大廳買塊雞蛋三明治填填肚子。同時利用這個時間好好清空腦子,讓它自由呼吸,重獲新生。

加裡這樣的人總會不停地問自己:「嗯,如果是我,會有什麼感覺?」不停地捫心自問驅使他做出一切決定。他心裡很清楚,飛機著陸後,乘客絕對不想安安靜靜地等在跑道上。「我已經到了目的地了呀。」「為什麼還不能快點下飛機去辦事情呢?」「我們要在這兒坐多久啊?」因此,加裡不會讓737一動不動地停在組魯跑道上等登機口,而會指引飛行員在跑道上滑動。到朱麗葉跑道稍停一下,然後移動到利馬,接著再停一下。「給乘客馬上就能下飛機的『幻覺』。」這是加裡的座右銘,只有這樣,才能給乘客們希望。

他指揮737往北滑行,想讓它多挪挪窩,以便在查理9號空出來的瞬間就能夠讓它馬上去接那個卡位。他做得太棒了,運籌於帷幄之中,心裡情不自禁地給自己點了個「贊」。

換一個控制人員可能就不會這麼麻煩了,他肯定想不到這麼多,會直接乾脆地把737甩在組魯跑道哪兒,讓機上那麼多乘客一動不動地等著,越來越看不到生活繼續的希望,越來越覺得自己被遺忘了。把這件事情處理得更好,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不會讓那些人能更快地下飛機做事情,也不能扭轉拉瓜迪亞給外人留下的「世界最慢機場」的壞印象。不會有人說你是大英雄,更比不上避免一場空中飛機相撞來的驚天地泣鬼神,甚至都比不上在哈得孫河上成功降落一架空客A320。他只不過讓困在一架飛機裡的一百二十名乘客感覺稍微沒那麼糟糕而已。只不過稍微有那麼點人文關懷而已。只不過稍微多了那麼一點愛而已。這又有什麼呢?

《看不見的美國》,珍妮·拉斯卡斯 著,2019年3月

相關焦點

  • 《中國機長》與《薩利機長》,誰是你心中的英雄機長?
    「影片《薩利機長》打造薩利英雄形象的方式更傾向於反英雄式塑造,影片凸顯他表面風光無限背後的糾結與蒼涼,直到影片結尾才為薩利正名,落實他的英雄身份。」正是這種反英雄式的塑造,使得角色更加鮮活飽滿,更富有人情味,不再是以往那種「完美主義」式的英雄形象,更加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同時也使這種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 《薩利機長》:我不覺得自己是英雄!
    86歲高齡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攜手湯姆•漢克斯,繼《美國狙擊手》後再次為觀眾講述英雄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並以以3550萬美金拿下秋季頭冠。《薩利機長》伊斯威特拍出英雄不為人知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薩利機長(Chesley Sullenberger)與副駕駛傑夫‧斯凱爾斯(Jeff Skiles)駕駛空中巴士A320,從紐約拉瓜迪亞機場起飛前往西雅圖,飛機爬升中卻遭遇一群飛雁衝進雙邊的發動機,導致飛機失去動力。
  • 《薩利機長》講即使在這樣一個時代,也還是有英雄
    雖然故事講的是一場空難,但卻並不算一部典型的災難片,因為整部電影的重心並沒有放在空難發生的場景中,懸念的設置也不是大家是否能夠劫後餘生,空難的過程皆以插敘方式穿插在影片中,故事的主線則是空難之後的事——薩利機長到底是個英雄,還是騙子?迫降哈德遜河究竟是不是最優選擇?《薩利機長》 這麼簡單的一個故事為何能讓人感到如此精彩?
  • 《薩利機長》:揭秘奇蹟背後的真相
    老牌影帝湯姆·漢克斯飾演傳奇英雄薩利機長,不僅再現事故發生的驚魂時刻,而且完整還原了這次被稱為「哈德遜奇蹟」的空難事件背後難以想像的真實故事。《薩利機長》在騰訊全網獨家播出,全家團圓的時候,更適合一起為英雄鼓掌。
  • 《薩利機長》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我想大部分人也和我一樣,看紀錄片會昏昏欲睡,片長可能只有短短一個小時,卻硬生生看了好幾天才看完。除去上大學時因為專業原因必須要寫幾部紀錄片的影評之外,距離上一次看此類型影片也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了。 吸引我觀看這部《薩利機長》,完全是因為湯姆漢克斯的名字。這位陪伴我幼年時光的阿甘先生,他的至理名言「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滋味。」
  • 《薩利機長》:可被質疑的英雄
    他們面對的壓力甚至比薩利機長更大。在鳥群撞向客機,導致飛機兩臺發動機都停轉的情況下,薩利機長駕駛客機在哈德遜河上順利迫降,近200個乘客和機組人員無一死亡。飛機是在低空遭遇鳥群撞擊的,高度越低駕駛員的臨機處置時間就越短——飛機失速後飛快下降,高度越低墜毀危險越大,客機在低空雙發動機停轉一般的結局就是機毀人亡、無一倖免,而薩利機長卻創造了奇蹟。他無疑可以被稱為英雄。
  • 《薩利機長》,英雄背後的心酸,雖然符合規定,但卻倍感無奈
    其中《中國機長》更是讓很多人都覺得非常惋惜,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主題還充滿了正能量,但是不少影迷在看完之後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電影太過於空洞,很難讓人印象深刻。在優秀故事的背後,更多的是演員能否將那種感覺演繹出來?而在這部電影當中,扮演主角薩利機長的人就是被稱作是無所不能的湯姆·漢克斯。說到這位演員,想必很多人都不會陌生。
  • 《薩利機長》,英雄背後的心酸,雖然符合規定,但卻倍感無奈
    其中《中國機長》更是讓很多人都覺得非常惋惜,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主題還充滿了正能量,但是不少影迷在看完之後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電影太過於空洞,很難讓人印象深刻。 但如果說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還得說在16年上映的《薩利機長》。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2009年1月15號,全美航空公司1549號航班剛剛起飛之後,就遭遇飛鳥群的襲擊。飛機兩側的引擎瞬間停止轉動,從而引發了這樣一場空難。最終在機長薩利嫻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之下,機上所有的人都安全無恙地得到救援。
  • 《薩利機長》,是英雄?還是騙子?
    沒錯,就是「偏見」,這個詞源於片中機長薩利的「敵對方」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他們的絕殺是「挑刺」,始終懷疑薩利其實是做出了一個錯誤又危險的判斷,用一系列數據和演示來表示此次迫降完全可以返回拉瓜迪亞機場。如果最終聽證會NTSB的推斷成立,機長將直接從「英雄」變成「肇事者」,變成一個偷取榮譽的「騙子」!
  • 從《薩利機長》看災難片存在的意義!
    在紐約任何一個機場起飛或降落,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曼哈頓島上鱗次節比的高樓帶給人的視覺衝擊都是無與倫比的。正如薩利機長所說,百看不厭。在事件之後薩利機長的噩夢裡,飛機撞向曼哈頓的高樓的景象反覆出現。撞機曾經給這個城市帶來沉重的打擊,留下巨大的傷疤。如果這架飛機真的撞到地面,後果難以想像。影片中回顧薩利機長以往開飛機的經歷。有一次飛機事故,他說了一句,我要把她帶回家。
  • 湯姆漢克斯演繹《薩利機長》真實英雄事件改編而成!
    故事講述,在2009年1月的清晨,一臺民航機劃破曼哈頓的天際,眾目睽睽之下迫降在哈德遜河,負責駕駛的薩利機長保住了全飛機155條性命,贏得英雄的美譽,然而失事調查接踵而來,考驗著薩利機長的名聲。主演薩利機長湯姆·漢克斯再次證明他是影史上最具說服力的美國夢化身,從來不輕易說失敗、為自己的工作驕傲、盡心全力完成自己的義務,從《阿波羅13號》、《搶救雷恩大兵》、《怒海劫》、甚至是配音的《玩具總動員》,他身上體現出標準的星條旗英雄樣貌,於是當飛機沉浮在河面,他仍深入機艙搜索生還者,直到確認乘客都離開後才掛念起自己的安危。
  • 與美國的《薩利機長》相比,《中國機長》有哪些獨到之處?
    2016年,美國東木老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根據2009年發生在全美航空的一次飛行事故拍攝了一部同樣精彩的傳記電影《薩利機長》,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真實還原了薩利機長在雙引擎失效狀況下
  • 英雄背後的心酸,《薩利機長》,一部讓人說不出話的電影
    其中《中國機長》更是讓很多人都覺得非常惋惜,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主題還充滿了正能量,但是不少影迷在看完之後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電影太過於空洞,很難讓人印象深刻。在世界空難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種充滿正能量故事改編成電影的也不在少數。但如果說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還得說在16年上映的《薩利機長》。
  • 《薩利機長》:專業比英雄更值得尊敬和讚美
    你應該看這篇文章,是因為:真人真事,主旋律,英雄,《薩利機長》這片名聽起來有點乏味。
  • 《薩利機長》:哈德遜河奇蹟背後
    從外形看,湯姆·漢克斯並不算帥,也給人感覺從未年輕過,當他在大街上跑步,向路邊的行人打招呼的時候,甚至還有人認為他是位流浪漢。但是他寬厚的額頭、豐腴的臉頰,組合在一起,就讓人有種莫名的親切感。角色選擇上,漢克斯塑造了諸多例如「阿甘」這樣的好人角色,更是刷滿觀眾的好感值。說到湯姆·漢克斯的高光時刻,毫無疑問是在上世紀的1994年和1995年。
  • 薩利機長不是英雄,只不過是恪盡職守
    而今天的《薩利機長》,更加接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完成的是一個客機在海上迫降的奇蹟。同樣,《薩利機長》是改編自真人真事。是根據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發生意外改編的電影。講的就是一個飛機遇到意外,無法繼續飛行,迫降至大海上,以及之後後續發展的故事。劇情非常簡單。甚至在昨天看完《血戰鋼鋸嶺》之後,你會覺得今天非常平淡。
  • 《薩利機長》:60歲湯姆·漢克斯扮演英雄機長,揭露空難真相
    而這不得不提的一部空難電影就是2016年上映的《薩利機長》,《中國機長》又被成為「中國版的薩利機長「,但是我們透過《薩利機長》可以發現,《中國機長》和《薩利機長》雖然都是取材於真實空難事件
  • 速識電影|《薩利機長》——人心可畏,英雄難行
    薩利明明做了正確的決定,擁有一個好的結局,百餘名乘客無一傷亡,飛機安全著落。可他依舊被質疑著,哪怕公眾媒體將他當做一個英雄,一個創造了奇蹟的人。薩利機長是公眾心中的英雄,卻被權威部門質疑,完美的結果不代表正確的選擇。只要飛機上的儀表設備可以證明薩利機長的決斷是錯誤的,他的飛行人生就馬上有了汙點,沒有人會在意他飛行了多少個年頭,沒有人會關心他在決定著落的時候有多冷靜,錯了就是錯了。
  • 《薩利機長》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薩利機長》電影裡的都很真實,感動我的部分是旅客全部撤離後,薩利機長一直走到飛機尾部的艙門確認沒有遺留的旅客,才走到駕駛艙拿著自己的物品,從前門滑下,他負責的這一幕打動了我。以及在鳥擊後沉著冷靜做出正確決策,救了155名旅客的性命。
  • 「哈德遜河奇蹟」《薩利機長》觀影功課
    傳奇機長生平首次曝光薩利機長個人豐富的飛行經驗被認為是迫降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視頻中首次詳細介紹了薩利機長生平。薩利機長全名切斯利·B·薩倫伯格三世,16歲時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單人飛行,在空軍學院以優秀學員的身份畢業後加入空軍,成為了美國空軍F-4幻影戰鬥機的飛行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