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連載】《練拳—顛覆中傳承》之《拳理上身》

2021-02-26 大武術


編者按:經朱利堯先生授權,朱利堯著太極拳訓練拳理書《高手》系列之二:《練拳——顛覆中傳承》一書每周一由《大武術》平臺獨家連載,若有轉載請註明!

拳理上身


利堯弟:

看了你這次發來的視頻,基本上打得很好,可見已經下了苦功。下面是我的打法,給你參考。

8字圈我們以前叫挖與蓋的圈子,在形意拳中好像叫做起轉落翻。這些都是很好的形容詞。做蓋前,尾指與大指快速一合,做得很好,跟著大指領勁,「餘指次第跟上」很快做完,然後整隻手掌下蓋,手指都沒有動,這是手的滯。正確方法是,一方面是手在做蓋的弧線,同時手指做「餘指次第跟上」的運動,動作完成時,剛好大指合小指,這是手不見僵硬的瀟灑打法。做挖前,尾指領勁走一快速小圈,但只是手有動作,全身不協調。現且不論,將來再解。

還有同樣問題:小指領勁,「餘指次第跟上」很快做完,然後整隻手掌上挖,手指都沒有動,這是手的滯。正確方法是,一方面是手在做挖的弧線,同時手指做著「餘指次第跟上」的運動,動作完成時,剛好小指合大指。既然你是弓步做8字圈,我提議把上下相隨加進去一起練習,手下蓋時為重,足為虛,當手上挖時,足為實。注意手到腳亦到的合,即當手順纏至小大指合時,足剛好踏實。最好能做到腰胸摧肩,肩摧肘手的表現。明白後給我視頻。

我現在說的都是最重要的基礎理念,但卻為一般人所忽略。許多人以為拳式拳套重要,若然沒有內涵,那只是花架子而已。試想若金絲纏腕沒有靈活有力的手指,也未必能發揮擒拿之效。我的預算是給你打好基礎,並且明白太極拳之特質,將來吸收技法時,可事半功倍。 

                                                         楓葉

 

老師好!

您近二信所教我均明白,過二天我發視頻。我近來已經在漸漸地理解與長進。再次拜謝老師教授之恩。許多拳意我己漸漸明白,問題只是上身要有時間,老師來信可講深層次的方面,我也試著去漸漸理解。比如懶扎衣右手一個小圈其實是金絲纏腕的擒拿手法,練好了一般人不敢來抓二手臂了。練架時腳趾纏絲配合手指纏絲互動,長期這樣練可以把全身勁力擰在一體等等。手上要點是墜肘與腕,技法上腕與墜肘作用均很大,同時下面要有胯與腳趾的支持。胯、腳趾、肘與腕在技戰術上的確太重要了。現在練拳中我非常重視腕,古人在拳經上也指明了「摺疊在腕」的拳理。

                                     利堯拜上

利堯弟:

我相信你的「摺疊在腕」是在回答我的問題,其實直接說出來好了,我是直話直說的人,不必太介意,只要是對事不對人就好了。摺疊在腕我覺得是說梢節領勁,而腕是梢節,故重要。但是摺疊並不是單單手腕走一下,若如此又怎能引起全身之動呢?高明手法在腕,因摺疊實在是以小圈帶動下一個動作的變速動作,是欲前先後以惑敵也。你說金絲纏腕不需很強指力來解被抓,那是可能的。我說金絲纏腕之力,非指硬氣力,而是手指移動時的力用以纏對方手腕。金絲纏腕能解抓是因為尺橈二骨轉動所產生之扭力,而餘指次第跟上就是旋腕令二骨扭動也。順帶一提,我心中目標是散打,不是推手。單獨訓練的好處是針對性的練習,容易認識此特定要求。比如以雀地龍來認識松胯,以中架打輪來熟習走胯。到現在也不敢說胸腰摺疊,因為若然做不好,就是妄動。時候到了會詳說。

今天我講講練胯:我相信你已開始感到襠是有運動的。這是我給你播下的種子:什麼是彈簧勁、什麼是彈抖勁。等你將來明白時就容易做到了。比如右胯一沉,轉換,跟著後腳一蹬,再轉換,襠摧胯勁出。來回走一個快速的蓄髮,只需胯內走一個小8字而已。若胯襠不松,就難以發揮速度了。另外,你對下盤的運動,還有沒有問題,請提出。至於我的身體狀況多謝關心。我不想說,是不想讓大家擔心,我現在已行動不便,身體很弱。利堯你在上海,以前我也去過兩次,一次是二十年前,一次是前幾年,兩次都印象很深。多想再去一次上海呵,可惜已經不現實了,甚憾!。

                                楓葉

老師

當我把已經明白的拳理漸漸加入拳中,在訓練過程中總覺非常彆扭。松胯上倒大有收穫,小臂棚勁也已不錯了, 只是天天晚上總被肩、胯二關節內入骨的微痛痛醒,但我卻為此而心奮。近來與不少人試手,也感覺太極拳功夫在不知不覺中有些上身了。練拳當中也有了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之類的情況。感覺卷腕肘定位才能棚臂沉肩,撐地定膝才能棚膝松胯,一動腕與肘也能相呼應了。手指先動為方向,墜肘小臂膨脹滾動為應變,對拉之中求矛盾。身向左轉松左胯,同時右膝向外向前找左膝合,頭頂找會陰含胸開背求身弓。老師,這些是我近來的理解與練拳方法。

下面我與您討論兩個問題,望老師指點:一是,我覺得練拳轉換時二腳趾均須逆纏,二膝與襠胯內撐外包而求圓襠,這樣就有了撐地、棚膝、開胯、圓襠的要求,也有了襠勁並穩固了下盤。雖然肢體中充滿了運動矛盾,但我覺得習慣了這種肢體運動矛盾是至關重要的,熟練後可以培養襠勁與力從腳跟起。這裡也回答了老師曾問我如何進一步或退一步的要求。二是,沉肩墜肘小臂滾動前棚,這裡我找到了老師問我的如何出一拳的答案,原來手上發力是或在全身裡合或在上下對拉中完成,沉肩墜肘下的關節內延伸膨脹發出的勁力。這裡包涵了上下身法的練法,不知對否?望老師指點修正為盼!也望老師指點另外練功竅門。

                            利堯跪上

堯弟:

你說的二個問題, 通俗一點是說棚,就是內撐外包,外開內合,矛盾對立統一。在手如是,在身,在襠,在腿如是。此所謂渾圓也。不是用拙力去撐,關鍵是要拳式定形,不須思索而得----棚是關節延伸對拔內撐外包所產生的勁力。

「練拳中轉換時,二腳趾均須雙逆纏,二膝去合,而襠胯外撐向下裡包而圓」。這個說法,我的感覺是你在說下盤的撐圓。撐圓並不單在轉換時有,或在腿上有,應是全身時刻都保持著渾圓。我的感覺你是在說定勢時的情況。若兩腿均是逆纏時,請問如何能做重心轉換呢?這點須重點探討。我認為這樣的撐著下盤來抗推壓,好處是穩,不好處是無虛實變化。若下盤有虛實變化,上盤應付推壓就可以輕鬆點。抓地,我在前面已說過。抓地不單是腳趾,還應有腳掌,腳根。如左向右轉換時,左腳尾趾領勁至大趾合,左腿順纏,襠胯部向後向下向上卷,又外撐圓襠,左胯催襠轉換至右胯,而此時左膝卻須外括內輾地向前向右去棚,去合。右腿逆纏,至大趾領小趾合為止,才做完一個轉換。定勢與轉換不同。我的提議是右腿順纏,腳趾領足根蹬,膝轉推胯,而胯推襠,這是借地力的反作用力來開始轉換。至於什麼方法最適合用,你自己在練習中找好了。

 至於手上發力,是在全身裡合沉肩墜肘下的關節延伸發出的勁力。在這裡先簡單說小臂的自轉公轉。自轉即尾指或大指領勁做順逆纏。公轉即手以肘關節為圓心,小臂為半徑走弧。所以小臂的滾動是包含兩種轉動,是滾動著走立弧之意。此是太極拳特色之一。只要看看其他拳,如楊拳的打法,就知其分別。公轉有弧線卸力之用,自轉有擊打作用,一個動作已是攻守兩用。當用前臂捋時,尺橈二骨的轉動起著輾動敵臂的作用。滾動棚小臂必要,順逆纏,定肘,公轉自轉,整條手臂要有內撐外包的棚。手上發的力是來自全身的合力。打一拳,簡單的說,就是發一個有太極拳特色的勁。複雜的說,就是要有勁起腳根,行於腿……沉肩墜肘……螺旋纏絲……順逆纏……一動全動……等等等要求。

                              楓葉


老師好!

看了您的來信很是開心,對拳理的認識又增加了,在此感謝老師!但有一點仍需與老師重點探討。

老師所問兩腿如雙逆纏,又如何能做重心轉換?

  我認為兩腿必須是雙逆纏去重心轉換,包括定勢。至於轉換,因為轉換在胯,一個摺疊即可完成。當然,腳在特定運動中例外,如擺腳。這裡說明下雙逆纏是指兩小腿,兩大腿是順纏的。只不過是橫向順逆纏改為縱向順逆纏而已,兩小腿雙逆纏其實就是合勁。能使膝胯關節對拉,能提升真正的松胯訓練,同時也達到全身內撐外包要求,長期訓練能達到拉開關節、全身渾圓、發力合一、立地生根的目的。同樣兩小腿雙逆纏裡找到了關節對拉、全身棚勁和渾圓的答案。剛中求松,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虛實、松沉。我知道練太極拳中有90%以上的人,是運用一腿順纏一腿逆纏去轉換重心的,如同開門一樣,是一胯為半徑的運用,我總覺這種轉換是散是飄的。而我偏來個逆向思維運用雙逆纏!只有二趾雙逆纏轉換才會產生小腿與大腿的縱向立體順逆纏,才能使整個下盤渾圓相合而產生襠勁,才會二腳生根。輕重轉換也是勁從一條腿經過順逆纏傳遞到胯,再經過胯的分配轉換到另一腳上的。運動中變換也是縱向順逆纏,這才是勁起腳根,行於腿。胯的轉換方法,並非是什麼方法最適合就怎麼用那麼簡單。萬望老師細細體會我這想法的對錯,可能直接影響今後修為高低。

                                         利堯拜上

 

利堯弟:

非常高興你能開始提出自己的體驗,不論見解是否正確,已是踏出第一步,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欣慰。今天,收到你的這封電郵,是我幾個月來最興奮、最激動的一天!我在人生中用最後的那點精力,為你播下了種子,也看到了希望,利堯!

「對拉」不是松關節的方法。你還是沒看懂拉橡筋及打蛋花的比喻。你說,「兩腿雙逆纏去重心轉換(包括定勢)能使膝胯關節對拉,達到真正松胯」。你的做法有如兩腳逆纏合住勁,襠在走下弧。基本上這個做法可作特定針對性松胯的一個方式。但就是不適宜用於拳法中,因為那是雙重,是死步,只有逆,如何動步?你的說法正如早前我說的兩腳站如肩闊,襠走八字,同樣都是一種訓練方法。太極是說陰陽轉變,怎會只有逆而沒有順呢?很簡單的推理。我看不到松胯與膝胯對拉有很大關係,因為只要胯韌帶能走立弧就可松胯。學太極拳要有個標準,那就是拳理要符合太極陰陽對立統一之義,有了標準,檢定其他人的解說時,就是很容易的事。

                             楓葉

老師好!

 收到您的信,使我忍不住眼淚下墜,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但是,情歸情,拳歸拳。對於拳理的較真,就是對您的尊重!因我在文字上許多練法細節無法講清,我試著解釋,不妥處望老師見諒。我學練太極,誠如老師所言,學太極拳要有個標準,那就是拳理要符合太極陰陽對立統一之義。我自己有個立足點,拳理與人體結構相結合,再付之於實踐來鑑別對錯。我提的二足雙逆纏只是說在練拳過程中,與大多數人釆取的二腿一順一逆的左右轉換不同,我使用了由一條腿的小腿逆纏大腿順纏,再經胯關節轉換到另一腿的方法,這樣練拳能做到立體渾圓的合。同樣,面對太極圖我時常會傻傻地看與想,眾人太多以為太極為圓為陰陽,而我看到的是太極圖中間陰陽分界之S線,它介於陰陽之間、矛盾之間。如同我的個性語錄:亦正亦邪方為性情中人。說這些目的是讓老師了解我的性格與理解拳之思路。

 下面我回答老師所問:「對拉」不是松關節的方法。我指的是關節間對拉的同時有立體擰轉;「兩腿雙逆纏通過胯去重心轉換(包括定勢)能使膝胯關節對拉,達到真正松胯」。這裡陰陽轉變及順逆纏都在,只是動作中的陰陽轉變及順逆纏是縱向的前後左右,每一拳式的陰陽順逆轉變均是在渾圓中變化的,這樣練拳充滿矛盾、難度,又對立統一,習慣了就成自然。

   通信到此之時,我開始懷疑襠走下弧是否正確了,重心轉換與襠到底有沒有關係,我要重新驗證!我心中開始有了將傳統與運用人體結構的科學相結合的練拳思維。

堯弟:

你找到了兩頭對拉的爭力,使身體各部分棚圓,是好的。不過趾膝胯兩頭扭不是松胯的最好方法。沉胯走立弧才是松胯的方法。當然,無論你現在的方法是什麼,都只是一個訓練過程,使身體各部分定形。太極拳是陰陽互變,順逆互變之拳,不是僵滯之拳。太極拳是柔運行,剛落點之拳,不單單是爭力之拳。我要說的話已盡說,現在是你去體驗各種打法的利弊以及理論之應用,不要固定自己的思想於某一點上,必須從全面思考及實驗中總結出你的打法。我的傳授方法不是填鴨式的,而是要自我思考來找答案。這裡學校的考試題目,許多是沒有固定答案的。這個方法對練者而言是最好的,因經過思考及自我體驗才是最真實的。雖然對教者未必是最好的,因為要很花心思及時間來作適合的引導,解說等。

真的很高興你有了進步,開始有了自己的體悟與觀點,此也是你苦練的結果。利堯,我真的好開心,你沒有辜負我幾個月艱難中的指點!最近我精神更不好,要睡得更多,坦白說,我現在已經是數日子的情況了。不過不用介懷,生死有命,能做到最好就是了,勿念。若然你對松胯己有點感覺,這幾天會給你寫轉換之終極。

                         楓葉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重磅連載】《練拳—顛覆中傳承》之《最後一課》
    編者按:經朱利堯先生授權,朱利堯著太極拳訓練拳理書《高手》系列之二:《練拳——顛覆中傳承
  • 極妙拳語——百度上沒有
    有人傳承的武術近似裹腳布有人傳承的武術值萬兩黃金有人用萬兩黃金買走裹腳布有人不花分文欲得萬兩黃金如今在太極拳圈子中,內家拳基本功(內功)的完整教學體系十分罕見,瀕臨失傳,單純練套路是臨淵羨魚,徒勞無功,沒有內氣的導引,沒有臟腑的健康,就一定不會筋強骨壯,綿裡裹鐵,哪裡會有內勁?所謂的功夫無非玩玩技巧或者搬搬重物而已!
  • 《須臾之道 》原著講解:練拳經驗談02
    書中信手拈來,有很多作者練拳的心得,讓筆者覺得愛不釋手,現舉幾個例子,例如: 手和腳似連非連,等發勁時再連上。以小臂為劍,用骨頭打人。盤拳時,想著手心有個小氣球,時時在手心中,心與手就一體了,發人時,把小氣球扔出去,要用心扔。
  • 拳之感悟|拳以練身-武以修身-德以衛性
    社會上三百六十行,每一行裡都有數不清的技藝,而太極拳只是這無數技藝中的一種,不足為奇。但太極拳所包含的道理,卻是宇宙間的大道,是自然之道,上包括天上日月星辰的變化,下包括地上萬物的運化和四季的更替,中包含人間森羅萬象的社會現象和個人的身體健康及幸福生活。太極拳不僅僅是健身拳、技擊拳、養生拳,也是一種哲拳。
  • 一般人不練拳,練拳人不一般!
    所以愛練拳的男人有內涵,懂天文節氣,懂地理環境,懂人生百味。從站樁的環境氣候到太極起勢的角度,從摟膝拗步的練法到雲手的歷史、變化等,他們可以從文學到美學,從地理到天文、物理,無所不會。愛練拳的男人很睿智一套拳法經受過實戰搏擊的洗禮、碎骨滴血的磨練之後,才能百鍊成拳,留下的只是不戰而驅人之兵的智慧。
  • 練拳多年也沒跳出這些誤區 ,看看你有嗎?
    練習理法(即拳理及練法)的正確與否,學者不可不察。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不使堅硬勁,這是太極拳廣為人知的基本法則。「全身放鬆」的重要環節就是腰腿部的放鬆。我們對纏絲勁的定義是:使對方被纏,且被纏之處,因我之纏繞使對方成「擰麻花」狀而失敗。很多拳友誤認為纏絲就是自己擰,腿也擰,手臂也擰,手腕也耍,這些都是「零碎兒」,水蛇腰也出來了,哪哪都不閒著。殊不知這是「太極病」是「妄動」。講義中《練拳諸病》中有詳細的名目,幌肩、水蛇腰、亂挪腰胯等等,告誡拳友們重視太極病,重視中正安舒。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平時刻苦練拳,武術漸入化境,以致人莫知其端倪。除練拳外,又下苦心鑽研岐黃之術。為人看病,家貧者不收分文。嘉慶初年被譽為「神醫」,求醫者絡繹不絕。陳有恆,字紹基,男,道光初入庠,生卒年月不詳。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其父便是力鬥瘋牛的陳公兆。受業其父,對太極拳極有揣摩,拳術爐火純青。
  • 濰坊男子兩登央視地功拳揚名 盼將此拳種更好傳承
    李健最大的願望是將此拳種更好傳承,與前輩「抱團」發展濰坊地功拳有著幾百年的歷史,而自從李健帶領6名弟子登上央視《武林大會》後,有更多的人開始了解濰坊地功拳,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武術愛好者前來學拳。2011年,地功拳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地功拳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李健坦言,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其他熱愛武術的有志之士一起把地功拳傳承下去。
  • 練拳貴在專一,專一則精熟
    單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謂之練氣;或趁勢之便利而任意練之,謂之練理;或酌式想像而練之,謂之練機。不練勢則勢不穩。不練氣則氣不接,不練機則機不靈,不練理則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練勢,則勢不真;不練氣而遽練機則機不活;不練機而遽練理則理不圓。
  • 楊老師說武林(九):練拳貴在悟拳,悟拳貴在找感覺
    有了內在感覺,我們就能在享受太極拳的快樂中健康長壽;缺少內在感覺,練拳如同做操,費力而不討好。那麼,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由於感覺是個性化的產物,千差萬別難以表述,但這並不是說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無規律可循,筆者根據自己練拳的體會,參考前輩們的論述,以拳理分析、歸納,選出以下九種感覺,拋磚引玉,與拳友們切磋。
  • 太極拳哪裡最難?答曰:入門!(練拳3年也得看)
    這句話還揭示了太極拳是內功拳性質:第一,動靜相兼,即靜中生動,動中求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第二,內外俱練,即既練內功又練外功,既練太極之氣又練太極之形;要堅持不輟、時無間斷地靜站久站,於無形中漸生太極一氣,於無形中漸漸感而遂通,則功力與靈氣俱增也。太極拳是內功拳,以修煉內功為本,內外俱練,內壯神勇,外強筋骨。太極拳的內功威力是靠太極拳抽象柔內勁來體現的;太極拳的內勁是拳術的統帥和核心,拳若無勁,其術無用,而太極拳的內勁是以精、氣、神為物質基礎的,精滿氣足神聚,則內勁自然渾厚虛靈。
  • 陳志偉:太極才俊 志在傳承
    從此,無論寒冬酷暑,陳志偉練拳不輟。當其他孩子盡情享受少年時光的輕鬆快樂時,陳志偉卻成為父親的影子,每天隨其左右,耳提面命,習拳的甘苦,他從小便領略得比常人更多。  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少年時的陳志偉已先後系統精修了陳式太極拳各種套路、器械,其拳法中正大方,動作冷脆快猛,頗具其父親的風範。陳志偉尤其注重家傳太極內功的習練,他每日堅持站樁,深刻研究中醫等各類書籍,漸漸悟出太極真諦。
  • 練拳貴在專一!專一則精熟!
    點擊「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關注我們☀ 河北邯鄲,太極之鄉,楊武氏太極拳發源地。
  • 這樣才可以明白通透的練拳
    1、明白拳義拳理太極拳是怎樣的一種拳術?它具有什麼樣的內涵和性質?我們可以概括為:太極拳寓太極理論於拳術之中,故稱太極拳,它是一種性命雙修的內功拳術。性命雙修也可稱為心腎雙修,心主性,腎主命;心像火,腎像水。性命雙修就是要通過練習太極拳達到身體內部水火既濟,陰陽調和從而健康長壽的目的。太極理論,可以說是東方哲學中的一種極具代表性的理論。
  • 河南「太極拳創拳地」 景色優美氣場強大 據說在此練拳容易出功夫
    有著中原「太極第一村」之稱的陳家溝村,位於溫縣城東5公裡處,古村南臨黃河,北依太行,原名常陽村。明朝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遷至該村,隨著陳姓繁衍壯大,村中又有東溝、西溝、中溝三條南北走向的深溝,故更名「陳家溝」。現在村裡僅存的東溝,位於陳家溝村東,長約1.5公裡,南寬北窄,深約六七米。
  • 太極拳認老理,練的過程中一定要看看.
    其一,自楊露禪、經楊健侯輩、至楊澄甫輩,祖孫三代練拳、傳拳,都是口授身傳,不立文字、未留系統拳照。至楊澄甫才首次以親自示範的成套拳照為基礎,撰述成專著。由口授到有書為據,這是一個轉折,或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裡程。其二,《太極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在《例言》中強調:「太極拳祗有一派,無二法門。
  • 【人物】陳淑麗:凝萃傳承 涵養人生
    自此,父親的嚴厲便深深鏤刻進了她的生命中,她的生活似乎只有了上學和練拳兩件事。父親教她練拳有個特點:教拳只教3遍,3遍不會就直接拿棍子敲手和腿。為了不被罰,她就利用學習之餘的時間,一遍遍地暗自揣摩,刻苦練習。能與小朋友一起玩的時間便寥若晨星了。記得9歲那年的大年初一,她實在耐受不住小朋友們在外的呼喚,沒練拳就偷偷跑了出去。待過了玩癮悄悄跑回來時,卻不想正好被父親撞見。「跪下!」
  • 練拳重在找感覺!感覺對了,拳就練對了!
    有了內在感覺,我們就能在享受太極拳的快樂中健康長壽;缺少內在感覺,練拳如同做操。那麼,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由於感覺是個性化的產物,千差萬別難以表述,但這並不是說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無規律可循,拳友們找找看,看看你身上有沒有這些太極感覺。
  • 練拳隨想錄
    練拳隨想錄拳學路長,歧路萬千,得道難。求道艱辛,常悲不自禁,甘苦自知。武之為道,養為主,悟為上,能養善悟可近道矣。無錢可存時多存點健康,金錢與健康離幸福的距離,健康更近 。明理拳理不明如盲人騎瞎馬過亂石灘。拳多言勢,勢要形神具備,理為正確的指導方法。練武不得法到老仍就傻。法分功法,技法。何為功法?
  • 阿福說內家拳之 骨正筋柔氣順,放鬆與用力的真正含義
    而動功呢,比如活步樁,單式訓練,拳架盤練,它又是動中有靜,是動起來的樁,每一動都是一個或幾個樁。 總之,內家拳要求動功和靜功都要練好,動靜結合是功夫儘快上身最穩妥的法門。 同時,練拳要練養結合。這樣才能培補元氣,才能在出功夫的同時養生健身。如果練功過度,比如練功時間過長,發力過多,就可能耗氣,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