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七十六回有關於中秋賞月的場面描述。賈母吩咐把家宴擺在大觀園,先在嘉蔭堂布置燈彩,又將宴席移至凸碧山之峰脊上,擊鼓傳花,賞月、講笑話、賞桂飲酒、吃造瓜仁油松穰月餅,復命人月下吹笛。好一派熱鬧景象。中秋,除了吃月餅,古人還有哪些文雅的方式慶祝中秋?想知道古人在「中秋」都對「吃」有著怎樣的精緻講究?深諳中式茶食之道的易筱,以「食」之名,帶你回到古時,領略一下當時的閒情雅致。清本《紅樓夢圖》(又名《大觀園圖》)凸碧堂中秋賞月賞月,吃月餅,是中秋固定的活動,中秋賞月的習俗大約始於風雅的魏晉時期,最初是文人興起,自唐宋時期以來,更是擴展到了民間,熱鬧非凡。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說的就是中秋佳節,人們登高望月、買酒痛飲、笙竽奏起、夜市喧鬧的熱鬧景致。李嵩《月夜看潮圖》此圖所畫即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士民觀錢塘江潮情形。白露邊霜|以檸檬、荔枝酒製作而成。清透明亮的圓形像極了滿月模樣,淋上糖漿,是月亮的光暈。除了賞月,月餅的習俗延續至今,更成為了現代人過「中秋」的必備吃食。若論起「月餅」的始源,其實可以追溯到南宋。在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有提到「月餅」一詞。最初,月餅其實是古人用來祭祀月神的祭品。到了北宋,文人們已經吃「月餅」過中秋了。餅裡用的是酥油和糖作餡。直到明朝才形成了全民吃月餅過中秋的習俗。在清代袁牧所著《隨園食單》中有一段關於月餅作法的記載,其中強調:麵皮一定要反覆揉搓方才味美。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如此看來,當時的月餅製作已經相當成熟了。小小的一枚月餅不僅飽含著「團圓」之意,更可以寄託鄉愁。雖然無法還原古時的情景,但卻也可以嘗試用不同的食材搭配,製作出你記憶中的「中秋」滋味。在我的記憶中,中秋時節奶奶都會開始忙碌地製作地瓜幹和山棗糕。我記得那空氣中混合著松樹和泥土的香味,那是家鄉的味道。因此,我特意製作了【松月】月餅以此寄託鄉愁。將抹茶製作的外皮融入香草、芸豆,吃起來口感清新,洋溢著淡淡的茶香。「月到中秋分外明,酒到十五格外醇」。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月中丹桂,潺潺流水,碗中明月,伴著花香,親友舉杯,喝一杯桂花蜜酒,也成為佳節的一種美的享受。這醇香中夾雜著一絲甜蜜的美酒其實製作起來並不複雜,但卻非常磨練耐性。採下桂花,挑揀出花蕊精華,用酒和冰糖浸泡一年,不勝酒力的可以選擇低度酒,其清香撲鼻的酒香也足讓人沉醉。中秋時節,也是蟹正肥美的時候。《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所描繪的「蟹宴」場景可謂真真吃出了情致。從古至今,人們在螃蟹的烹飪方式上也加以諸多嘗試。常見的有醃螃蟹、釀螃蟹、螃蟹羹等。在北宋時期,有一道街頭小吃——洗手蟹,製作方式可謂粗獷。將生蟹剁碎,用鹽梅、椒橙一拌,直接上手吃。而南宋《山居清供》裡的「蟹釀橙」則更顯精細。把蟹粉和少量橙汁,釀在大橙子裡,用酒醋水蒸熟,清新鮮美,「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而吃蟹必手腥,聰慧的古人發明了用紫蘇、菊花或是和著桂花的豆面製成的,能有效去腥的洗手湯。《調鼎集》裡也記載了菊花葉能有效的去腥,如此一來,吃完鮮美的食物,手也是清新的,豈不雅哉。洗手湯的做法並不複雜,只需菊花葉或是紫蘇葉加水煮開放涼即可,倘若我們吃蟹完畢,用自己煮的古法洗手湯洗手,然後印著月光賞花踱步,再小酌一杯,豈不是也如古人一般浪漫。易筱,「元古本店」茶食店店主。擅長製作中式茶點。憑藉自己敏感的味蕾和製作家鄉甜食的記憶,將東西方甜品工藝與中國傳統茶點相結合,在茶點的創意和造型上獨樹一幟。
點擊觀看往期視頻
吃掉小說|《七宗罪》意面|《白鯨記》雜燴|肖申克牢飯|雞肉煎蛋美式早餐|川味小面|瘦身Brunch|「姨媽」早餐
攝影師高遠|楊洋的版畫|陳天灼|葉甫納|北鷗|硃砂和《阿城文集》|孫遜|小野哲平|舞者王亞彬
柑橘森林|Rose三姐妹|拙樸金工|日日之器|住在鄉下|立夏說茶
養24隻貓|文身|小動畫-貓|脫口秀|搖擺爵士舞|動畫-川普
School酒吧|黑膠|衡山和集|松庵文庫|一本書書店|古典音樂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