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酵餅到聖餅
麵包是西方大部分百姓的主食,濃濃的麥香,蓬鬆的口感,也贏得了世界其他民族人們的喜歡,就連中國人,早上吃一片吐司麵包,也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麵包除了在西方國家飲食中有著重要地位,在其宗教信仰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在《聖經》中提到麵包的地方就有幾百處,在書中也將葡萄酒比作耶穌的血液,而麵包則是耶穌的身體。
不過細心一些的讀者會發現,《聖經》中所提到的麵包其實是無酵餅,也就是說沒有經過發酵處理的麵餅。雖然同樣是小麥粉揉成的麵團烤制而成,不但麥香味會差許多,更是會徹底喪失掉蓬鬆的口感。
就是這樣看起來不大好吃的無酵餅,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卻十分尊崇,甚至被稱為聖餅,在不少歐美影視劇中,聖餅還擁有趨吉避邪,讓吸血鬼不能近身的「神奇」功能。
其實這些都是後人對宗教事務的美化,聖經中之所以強調麵包不要發酵,埃及人大有關係,那這對於以色列人來說,就有點丟人了。
出埃及記前的一段歷史
公元前1450年,是《聖經·出埃及記》發生的時間點,在此之前,大批希伯來人在埃及扮演的奴隸角色,他們世世代代為奴,生活極其悲慘,雖然後來先知摩西帶領希伯來人重返故土,但這段屈辱的歲月,卻深深烙印在了希伯來人的心中。
心中的怨恨積累的如此之久,如此之大,自然需要發洩的出口,於是在後來的《聖經》中,希伯來人特意將埃及人最喜歡的麵包和啤酒,換成了葡萄酒和無酵餅。
我們知道,聖經故事發生的故事地點主要位於埃及北部和美索不達亞(中東)附近,這裡不僅土地肥沃,而且氣候溫潤,十分適合小麥等穀物的生長,在那個時候,大麥和小麥也是埃及人和西伯利亞人種植的主要農作物。
這也是為何以大麥和小麥為發酵原料的啤酒,和麵粉發酵的麵包,都誕生於埃及,麵包和啤酒也是當時埃及人的主要食物和飲料,但這卻並不意味著身為奴隸的希伯來人有資格享受這一切。
對於這些埃及社會中最底層的奴隸來說,能夠吃上飯,能夠不被餓死就已經很不錯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希伯來人眼中,麵包和啤酒成了埃及人奢侈享受的代表,而這兩種食物也被貼上快了奢侈的標籤兒。
而對於《聖經》這樣一本事無巨細的書來說,又離不開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和飲料,於是乎,希伯來人便有意將主食替換成了無酵餅,飲料則改為葡萄酒。
20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