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開悟?師傅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理解了嗎?

2021-01-11 慧悟佛心

開悟,知悟非悟,佛法甚深,難解難入!你知道什麼是開悟嗎?

我們修佛修法,信奉的是因果,崇拜的是真理!所以修佛之人會放下一切執念,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說道修佛,一定會說智慧,前幾日,筆者總覺得開悟是一件十分繁瑣的事。但又非常好奇怎麼開悟,所以就專門跑去一趟寺院,請教了師兄!今天拿來分享給大家!

我:什麼是開悟?開悟的有什麼不一樣?

師兄:似悟非悟,悟知悟,又知沒有悟,是故無所知悟,無所知不悟,是故知悟非悟,名悟!認為自己悟了,就是沒有悟 。

我:那我們怎麼知道自己開悟了沒有?

師兄:悟時自會知,若說開悟,非悟,因為無眾生,壽者,如是無等等相,故知悟非悟。悟自知,亦知他悟。但知悟非悟,他悟非他悟!

我:那要怎麼自知呢?沒有一個標準,也該有個範圍啊?那師兄開悟了嗎?

師兄:似悟非悟,既是名悟。所以才叫,佛法甚深,難解難入。非悟,非不悟。就看你怎麼想了!你認為悟則悟。你認為不悟則不悟。

我:我就是沒有理解什麼是開悟,所以更別說怎麼去開悟了,連米飯是什麼都不知道,又怎麼想像的出來米飯有多香呢?

師兄:觀心,就可以知道。明心見性,就是開悟,如何明心?如何見性?似明非明,似見非見。就是看到的不一定真實看到,聽到的不一定真實聽到,看到的好像真實看到,聽到的好像真實聽到,如是想的好像是真想。想的好像又不是真想。

如是,六觸,眼耳鼻舌身意,觸到,生根,好像真實又好像是假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不住在眼耳鼻舌身意觸生根。

我:這就是明心見性嗎?這算是明心吧?

師兄:不是,只是入道!以這個方法修,可以明心,自知明心而不言明心,為什麼會自知明心,而不說自己明心了,因為明心後會發現無心可明,佛說應不住於相,打坐時發現只要有心識的存在就無法進入空境求解

因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話語,一切聲音,一切眼常生覺受,一切耳常生的覺受,一切舌常生的覺受,一切身常生的覺受,一切意識常生的覺受,如是知道了,色相,受念,想法,行念,識別,皆是虛妄,虛妄故不見我,不見我所。不見我所故知無心可明,然後知道了一切法皆是了不得,知道了一切所能覺受的皆是了不可得,

所以,知道了無心可明,知道了自己悟。但不能言自己悟,若說名悟,是真悟。如果說自己已經悟了,那就是假悟,不是真實的悟。所以悟只是叫做悟,實無可悟。

最後,筆者也是有點大致的了解!不知道是否正確,筆者在這裡說出來,還請諸位師兄在評論區加以指點!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性,和見到自己的本心!如果一定要去深挖,一定要給開悟下一個定義!一定會讓自己走進死胡同。因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只要能做出言語上的解說,那就一定是錯的!大家覺得呢?

相關焦點

  •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10 佛說法總是不離開這兩個原則:一個就是說他自己親證的境界,一個說我們現實生活環境。如果不依二諦,佛就沒法子說話。佛要為這些凡夫說法,這就不得已要用方便法。 11 佛菩薩教化眾生,離不開「方便」,為什麼?因為真實是說不出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能說的全是方便。
  • 什麼是第八識的「了眾生心行」?
    此種說法可有經典依據嗎?如何說的?2.地球上的凡夫,若舍壽後生到欲界天,也是沒有隔陰之迷嗎?3.地球上開悟明心的人,舍壽後生到天界,也是沒有隔陰之迷嗎?能夠回憶起前生是開悟的人嗎?答:從人間生到欲界天中者,自然報得五神通,並沒有區分凡夫或者開悟明心者,因為是天界果報的緣故,否則他們的五根、五識功能就不能稱為天眼、天耳了!
  • 讀《六祖壇經》疑惑隨筆 第二品 開悟與未開悟,誰人知曉?
    這一品主要是記述了六祖為眾人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的含義,介紹了《金剛經》的功德以及其對大乘者及小根小智人的功效,指出了自不悟與自悟者的求法修行之路,講解了什麼是般若三昧,無念與法縛邊見的區別,並囑咐如何傳法,最後給出了一「無相頌」,指導修行。
  • 《夢十夜》裡的武士開悟還是沒開悟?
    《夢十夜》裡的武士開悟還是沒開悟?你能看出哪裡不對勁嗎?編輯組現在是末法時代,雖然佛教似乎很興盛,但是卻有各種莫名其妙的謬解流傳著,彼此互相激烈地辯論,讓人不知所從。這個例子跟大乘法的開悟有關,但是我們的評論儘量集中在聲聞法「五陰非我」上面,因為大部分的讀者還沒有大乘見道,而許多讀者對於聲聞法已有相當的基礎。 夏目漱石〈夢十夜〉摘錄     「你是武士。既是武士,不可能無法開悟。」師傅如此說道。又說:「看你修行了這麼多天仍無法開悟,你大概不是武士,是人類的渣滓。」
  • 開悟是什麼?訪問傑德麥肯納
    問:開悟是什麼? 無我。 問:好吧,無我是什麼? 恆久非二元覺知。 問:好吧,什麼是—— 我無法告訴你那是什麼,沒人可以。那不是一樣東西,不是一個概念,不是一個地方。 接下來我們就要問:誰開悟了?是誰寫了這本書?誰在教導?如果宣稱無我,實在很難容納自我的表象。 但是,它就在那裡。真我就是無我,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說得很合理,也無法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我明白這其中有很明顯的矛盾,但我並不覺得矛盾。這就像無門之門,從那裡看是一回事,從這裡看又是另一回事。我只能說:到這裡來,你自己看就知道了。
  • 開悟是什麼境界?
    同理,對於現在世間上的一切諸法,你不去執著,就沒有什麼,當你閉起分別念的眼睛,則一切顯現都不會存在;相反若去執著外境的顯現,就會為自己帶來劇烈的痛苦。師父說:「其實也沒有什麼難懂,你過來,我給你指點。」弟子靠近師父,師父說:「按照我的坐法去坐」。讓他面部朝天仰臥,那時弟子就看見夜空中各種星辰,師父又問弟子:「你聽見佐欽寺那邊的狗叫聲嗎?又聽見我們的談話嗎?這就是所謂的我們心性,超越造作的心性,真有意思。」
  • 什麼是開悟?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如來是什麼?如來如去,不來不去——如來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如來是生,如去是滅,不來不去就是不生不滅,如來如去是現象,不生不滅是本質。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道。「開悟」這個詞,一般人聽起來會感覺很神秘,是不是開悟後就可以飛起來了?是不是開悟後就和電視劇裡的「濟公」一樣,有各種神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玄乎,開悟之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小悟大家都有。在讀經的時候,或者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遇到一個契機,我們忽然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就是悟。
  • 【星雲大師說】佛法真義系列 言語道斷
    【言語道斷】佛教講「言語道斷」,禪宗更主張「不立文字」。然而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佛教留有三藏十二部經、一百多卷的大藏經傳世;乃至禪宗的語錄、公案,也是不計其數。這豈非矛盾? 其實,一點也不矛盾,一點也沒有衝突。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從生死輪轉之中解脫,但關於開悟的境界,描述起來,總有點像是說神話,類似於神仙得道,從此食氣不死的傳說。可按理來說,開悟,本該是心靈的醒覺,不是什麼神通奇異,為何會給人這樣的感覺?開悟為何像是說神話?在佛教說法中,開悟前,所見所執,無不是虛妄,而開悟之後,頓見自性本真,從此常住不空,再不隨生死而輪轉。
  • 修到一念不生還未開悟,「不動」才是開悟的標準
    很多大師講一念不生,清楚明了的心就是開悟的境界,這是錯誤的,因為這還是在意識心的六塵境界裡,但若說像石頭一樣什麼也感覺不到,那也是錯誤的,這個在《圓覺經》裡佛有過明確的說法:「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 意識與意根心行的區別
    意識所有的心行造作是因為什麼產生出來的呢?意識因為什麼而生?因為意根觸法塵後需要做細緻分析判斷,如來藏就配合出生了意識,意根想造作的時候,必然讓意識出生來幫助祂造作,因為意根自己在某些法上無法造作,這時就需要意識來替自己造作。
  • 楞嚴經對「開悟」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知道賊在哪裡」
    正是因為開悟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必由之路,所以呢,也就有人會把「開悟」理解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把「開悟」直接定義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開悟」就會是一個用世間語言難以描述的境界,就會是一個不可捉摸的神秘定義。影響深遠的禪宗,用「頓悟」之說讓「開悟」顯得更是神秘莫測。禪宗的公案禪思深邃牽幽洞秘,卻也讓初學者無從把握。
  • 學佛如何開悟?佛教裡的開光是什麼意思?
    佛門裡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什麼叫「開悟」?明心見性,能時時觀照好自己的心,觀照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淨,如如不動,境隨心轉,活在當下。一念覺,你就是佛;一念迷,你就是魔。開悟的人能於一切時處觀自在,不被煩惱妄想所障蔽,不生分別、不生對立。
  • 「清淨心」有嗎?有了即可開悟
    「清淨心」:什麼也不想(無念、無住、保持知覺),這樣的打坐就是修行的秘訣。有一人去拜師傅,被師傅點化的當天問自己要做什麼?回復給你就是打坐,什麼也不要想。問還要做別的什麼嗎,回復別的什麼也不用做。那就不用做什麼了嗎?怎麼可能,這時候有疑問的會問很多遍,但得到的結果都是同樣的答案。
  • 開悟是什麼? --傑德麥肯納《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讀後感
    我正常無事時的清醒狀態,是從一種快活的歡樂,到一種幾乎讓人難為情的、輕浮的愉悅、我可能會分心沉迷於電玩、電影或一段對話中一會兒,但總是會回到那個包含了敬畏、感恩與莫大喜悅的中心。這是覺醒後的清明與自然的狀態。」 傑德說開悟的狀態是「恆久非二元覺知」。顧名思義,「恆久」就是非暫時的,非短期的;「非二元」就是無分別、無對立,簡單說,就是「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