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加害者或許也是善良教育缺失的受害者

2021-01-15 芥末堆

【小筱薦文】在我們聽聞過的校園霸凌案件中,施害者的冷酷殘暴常讓人不寒而慄,以至於我們會忘記追問: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他們扭曲的想法和行為?在日本動畫電影《聲之形》中,曾經的霸凌加害者最後也變成了受害者,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

「在那種情形下,到底有錯的是哪一方呢?」律師說,「當然打瞌睡駕駛的司機有過失,但是讓他處於那種工作狀態的僱主也有問題。而在大型貨車和一般私家車共同行駛的道路上,沒有設置減少衝擊的中央分隔安全地帶的行政當局也有疏失。路面太過狹窄也不對,想要拓寬路面卻無法拓寬,那是因為政府的都市計劃做得不好,也是因為地價高得不像話。」

一口氣自言自語般說完這些,律師抬起了頭。

「如果這麼一想,就會發現造成車禍的因素很多,理由很多,必須改善的地方也不少。假如我在這裡無視所有的因素,只是怪罪說:『會發生車禍都是司機不對,不管是加害者還是受害人都一樣。規規矩矩開車的人是不會引起車禍的,會遭遇車禍都怪開車的司機有問題。』請問你作何感想?」——《火車》宮部美雪

 日本動畫電影《聲之形》,緊隨著去年八月的《你的名字。》,在九月份於日本上映。這部作品在日本及歐美引起了現象級的討論,並被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認為主題深度遠超《你的名字。》。關於校園霸凌的討論一直以來都從未停息,而通過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聲之形》帶給我們的,是對於教育的又一次反思——正如本文開頭引用的《火車》中提出的那個問題:

在那種情形下,到底有錯的是哪一方呢?

影片的開始,高中生石田將也撕掉了四月之後的日曆,辭退了打工的工作,賣掉了自己的被褥和所有的漫畫書,取出了所有的存款,把辛苦掙來的血汗錢放在了母親的床頭。然後他走到橋上,對著平靜的河面發了會兒呆,站到了欄杆上。

在即將墜入深淵的前一刻,河邊燃放的煙花驟然驚醒了將也,他出於某種不可知的理由從欄杆上回到了路面上,漫無目的地在城市中漫步,不知在思考些什麼。

然後英國樂隊The Who著名的《My Generation》響起,時間回到了石田將也的小學時期,回顧了他與兩個死黨度過的,無憂無慮的童年時期,直到小學六年級,那個名叫西宮硝子的轉校生進入他們的班級。

不同於普通的轉校生,西宮硝子天生具有聽力障礙,幾乎無法聽清正常音量下的話語,當然也幾乎不能用嘴巴說話,與她的交流大部分必須使用紙和筆來進行。

最初,班級裡的同學們都試著去與硝子交流,通過本子和筆來進行對話。但是很快,許多同學就開始厭煩這樣一個不會說話,也幾乎聽不見別人說話的孩子。將也的話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於硝子的想法:

於是,一直以孩子王自居的石田將也開始了最初的欺凌——正如所有的校園霸凌一樣,最開始只是對硝子聽力障礙的惡作劇。這樣的惡作劇漸漸地升級,從突然在硝子的背後大叫,到塗鴉,到故意對著硝子澆水,事情漸漸變得不可收拾。直到硝子的助聽器也被當成了惡作劇的素材,一開始是被扔掉,到最後,將也用力拔出助聽器,導致硝子的耳朵受傷流血,硝子的母親終於注意到了她遭受到的霸凌。

學校當然也知道了硝子受到霸凌的事情,於是很快到班級裡來核查這件事,最終將也被揪了出來——慌亂之下,將也不斷推卸著責任,他認為其它幾個看笑話的孩子同樣也是霸凌者,並不只是他一個人的責任而已。而就是這樣的推卸責任,讓他成為了全班的眾矢之的。

而另一方面,將也的母親被通知了這件事之後,立即決定賠償硝子家裡受到的巨大財產損失——昂貴的助聽器因為將也的霸凌而丟失損壞了八副,這對於並不富裕的將也家來說是很大的一筆支出,但將也的母親依舊決定進行賠償並當面道歉。

這也就是影片開頭,長大後的石田將也為了還錢給母親努力打工,並賣掉了自己的被子和所有漫畫的來由了。而在班級裡,將也則成為了被孤立、被霸凌的對象——曾經的死黨對他冷漠相待,沒有人願意與他說話。硝子的處境略有改善,但依舊是孤單一人。某一次硝子幫將也擦掉他桌上「趕緊消失吧,石田將也」的惡作劇時,將也誤解了硝子,兩人打了一架。在那之後,硝子轉學離開了班級,將也從那時開始則始終被孤立,一直到高中都完全沒有朋友,患上了所謂的「社交恐懼症」。

之後當然還發生了很多事,但以上就是這部電影整個劇情的緣由了。關於這部電影之後的內容,有太多可以講的東西了:對「友誼」的討論,社交恐懼症現象,校園冷暴力,親情,將也與硝子對於自身的救贖以及兩人的感情結局,等等。

《聲之形》涵蓋了許許多多的現實話題,同時也做到了劇情線與感情線的良好融合。除此以外,牛尾憲輔的音樂其實也有許多值得品賞之處——但是我不打算講那些,我想要說的,僅僅是影片開頭這短短一段,卻成為了整部影片核心的背景故事。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開頭引用了我非常喜歡的《火車》中,本間與溝口律師這段對話的節選。

在那種情形下,到底有錯的是哪一方呢?

之所以會馬上想到《火車》中的這一段對話,是因為《聲之形》同樣也提出了這樣一個追責的問題。在《火車》中,本間因為車禍而喪妻,他清楚地知道那不止是那個肇事司機的錯,卻因為不知道應該由誰來負責而感到憤怒。溝口律師則告訴他,應該負責的人有很多很多,無論是同意司機疲勞駕駛的僱主,監管不力的當局,道路設計出現問題的政府,都應該為本間妻子的悲劇負責。

《聲之形》中也是如此,而最強烈最尖銳的矛頭,則以一種無可逃避的姿態,正正地指向「教育」。

一個個講。

將也當然要負責,但正如他所說的——儘管那是他為了自我保護而下意識地推卸責任——其他學生也同樣有錯。無論是冷眼旁觀看熱鬧說風涼話的「死黨」島田一旗,還是女生團體領袖,對硝子進行了言語上霸凌、並逼走了硝子唯一一個朋友的植野直花,或者是其他所有抱著無所謂或者看熱鬧心態,完全沒有阻止霸凌行為的學生們,他們都負有責任。

可以認為,將也成為了其他學生的一個擋箭牌,因為大部分人都對硝子感到厭煩,所以他的霸凌行為其實是受到了許多潛藏的鼓勵的,這種鼓勵加劇了霸凌的升級,本身也應當被看作它的一部分。然而最終在追責的時候,只有站在前面的將也受到了懲罰與責難,我認為這是不公平的。

在那之後,將也因為在校長面前試圖推卸責任給全班同學,遭到了班級的排斥與孤立——一般來說,這裡都會把其他學生對將也的冷暴力作為所謂「人性黑暗面」的例證。而我不這麼認為,我不認為將也受到了冷暴力是其他學生的責任,我之後會解釋為什麼。

我們繼續往下看。

沒錯,第二個必須要負責的,就是這位班主任老師了。

首先,他在硝子轉學進入班級時,完全沒有對她進行任何特殊的介紹,沒有告訴孩子們「先天性聽力障礙」究竟是怎樣一種病症,孩子們又應該如何去與這樣一位同學相處。他只是讓硝子自己用紙和筆做了自我介紹。儘管在之後的課堂中,他能夠容許硝子的聽力障礙,他仍然沒有盡到一個班主任應當盡的責任。

其次,在整個霸凌的過程中,他全部都看在眼裡,但是他卻沒有進行任何阻攔與幹涉。他所做的,僅僅是在校長前來詢問霸凌情況的時候,貌似站在正義的一邊,怒氣衝衝地用力捶在黑板上,毫不猶豫地點出了將也的名字,讓他站起來解釋。

最後,他在明知道其他幾個學生也對硝子進行了霸凌的情況下,仍然只處罰了將也一個人——也正是他的這個舉措,讓其他本應該負責的學生確認了自己「無罪」的地位,從而導致了將也之後幾年裡受到的孤立。這樣的處罰決定,對於將也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當班級裡出現這樣的情況時,作為教育者的班主任,正是其應當發揮作用,為孩子們主持公正的時候——而他什麼也沒有做。可以說,正是他的不作為導致了這一悲劇的發生。

所謂監護人,絕不是簡單的「撫養者」+「保安」那樣簡單。監護人,同時也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硝子與班級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溝壑——她離開前哭泣著,用自己口齒不清的日語訴說著自己的無奈與不被理解。硝子很努力地想要理解正常人的生活方式,想要融入正常人的集體,但即使是這樣,也沒有人能理解她,沒有人把她當成集體的一部分。正常人與聽力障礙者的兩種全然不同的處事方法,讓硝子成為了絕對的異類,不受歡迎與無法理解者。

「你說什麼呢?!我聽不懂啊!什麼啊!我不知道啊!我聽不懂啊!!!」

將也無奈的喊叫聲,正是這令人無可奈何的溝壑最好的詮釋。

而硝子的母親顯然了解這一點——但她什麼也沒有做。她沒有告訴硝子正常的學生應該如何相處,應該如何做才不會引起別人的厭煩,她也從來沒有到過學校,沒有關注過硝子究竟過得如何,直到硝子的耳朵受傷之後才報告給學校。

另一邊,將也的母親知道班級裡來了個先天聽力障礙者——但她也什麼都沒有做。她沒有告訴將也聽力障礙者面對著多大的困難,也沒有告訴他應該小心翼翼地,溫和地對待硝子。事情發生之後,她勇敢地承擔了責任,當面道歉並賠償了所有費用——但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賠償的,她的勇氣也無法抹消她犯下的錯誤。

不只是將也的母親,全班的學生中,甚至沒有一個學生的母親或父親告訴她/他:「你應該好好對待聽力障礙者。如果有人欺負那個新來的同學的話,你可以報告老師,或者站出來阻止。」沒有,一個都沒有。

這就是父母所負有的責任,很可惜,絕大多數父母都不會意識到這部分責任。在他們看來,撫養孩子長大,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就是他們的責任了——他們恰恰忽略了對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對孩子品性與品質的教育。

讓一個聽力障礙者與普通學生一起上學,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嗎?

顯然不是。但是學校就是用簡單的方式來處理了這件事情。校方沒有意識到這背後存在的巨大危機,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孩子們是無知的,沒有人告訴過他們應該怎樣對待硝子這樣一個與他們完全不同的孩子。最開始的時候,我在他們的臉上看到的是茫然與不解,而不是理解與包容。

於是某些人,正如以往的每次那樣,在這裡就會說:

「這些孩子們的做法,顯示了人性的黑暗面。」

扯淡。

「人性的黑暗面」,正是對自身不作為的,冠冕堂皇的藉口。

在我看來,與其把責任推給對於道德與為人處世的原則還一無所知的孩子們,倒不如反思一下,校方與社會大環境究竟要負上多少責任——我們,究竟負有我們沒有盡到的責任?

如果硝子轉學的時候,能專門有一節課,讓老師來介紹她面對著多痛苦的病症,多大的困難,給孩子們一些與硝子相處的建議與幫助;如果在之後的過程中,硝子有一個可以傾訴的老師,有一個會去調解矛盾,在霸凌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解決問題的人,孩子們難道不會去同情這樣一個障礙者嗎?孩子們難道不會去小心翼翼地幫助,去對待硝子嗎?孩子們真的代表著「人性的黑暗面」嗎?

不見得吧。

所有人開始時都是複雜的,並不存在善良與黑暗之說。只是,當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缺乏正向的引導時,便容易走向所謂的黑暗面。並不是所有霸凌者都是心懷惡意的惡魔,他們只是需要正確的引導而已——而這引導,正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比起考試分數,比起讓孩子成為「成功者」,我認為讓他們成為「善良者」,遠遠比那點分數重要得多。

那麼,我們在分數上用的時間更多,還是在品質上用的時間更多呢?

這就是《聲之形》對教育界提出的,無比尖銳而現實的問題。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硝子的故事中所面對的困境,絕對不是將也一個人的責任——再回頭去看宮部美雪《火車》中的對話,會發現兩個情境有著驚人的相似。將溝口律師的話換成《聲之形》中的人物們的話:

假如我在這裡無視所有的因素,只是怪罪說:「發生這樣的事都是孩子不對,不管是將也還是硝子都一樣。」請問你作何感想?

我甚至可以認為,將也與所有的孩子們都是受害者。而真正應該為此負責的,是父母,是老師,是學校乃至於整個教育界的大環境。而更可怕的是,《聲之形》中的故事,每天都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發生著。

我想,我們學校的記憶中,總有那麼一個在角落裡孤獨地獨自生活的孩子。他/她可能是西宮硝子這樣的聽力障礙者,可能是腿腳不便者,可能是任何一種有障礙者。至少在我的記憶裡,我的初中從來沒有對坐在我右後方的,跛腳的那孩子進行任何特殊的對待(除了在體育考試時免考)。那時的他似乎習慣了不與任何人搭話,自然也沒有如硝子一樣受到霸凌,但現在的我回頭想到他時,便完全能感受到他的孤獨與痛苦——他只是個十來歲的孩子,卻面對著整個環境帶給他的,刺骨的寒冷。

我想,《聲之形》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一個讓教育界意識到曾經忽視的那些孩子的契機。我們用了太多的時間、精力與資源來提高孩子的各種能力,各種素質。無論是應試能力,思維能力還是各自專精的才能,他們都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關注。

但是我們是否給了那些某一方面具有障礙的孩子們同等的關注與權力呢?

我們是否教育了年輕的精英們,要如何去關懷與保護那些弱勢者呢?

我們是否忽視了一些,貌似不重要的,基本的東西呢?

教育,終究是育人。

共勉。

(本文轉自外灘教育,作者郭奉岐)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外灘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外灘教育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受害者有罪論何時休?防止校園霸凌,這三個角色很重要
    加上帆帆媽媽長時間一個人撐著一個家,性格就強硬些,對於帆帆的管教也是頗為嚴厲,導致帆帆有什麼委屈也不敢跟媽媽說。校園霸凌和家暴一樣,有第一次就會有後面的無數次,所以一旦發生,就要馬上制止才可以,忍耐反而不是好辦法。帆帆會忍耐校園霸凌的原因有很多。
  • 在校園霸凌的陰霾下,孩子人格教育的缺失究竟釀成了怎樣的惡果?
    當然,8.3分絕不是靠顏來的,網友更是震撼於劇中的內容,電視劇有更長的時間雕琢人性,所以《告白》的老師沒問出來的問題,柊一先生就直擊靈魂了:「道德缺失,宣揚個性,最關鍵的內在卻是一具空殼。這樣的孩子,談什麼畢業?」一、縱觀長大後作惡的人,要麼是教育懈怠,從熊孩子變成熊大人,再到壞人變老。
  • 校園霸凌:那些被踐踏的少年
    但無論是哪一種對於受害者而言,都會從生理以及心理層面造成不同程度的重創,霸凌行為中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沒有性別的差異,沒有年齡的限制,還存在著一定的隱匿性和複雜性。對於霸凌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不管是受害者還是施暴者,他們背後或許都藏著一個故事。
  • 受害者與加害者
    原標題:受害者與加害者  鬱晶陶   近期上映的電影《親愛的》,講述的是尋找孩子的故事。兒子被拐,身為父母的田文軍和魯曉娟,踏上漫漫尋子之路。三年後,他們「幸運」地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只不過,孩子口中所喊的「媽媽」,變成了一名叫李紅琴的農婦,也就是「人販子的老婆」。
  • 聚焦校園霸凌: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校園霸凌?
    所謂校園霸凌,是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間的一方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其具有低齡化、群體性和反覆性等特點。二、是什麼導致了校園霸凌?(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們成長的搖籃,一個家庭的教育決定著一個孩子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式,同樣也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品質。
  • 淺談《少年的你》校園霸凌背後的原因
    不少網友都說看《少年的你》感覺很壓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原因在於它反應了真實生活,折射了現代校園的陰暗面與社會種種的缺失,校園霸凌並不是單方面引起的,而是多方面造成的。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家庭教育好比扣扣子,第一粒扣錯了,後面就全歪了,衣服也便不平整了,可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多麼的重要。
  • 韓國女團(G)I-DLE成員徐穗珍被爆涉嫌校園霸凌,徐信愛疑似受害者?!
    近日在韓國一直傳來校園霸凌的風波,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韓國排球選手雙胞胎姐妹花李多英、李在英及演員趙炳圭先後捲入霸凌風波後,今早再有女團成員捲入霸凌風波。女團(G)I-DLE成員徐穗珍被爆料曾涉嫌霸凌事件,而疑似是受害者的徐信愛也在IG發了限時動態!這事引起了各界的關注,登上了韓網熱搜榜!
  • 對校園霸凌說不,還孩子純淨校園
    但是在性善論的對面還存在著性惡論,從古至今,圍繞著兩個觀點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過,一個成人的善惡會受到成長過程中非常多的因素影響,而小孩子大部分時候就是純真的代名詞,雖然偶爾有「熊孩子」的稱呼,但是到底還是帶著善意的調侃意味,而最近越來越多的校園霸凌的新聞充斥在每一個新聞網站,有些內容殘酷得令人吃驚,甚至讓人背後一涼。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孩子是否真的是善良的呢?
  • 抵制校園霸凌,呼喚陽光教育,莫讓「天使」變「惡魔」!
    校園暴力、霸凌問題一直被抵制,卻從未消失過。在真人秀節目《看我的生活》中,馬思純與多年好友敘舊,談及自己在初中時期曾遭受校園霸凌的經歷,並坦言這是她性格不自信的開端。在這裡,沒有永遠的受害者與霸凌者,二者是相互轉換、永不停歇的,沒有了胡曉蝶,陳念便是下一個目標,那麼沒有了陳念,誰又會是下一個目標?校園欺凌事件已嚴重影響到了學校這一方淨土,家庭和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守護每一個學生的切身利益。校園霸凌實際上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只不過近幾年才被人發覺。
  • 「我也曾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
    文丨Mikky明@bigfun社區你有經歷過校園霸凌嗎?無論是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還是冷暴力,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校園霸凌。無論是親身體會,還是親眼得見,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校園霸凌這種事情就像趕不走的幽靈一樣盤旋在我們頭頂的天空。
  • 牢記3句話,從小拒絕做校園霸凌受害者
    或許在很多家長印象裡,校園霸凌只有施暴者和受害者,但其實,冷漠的旁觀者也是施暴者,包括目睹事件的同學、老師、甚至家長本身。因為在被欺凌的孩子眼裡,冷漠的家長往往是壓死自己最後希望與光亮的人。這些不在意或者質問的態度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而且,旁觀者的冷漠也助長了霸凌者的威風,從而增加霸凌行為再度發生的機率。據相關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2.46億學生因欺凌而痛苦,在中國約有58%的青少年經歷過校園霸凌。
  • 《哈囉少女》影評:總是被人們忽視的校園霸凌
    《哈囉少女》霸凌的議題《哈囉少女》完整刻畫出在學校裡隨處可見,但總是無法被正視或妥善處理的問題,無論是從青少年渴望從同儕身上獲得認同與歸屬感的角度出發,呈現校園霸凌、小圈圈排擠、性騷擾、性暴力的真實情況,或者在網絡世代的手機偷拍、肉搜及社群平臺上快速擴散的輿論壓力,導演王威翔都透過片中角色的心機猜忌
  • 《哈囉少女》影評:總是被人們忽視的校園霸凌
    在某種程度上,《哈囉少女》跟《無聲》兩部同樣在2020下半年上映的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以校園的性暴力作為故事的根本核心,雖然一部是聽障學生缺乏話語權,另一部則因為校園和網絡的輿論壓力,讓受害者沒有任何解釋及反駁的餘地,但兩者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又有什麼差異?
  • 為何在校園霸凌事件中,學霸極少被霸凌者盯上?有人道出了真相
    在網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大家就能看到有關於校園霸凌的新聞,但是實際情況是,每天都在發生校園霸凌事件。而那些廣受網友關注的事件,只是其中較為嚴重的而已。他們受到校園霸凌之後,找不到「訴苦」的好朋友,也不敢去找老師,所以大多都會選擇默默忍受。在眾多被曝光出來的校園霸凌事件中,有些學生年紀小的讓人心驚,十二三歲就會「拉幫結派」,夥同其他人來欺負同學,並對被害者極盡侮辱。發生這樣的事情,痛心的不只是家長,還有學校,這不僅會對受害的學生帶來非常巨大的心理陰影,也會給學校帶來不可估量的名譽損失。
  • 一款畫風簡單的解謎遊戲,描述了校園霸凌受害者的心路變化
    校園霸凌是校園生活裡的隱形黑色地帶,但它真實存在於不少人的身邊。
  • 經常在韓國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校園霸凌,為何我們才擺上檯面?
    抵制校園霸凌——無疑是正在熱映的電影《少年的你》最核心的主題,《少年的你》也是繼號稱中國第一部探討校園霸凌的影片《悲傷逆流成河》之後,再次將校園霸凌問題擺上檯面來討論的大熱作品
  • 河北獻縣:校園霸凌施暴者因心臟病身亡 受害者卻被起訴
    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頻發,校園霸凌的傷害,遠比我們想像的恐怖。然而,在河北獻縣,霸凌施暴者在欺負完受害者之後,因突發心臟病而搶救無效死亡,施暴者家長在與學校溝通未果的情況下,卻起訴被霸凌者,並要求賠償80萬。
  • 「喜塔臘學姐」出沒,校園霸凌比宮鬥還恐怖
    其實在最近幾年裡,關於「校園霸凌」的事件不在少數。受害者被同學視為異類、遭到暴力,最終被迫轉學或者選擇自殺。而施暴者完全無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變本加厲的繼續為所欲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為什麼「校園霸凌」總是屢禁不止?事實上,在所有校園霸凌中,我們卻很難找到一個真正的施害者,所有旁觀者、追隨者都是施暴者,都是這場惡性循環中的受害者。
  • 《誤殺》詮釋4種校園霸凌根源:校園霸凌面前,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有人從中看到了道德與法律的相互矛盾,但依舊不該如何定奪;有人從中看到了貧富差距的階級化,越是善良的人,越容易受到欺負;越是富有的人,越喜歡一手遮天;有人從中看到父親對女兒的教育,一旦錯誤的價值導向被引導,只怕會重蹈覆轍;有人從中看到犯罪背後,道德與法律,善良與醜惡的抉擇質問。
  • 《無聲》結局解析:性暴力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惡性輪迴?
    為何性侵受害者,會變成加害者,而且在校園像是惡性的循環?《無聲》電影的劇情描述,雖然未進一步深入探討性侵受害者的心理陰影,但其犯罪動機,多少也有了解答。劇中「一起玩」的遊戲,隱藏在臺灣校園的霸凌問題、性侵害問題,至今仍然存在,不時也登上社會新聞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