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重在找感覺!感覺對了,拳就練對了!

2021-02-07 形意拳

太極拳的內在感覺是習練者將領悟到的拳理習練「上身」的體現,是「心悟」到「體悟」的升華。因此,打拳時的內在感覺反映了習拳者太極拳水平的高低,是關係著我們能否步入太極拳殿堂、獲得最佳健身效果的關鍵所在。



有了內在感覺,我們就能在享受太極拳的快樂中健康長壽;缺少內在感覺,練拳如同做操。那麼,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由於感覺是個性化的產物,千差萬別難以表述,但這並不是說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無規律可循,拳友們找找看,看看你身上有沒有這些太極感覺。


一 、「骨升肉降」的感覺


「骨升肉降」是指習練者骨架挺拔上撐的同時肉體鬆柔下墜的感覺。


人屬於地球生物,肉體自然會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夠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撐,所以說「骨升肉降」是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行運動的必然。然而在練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當你的身心真正放鬆下來後才能體會這種感覺。「骨升肉降」還揭示了行拳時骨與肉之間的關係:骨肉分離。


「骨肉分離」是行拳時骨升、肉降、關節松的感覺,如同脫骨扒雞,將雞骨架提起來一抖,雞肉就會離骨脫落。擁有這種感覺,說明你的肌肉沒有緊裹在骨骼上,已經處於放鬆態。肉體的下沉標誌著「松」,骨架的挺拔標誌著「剛」,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覺,就為開啟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大門找到了金鑰匙。


在行拳中,我們還要做到「三松三豎」:松肩豎頸,松胯豎脊,松踝豎腿,藉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覺保持貫穿套路始終。

二、「自身重量」的感覺


「自身重量」的感覺是指行拳時我們覺得四肢如同負重。


由於人生來就在地球引力下運動,以至對自身肢體的重量失去察覺,我們只有在體外荷重時(如拎一桶水)才會有負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時感覺到四肢的沉重,就說明你的身體真正放鬆了,放鬆的狀態越好,肩、胯關節鬆開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會越大。


這種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鬆後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所以拳論有「由松入沉」的說法,可見「沉」是對「松」的驗證,「地心為第三之主宰」、「足掌為第三之賓輔」,強調順應地心引力來「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來推動拳勢進行。


這句話突出了地心與腳掌的關係,沉從腳落,提從腳起,「沉」是順應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與提應趁著拳勢的蓄髮變化而轉換:發勢時為沉,腳掌植地生根,利於打擊對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勢時為提,身體輕盈靈活,便於動作轉換,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


這樣,依靠身體的虛實變化透過腳掌來順應地球的引力和反彈力,將地球的勢能轉化為行拳的動力。所以能夠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彈力來行拳,找到身體「如水載舟行」的沉浮感,才算進了太極之門。


三、「脊柱行拳」的感覺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行拳方式。


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脊,發揮腰部的樞紐作用,再隨著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連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


臂和腿好像牽掛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於中軸線,終於中軸線。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下肢要體會「步隨身換」的感覺。


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鬆關鍵在於肩胯的放鬆,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後張弛。


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適當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後張弛」是說脊柱如同弓背,隨著拳勢的蓄髮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隨著吸氣微微後弓,稱為「吞身」;發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馳,稱為「吐身」。行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蕩的動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覺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時「一動而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


太極拳中不存在身體的局部運動,不單是舉手投足,就連一個呼吸、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意念,無不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這種整體運動觀,是太極拳區別於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運動項目的重要特徵之一。


楊澄甫曾經強調過:「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初級階段是練形,要體會「太極無手,腰便是手」的感覺,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覺。中級階段是練氣,應體會「太極無手,氣便是手」的感覺,要求呼吸能夠順應拳勢的變化,使呼吸和動作相輔相成、互引互隨,身體有開合脹縮感。高級階段是練神,須體會「太極無手,神便是手」的感覺,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使神意、呼吸、動作三結合,意到、氣到、力到。


全身關節放鬆節節貫穿,筋肉化僵為柔,身體像是一個具有彈性的柔性渾圓體。


五、「身如氣囊」的感覺


「身如氣囊」意為行拳時身體如同一個充了氣的大氣球,隨著拳勢的蓄髮、開合變化而脹縮鼓蕩。


蓄勢時,體內能量流(「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體有收縮感,此過程稱為「合」,屬陰;發勢時,體內能量流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有膨脹感,此過程稱為「開」,屬陽。


我們把身體隨著拳勢蓄髮變化產生連續的、有節律的脹縮感稱為「開合鼓蕩」。身如氣囊的脹縮感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掤勁」,「開合鼓蕩」就是體內棚勁充盈變化的結果。棚勁是剛柔相濟的彈簧勁,是具有球體感的膨脹勁,是太極拳捋、擠、按、採、列、肘、靠等所有勁力的「母勁」,因此太極拳又有「棚勁拳」之稱。


太極拳掤勁的鼓蕩、充盈程度標誌著習拳者功夫的深淺,對技擊和養生效果影響極大。

六、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


「吸縮呼脹」和「吸輕呼沉」是身體「開合鼓蕩」與拳勢呼吸相配合的感覺。


「吸縮呼脹」的感覺是:蓄勢時,隨著吸氣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匯聚,身體產生收縮感;發勢時,隨著呼氣內氣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產生膨脹感。「吸氣呼沉」的感覺是:吸氣時有氣流沿督脈上行(「氣貼背」)之感,身體上提變輕,使蓄勢時身體轉換輕盈靈活;呼氣時有氣流順任脈下行之感,身體下沉變重,使發勢時打擊對手沉穩有力。


由此可見,拳勢呼吸很好地順應了拳勢的蓄髮變化,是太極拳運動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拳勢呼吸的方法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蓄吸發呼」,即蓄勢時吸氣,發勢時呼氣。只要方法得當,掌握拳勢呼吸並不難,這裡向拳友推薦如下方法:初練時腦子裡只需想著動作,不要考慮拳式呼吸。太極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發呼」來限制自己的呼吸,這樣做會造成呼吸緊張和憋氣,對身體反而有害。


行拳時呼吸要遵循「細、勻、深、長」的原則,任何時候呼吸都要以放鬆和舒適為本。在套路動作純熟後就應該習練拳勢呼吸,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想著在「定勢」時把氣呼完即可。因為定勢是發勢向蓄勢的轉換點,接下來你就自然會在蓄勢時吸氣。當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時,說明你的呼吸已經融入到身體的開合鼓蕩之中,開合趁著呼吸,呼吸促使鼓蕩,形息互引,形氣合一。這時你就掌握了拳勢呼吸的奧妙。


七、手指脹縮、掌心吸放的感覺


「手指脹縮」、「掌心吸放」是身體開合鼓蕩「形於手指」的感覺。


既然是「身如氣囊」,手掌作為氣囊的一部分,自然會隨著身體一起脹縮鼓蕩。蓄勢時,隨著吸氣掌心微微內凹,勞宮穴內含,手指有被氣抽向丹田而收縮變細的感覺;發勢時,隨著呼氣掌心微微外凸,勞宮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氣而膨脹變粗的感覺。


手掌心隨著拳勢蓄髮開合所形成的這種凹凸吸放變化,有類似吸盤吸放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太極拳常說的「粘黏」勁。要求學員在推掌時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時手心有內凹之意,以此體會太極拳的「粘黏」勁。


手掌是身體感覺最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極功夫手上看」的說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時隨著拳勢蓄髮變化手掌出現了脹縮、吸放的感覺,恭喜你已經踏進了太極拳之門!

八、「口內生津」的感覺


「口內生津」是行拳過程中口內唾液津津不斷。


楊式太極拳家李雅軒先生說:「練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在這種情形下,就不必按時練功了,當速請太極拳明師指正了,否則毛病暗出,則更不易改正。」


練太極拳應當是一個享受太極拳的過程,而不是拿太極拳來折騰自己,行拳時口內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個標識。太極拳練得是否得法,驗證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套拳練下來看看口內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適暢快。


太極拳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一身舒適為萬法宗」。陳式太極拳家馮志強主張「打拳似休息」、「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願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極拳帶來的酣暢舒美中獲得健康長壽。


九、「天人合一」的感覺


「天人合一」是習練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時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間,在與大自然進行溝通和互動中獲得快樂和升華。


太極拳理認為,天地為一大太極,人體為一小太極,行拳時將自己的小太極融入到天地的大太極之中,做到「天人一氣」和「天人一理」,便可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現代物理學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變化決定著事物的變化與歸屬。我們祖先將能量流的匯聚稱為「陰」,將能量流的發散稱為「陽」,所以天地大太極就是宇宙間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


太極拳由蓄、發兩種拳勢互變而成,蓄勢時人體能量由四梢向丹田匯聚,為合屬陰;發勢時人體能量由丹田向四梢發散,為開屬陽,所以人體小太極是人體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因此行拳時人體通過能量流(內氣)的「陰聚陽散」產生開合鼓蕩,使個人的拳勢與大自然的氣勢相合,從而實現「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陰聚陽散)」。你進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從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華。


相關焦點

  • 楊老師說武林(九):練拳貴在悟拳,悟拳貴在找感覺
    由於感覺是個性化的產物,千差萬別難以表述,但這並不是說太極拳的內在感覺無規律可循,筆者根據自己練拳的體會,參考前輩們的論述,以拳理分析、歸納,選出以下九種感覺,拋磚引玉,與拳友們切磋。這種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鬆後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所以拳論有「由松入沉」的說法,可見「沉」是對「松」的驗證,正如楊澄甫先生所說:「如能松透即是沉」我們可以通過「起勢」來找一找「手臂重量」的感覺:兩腳開立,鬆開肩關節,好像肩部水管的閥門被打開,隨著呼氣水慢慢從肩流至肘、腕、指,使兩臂鬆軟、沉甸甸地掛在肩膀上,身體重量下沉通過兩腳入地。
  • 一般人不練拳,練拳人不一般!
    所以愛練拳的男人有內涵,懂天文節氣,懂地理環境,懂人生百味。從站樁的環境氣候到太極起勢的角度,從摟膝拗步的練法到雲手的歷史、變化等,他們可以從文學到美學,從地理到天文、物理,無所不會。愛練拳的男人很睿智一套拳法經受過實戰搏擊的洗禮、碎骨滴血的磨練之後,才能百鍊成拳,留下的只是不戰而驅人之兵的智慧。
  • 看看你的太極真的練對了嘛?
    不這麼練,不練出這個就無法節節貫穿,周身一家,也就絕對不會練出太極拳的整勁。這就是練太極拳為什麼總強調「中定」二字的重要性。古人也講過,「動手不是太極拳」。這說的不是練拳的時候手不能動,手不動怎麼能有各種招式呢?古人還說「手是兩扇門」呢!門是有開有合。手之門逢力來而不開即謂之頂,頂就無法引進落空,當然就打不出人去,打出去也打不妙也。力來雖開門,但若不開到時機恰好時而合之也是不行的。
  • 【好文轉載】練拳要抓住骨盆、脊柱來練
    能養生的拳一定出功夫,只有出功夫的拳才能養生。只有內家真傳太極內功修煉體系,才能幫助國人再造筋骨,強健體魄與精神,收穫人生至高無上的幸福。練拳不練基本功,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不教套路,只教基本功。單式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元素,也是養生和出功夫的核心秘密。博士親自來教你,就沒有學不會的真傳內功。
  • 練拳貴在專一,專一則精熟
    拳從緩慢開始練習,是從慢中求整、求協調,為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協調的地方找出來。在慢中找,這樣快慢結合練出來的勁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連綿不斷,打人像機關槍一樣,一陣接一陣,直至摧垮對方。習武時應無所求,只是踏實的練,就必然會出功夫。如果總想著去打人,就永遠練不出好功夫。因為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打上。練拳開始時,應當慢慢求其架式穩而渾厚。基礎打好後,便應慢慢加快。
  • 【重磅連載】《練拳—顛覆中傳承》之《拳理上身》
    比如懶扎衣右手一個小圈其實是金絲纏腕的擒拿手法,練好了一般人不敢來抓二手臂了。練架時腳趾纏絲配合手指纏絲互動,長期這樣練可以把全身勁力擰在一體等等。手上要點是墜肘與腕,技法上腕與墜肘作用均很大,同時下面要有胯與腳趾的支持。胯、腳趾、肘與腕在技戰術上的確太重要了。現在練拳中我非常重視腕,古人在拳經上也指明了「摺疊在腕」的拳理。
  • 6歲男孩每天練拳1小時,出拳兇狠有殺氣,網友:感覺能打5個我
    016歲男孩每天練拳1小時,出拳兇狠有殺氣有一位6歲的小男孩,對拳擊「一往情深」,每天他都要堅持在家裡練習拳擊一個小時。看著孩子對著沙包兇狠出拳的樣子,似乎都能感受到他散發出來的濃濃殺氣。而沙包也在他的拳擊之下大幅度地左右搖擺,一看這個拳頭就很有力。這名男孩的爸爸說,孩子4歲左右就還是接觸拳擊和散打這兩種運動,主要是為了改善孩子的體質,讓他更健康一些。
  • 「打拳猶如震地雷」,原來練拳是為了這個事兒
    練拳對了路子,生理會發生變化,感覺遍體蒸騰,熱氣上腦,這是好現象,這股熱能難得,但這不是罡炁。能化腦子,衝開智慧的,也是這股子勁兒。高人異於常人,有時寂靜如水,也有時剎那瘋癲。這是靈機噴湧的表現。他瘋隨他瘋,明月照大江,幹涉也沒用。無道理可講,不能以思維邏輯來揣測。
  • 練太極拳想要進步,就得明白什麼是「換勁」
    聽起來不可思議,實際上並不難,難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鐵杵磨成針需要的是時間,練拳的樂趣只有真正練拳的人才知道,如果沒有找到這樣的樂趣說明你練的還不到火候,還不懂什麼叫做真正的中華武術。站樁看似簡單,但站對了不容易,有人站了多年依然換不了勁,入不了門,甚至越站越感到沒意思,最後放棄。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得法,即使姿勢正確,死站和空站也是不行的,首先要清楚站樁的目的就是換勁,換勁的過程內涵豐富,很有趣味,如果感到枯燥證明沒有練對,這個過程需要層層深入,順其自然,通過意念誘導,逐步改善人體的動力平衡,把正確的用力習慣變為本能反應,養練合一。
  • 形意拳可以這樣練
    其實打拳也是練功,形意拳要「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氣不是呼吸的氣,比如男人的英姿瀟灑,女人的嫵媚靚麗,就是氣的作用,正所謂生機勃勃。至於呼吸的氣,叫做「息」,劈拳就是練息(不說打法,只談練拳的練法)。腿功是站樁站出來的,也是走出來的,唐維祿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起來一走便是十裡,兩手背後,活動著脊椎,或帶著點拳意。
  • 練拳明虛實,出手有分寸!
    太極拳的「聽」是手的末梢神經對接觸人體的感覺,在雙方人體所接觸部位的接觸點,故稱聽勁。久練太極拳之後,手上的觸覺異常敏銳、活躍,能感覺到對方肢體的力和勁的來路去向,這就是太極拳家的聽勁功夫。《太極拳論》云:「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
  • 視頻:梅花樁成拳十大手對練拳法
    我那時候只知道練拳,不太能理解這行字的含義。後來,隨著練拳的逐漸深入,慢慢的韓其昌師爺就開始講這十個名稱的由來。這也就是我們梅花樁練功的十步法。韓其昌師爺第一句話就講:「不知進退空學藝,不知起臥空靈利。」所以,進退是我們開始學拳時就涉及到的,逐漸一步一步往下深入,一步一步往下去練,練到第九個字的時候就是今天要談的梅花樁成拳。
  • 太極拳: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你都練對了嗎
    練拳的順序:先練開,後練合,再練活今天我給大家侃的是太極拳的練習順序:先練開,後練合
  • 極妙拳語——百度上沒有
    練滄州天道內勁太極拳,走健康自在人生路     先輩都講拳練人,沒悟上身覺得神。一旦進入此途徑,不練功夫也上身。人練拳走在皮肉,咋練都是在自身。拳練人走在經絡,潛能代替整體身。人練拳是練招法,後天思維不離身。拳練人是無生有,陰制陽動天地人。
  • 不在乎顏值和內在,感覺對了就願意在一起的星座!
    點擊上面「星座智慧」免費查看星座運勢現在的人對感情的選擇都有自己的標準,有些是因為外在有些是因為內在,更有的人是因為感覺對了,就願意進一步的了解,所以是真的有人不在乎另一半的顏值和內在,在他們的眼裡只要那個人給自己的感覺不錯,可能就會有走下按取得可能,因為不管是外在還是內在,那些都是一時的,人總是會在漫長的過程中發生改變,也會有一些不同,唯一不會改變或是唯一變化不是很大的就是一個人帶給自己的感覺,那種感覺可能一輩子都很難忘記。
  • 小論大成拳
    練拳不要想著厲害,把動作做對,心態平和,你心一動就不厲害,你想著厲害永遠都不厲害,那種厲害都是假的,碰到一個比有功夫的人就不行了。心不動,你就越能沉下來用功夫,越能出功夫。人不懂,把拳想像著胡練。身體配合好,把間架配備妥當以後,再談拳。王薌齋說了,全身的角度問題、面積問題、曲折問題、方向的問題,這些看得見、摸得著。
  • 練拳五不可
    練拳應;百會領起,心清目明,身體中正,氣血暢通,含胸鬆柔,滿腔是空;蹋腰斂臀,氣暢下行,開襠貴圓,根固枝榮,腹實心虛,中氣貫通,太和元氣,才能浩行。第二:練拳不可使用拙力。拳論講,練拳何嘗不用力,不用力何謂武術……。這告訴了我們練拳一定要把力在放鬆的基礎上爆發出來,這樣才有彈性,有靈勁。所以練起拳來就會鬆柔圓活,輕靈沉穩,積柔成剛,剛柔互變,不凹不凸,一片神行。第三:練拳不可急欲求成。
  • 兩位拳師對每天練太極練多久的建議,值得看看
    ,以下兩位拳師詮釋了他們的看法,一起來看看拳師一:真正的太極拳習練者,一定要把太極拳練出花樣、練出情趣、練出品質、練出智慧來,只有這樣,太極拳給予的回報才會超乎想像;才能練一遍有一遍的收穫;練一萬遍有一萬遍的感覺。
  • 兩個人相處時有這些感覺,便是愛對了人
    那麼,愛對了人,到底會是一種什麼感覺呢?愛對了人,兩個人在一起,不需要太多的解釋,能懂得對方的所想,懂得對方的心思。彼此都將對方的想法和感受放在第一位,心甘情願為對方付出,希望對方能夠開心快樂,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就。
  • 拳之感悟|拳以練身-武以修身-德以衛性
    太極拳不僅僅是健身拳、技擊拳、養生拳,也是一種哲拳。太極拳所表達的義理,在外表現的是形,也就是拳術;在內表現的是理,是一種思想,也就是太極。練太極拳之形可使人陰陽調和,身體健康;明太極拳之理可使人心平氣和,一團和氣。形是調身,理是調心,太極拳的保健方法就是神形兼備、內外兼修,調節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