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愛玲作品中的等待,怎麼理解?等待到最後?

2021-01-08 每天分享小說

關於張愛玲作品中的等待,怎麼理解?等待到最後?

張愛玲在小說《等》的末尾寫道中寫到:「生命自顧自地去了。」小編以為,這可以看成是張愛玲對於等待的理解,在等待中看到時間的流逝,無可奈何,仿佛等待便是消耗著生命。

圖:張愛玲語錄

關於張愛玲作品中的等待,怎麼理解?等待到最後?很多文學作品裡,把等當作一種承諾,用成一個場景,變成一個哀傷悽婉的故事。

「我一直在等你,卻沒有等到你,我沒有等到你,卻一直在等你,即使錯亂了順序,卻還是一樣的意義。」

在讀過張愛玲的幾篇小說後,便想把這些等待一一列出,或許還有些空白,等待著你的彌補。

圖:張愛玲

他說過:「我會永遠等著你的。」這是《花凋》中的川嫦在病榻上的嘆息,回想著這句話,再不經意的重複著,像是輕輕的呢喃,又像是埋怨著,他說過的,為什麼如今無法再兌現。

也許是因著這句,川嫦便一直支撐著,如今,這種無法兌現的諾言,破滅了心中最後的希望。

就這樣,她也隨著這些輕微的言語漸漸消失了。這種關於等待的承諾,永遠是像一個給人活下去的希望,「時間走了,誰還在等呢?」那些一如既往等待的人們,到最後也會忘了當初為何執著,只是將等待當做了一種習慣,我應該等,於是就等下去了。

圖:張愛玲語錄

「你不是去新加坡了嗎?」「我在這兒等你啊。」

這種略帶輕鬆的場景出現於《傾城之戀》裡,淺水灣飯店,男女主角的再度重逢,輕鬆地對白似乎讓人看到範柳原的故意而為,終於等到她的到來,這算是不經意的決定,也是為了最後那個略顯荒涼而又夾雜幾絲幸福的結局。

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圖:張愛玲語錄

小編忘了這是誰的對白,對於《半生緣》,小編只記得那句「十八年了,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無論我等了多久,終歸是無法倒轉時光,無法回到從前,唯有相信,有一個永遠等待的人,或是,有個人在等我。

然而,我們等的,都不是從前的彼此了。

遺憾與悔恨,在時光的磨洗後,也會漸漸變淡,唯有輕輕的一句問候,一個無意的個回頭,終究是陌路了……「等你二十五年,我也老了,你說讓我等你二十五年,不如說永遠等你吧。」

圖:張愛玲語錄

之雍向九莉轉述這段齊桓公妻子的答話,九莉只是笑了笑,並無回答。「等不等不在她。總覺得張愛玲寫盡人世浮華,最終又回歸於自己,小團圓好像在訴說著自我本身的傳奇」

這是九莉的獨白,她很清楚他的選擇,不願放棄任何一個,但她不會再等下去,即使用半生的回憶來回報曾經的拼盡全力。

等待到最後?對於過往,都不該執著,時間走了,許多東西在變,等的那個人,也會……

相關焦點

  • 七夕節別像張愛玲般等待:和對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但別像張愛玲般的等待:「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最終卻「與君同舟渡,達岸各自歸」。這一生,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卻能決定往後的人生。我們無法左右他人的意見,卻能決定和誰在一起。和「對」的人在一起,生活撥雲見月。和「錯」的人在一起,永遠看不到岸。
  • 張愛玲植入骨髓的愛,卻遇的是渣男胡蘭成,越是等待越是悲哀
    很顯然那個萎靡的時代與生活的背景並不屬於張愛玲!她將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寫在了作品裡,溫柔細膩,倔強執著,等待某人的打擾,等待心中愛情的樣子,少女之心純淨曼妙,文字猶如山泉,使人留戀,但她不如林徽因,不及林徽因美貌?
  • 張愛玲:歲月靜好,你還不來,我怎敢老去!人生有種狠與美叫等待
    一位期待很久,一位好奇很久,都說文如其人,那麼張愛玲是怎樣的呢?都說,等待久了,便會焦灼,焦灼久了,便會饑渴;試探,從此變成了乾柴烈火!只有胡蘭成明白,張愛玲最初的文字,寫的還真不是作品,而是她的心,她的心對愛的呼喚,她需要一個人的出現;而胡蘭成呢?
  • 《幸福終點站》:原來等待,是人生的常態
    再看時,是三年後的一個下雨天,窗外小雨連綿,看到維克多最後走出車站,冒著紛飛的大雪,長出一口氣時,同樣感同身受的,是心裡舒緩的那根弦。 我喜歡湯姆•漢克斯,他的演技,總能讓我忘記他本身,他演活了阿甘,演活了《貓鼠遊戲》裡的探員卡爾,還演活了《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米勒上尉。
  • 張愛玲:我等待春暖花開
    用星星匯聚成我的眼神,遙望你的來處,像等待一棵鬱鬱蔥蔥的松。你壯滿我的胸懷,青翠成蔭,不肯枯萎。關於愛情,只知道沉默守望的孩子,是最苦的園丁。我不知你長成最美的春天后,會不會被別人採摘。捧著月亮許願的女子,惆悵滿懷。  我只是緊緊地看守著你的路口,不讓任何人走過。身影嫋嫋,只有我孤獨的眼睛,睜成璀璨的星,散滿你的天。  我想像那寒冷的冰川下,你熟睡的身子依然挺拔。
  • 評·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果陀》 | 人生,一場沒有希望的等待
    中國大劇院帶來的法國紅帽子劇團版本的《禿頭歌女》增加了時間的維度來呈現悲劇感回到《等待果陀》本身,作為吳興國領銜的臺灣當代傳奇劇場作品,用傳統京劇手法對原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念白、走位都極具戲曲韻味。據統計,用戲曲改編的西方經典戲劇作品已經不下百部,這部《等待果陀》明顯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和價值。
  • 《等》等待,是個迷人的詞,還是生命殘忍的蹉跎?
    ——張愛玲生而為人,誰沒有過等待的經歷?等考試結束,等假期來臨,等著買早餐,等著上廁所,或者等別人喜歡自己,等自己愛上別人……有的等待很短,有的卻很長,有的伸手就可以觸碰,有的卻遙遙無期。張愛玲一篇小說《等》,寫的是是一群在推拿所等著推拿的人們,他們的人生又各有等待。
  • 《等待戈多》| 致等待希望的孤獨靈魂
    是金子在哪兒都發光,小夥子精通多國語言而得到賞識,從學者到老師再到為著名作家喬伊斯做助理。本以為年輕的貝克特到法國是去追隨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道路,可他偏偏就認定「遠離現實主義傳統的道路才是我的態度!」這骨子裡透著獨樹一幟的個性,也就奠定了他敢於衝破傳統的創作風格。
  • 《等待戈多》劇史
    剛剛從院辦回來的孟京輝告訴大家最後結果:今天下午的演出沒有獲得校方同意,如果非要繼續後果自負。他們原計劃在學校操場那塊巨大的煤堆上演出薩繆爾貝克特的名作──荒誕劇《等待戈多》,以此告別80年代的最後一天。籌備《等待戈多》演出的前一天夜裡,孟京輝連夜在宿舍寫演出聲明,他為這次演出起了一個超長的名字:即興超實驗行為廢墟搖滾話劇。演出取消後,這群年輕人走出宿舍,出現在煤堆附近。
  • 談《漫長等待》
    實際上我對這部分的內容表示很可惜,即使遊戲後來更新了隱藏內容,我也很期待在這片區域找到更多意外的發現,然而這對故事理解本身沒有太大幫助。有人說秘密之塔的線索有可能是指小影生前的活動痕跡(同理的還有農田旁邊的墳墓),這個推斷雖然沒有決定的依據,不過在我閱覽的一些關於腓特烈一世的歷史傳說中,意外發現整個遊戲其實根據民間傳說重新虛構了故事。不同版本的傳說都指向腓特烈一世自從在河邊意外去世後,傳言道他只是在某個地方陷入了沉睡,就連隨從的部下也有幾個版本,一般為僕人,也有騎士或者普通男童。
  • 林兆華復排的《三姐妹·等待戈多》,是一次歷時19年的等待
    《三姐妹》可以稱得上契訶夫的劇作中最難以理解的一部,《等待戈多》作為荒誕派戲劇同樣不太好理解,然而「理解」本身或許就是個偽命題。「大導」在接受採訪時坦言,今天演這個戲,怕觀眾靜不下心來,當年排演也是不合時宜,票房不好。然而,他堅定地說道:「我有想去的莫斯科,有要等的戈多!」
  • 等待
    等待本身就是一個快樂的活動,滿足於等待,這件事是可以傳染的。  凱文•亨克斯(Kevin Henkes)美國著名童書作家暨插畫家。亨克斯1960 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自幼即展露繪畫天份,19歲開始創作童書。他以最真實的生活素材,寫下一本又一本引起讀者共鳴的好書。其作品最大特色,在於創作主題緊扣孩子的內心世界,反映出孩子的心聲。
  • 甜圓朗誦||等待
    等待作者/汪孔周朗誦/甜圓
  • 地鐵等待,等待錯過的人
    …………站在地鐵口,耳邊響著這首《地鐵等待》,此情此景,心裡不由得莫名地感傷。靜靜地站在一旁等待,看著急匆匆走過的人群,匆忙的甚至來不及看周圍的人一眼。看著在最後一刻擠上地鐵的人,看著被攔在門外的人,看著被地鐵的門隔在兩側的人,漸漸入迷,再回過神來時,已經錯過了這班車,只能繼續等待,然後接著觀察過往的人,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事。
  • 吉傑: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
    他未曾愧對歲月,也依舊在等待著,等待隨便哪一種未來。 他在節目中為杜麗莎編舞,一起探討提出建議。在音樂的世界裡兜兜轉轉這麼多年,為它放下一切重新出發,也為它迷失過懷疑過自我,最後尋找到自我 。多年後回到這個曾經出發的舞臺,他褪去了喧囂浮誇的外衣,用最真實的自己面對最真誠的所愛——音樂。這就好了。 「我還是相信』吸引力法則』的,我覺得你一直在音樂的周圍打轉,總有一個作品,一場演出讓大家記得。」
  • 《三姐妹·等待戈多》天津上演 臺詞直抵觀眾
    舞臺之上,林兆華話劇《三姐妹·等待戈多》正在上演。話劇裡的雨天和現實中的天氣正相呼應,這份情景交融的場景實屬天意。舞臺設計前衛 臺詞擊中觀眾內心《三姐妹·等待戈多》的舞臺呈現先鋒感、設計感極強,雖沒有強烈的視覺衝擊,但很成功的營造出一種清冷氛圍,同時推動整個話劇的進行。
  • 《等待戈多》,等待其實是毫無意義的,是一種虛無
    無盡地等待一個未知,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其中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見證各種各樣的變故,欺凌壓迫,溜須拍馬,模仿扮演,爭吵辯解,愛慕崇拜,日復一日,周而復始。這便是人生。他們說,等待戈多寫的是戰爭時期人們的心境。其實戰不戰爭,人心都是亂的。
  • 鍾求是《等待呼吸》:八十年代,人們的理想與彷徨
    她認為,書中三個大章節,莫斯科的子彈、北京的問號和杭州的氧氣,像三個樂章一樣跌宕起伏,空間場域的取捨之中給作品一個很開闊的格局。從莫斯科到北京、到杭州,從南到北的非常廣闊的空間感和大起大落的跳躍,從橫縱兩個方向鋪開敘述,使得小說充實和立體。
  • 《等待戈多》,他們在等待什麼?為什麼等待?
    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等待的是什麼,從題目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們等待的是戈多。可是我們的問題是戈多是什麼,誰又是戈多。貝克特沒能給於我們答案,觀眾和讀者沒有統一答案,我們只有慢慢摸索。劇中兩個現實的人,在現實的生活中,為了一個虛擬的戈多,進行著漫長的等待。
  • 人的一生,是一場漫長的等待
    等待戈多很多年前看過愛爾蘭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不甚理解。故事沒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模式,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一切能扣人心弦的,這作品都不具備。兩個流浪漢在同一個地點,等待一個叫「戈多」的人。沒有人知道戈多是誰,長什麼樣,身高多少,年齡幾何,就這麼等著。他們在等待中感到百無聊賴,就找話說,沒話找話,他們有時吵吵,吵後又和好。有時實在無事可做,就抽出褲腰帶上個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