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等待戈多》天津上演 臺詞直抵觀眾

2021-01-10 北方網

天津北方網訊:4月3日晚上,天津飄著小雨,路面潮溼,天氣寒冷。天津大劇院歌劇廳的舞臺上圍起一灘池水,水池中央圈起一個沒有圍牆的屋子。舞臺上方有一個玻璃斜面,可以投影上地面池水的波光。舞臺之上,林兆華話劇《三姐妹·等待戈多》正在上演。話劇裡的雨天和現實中的天氣正相呼應,這份情景交融的場景實屬天意。

舞臺設計前衛 臺詞擊中觀眾內心

《三姐妹·等待戈多》的舞臺呈現先鋒感、設計感極強,雖沒有強烈的視覺衝擊,但很成功的營造出一種清冷氛圍,同時推動整個話劇的進行。男主角在水中邊走邊演,三姐妹坐在舞臺中央,天然的隔絕開了理想與現實,詩意地表達了一種孤島的感覺。而隨著演員在水池中行走,玻璃天窗就會倒影出徐徐水波。觀眾不僅能聽到水聲,同時能感受到小河,感受到小雨,是一次藝術化概念化的體驗與享受。

演出結束後,觀眾玩味許久。有觀眾感嘆:「有點兒意思,不瘋魔不成活!」有人則從劇中反觀起了自己的生活。在隨機採訪中,有觀眾對記者說:「劇中的臺詞都是對著觀眾說的,演員之間並沒有面對面的交流,這種做法感覺很先鋒,同時又覺得每句話好像都是對觀眾說的,讓我很有感觸。比如演員們關於要不要結婚的探討、什麼是幸福的思考、孤獨和等待,這些都擊中我,讓我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等待的意義。」同時,也有觀眾表示不理解和看不懂:「可能我看劇比較少,不是特別能理解。不是那種劇情很明確的話劇,我大概會回去以後再多做些了解吧。不管怎樣,林兆華的戲劇是一定要感受一下的。」

等待,是起點也是終點

該劇首演於1998年,是林兆華實驗戲劇的重要作品,詮釋「等待」的主題。當時病榻上的林兆華在等待自己痊癒的過程中突發奇想,將契訶夫的《三姐妹》與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結合而成的《三姐妹·等待戈多》。這兩部戲相隔半個世紀,又在半個世紀之後遇到了林兆華的奇思妙想。兩個風格相去甚遠的作品,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完成神交。餘華盛讚此劇「將契訶夫的憂鬱的優美與貝克特悲哀的粗俗安置在同一個舞臺和同一個時間裡,令人驚訝又使人欣喜。」

劇中三姐妹夢想者去心目中的莫斯科。然而現實是日復一日的等待。整個演出三姐妹都沒能離開那座被水池圈起的圍城。另一方面,《等待戈多》裡的兩個流浪漢,終日無聊的等待,在無聊中尋找生活的意義。演出的最後,演員們又重複了演出的最初的臺詞。正如劇中的主角們,起點也是終點。他們等待的最終命運就是未曾出發,也未曾離開,一切周而復始。

等待,是現實的無力,也是心中的期待。(津雲新聞記者劉達)

相關焦點

  • 《三姐妹·等待戈多》:時代的憂鬱
    舞臺上,《三姐妹》的片段不時被《等待戈多》的片段打斷,契訶夫人物抒情性的臺詞不時被貝克特人物嘲諷性的揶揄所打斷。這一邊,土旬巴赫和韋爾希寧剛剛在爭論著人類二三百年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那一側,狄狄和戈戈卻又開始吵嘴,打發著無聊的時光。兩種不同的聲音同時出現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到底會不會迎來美好的未來?我們的等待到底有什麼意義?是該堅定方向,埋頭工作,還是該玩世不恭,隨波逐流?
  • 20年後,觀眾看懂《三姐妹·等待戈多》了嗎?
    20年前,導演林兆華的實驗戲劇《三姐妹·等待戈多》在北京首都劇場上演,濮存昕和陳建斌主演,然而票房慘敗。最少的一場,上千人的劇場裡只坐了幾十人,這一輪原定24場最後也只演出了19場。不過,一些著名的知識分子,如學者汪暉、作家餘華等,卻對這個劇讚不絕口,奉為經典。從此,這個劇就成了一個傳奇。
  • 林兆華復排的《三姐妹·等待戈多》,是一次歷時19年的等待
    這部把契訶夫和貝克特的兩大戲劇經典進行拼貼的實驗戲劇,在當年曾引發了巨大爭議,而這一次的復排版本,也依然有著不同的觀眾反響。話劇《三姐妹·等待戈多》再度上演,大導林兆華19年前的嘗試在今天看來實屬偉大,一方面在於排演的難度;另一方面是,製作這樣一部戲背後的勇氣,因為它註定是難以被廣泛接受和欣賞的。19年過去了,這樣一部戲對於觀眾而言究竟有多「難懂」?
  • 《三姐妹·等待戈多》:我們對荒誕和無意義有了更敏銳嗅覺
    我只看過一遍《三姐妹·等待戈多》,就是林兆華導演時隔十九年後復排的這版。在看之前,這齣戲就有不少能吸引人的原因:關於十九年前大導賠進去的富康車,關於十九年前來自觀眾席「沉悶」和「看不懂」的抗議,關於當紅明星回到舞臺時所能呈現出的演技……但無論怎麼說,這部誕生於十九年前的戲到現在還能上演,本身就是一個過於吸引人的原因。
  • 《三姐妹·等待戈多》20年後復排
    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記者高潔)20年前,導演林兆華把戲劇大師契訶夫與貝克特的代表作《三姐妹》與《等待戈多》進行後現代拼貼式的創作,兩部同樣反應「等待」主題的經典戲劇像電影蒙太奇鏡頭一樣呈現在舞臺上,卻遭遇了票房「滑鐵盧」。雖然面對觀眾「看不懂」「枯燥」的評價,但是20年後,林兆華卻又將《三姐妹·等待戈多》進行了復排。
  • 《等待戈多》劇史
    1957年11月19日,一群憂心忡忡的演員正準備出場為觀眾表演。他們是聖佛朗西斯科市演員工作室劇團的成員。他們演出的觀眾是聖昆丁監獄的1400名囚犯。自1913年莎倫·伯恩哈特在此演過戲外,聖昆丁監獄一直沒有演出過戲劇。現在,44年後,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將在此上演,選擇演出此劇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劇中沒有女主角。
  • 《等待戈多》指向的是我們人類將去向何方
    《等待戈多》作為貝克特最具代表性的戲劇作品,從1953年法國首演至今,被無數國家譯成各國語言在世界各地上演,但幾乎在任何一地的上演都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觀眾成群結隊地退場,表示看不懂,而留下的觀眾又盛讚這個戲的精彩和成功。很多人覺得這種效果就是貝克特和《等待戈多》的魅力所在。
  • 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貝克特的1952年創作的劇本《等待戈多》,主要描寫了兩個流浪漢在荒野路邊的一棵樹下等待戈多的情形。兩人用各種無聊的動作和對白來打發時光。黃昏時,一個男孩前來報信,說戈多今晚不來了,但明天晚上準來。這部劇的唯一主題是「等待」。人們紛紛猜測戈多是誰,有人特意去問作者本人。貝可特微笑著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戲中寫出來了!」1953年,這齣戲在巴黎上演後引起轟動,連續演出三百多場而不衰。有人認為,本劇的寓意,大概是揭示人類在一個荒誕的宇宙中所處的尷尬處境。以《等待戈多》為代表的荒誕派戲劇,後來逐漸被西方文學界接受,它的影響也從法國蔓延到歐美各國。
  • 《等待戈多》| 致等待希望的孤獨靈魂
    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大膽運用與荒誕的內容相適應的荒誕不稽的舞臺形式,構建出沒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反戲劇」模式。劇中的主要角色「戈多」始終沒有出場,5個登臺的人物,行為荒唐可笑,記憶模糊不清,語言模稜兩可。全劇開場怎樣,收場還是怎樣;開始是等待戈多,最後還是等待戈多。
  • 一場戲劇29萬觀眾:線上戲劇《等待戈多》成為藝術事件
    「經過多番的探討,此次公益演出最終選擇在武漢解封之前上演。」該劇製作人、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梁麗珍分享道。疫情期間,人與人在生活中的隔離,給人帶去了不安與隔閡。在武漢「解封」之際,《等待戈多》團隊用戲劇發聲,希望能為受疫情影響的人真正走出陰霾出一份力: 「打破心理的隔離,讓解封的春天如期而至」。
  • 《等待戈多》,他們在等待什麼?為什麼等待?
    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等待的是什麼,從題目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們等待的是戈多。可是我們的問題是戈多是什麼,誰又是戈多。貝克特沒能給於我們答案,觀眾和讀者沒有統一答案,我們只有慢慢摸索。劇中兩個現實的人,在現實的生活中,為了一個虛擬的戈多,進行著漫長的等待。
  • 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即將公益上演
    廣州大劇院聯合騰訊視頻藝術頻道,攜手新浪潮戲劇導演王翀,推出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公益演出,邀請來自武漢、北京等地的演員,挑戰戲劇創作新模式。據悉,演出將於4月5日、6日晚8時在騰訊視頻藝術頻道開啟直播。  線上交流合作,挑戰戲劇創作新模式  塞繆爾·貝克特的經典荒誕派戲劇作品《等待戈多》自1953年被搬上舞臺後,不斷激發著創作者和觀者無盡的想像力。
  • 專訪《等待戈多》製作人林秀偉
    吳興國版《等待戈多》的特色之處《等待戈多》至今已被翻譯超過20種語言,但在東方版《等待戈多》中,兩位主人翁的表演既有戲曲的唱念作打,也有丑角的功夫身段;另三個角色則採極簡主義風格,以現代劇場的形式與節奏進行表演呈現。
  • 荒誕派戲劇代表作《等待戈多》:我們為何要認識真相?
    1953年1月,《等待戈多》在巴黎的巴比倫劇場上演,由於其表現世界荒誕性的思想與迥異於傳統戲劇的技法,使觀眾目瞪口呆,毀譽不一。觀眾中間形成了兩種力量:譽之者對此劇持讚賞態度,稱:《等待戈多》「標誌著法國的戲劇革命」,是「異化的裡程碑」。毀之者則對此劇大加批評,女評論家瑪麗亞·曼內斯評論該劇時說:「沒有比它更糟的了」,「我他媽的一點也不懂」。
  • 《等待戈多》到底在等待什麼?
    我們在等待戈多啊,對啊!之後,他們遇到了一個人手拿鞭子,驅趕著一個奴隸走來,可惜手拿鞭子的這位並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不停地虐待著那位名叫「幸運兒」的奴隸,一樣莫名其妙。兩位主人公還聆聽了這位奴隸的「思想」,一樣是一堆不知所謂、前言不搭後語的瘋話。這兩位走後,一個孩童過來告知,戈多今天不會來了,但明天肯定來。
  • 張若昀發微博稱:等待進化,等待戈多,粉絲評論亮了!
    張若昀發微博稱:等待進化,等待戈多,粉絲評論亮了!張若昀,1988年8月24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男演員,他曾出演過好多的電視劇,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卻非要靠演技吃飯,他演過電視劇《十五年等待候鳥》裡面的裴尚軒;演過《無心法師》裡面的張顯宗等等還有很多部電視劇,小編想拿兩部劇來舉例說明一下不同的角色,差別也很大,但是他把每個角色都演的很傳神、到位。《十五年等待候鳥》是由張若昀、孫怡、主演。
  • 《等待戈多》
    劇本通過兩個流浪漢永無休止而又毫無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誕與人生的痛苦,表現了現代西方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的絕望心理。(1)《等待戈多》的主題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現人類永恆的在無望中尋找希望的現代悲劇。戈多雖未露面,卻是決定人物命運的首要人物「戈多」作為一個代名詞始終是一個朦朧虛無的幻影。戈多似乎會來,又老是不來。劇中的兩天等待情景,是漫長人生歲月的象徵。
  • 回顧丨一場話劇18萬觀眾:線上戲劇《等待戈多》成為藝術事件
    該劇由新浪潮戲劇導演王翀執導,演出第一幕便吸引了超過18萬觀眾同時在線觀看。18萬觀眾是什麼概念?一個大劇場的戲巡演一整年才能達到這個觀眾人數。4月5日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公益演出(第一幕)觀演人數紀錄截圖線上戲劇《等待戈多》的演出,是時代的需求。「經過多番的探討,此次公益演出最終選擇在武漢解封之前上演。」該劇製作人、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梁麗珍分享道。
  • 線上戲劇《等待戈多》首演收官,黃鶴樓從未如此美麗
    作為中國首部線上戲劇,王翀導演的《等待戈多》吸引了來自觀眾、媒體及演藝各界的目光,得到了包括人民日報、光明網、文旅中國、廣州市人民政府官網、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南方plus、新快報、廣東文體廣播、信息時報、武漢文惠通、澳門日報等眾多媒體的關注,報導愈40篇,紛紛感嘆「原來疫情期間也有新戲,戲劇也可以這麼玩!」
  • 《等待戈多》,「戈多」到底是個啥?
    兩個小癟三一樣的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和弗,在黃昏時坐在一棵樹下,等待一個叫做「戈多」的人。不對,應該寫作:叫戈多的「人」畢竟,這個「戈多」從始至終沒有出現過,是人是鬼你無從得知。你只是會看見,這倆流浪漢在等待的過程中,做了不少蠢事情,比如:把鞋子脫掉,又穿上。把帽子脫掉,又戴上,然後兩個人交換著帽子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