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舉實」——從《飲食男女》中飲食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談起 | 肖瑤 張順生

2021-02-20 翻譯學研究

原載於《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現更名為《考試與評價》)2019年第6期:45-49頁,內容略作改動。

摘 要:電影是跨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載體,電影語言之中蘊含著豐厚的文化意蘊,電影字幕的翻譯對於文化輸出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李安執導的電影《飲食男女》中的中英字幕為切入點,探究漢語飲食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探討該片飲食文化負載詞字幕英譯中的佳譯及不足之處。「以名舉實」的譯法應廣泛地應用到飲食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之中。

引言

  當今社會,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電影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同樣成為各國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作為一種視覺、聽覺和表演藝術,語言在電影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語言具有鮮明的文化印記,故此,翻譯電影字幕時,既要準確表達原語言所傳達的文化信息,又要保持原語言的文化特色,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誤解,從而為呈現電影主題思想和文化內涵獻力。

  電影《飲食男女》是由李安執導、於1994年在美國上映的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倫理影片。上映後影響較大,1995年,便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the 67th Academy Awards)最佳外語片提名(Nomination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52屆美國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s)電影類最佳外語片提名以及第48屆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協會獎(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Awards)最佳非英語片提名等榮譽。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老朱是一名烹飪技術嫻熟、資歷豐富的退休廚師,影片開場時老朱殺雞宰鴨、煎炒烹炸、煲湯蒸煮,用豐盛的食物和無微不至的照顧來維繫家庭關係。影片中出現了許多具有中華飲食文化特色的菜餚,例如,「龍鳳呈祥」「翠蓋排翅」「龍鳳呈祥」「蟹粉湯包」「無錫排骨」等,極大豐富了電影中的飲食文化的內容。作為飲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部分,其在文化傳遞中所起的作用舉足輕重(孫立平,2017:258)。

  正如漢語與英語之間存在的語言差異,漢語重意,英語重形,中英菜名在命名方法上亦是差異懸殊:中文菜名多虛指,重美學性與藝術性,重字詞之間的意境與格調,以虛指實,其意蘊深遠,引人遐想。「佛跳牆」「霸王別姬」「獅子頭」「螞蟻上樹」「龍鳳呈祥」「芙蓉香包」「玉樹金錢」等菜名反映出中文菜名所洋溢出的生氣與靈機。英語菜名則多實指,重科學性和客觀性,強調製作方法和材料的呈現,簡單直接、清晰明了,產生一目了然的效果。

  中外語言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在翻譯過程中難以將原語言的句法結構和修辭色彩完美呈現在目標語言之中。「以名舉實」譯法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以名舉實」指先取其「實」,在此基礎上定其「名」。用事物的概念反映對象,強調對原文總體的歸納和概括。基於此,飲食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宜儘量「以名舉實」(張順生,2016:101)。

  本文將從電影字幕的翻譯特點入手,對飲食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以及影片中飲食文化負載詞的字幕英譯進行探究。

一、電影字幕翻譯特點

  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電影語言的翻譯屬於文學翻譯的範疇,但電影語言的載體與傳統文學作品的載體存在明顯差異,電影字幕翻譯需要服務於電影本身。基於影視語言具有聆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和無注性(錢紹昌,2000:61),電影字幕翻譯有如下幾大特徵。

  (一)時間性

  電影字幕在熒幕上停留的時間極其短暫,隨著畫面的切換、人物對白的變換,字幕也隨之進行轉換。通常一幅畫面的字幕在觀眾眼中僅停留幾秒鐘。觀眾在幾秒鐘之內需要兼顧畫面和人物對白,為了令觀眾在短時間內理解字幕所呈現的內容,字幕翻譯需要遵循簡明的原則,為觀眾理解影片清理障礙,幫助觀眾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接收影片信息。

  (二)空間性

  電影字幕一般出現在熒幕下方,原語言與目標語言各佔一行,二者長度相近為宜。字幕長度需適中,不宜過長,字幕過長會破壞畫面的協調性,影響觀影效果。字幕翻譯需要做到準確明晰,在有限的空間內為觀眾提供充分的信息,因此,在對字幕進行翻譯時可以酌情對原語言進行增譯或省譯。  

  (三)通俗性

  電影是大眾的藝術,觀眾群體的民族、性別、信仰、職業、教育背景、審美品位等都不盡相同。詰屈聱牙、晦澀難懂的字幕翻譯只會加深源文化與目標觀眾之間的文化斷層。因此,字幕翻譯要以電影自身的語言風格和受眾的語言習慣為基準,避免生僻字等詞彙的使用,採用大眾化的語言,儘可能做到通俗易懂、老少鹹宜。 

 二、飲食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

  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長久以來中華民族飲食生活的智慧結晶。川魯淮粵、浙閩湘徽等菜系在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畫卷上琳琅滿目、異彩紛呈。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不斷加快,飲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在逐步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文化負載詞是指標誌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彙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廖七一,2000:232)。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要考慮跨文化交際的平等原則,要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服務,並擴大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提高我們國家的軟實力(鄭德虎,2016:54)。飲食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飲食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中西方飲食內容和飲食習慣的差異導致飲食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難點主要體現在菜名的英譯。中國菜的命名不僅涵蓋了菜餚的原料食材,烹飪工藝,色香形味等基本信息,而且蘊含了許多鮮明的文化元素,比如菜餚的發源地、創始人的典故等相關信息(張豔豔,2015:55)。基於中西方飲食習慣和語言結構的差異,飲食文化負載詞可以採用以下幾種翻譯策略:

  (一)直譯

  直譯指直接借用英語中原有的詞,按漢語原有的意義和結構直接把原語中的詞、短語或句子轉化成譯語的詞、短語或句子,以達到譯語中的內容與形式(周建軍、張順生,2019;58)。直譯的特點為簡單直接、保留原語言的語言特色,如句型結構、語言風格等。菜餚的主要食材、烹飪方法、形味特徵等可以通過直譯反映出來。簡單的菜名逐字逐詞進行直譯能夠為觀眾呈現出菜品的直觀信息。

  (二)意譯

  郭建中認為意譯是指譯文的語言表達形式,完全遵循目的語的規範而不考慮源語的表達形式,但又忠於原文的意思。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較大,對菜名進行英譯時,不考慮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不加選擇地進行直譯會造成表意不明、不知所云的結果。這時酌情採取意譯的策略能夠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有效進行信息傳遞。

  (三)音譯 

  音譯屬於異化翻譯的一種,由於漢語中有很多詞在英語中都找不到相對應的詞,所以就用其漢語拼音或者與之相近的音來譯,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語言的風格(周建軍、張順生,2019:59)。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逐步提升,中國文化逐步走向世界,其中,具有中國特色的食物例如 「餃子」「豆腐」等為西方世界所熟知與接納。將這類飲食文化負載詞進行直譯或是意譯固然可以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但是難以充分展現我國的飲食特色。在達意的前提下,適當對飲食文化負載詞進行音譯,能夠為外國觀眾提供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契機,從而真正促進帶有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走向世界。

三、影片《飲食男女》中飲食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飲食文化負載詞的英譯主要分為菜名的英譯以及其他相關的飲食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基於此,下文對影片英譯字幕的佳譯和不足進行探究。

(一)影片中菜名的英譯

  1.直譯

  直譯側重於翻譯原文的字句,以詞為單位,要求呈現原文的句法結構、思想內容、語言風格和修辭特徵。但直譯並非要求譯者逐字逐詞地全盤翻譯,在兼顧目標語的基礎上適當對字詞進行刪減,保留原文十之八九的內容與風採即可。

  例1:

  原文: 青豆蝦仁

  譯文: Shrimp with Green Peas

  該譯文根據主料為主,配料為輔的翻譯原則,將菜名按照「菜餚主料+with+配料」的形式進行英譯,當然「以名舉實」而言,譯作「Peeled Shrimp with Green Peas」更準確;影片中的「蟹肉菜心」譯為「Crab with Vegetables」,這種譯法將菜餚的主要食材和輔料呈現出來,令觀眾能夠迅速掌握菜品的基本信息,「以名舉實」而言,譯作「Crab Meat with Vegetables」更準確。電影中將「豆瓣魚」譯作「Carp with Garlic Sauce」明顯佐料譯得有誤,宜譯作「Carp with Hot Bean Sauce」。

  影片中將「五柳雞絲」譯為 「Sliced Chicken」,「五柳雞絲」主料為chicken,「五柳」是一種調味小菜,由多種食材組成,此處由於字幕翻譯的時空限制,無法將具體輔料全部展開或加註解,音譯又失之妥當。故此,省譯配料五柳,對主料雞絲和烹飪方法進行翻譯,將 「五柳雞絲」譯作「Sliced Chicken」不失為一種相對妥善的處理方法。  

例2:

原文:鴨油素炒豌豆苗

譯文:Duck Oil Sautéed Pea Sprout

   該譯文對菜餚的烹飪方法「炒」和主要食材「豌豆苗」進行了英譯,遵循了「烹飪方法+主要食材」的菜名翻譯原則,清晰地呈現出菜餚的烹飪方法和主要食材。

   影片中的「大燴烏參」被英譯為「Sea Cucumber」,將「燴」這種烹飪方法省譯,直接呈現出來主要食材,但該譯本過於籠統,無法體現其烹飪特色。相比之下,「以名舉實」採用材「烹飪方法+主要食」的翻譯方法,將「燴烏參」譯為「Braised Sea Cucumber」,更能夠準確、清晰明了地呈現出「大燴烏參」區別於「燒烏參」「燉烏參」等菜品的烹飪特色。

  例3:

  原文:蟹粉湯包

  譯文:Crab Dumplings

  我們知道,蟹粉是螃蟹煮熟或蒸熟之後取出的蟹肉和蟹黃的統稱,按照英文螃蟹和蟹肉均可用「crab」,因此,譯文之中的「crab」用得沒有問題;譯本的主要問題將「湯包」譯成了「dumplings」,早期為了便於西方人理解,我們往往將「包子」「湯圓」與「水餃」不加區別地譯為「dumplings」。然而,時過境遷,中國的飲食文化已經漸漸為世界了解,「包子」 「湯圓」與「餃子」也漸漸與時俱進採用了英譯,宜分別譯作「baozi」「tangyuan」和「jiaozi」。顧名思義,「湯包」是內有湯汁的包子,湯包的主要烹飪手法為蒸。因此,將「蟹粉湯包」宜採用「以名舉實」方法譯為「Steamed Baozi with Crabmeat」。

  例4:

  原文:無錫排骨 

  譯文:Spare Ribs

  「無錫排骨」是一道具有地域風採的菜餚,帶有人名、地名的特色食物一般遵循以「人名或地名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策略。將其譯為「Spare Ribs」雖然清晰易懂,但省譯「無錫」二字或多或少失去了地域特色。根據2008年官方發布的2158道中餐飯菜英文譯名,可採用「以名舉實」方法,將「無錫排骨」譯為「Fried Spare Ribs in Wuxi?Style」。

2.意譯

  意譯並不強調「字對字」「詞對詞」原則,在原文內容被準確傳遞的基礎上,並不拘泥於具體的語言形式,而是側重於整體表達的流暢與通順。當原語言與目標語之間的語言結構、修辭手法、文化內涵等存在較大差異時,可以採取意譯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

  例5:

  原文:翠蓋排翅

  譯文:Shake Fin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翠蓋排翅」做法為:選用上品小排翅,發好,用雞湯文火清燉,到了火候,然後用大個紫鮑、雲腿,連同膛好的油雞,用新鮮荷葉一塊包起來,放好佐料來燒。大約燒兩小時,再換新荷葉蓋在上面,上籠屜蒸二十分鐘起鍋,再把荷葉扔掉,另用綠荷葉蓋在菜上上桌,所以叫「翠蓋排翅」。「翠蓋排翅」是道功夫菜,火功到家,火腿、鮑魚的香味全被魚翅吸收,荷葉清醇細潤,平衡排翅、鮑魚,菜品清香四溢。因此,此處的荷葉即「翠蓋」;「翠蓋」不只是一種普通的輔料,還平衡了鮑魚、雲腿等的厚重之感,為該菜品注入了靈魂。然而,影片字幕將簡單地將其譯為「Shake Fin」,而將荷葉這一因素全然忽略,體現不出翠蓋的妙用。基於此,我們認為可採用「以名舉實」方法將「翠蓋排翅」譯為「Lotus-Leaf-Covered Shake Fin」為宜。

  例6:

  原文:龍鳳呈祥

譯文:Joy Luck Dragon Phoenix

  中國文化強調喜福文化,「龍和鳳」的形象起源於中國古代傳說,象徵著代人民對未來的美好期盼。這一菜名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和祝福。將「龍鳳呈祥」直譯為 「Joy Luck Dragon Phoenix」,目的語觀眾會感到不知所云,無法得知菜餚究竟所指何種食物。將「龍鳳呈祥」譯為「Joy Luck Dragon Phoenix」無法準確達意,根據影片的上下文語境可得知「龍鳳呈祥」的主要食材為龍蝦和火龍果?,採用「以名舉實」方法譯作「Double Bliss?from Phoenix-Tailed Prawns and Dragon Fruit」較為合理。

  例7:

  原文:翅羹

  譯文:gravy

  影片中將「這玩意兒只能做翅羹」譯為「This is only good for gravy」。換而言之,「翅羹」簡單地譯為「gravy」(肉湯)似乎過於籠統、不夠嚴謹,採用「以名舉實」方法應譯作 「Shark’s Fin Soup」才對,但因為此處的「翅」指排翅,而指酒店後廚採買到的假翅,假翅久煮則散,無法成型。朱師傅因說假翅無法做「翠蓋排翅」這種大菜,只能做「翅羹」。因此,此處將「翅羹」譯為「Shark’s Fin Soup」系誤譯,「以名舉實」而言,譯成「Fake Shark’s Fin Soup」更為準確。

  音譯在翻譯過程中保留了原語言的語音特徵,根據原詞的讀音在目標語中選擇發音近似的目標語以表原詞之意,目標語失去了原意,僅僅保留其書寫特徵和發音方式。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來看,音譯更多保留了原語言文化的獨立性和特殊性。

  例8:

  原文:組庵豆腐

譯文:Tsu-an-tofu

  影片中將「祖庵豆腐」譯為「Tsu-an-tofu」。「組庵豆腐」為湘菜,是湖南組庵菜中極負盛名的一道菜餚,主料為豆腐,其他肉類為輔料。此菜餚以清末湖南督軍譚延闓(1880—1930)的名字命名。譚延闓是一位著名美食家,字組庵。其家廚熟知其喜好,常對菜品進行翻新,因其菜品風味別具一格,備受譚組庵喜愛。組庵豆腐作為「組庵湘菜」其中之一的特色菜品,享譽湖南。這道「譚廚名菜」具有深厚的文化典故,影片中採用音譯法能夠充分表達其中的文化意蘊,然而採用威妥瑪式標音法將「組庵」譯為「Tsu-an」似乎有落後於社會潮流之嫌。威妥瑪氏標音法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被廣泛地用於地名、人名的標音,但1956年初,大陸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發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後,漢語拼音得到推行,代替了威式標音法。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決定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法的國際標準。此後,威妥瑪式標音法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飲食男女》這部影片上映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正處於普遍使用漢語拼音的時期,因此將「組庵」譯為「Zu』an」更為規範。

  另外,「tofu」作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食物在世界範圍內傳播廣泛,被外國友人普遍接受,因此將「組庵豆腐」譯為「Tofu in Governor Tan Zu』an’s Style」不但能夠令觀眾接受,而且能夠傳達該菜品相應的歷史文化信息。

  例9: 

  原文:川揚潮浙菜

  譯文:Chinese cuisine

  影片中將「川揚潮浙菜」譯為「Chinese cuisine」,字幕並未將四大菜系展開直譯,反而將其意譯為「中國菜」。中國菜有八大菜系,川粵魯蘇、浙閩徽湘,其中各大菜系下又各有分支,例如粵菜又由廣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發展而成。影片中「川揚潮浙」應指我國的川菜、淮揚菜、潮州菜和浙江菜。若將其直譯為「Sichuan cuisine, Huaiyang cuisine, Teochew cuisine, and Zhejiang cuisine」,形式冗雜,違背字幕翻譯「簡潔明晰」的原則。因此,將「川揚潮浙菜」變通地意譯為「Chinese cuisines」,對這幾大菜系進行概括能夠使英譯字幕更加直觀明確。  

  例10:

  原文:食補藥膳

  譯文:ancient philosophy

  影片中的「食補藥膳」指「食療藥膳」,「食療藥膳」是傳統中醫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寓醫於食」,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食療文化,在防病治病、滋補強身、抗老延年等方面頗有獨到之處。字幕將「食補藥膳」譯為「ancient philosophy」,雖然具備足夠的概括性,但失之準確。影片的語境中強調食物之間的相互平衡,強調食補與藥膳的作用。因此,若採用「以名舉實」方法,將「食補藥膳」譯為「Food Therapy」更為貼切明了。

結語

   電影作為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字幕翻譯起到的重要作用毋庸贅言。字幕翻譯所具有的時空局限性要求字幕語言簡明準確、通俗易懂。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飲食男女》這部影片中蘊含著豐富的飲食文化,其中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菜名和其他飲食文化負載詞的字幕英譯值得深入探究。影片字幕中的飲食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應秉持縮小文化差距,促進文化交流的原則,在充分了解飲食特色的前提下,採取直譯、意譯及音譯等策略,在保證達意的基礎上,儘可能保留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通過電影這種現代傳媒方式將我國飲食文明成果展示給世界,以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引用文獻

[1]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 譯林出版社,2000:232.

[2]孫立平.文化翻譯觀視域下的中國餐飲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探[J]. 教育現代化, 2017(16):258-259

[3]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中國翻譯,2000 (1):61-65.

[4]鄭德虎.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上海翻譯,2013, (2): 53-56.

[5]張豔豔.中國飲食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8):55-57.

[6]張順生.對The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漢譯的思考—兼論「以名舉實」之譯法[J].中國翻譯,2016 (5):100-103.

[7]周建軍,張順生.談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方法[J].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3): 57-61.

作者簡介:

肖瑤,女,籍貫山東濟寧,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文學翻譯;

張順生,男,籍貫江蘇泗陽,上海理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應用翻譯理論與實踐?、文學翻譯

相關焦點

  • 《棋王》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以杜博妮 2010 年修訂本...
    本文擬以澳大利亞漢學家杜博妮 2010 年修訂的《棋王》英譯版本為例,考察譯者對其蘊含的道家的「道」和儒家的「仁愛」思想的傳遞和再現, 深入分析譯者在翻譯中國傳統儒道文化時所採用的策略,發現無論是音譯、直譯、文化補償, 還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譯文都始終遵循與原文形式上儘可能嚴格對照,內容上則忠實傳達。
  • 錢佳楠︱翻譯的政治與美學陷阱:從《素食主義者》英譯談起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某個意象在韓語原文中是一種苦澀的味覺,但是因為俚語的關係,如果按照原文直譯到英語裡,不僅完全不是苦澀的意思,還會造成一種錯誤的滑稽感,狄波拉說她在英語裡找不到一個相應的可以形容這種特別的苦澀滋味的詞,而且,考慮到要在英語裡重塑詩歌的韻律,她在譯文裡把這個味覺改成了嗅覺,與之對應,出現在原詩中的「舌頭」也在英譯中成了「鼻子」。
  • 飲食男女
    《飲食男女》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溫文爾雅的氣質,雖平庸卻很現實,把中國烹調藝術帶入家庭和情感的戲劇之中。該片裡的中國式盛宴、家人團聚的溫馨氣氛,無處不在的強烈的傳統氣息,讓觀眾感覺這是一部具有傳統意義的中國式電影。該片中年青一代與老一代在觀念上的衝突,老一代頑固地堅守著固有的傳統,正是現代中國家庭的寫實 。
  • 「飲食男女」難脫「飲食男女」?
    而是深處較低收入的慣性泥潭中,用一天的辛勤努力僅僅可以維持基本的生存問題,根本無暇無力思考更好發展的問題。因為窮,所以志短。因為窮,所以只能考慮生存的問題,何來考量發展問題。他的經歷與感慨讓我想到了「飲食男女」。
  • 每日一句英譯英:Survival of the fittest
    每日一句英譯英:Survival of the fittest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1) 遠離中文理解:至少在你耗費十年時間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此。不過,只有那些翻譯得非常非常經典的英譯漢範例不在此列。比如:Survival of the fittest這句經典英語的經典中文譯文是不能不知道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譚譯|英譯《射鵰英雄傳》即將面世
    隨即英譯的封面就被曬出來了——而第一卷的譯者是個……西方姑娘……消息一出,中國的網友們簡直操碎了心……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意境就算用中文讀著都需要時間去體會,西方人的文化背景擺在那裡,對金庸又知之甚少…很多中國名著都已經歷過「英譯」這個坎了,作為「前輩」,幾乎每一個都在告訴《射鵰英雄傳》——耿直,乃英譯之精髓《西遊記》Journey to the West《紅樓夢》A Dream in Red
  • 探索中國傳統戲曲外譯新路
    但是,正如朱玲所言,譯介內容長期局限於明清傳奇會導致國外市場誤認為崑曲只講千篇一律的浪漫故事,繼而感覺乏味。密西根大學教授林萃青針對崑曲在美國的傳播情況所進行的調查顯示,劇目傳統、重複、刻板以及範圍狹窄是崑曲無法直接吸引廣大美國觀眾的主要原因之一。
  • 每日一句英譯英:It sucks
    每日一句英譯英:It sucks為什麼要用英語學英語?因為在英語釋義中可以深深體驗讓許多學過的英語有「似曾相識燕歸來」,「原來就是用我學過的英語來表達啊」的感覺,既「溫故」,又訓練了英語思維和英語口語。比如:It sucks1) It sucks/That sucks英語體驗1.
  • 透視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英譯
    《浮生六記》是沈復在其妻子芸娘去世後,為表達生死隔離之思而寫的作品,原有《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六卷,流傳下來的僅有前四卷。《浮生六記》曾先後被譯成英、德、法、丹麥、瑞典、日、馬來等多國文字,其英譯本有4個,分別為中國譯者林語堂1935年譯本、英國譯者馬士李(Shirly M.
  • 每日一句英譯英:I was stood up
    每日一句英譯英:I was stood up有人把I was stood up last night翻譯成中文「理解」:昨晚被放鴿子了。英譯英能力的訓練以及「我不知道它的英語意思是什麼?」1) I was stood up英語體驗:1. I'm sorry I stood you up, but I had a family emergency last night.
  • 飲食男女:經典重溫!豆瓣9.1分,李安導演的飲食世界不容忘卻
    飲食男女:經典重溫!豆瓣9.1分,李安導演的飲食世界不容忘卻說到李安導演,大家很自然的會想到很多關於他的代表作,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喜宴》《飲食男女》。不過在我心中,縱使李安導演有這個多的經典作品,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1994年上映的《飲食男女》最得我心。
  • 每日一句英譯英:Make yourself at home
    每日一句英譯英:Make yourself at home作為學英語的學生,學英語不僅是為了英譯漢,首先是訓練英譯英:只有先用英語「理解」,才有後用中文「表達」。「表達」水平有高低,只與中文強弱有關,無關英語。
  • 每日原版英語英譯英:Order in
    每日原版英語英譯英:Order in這段「原版英語」的學習重點是order in和food delivery app我們來看看分別用「中文思維」(英譯漢)和「英語思維」(英譯英)學習,各有什麼效果。一、英譯漢式中文思維:1. Let's order in. 我們點個外賣吧2. What do you feel like eating? 你想吃什麼?
  • 什麼叫做「原版英語英譯英高級閱讀」?
    什麼叫做「原版英語英譯英高級閱讀」?既然中國的現行的英語教育需要學生至少要為之付出十年八年不可逆的生命和時間「促進」這件事情,那麼,在十年八年的盡頭,這件事情最功德圓滿的結果應該是什麼?評判評價的標準又是什麼?
  • 每日一句英譯英:My Aunt Flo is in town
    每日一句英譯英:My Aunt Flo is in town我們辛辛苦苦學習最後得到什麼「正果」?當我們明明可以把英語「翻譯」成其它英語表達就能「理解」的時候,我們為什麼卻年復一年還要「翻譯」成中文?英語非得除了「說中文我才能懂」?
  • 實用句子漢譯英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實用句子漢譯英 2013-02-20 16:11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1.
  • 每日一句英譯英:I have insomnia
    每日一句英譯英:I have insomnia我們不需要「懂得」英語字面I have insomnia「(中文)什麼意思」,我們只需要懂得它的「英語意思」即可。這就是用英語學英語的技巧,和習慣及能力的養成。
  • 每日一句英譯英:I'm a team player
    每日一句英譯英:I'm a team playerteam player是什麼意思?1) team player是什麼意思?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或在工作面試時,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英語就是:Well,I'm a team player.但是,but what does it mean when you say I'm/You're a team player?
  • 詞語||譯「龍」為「dragon」:中國形象對外傳播的一個敗筆 | 黃佶
    譯龍問題事關國家形象,我們應該重視並解決好這一問題。 關鍵詞:文化負載詞,翻譯,龍,國家形象,一帶一路  2017年11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陪同來訪的美國總統川普遊覽故宮。其間,習主席向客人介紹了中國文化,並說「我們叫龍的傳人」。
  • 蔡華:理雅各英譯《中國經典》再版「他序」論略
    作為本土理雅各英譯《中國經典》原版再版的首發版本,在 1960 港大版中這篇「他者」寫作的譯介副文本中,賴廉士爵士在理雅各英譯《中國經典》對簡明整合,跨譯本貫通整合的框架下,重申了本土對理雅各譯介成果對象的「求真」態度;同時,置面理雅各《中國經典》英譯系列,賴爵士以香港本土為出發點,盡數地域性環境對理雅各譯介的推手功能,踐行的是對理雅各譯介行為的「求真」作為:「傳教年間,理雅各一直客居香港,因此與寄居在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