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都是管什麼的?

2020-12-19 心安歷史說

六部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吏、戶、禮、兵、刑、工」,它是隋唐以來中央行政機構中的重要一極,在古代封建社會對於全國行政事務的執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隋唐之前六部的主要沿襲

隋唐開創的三省六部制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時期,但史料對此記載頗少,當時相應的中央行政機構所管轄的職能遠遠沒有後世開創的六部職能完善。秦朝開創了三公九卿制,漢承秦制,漢朝在繼承三公九卿制的基礎上也有了很大的完善,其中六部就是秦漢時期九卿機構的簡化,而三省六部制就是東漢以來長期發展、不斷演進的產物。

東漢時期,尚書臺(尚書省)最先出現,漢光武帝劉秀首次設置了三公六曹制,這其中的「六曹」便就是隋唐「六部」的最早前身。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中書省和門下省登上政治舞臺,尚書臺權力遭到分割和制衡。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六部制的雛形已經形成且不斷完善。直至隋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確立,但當時的六部之中,戶部叫度支、刑部為都官。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才是如今我們眼中所熟知的六部。

六部的主要職能所在

老話說得好:「吏部貴、戶部富、禮部窮、兵部武、刑部嚴、工部賤」,字數雖少,但卻十分精簡現意。六部之中,儘管各部職能單位有所不同,但他們的品階官次都處於同等地位。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六部不同於西方社會的三權分立、制衡制度,雖然我們的六部之間也體現相互牽制的現象,但從根本上來看,六部之間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會產生制衡作用的,六大部門都是各家管理各家的事務。正因為如此,古代官員貪汙腐化和官員獨大的現象與此脫離不了關係。

①吏部:

六部之中,吏部可當選為六部之首,不論從職能或是品階來看,吏部的「含金量」都是響噹噹的第一。在我個人看來,這種現象主要和古代封建社會「人治」為核心的君主專制制度頗具聯繫。正是因為注重「人治」,因故吏部的職能所在相較於其他五個部門來看就顯得尤為突出了。對於吏部的具體職能,史料有載:「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

吏部在不同時期的職能也有所不同,在此主要體現兩個階段:一為兩宋時期、二為明清時期。兩宋時期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又添置了「二府制」,「重文輕武」和「文官任知州」的政策被宋朝統治者推崇開來,進而「冗官」現象極為嚴重,故這個時期吏部的主要職能便被弱化。明清以來,伴隨著明太祖朱元璋「丞相制」的廢除,六部先是直接歸於皇帝,但繁苛的工作量催使了「明內閣」和「清軍機處」的出現,因為吏部掌管全國各地所有文職官員的任免等事務(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勳),再加之重文輕武傳統治國思想的影響,吏部不僅要高出其他部門一大截,而且還出現了壓制內閣和軍機處的現象。

②戶部:

戶部的職能相當於如今的財政部,因為戶部在古代主要掌管國家的一切財政事務,就連皇上辦事花錢都要經過戶部的手在支取銀票。戶部的職能主要包括:賦稅俸祿、田地戶籍等財政事務,隋唐、宋元時期關於的戶部的體系內容沒有多大改變。明清時期,根據國家新的事故的頻頻出現,明朝於戶部之下設十三司;清承明制,清朝買繼承保留十三司的基礎上又增設了江南司。

③禮部:

真不知道禮部為什麼能夠排到六部之中的第三的位置,如果說六部各有特色的話,那麼禮部的特色就是「窮」,雖然古代重視禮教傳統,但這個工作確實是沒有絲毫油水可言,簡直就是「清水衙門」。不過即便禮部比較窮,但是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看來,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就是儒家學派,而儒家對於禮教傳統的推崇則是思想核心,因故國家要「教化民眾」,禮部必然不可或缺。除此以外,禮部還掌管典禮外交、學校科舉(禮部只掌管科舉考試,對於人員任命還是吏部的任務)。明清時期,統治者於禮部下設四司。

④兵部:

兵部和吏部相對,兵部掌武官,吏部掌文官,但一兵部不可同吏部同日而語;二兵部權限並不大。這裡特別注意的是,古代的兵部只是掌握著軍事行政,即武官任免、軍械製造等事宜,關於統兵作戰、把握兵權的這一事項,並不在兵部的職責範圍之內。拋開三省六部制來看,其實最早從秦始皇確立三公九卿制開始以來,當時掌握兵權的太尉一職就是個虛職假銜,後世朝代的統治者對於兵權更才是始終秉持著「皇帝獨大」的思想,兵權是絕對不會動輒交付於政府部門來掌管的。

⑤刑部:

顧名思義,刑部就是掌管刑罰政令、審核罪責和制定法律的部門,但並不是全國所有的大小犯罪事宜都需要託交刑部審核處置。根據歷朝歷代的地方行政部署來看,一般都遵循「按省設司」,一些小的案子交由當地相關處理即可。這裡的刑部是相對於某些重大案件(京畿地區待罪及以上案件)需要進行覆審和最終的審核、裁判。明清有所謂的「三司會審」,「三司」所指即為刑部和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明朝設十三司,清朝設十七司(增設直隸、奉天、江蘇、安徽四司)。

⑥工部:

古代大多能人巧匠都出自工部,工部的職能主要所繫於土木器物、農事水利等建築製造工程。此外,關於古代國有制官方企業,在開礦、冶煉這些範圍之內的,工部都管轄在內。除此以外,工部還同戶部共同掌管著印錢機構和金融貨幣、統一度量衡的部分職務。明清工部之下主要設四司。

相關焦點

  •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
    雖說人人皆知六部之名,但是,許多人對於各部獨立的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卻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六部的具體分工又是如何呢?才能夠獲得官職;到了宋代元豐改制後,吏部尚書甚至還能管較高級的武官的選拔;明朝的吏部最受重視,甚至達到了可以把持朝政的局面。
  •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都管什麼,哪個部門地位最高
    六部依次是: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唐朝時期六部統一歸尚書省管理,到了元朝的時候尚書省改為中書省,其實也是換湯不換藥,只是換了個名稱而已。元朝滅亡以後,朱元璋當了皇帝,朱元璋對前朝的滅亡進行了反思,他認為前朝之所以滅亡,主要是權力太分散,要想千秋萬代地傳下去,那麼就必須權力集中,什麼中書省、尚書省,都取消掉改為六部直接由皇帝負責。
  • 吏部貴,戶部富,禮部窮 兵部刑部工部又是什麼呢
    這裡的六部,指的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尚書為從一品,僅次於內閣大學士。各部侍郎為正二品,與八大總督平級(如果總督兼兵部尚書銜,則為從一品)。尚書、侍郎以下,還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堂主事、司務、筆帖式、七品小京官等職位。六部的級別是平行的,不過,由於它們主管的具體事務不一樣,因此職權有很大差異。人們便用了6個字「富貴威武窮賤」來形容六部。
  • 吏部、戶部、工部……古代三省六部,相當於今天什麼部門?
    在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聽到說「工部」「戶部」「吏部」這些詞,以及尚書、侍郎等官職。今此,做一個全局認知。先看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是三省之中尚書省下屬的六個部門,為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吏部類似今天的中央組織部。長官為吏部尚書。
  • 古代六部尚書中,為何工部最讓人看不起?專家:你看他管的是什麼
    今兒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清宮劇中經常出現的「三省六部」,它們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以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其實關於這項制度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並被沿用至清朝。
  • 兵部尚書、禮部侍郎,是啥官兒?明清兩代六部的職能具體是啥?
    六部指明清中央行政機構中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及工部。各部的最高領導人為尚書,相當於現在各國家部委的部長。而侍郎則是長官之副,副部長級別。吏部明朝禮部侍郎畫像吏部是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戶部
  • 吏部尚書叫天官、禮部尚書叫春官,清朝官員別稱知多少?
    清代的官員名稱特別繁複,職官都有很多的別稱,比如我要說總督大家都知道是個什麼官,那要是說「總制」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再如學政,若是說「大宗師」照樣很難理解,所以覺得有必要把清朝一些重要官員的別稱作一番介紹。清代中堂、相國、首揆、協揆,都是稱呼宰相的官員,清代主要是內閣大學士等。
  •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
    從孫嘉淦的升遷履歷來看,他由工部侍郎調任吏部侍郎、由刑部尚書調任吏部尚書,都是獲重用升遷。其實,在清朝中早期,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六部左右侍郎都為從二品,同為尚書與侍郎為何還會分有三六九等呢?最初,六部與尚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數誰最憋屈?
    因為孫老師直言敢諫,乾隆帝對他十分讚賞,不久,孫嘉淦升任刑部尚書。在刑部尚書任上,孫嘉淦能夠做到秉公斷案,乾隆三年(1738年)四月,孫嘉淦很快又升任吏部尚書,但仍兼任刑部尚書。從孫嘉淦的升遷履歷來看,他由工部侍郎調任吏部侍郎、由刑部尚書調任吏部尚書,都是獲重用升遷。其實,在清朝中早期,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六部左右侍郎都為從二品,同為尚書與侍郎為何還會分有三六九等呢?
  • 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清朝的官職體系中,六部尚書是非常重要的官職,六部即「三省六部制」的六部,起源於隋朝時期,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沿襲三省六部制,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六部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上千年都沒有變過,那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幾品官?又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 分別都是管什麼?相當於現在的哪些部門?
    於是大臣有人出點子,建議把六曹改成吏部、禮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到了唐朝,李世民覺得"部"這名稱好聽,高端大氣上檔次,叫起來朗朗上口的,乾脆都叫六部吧。就這樣,六部作為中央機關的名稱被確定了下來。說了半天,六部是哪六部呢?
  • 吏部絕非六部之首!清代中央行政機構——六部,到底該如何排序?
    也就是說,在前朝歷代位列六部之首的吏部,隨著清朝皇權集中和地方「督撫制度」的逐步發展,而逐漸落寞並失去了「六部之首」的位置。戶部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吏、刑二部次之,工部又次之,禮、兵二部又次之。
  • 明朝六部尚書都管什麼?哪部權利最大?
    吏部即人事部,為六部之首,負責官員們的獎勵處分或升調退休,是朝廷中權力最大、身份最高的部門。戶部,負責全國戶籍、田地、俸餉、賦稅及一切財政事宜。類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禮部春季最為繁忙,負責科舉、祭祀大典、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等!兵部,類似今天的國防部,中央軍委及其各軍事機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因此夏季作戰較多。
  • 清代六部尚書都管啥?最多也不過管四五百人,為何人人爭破頭要當
    各個官缺,宗室、滿、蒙、漢軍和漢人,都有一定的比例。由於關外東北地區是清龍興之地,所以當他們把都城由天眷盛京(瀋陽)遷到北京以後,也仿依明朝將南京作為陪都之例,設盛京五部。順治十五年(1658年),首先設立禮部,第二年又設戶部和工部,康熙元年(1662年)設刑部,三十年(1691年)再設兵部。「其未設吏部者,以其地官員無多,自由京中銓選,故不備」。
  • 左都御史又是個什麼官職?
    所謂「七卿」,顧名思義就是來自七個部門的大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及左都御史構成了「七卿」。他們分抓國家的各項政治工作,手中權勢極大。也正是因為他們手裡有著令人望之生畏的權力,所以這些人往往會受到統治者的過度關注。尤其是左都御史,除了正常履行監察的職責外,平日裡還要主動為文武百官起到表率作用。稍有差池,烏紗難保。
  • 曾國藩:正式升授為禮部侍郎,手裡第一次有了實權
    這一年曾國藩38歲,這封家信寫給父母的,又報喜了,大約兩年前曾氏升授的是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當時只是兼任,掛個名而已,部門的事務都沒法接手。然而這次朝廷正式任命曾國藩為禮部侍郎的職位,手裡第一次有了實權,當然公務也繁忙了,之前的閒情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 古代六部尚書中,為何工部最讓人輕視?專家:你看他管的是啥?
    這種情況就註定了無論哪個王朝都需要一套有效的體系,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皇帝們心中渴望的「國泰民安」。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每一任君主都在對這一領域進行著探索。但秦漢時期,由於諸侯和分封的存在,集權並沒能做到滿足需求的地步。這樣的缺陷給天下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磨難,直到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後,「三省六部制」的出現才終於解決了這個龐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