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愛玲作品中的等待,怎麼理解?等待到最後?
張愛玲在小說《等》的末尾寫道中寫到:「生命自顧自地去了。」小編以為,這可以看成是張愛玲對於等待的理解,在等待中看到時間的流逝,無可奈何,仿佛等待便是消耗著生命。
關於張愛玲作品中的等待,怎麼理解?等待到最後?很多文學作品裡,把等當作一種承諾,用成一個場景,變成一個哀傷悽婉的故事。
「我一直在等你,卻沒有等到你,我沒有等到你,卻一直在等你,即使錯亂了順序,卻還是一樣的意義。」
在讀過張愛玲的幾篇小說後,便想把這些等待一一列出,或許還有些空白,等待著你的彌補。
他說過:「我會永遠等著你的。」這是《花凋》中的川嫦在病榻上的嘆息,回想著這句話,再不經意的重複著,像是輕輕的呢喃,又像是埋怨著,他說過的,為什麼如今無法再兌現。
也許是因著這句,川嫦便一直支撐著,如今,這種無法兌現的諾言,破滅了心中最後的希望。
就這樣,她也隨著這些輕微的言語漸漸消失了。這種關於等待的承諾,永遠是像一個給人活下去的希望,「時間走了,誰還在等呢?」那些一如既往等待的人們,到最後也會忘了當初為何執著,只是將等待當做了一種習慣,我應該等,於是就等下去了。
「你不是去新加坡了嗎?」「我在這兒等你啊。」
這種略帶輕鬆的場景出現於《傾城之戀》裡,淺水灣飯店,男女主角的再度重逢,輕鬆地對白似乎讓人看到範柳原的故意而為,終於等到她的到來,這算是不經意的決定,也是為了最後那個略顯荒涼而又夾雜幾絲幸福的結局。
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小編忘了這是誰的對白,對於《半生緣》,小編只記得那句「十八年了,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無論我等了多久,終歸是無法倒轉時光,無法回到從前,唯有相信,有一個永遠等待的人,或是,有個人在等我。
然而,我們等的,都不是從前的彼此了。
遺憾與悔恨,在時光的磨洗後,也會漸漸變淡,唯有輕輕的一句問候,一個無意的個回頭,終究是陌路了……「等你二十五年,我也老了,你說讓我等你二十五年,不如說永遠等你吧。」
之雍向九莉轉述這段齊桓公妻子的答話,九莉只是笑了笑,並無回答。「等不等不在她。總覺得張愛玲寫盡人世浮華,最終又回歸於自己,小團圓好像在訴說著自我本身的傳奇」
這是九莉的獨白,她很清楚他的選擇,不願放棄任何一個,但她不會再等下去,即使用半生的回憶來回報曾經的拼盡全力。
等待到最後?對於過往,都不該執著,時間走了,許多東西在變,等的那個人,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