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塞巴斯蒂安是國際電影節,也是西班牙的海濱城市,而這兩者的命名都源於基督教的著名聖徒聖塞巴斯蒂安——一個被帝王寵愛,卻因信仰被亂箭射死的30歲男子。
箭射入他那健美的、青春的肌體,像是要以無比痛苦和歡樂的烈焰,從內部燃燒他的肉體。但是,沒有畫流血,也沒有像其他塞巴斯蒂安像一樣畫上無數的箭。只有兩支箭,將靜謐、端莊的影子投在他那大理石般的體膚上,宛如投落在石階上的枝影。
羅馬士兵與殉教者
公元286年的一天,黃昏的天空下,一個俊美的青年被赤身縛在羅馬城的一棵樹幹上,遮著青年裸露身軀的,只有那鬆鬆地圍於腰間的白色粗布。手持弓箭的士兵圍繞著他,無數箭矢插滿他的身體,那痛苦觸目驚心。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美的死亡之一。死者30歲,叫聖塞巴斯蒂安。
據最早的文獻《聖塞巴斯蒂安受難記》(PassioSancti Sebastiani)記載,塞巴斯蒂安是公元3世紀時期的羅馬帝國皇帝禁衛軍隊長,行使過治癒的神跡,由此吸引很多人信仰基督教。但影響到羅馬統治階級的權力,因此受到迫害,結果被處以箭刑,全身插滿箭矢,在萬分痛苦中死去。
事實上,當晚來收殮的基督徒們卻發現塞巴斯蒂安竟一息尚存,立刻把他解救下來治療。傷愈之後,朋友們勸說塞巴斯蒂安逃離羅馬,但無畏的他卻再次直面皇帝:「吾主賜我復活,是為了讓我來指責你迫害基督之僕的罪過。」於是,塞巴斯蒂安再次被捕,在山上被棍棒毆打至死後拋屍於下水道,以防基督教徒敬奉他的遺體。
然而,在塞巴斯蒂安殉難的第二天晚上,他在夢中告知信徒自己的屍體所在位置。按照夢中的指示,遺體被尋回並安葬在使徒聖保羅和聖彼特之墓附近,位於亞壁古道的地下墓室。
聖塞巴斯蒂安的崇拜則源於公元4世紀,而他的墓也成為使徒教堂,是每一位赴羅馬朝聖者的必到之處,也由朝聖者傳播至歐洲各地。此後,塞巴斯蒂安的聖徒地位節節攀升。
早期的崇拜圖像主要是壁畫和手抄本插圖,表現聖徒的「羅馬教會衛士」身份及殉道事跡。形象也大多是羅馬士兵或殉教徒而已,畫面上塞巴斯蒂安的表情也是泰然自若,似乎感受不到肉體的痛苦。
瘟疫主保與「祭品」
中世紀黑死病的橫行讓歐洲滿目瘡痍,綿延幾個世紀的各種大規模流行病讓人們切身感受到末世的恐慌,因此對聖徒崇拜的熱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聖徒的圖像數量也大幅增長起來。
在眾多古代文化和宗教中,弓箭代表著突然降臨的天災。與之相關的塞巴斯蒂安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瘟疫主保,大量塞巴斯蒂安題材的圖像,尤其是祭壇畫以防治瘟疫為目的被創作出來。他以身體抵擋住瘟疫之箭,從而拯救受苦的世人。
完美的裸體
文藝復興時期的塞巴斯蒂安圖像則大多被描繪成擁有完美裸體的青年男子。藝術家把這一題材看作發揮人體描繪技巧的舞臺。「畫中聖人是裸體的,肉體和肌膚極為逼真,又不失甜美」。因此,觀者自然產生色慾幻想,在當時已有女信徒懺悔自己對聖塞巴斯蒂安對俊美容貌和撩人裸體產生不純潔的想像。
同志偶像
英國先鋒派導演德裡克·賈曼(Derek Jarman)1976年的第一部長片《塞巴斯蒂安》則進一步奠定這位殉教者的同志偶像地位。荒涼的沙漠美景加上男性身體之美,探討了同性戀欲望和聖塞巴斯蒂安偶像式位置的關係。影片洋溢著男性的美,但又有一種只有前戲沒有高潮的自我壓抑,暗示著主人公的狀態。
此外,塞巴斯蒂安也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最喜歡的人物,利箭穿透的健美或俊美的肉體,還有劇烈的痛苦或毀滅的美感,充滿了同性戀或SM的色彩。
回溯三島1949年的小說《假面自白》。小說中的「我」在13歲時第一次看到父親珍藏的畫冊上的這幅畫,他坦白:「看到這幅畫的一剎那,我整個存在被一種異教式的狂喜所震撼。我的血液在沸騰,我的器官在浮現出怒色。巨大的、行將脹裂的我的這一部分,前所未有地激烈地等待著我的使用,責怪我的無知……」。
他曾經表示「全都是我親身的感受和真實的敘述」。可以說,三島的聖塞巴斯蒂安殉難照片,是他對13歲第一次美與性的雙重喚起的致敬。
THE END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在藝術雲圖查看波蘭設計中的民族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