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2021-01-10 異手哲天下

貝克特的1952年創作的劇本《等待戈多》,主要描寫了兩個流浪漢在荒野路邊的一棵樹下等待戈多的情形。兩人用各種無聊的動作和對白來打發時光。

黃昏時,一個男孩前來報信,說戈多今晚不來了,但明天晚上準來。然而,第兩天自然如故,唯一的變化是枯樹上長出了幾片葉子。那麼,戈多是誰?為什麼要等他?劇中比沒有交代。這部劇的唯一主題是「等待」。人們紛紛猜測戈多是誰,有人特意去問作者本人。

貝可特微笑著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戲中寫出來了!」1953年,這齣戲在巴黎上演後引起轟動,連續演出三百多場而不衰。有人認為,本劇的寓意,大概是揭示人類在一個荒誕的宇宙中所處的尷尬處境。以《等待戈多》為代表的荒誕派戲劇,後來逐漸被西方文學界接受,它的影響也從法國蔓延到歐美各國。

相關焦點

  • 等待戈多—有積極生活與行事狀態,戈多其實是貝克特對希望的解讀
    《等待戈多》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作品中的人物沒有鮮明的性格,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著重展示人物心理活動過程的障礙,揭示現代人的生存狀態,表現出了現代世界的荒誕和無意義。其實《等待戈多》這部作品,還是有很多解讀的,其中讓人不斷討論的一點就是:戈多是誰。有人把戈多(Godot)解釋為上帝(God);有人認為戈多其實是死亡的隱喻;有人認為在這部戲劇中戈多其實已經出現過了。但是目前普遍接受、也是我贊同的觀點:戈多其實是貝克特對「希望」的解讀。
  • 《等待戈多》劇史
    但出乎一般人預料的是,隨著演出場次的增加,再加上羅伯·格裡耶等名家的推薦,傲慢的巴黎人接受了這一反戲劇的探索,這部戲劇接連上演300餘場,出現了在咖啡館、酒吧間街談巷議的景象,一時間,「等待戈多」成為熟人見面打招呼的流行用語,人們打招呼時問:「你在幹嗎?」有人竟然回答:「在等待戈多」。這次演出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從而幫助貝克特實現突破,成為著名的作家。
  • 《等待戈多》| 致等待希望的孤獨靈魂
    貝克特認為,世界和人生既然都是荒誕的、非理性的,就要用非理性的藝術形式表達,想要表現荒誕的現實就要用荒誕的手法。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大膽運用與荒誕的內容相適應的荒誕不稽的舞臺形式,構建出沒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反戲劇」模式。劇中的主要角色「戈多」始終沒有出場,5個登臺的人物,行為荒唐可笑,記憶模糊不清,語言模稜兩可。
  • 《等待戈多》,他們在等待什麼?為什麼等待?
    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等待的是什麼,從題目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們等待的是戈多。可是我們的問題是戈多是什麼,誰又是戈多。貝克特沒能給於我們答案,觀眾和讀者沒有統一答案,我們只有慢慢摸索。劇中兩個現實的人,在現實的生活中,為了一個虛擬的戈多,進行著漫長的等待。
  •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20世紀荒誕派劇作家貝克特的成名作。是一部反傳統、反理性的劇作。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非理性的世界。
  • 《等待戈多》,「戈多」到底是個啥?
    兩個小癟三一樣的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和弗,在黃昏時坐在一棵樹下,等待一個叫做「戈多」的人。不對,應該寫作:叫戈多的「人」畢竟,這個「戈多」從始至終沒有出現過,是人是鬼你無從得知。你只是會看見,這倆流浪漢在等待的過程中,做了不少蠢事情,比如:把鞋子脫掉,又穿上。把帽子脫掉,又戴上,然後兩個人交換著帽子戴。
  • 專訪《等待戈多》製作人林秀偉
    吳興國版《等待戈多》的特色之處《等待戈多》至今已被翻譯超過20種語言,但在東方版《等待戈多》中,兩位主人翁的表演既有戲曲的唱念作打,也有丑角的功夫身段;另三個角色則採極簡主義風格,以現代劇場的形式與節奏進行表演呈現。
  • 《等待戈多》指向的是我們人類將去向何方
    《等待戈多》指向的是我們人類將去向何方  「由於他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說、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貧困的境地得到了振奮」,這句話是1969年時塞繆爾·貝克特憑藉劇本《等待戈多》獲諾貝爾文學獎時所獲得的評價。
  • 《三姐妹·等待戈多》:時代的憂鬱
    1998年,林兆華將契訶夫的《三姐妹》與貝克特的名劇《等待戈多》拼貼在一起,這一創意,令人驚訝。一個是心理現實主義大師的名劇,一個是「荒誕派戲劇」的開山之作,兩個劇本,風格迥異,這樣的實驗,放在世界範圍內,亦屬首創。吸引林兆華的是兩部戲中共同的「等待」主題。
  • 《等待戈多》:與其一直等待「戈多」,不如端正心態、立即行動!
    與其一直等待高考時間確定——這個如同《等待戈多》裡的「戈多」,不如當時就端正心態,立即行動。一味地消極等待,只是停留在原地,永遠也不可能欣賞到不一樣的風景。《等待戈多》演出劇照01《等待戈多》內容介紹《等待戈多》是戲劇史上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作者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
  • 《三姐妹·等待戈多》20年後復排
    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記者高潔)20年前,導演林兆華把戲劇大師契訶夫與貝克特的代表作《三姐妹》與《等待戈多》進行後現代拼貼式的創作,兩部同樣反應「等待」主題的經典戲劇像電影蒙太奇鏡頭一樣呈現在舞臺上,卻遭遇了票房「滑鐵盧」。雖然面對觀眾「看不懂」「枯燥」的評價,但是20年後,林兆華卻又將《三姐妹·等待戈多》進行了復排。
  • 《等待戈多》:我們為何讀個不停,演個不停,看個不停
    今年是《等待戈多》的作者貝克特誕辰110周年。貝克特戲劇的「後現代」是有特定時間限定的,其展現了歐洲二戰後的絕望。然而時代在前進,雖然今天的世界仍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群體性的絕望似乎已不是主流。全球化、消費主義、次文化、網絡時代……人類的生活變得物質、高速、碎片、雜亂,也許我們前一秒還處在無望的等待中,下一秒即可獲得直接的刺激。
  • 20年後,觀眾看懂《三姐妹·等待戈多》了嗎?
    「一個重返北上廣的故事」1998年,病榻上的林兆華在等待病癒的煎熬中突發奇想,把契訶夫與貝克特這兩位戲劇大師的代表作《三姐妹》與《等待戈多》做一個後現代的拼貼,直接超越了情節劇。契訶夫筆下的三姐妹是名門之後,她們住在一個遠離莫斯科的外省小城,過著死氣沉沉的生活。
  • 等待戈多?正常人都不看這戲
    【鳳凰20周年特獻 天橋● 華人春天藝術節】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等待戈多》演出時間:2016年
  •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 * 話劇「等待戈多」
    當代傳奇劇場 × 話劇「等待戈多」時間:2015.08.14 -2015.08.15 19:15劇場: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票價:480、280、180、80元演出團體:當代傳奇劇場原著:薩繆爾·貝克特 製作人:林秀偉
  • 法國諾諾劇團攜《等待戈多》登陸北京 經典文本致敬第三屆老舍戲劇節
    「生命本身就是等待,而等待的人永遠不會來。」——塞繆爾·貝克特《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愛爾蘭劇作家薩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表現的是一場關於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對話。該劇是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 《等待戈多》:每一種等待,都代表新生的希望
    電影《等待戈多》的創作靈感來源於1953年經典的戲劇《等待果陀》,導演用現代全新的形式,將這飽含悲喜的經典傳奇,重新以嶄新的形式搬上熒幕該電影的劇情圍繞著兩位街頭的流浪漢緩緩展開,一無所有的他們時刻在等待一個叫戈多的人,來拯救他們於困苦之中。戈多猶如彼此心中的救贖,給他們帶來無盡期盼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
  • 《等待戈多》,等待其實是毫無意義的,是一種虛無
    無盡地等待一個未知,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其中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見證各種各樣的變故,欺凌壓迫,溜須拍馬,模仿扮演,爭吵辯解,愛慕崇拜,日復一日,周而復始。這便是人生。他們說,等待戈多寫的是戰爭時期人們的心境。其實戰不戰爭,人心都是亂的。
  • 今晚我們觀劇 |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等待戈多》
    當代傳奇劇場版 《等待戈多》吳興國與「當代傳奇劇場」當代傳奇劇場版的《等待戈多》,是改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最著名劇作的一場大膽嘗試,更是一次古典與現代的相遇,繼2006年轟動滬上之後,將於今年8月14日和15日再度獻演上海文化廣場。
  • 《三姐妹·等待戈多》天津上演 臺詞直抵觀眾
    舞臺之上,林兆華話劇《三姐妹·等待戈多》正在上演。話劇裡的雨天和現實中的天氣正相呼應,這份情景交融的場景實屬天意。舞臺設計前衛 臺詞擊中觀眾內心《三姐妹·等待戈多》的舞臺呈現先鋒感、設計感極強,雖沒有強烈的視覺衝擊,但很成功的營造出一種清冷氛圍,同時推動整個話劇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