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是怎麼回事?星雲、南懷瑾、莊子的看法顛覆你的認知

2021-01-08 千面略懂先生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

我們大家對於死亡,似乎總會有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和排斥,甚至從古至今很多人都避諱提及死亡這個字眼。

皇帝死了叫做駕崩,美人死了叫做香消玉殞,現在的人死了,都用去世、仙逝、駕鶴西去等代稱。

我曾聽一位老外這樣說:

我發現很多中國人有個特點,那就是活著的過程不講究,一生都在恐懼死亡的擔憂中度過,最後還是難逃命終。與其在活著的時候這麼累,倒不如好好享受活著的過程,這樣到了死亡的時候也能坦然面對。

仔細一想,確實有些道理。我們身邊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謹小慎微、膽戰心驚中度過。

那麼,人的生死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為什麼很多人終極一生都沒弄明白這個問題?

帶著這些疑惑,我曾翻閱各大書籍。其中,星雲大師、南懷瑾先生、莊子的看法最為顛覆我們固有的認知。我做了一些簡要的筆記,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01星雲大師:世事無常,別總以為來日方長

在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曾有過這樣的感受:這人啊,一過二十五歲,就感覺時光在成倍地飛,逝。

一眨眼間的功夫,一年又一年過去了。

在茶餘飯後,與身邊人閒談時,總會時不時地聽見有人說著「你還記得xxx嗎?他肝癌晚期,上周走了」、 「又要寫禮錢了,同事父親仙逝了」、 「xx上個月出車禍了,現在還在醫院躺著沒醒呢」......

面對生活中這些生死夭壽、愛恨悲喜,佛法告訴我們,「諸行無常」,人世間的事情總是變幻莫測,讓人意料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著名佛學大師星雲大師也說,世事無常,別總以為來日方長,忘記了珍惜光陰,忘記了珍惜光陰裡的人。

很多朋友背井離鄉外出打拼,一年能與父母相見的次數屈指可數。

曾有調查表明,66%的人,常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邊,有22%的人,一年到頭能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不超過7天。

我們忙於生計、忙於應酬,總以為來日方長,習慣說著「以後以後」 、「下次一定」,可世事難料,時光從不會在誰的身上停留。

由此,星雲大師勸戒我們:

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要珍惜歲月,常回家看看,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留下終生遺憾!

02南懷瑾:人生無常,生死有如晝夜一樣尋常

頗具智慧的南懷瑾先生,被人尊稱為「南師」,集「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縱橫古今、博融東西之學於一身。

相關焦點

  • 《莊子.大宗師》:人生除生死無大事,莊子如何看待生死這件大事
    由於領悟逐漸深入,自然發現之前文章有很多的毛邊瑕疵,但是呢也有很多的閃光點。所以,我想,那個完美的語言表達,看來是永遠不會到來了。事實上,永遠只有當下——此刻的「完美」。關於生死的分享,我想放在莊子內七篇的《大宗師》裡分享。之前《大宗師》已經分享過兩篇了,上一次分享還是去年11月上旬,真是有夠久的了。
  • 人的福報是有定數的,聽聽星雲大師、南懷瑾教你如何守住福報
    就好比佛門高僧星雲法師和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就給出了自己不同的建議。這裡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他們二人的見解,大家不妨參考一下,試著來守住自己的福報吧 。01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本名釋星雲,法號悟徹,因其道行極深,是佛家的大德高僧,所以其弟子、信徒便尊稱之為星雲大師。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
  • 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給糟蹋了
    人生態度定位之長遠在南懷瑾先生的禪修實錄中曾說過,「我們的命其實都一樣不用去看八字,我們八個字決定一生,生於憂患,且死於憂患」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理解,但筆者認為,生於憂患是指我們會在苦難裡得到提升,而死於憂患即人對於憂患過於的勞神,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過度的勞神會傷其脾腎。所以一個人的命運不是看重於他的經歷的遭遇,更多的是決定於一個人對於事態的態度。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我們就應該非常純粹的只利用原文來進行讀解,原文寫給我們多少字,我們就讀多少字,原文寫給我們什麼字,我們就讀什麼字,而且每一個字和每一個詞,都必須嚴格按照古代漢語的的解釋來理解,每一字、每一詞的解釋都要有根有據,絕對不可以自己想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
  • 星雲大師:用90多年經歷,講述如何面對名利、生死、欲望
    星雲大師在世界各地建了200多個道場,是公認的一代高僧,是海峽兩岸的一座精神橋梁。與星雲大師相識多年,《環球人物》記者感到,他雖然越來越年長,卻散發出越來越多的活力。他向讀者分享了約90年的人生感悟,把生死、名利、欲望這些世人參不透的話題剖析得異常透徹。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在《逍遙遊》中,莊子揭示了人類存在「認知局限的狀態」,以及這種狀態造成的錯誤生活觀,並發現人的價值與本位所在,最後為此提出了打破認知局限的方案:無我、無功、無名。也就是說,逍遙遊實際上是教我們認識到人的認知局限,然後如何避免認知局限造成的錯誤生活。
  • 莊子《秋水》的思想價值,立體化揭示人類認知局限狀態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的一篇經典文章。我們知道,《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內篇被學界公認為莊子的真作,外篇和雜篇屬於莊子弟子或者後世所作。從思想層面上來說,外篇、雜篇都是對內篇思想的發散和補充,以及拓展延伸。「秋水」就是對「逍遙遊」思想的模仿,或者說對其進行具象化、場景化的闡述。
  • 莊子智慧:做人最高明的境界,莫過於這8個字!悟懂者受益匪淺
    莊子,姓莊名周,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更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思想的高妙之處不同於儒家思想,莊子思想強調人的天性、生活的自由以及精神上的獨立。莊子的思想智慧,對於現在社會的生活,也十分受用。
  • 第五人格:COAⅣ金皮得主揭曉,鐵皮造型顛覆認知,玩家:太酷了!
    在不負眾望的COAⅣ金皮得主揭曉之後,其酷炫的造型更是顛覆了玩家們的現有認知。那麼,這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四、顛覆玩家認知的鹿頭金皮在《第五人格》現有的所有時裝,鐵皮風格的時裝其評價在玩家群體內,其實是並不怎麼友好。「突兀、死板、難看」更是成為了部分玩家,對鐵皮時裝的固有認知。
  • 莊子:生死看淡,不服就幹,一場關於死亡的思考
    你這樣一搞讓別人情何以堪:找政府報銷吧顯得自私自利,不報銷吧又賠不起那錢,很多人只能假裝出國的時候沒看到魯國的奴隸,乾脆不贖了。那麼莊子何德何能,何以在眾多奇葩之間脫穎而出,把高調起出新的高度?咱們書接上文。話說這人生人,蝶生蝶。像很多普通人一樣,莊周娶到了母莊周也生下了小莊周。日子一天天過去,莊周一邊養活著老婆孩子一邊研究哲學。
  • 莊子最智慧的一句話,僅用8個字,揭露天道奧秘,助你看透生死
    「生死」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個體一直在探討且尋找的命題,多少帝王擁有了榮華富貴,得到了無上權力,卻還是想要窮盡一生尋找長生不老之術。縱使到了現代,我們依然逃不過生與死的考驗,而千年之前,莊子就對生死命題做出了非常超前的解釋,在《莊子》中有好多地方談論到生死問題。第一處是在《莊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厤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南懷瑾:人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在我們的思想認知中,佛家、道家、儒家本是三種不同的學派,他們所闡述的思想完全不同。但在南懷瑾的思想認知中,他卻能夠將佛、道、儒三家思想進行對比,並且得出結論。然而,作為一代宗師的南懷瑾,一生致力於佛、道、儒得研究,並將這三家思想進行融會貫通,與此同時,南懷瑾也在自己多年的研究之中得出關於人生的結論。
  • 南懷瑾被方舟子認為是江湖騙子,北大教授也將他歸為旁門左道
    但是他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專家當面說他是「神棍」、「大忽悠」、「江湖騙子」,其中著名大家鬥士方舟子、已故文學大師李敖先生以及北大教授李零對南懷瑾的批評尤為尖銳,幾乎將南懷瑾先生貶得一文不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南懷瑾切身經歷:《金剛經》的力量不可思議
    《金剛經》是一部開啟智慧,了脫生死的無上法藏。南懷瑾先生曾數次講述自己誦念《金剛經》的切身體驗。《金剛經》包含了對人生、生死、宇宙、法意等種種思考,佛在與弟子的對話中,為我們解惑種種答疑,是一部開智慧、了脫生死的無上法藏,不僅是大乘佛教宗派都會涉及的一部佛典,更是禪宗的必讀經典。南懷瑾先生不僅多次講《金剛經》的智慧,還多次分享自己與《金剛經》的因緣,誦念《金剛經》的體驗。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
  • 南懷瑾弟子魏承思 講述他與南懷瑾的交往以及南懷瑾的往事
    吸取曾在佛光山星雲法師那裡遭猜忌的教訓,我不敢說出以往的真實身份,怕引起誤會,就只讓海英介紹是《世界經濟導報》記者。哪裡知道在懷師那裡遇到了當年在上海相識的劉雨虹和陳定國夫婦。我的「真面目」也就很快被戳穿了。然而後來懷師從未對此介意,反而還常把我的這段經歷向臺灣友人介紹。這才真是佛家的不起分別心。六點左右,一位仙風道骨的長者拄著手杖飄然而至,一襲長衫,滿面春風。
  • 莊子寓言 大瓠之種
    據說莊子的學問大到無所不知,而惠子讀過的書,則可以裝滿五輛車子。惠子是魏國的宰相,莊子是個打草鞋的。有人說他們是朋友,我看不像。一天,宰相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贈了一粒大葫蘆的種子給我,畢竟是王的恩寵,寶貝啊!所以我就更加特別地精心培育它,終於有一天葫蘆長成了,結出了一個的巨大葫蘆,足足有有五石重,要知道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五石的一個葫蘆有六百斤重吶。
  • 莊子:有一種「潔癖」,讓你的內心空無一物
    』但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爭論不休,而往往都是莊子取勝。有一次,惠子做了梁惠王的宰相時,莊子去看他。有人跟惠子說:「莊子來,是想取代你的相位呢。」惠子很驚慌,就派人在城內搜尋莊子三天三夜,沒有找到。不料莊子自己找上門來,給惠子講了一個故事:你聽說過嗎?南方有一隻鳥,名叫鵷雛,它從南海飛到北海。
  • 莊子:生死看淡,不服就幹,一場關於死亡的辯論,揭示人生大境界
    你這樣一搞讓別人情何以堪:找政府報銷吧顯得自私自利,不報銷吧又賠不起那錢,很多人只能假裝出國的時候沒看到魯國的奴隸,乾脆不贖了。那麼莊子何德何能,何以在眾多奇葩之間脫穎而出,把高調起出新的高度?咱們書接上文。話說這人生人,蝶生蝶。像很多普通人一樣,莊周娶到了母莊周也生下了小莊周。日子一天天過去,莊周一邊養活著老婆孩子一邊研究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