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個人豆瓣,本體是一篇混作業的小報告
片名:《花火》 日文:「花火」(はなび)
出品機構:Bandai Visual Co. Ltd.
北野武工作室 Office Kitano
TV Tokyo
Tokyo FM Broadcasting Co. Ltd.
上映時間:1997/11/15
主創人員:導演:北野武 編劇:北野武 剪輯:北野武 音樂:久石讓
主演: 北野武 / 岸本加世子 / 大杉漣 / 寺島進 / 津田寬治
獲獎情況:1997年 威尼斯電影節 Golden Lion 北野武
1997年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 Screen International Award 北野武
1999年 日本電影學院獎 Best Music Score 久石讓
內容簡介: 西佳敬(北野武飾)是一名警察,幾年前兒子不幸死去,現在妻子患白血病已到晚期。他的搭檔堀部,則在任務中嚴重受傷,導致下半身癱瘓,被妻子、女兒拋棄,與輪椅為伴。後來西佳敬在一次逮捕行動中處理失當,又導致後輩田中喪生。引咎辭職的他,想著供養田中的寡妻,接近並安慰老友堀部,還要讓妻子在剩下不多的歲月中過得幸福,不惜向黑社會借高利貸,黑社會緊追著他索討利息,這一切都令西佳敬感到不堪重負。他決定鋌而走險,搶劫了銀行。最後,西佳敬陪妻子做一次沒有歸途的旅行,在海邊,自己動手選擇了人生落幕的方式。
每個抖M的女孩兒都會愛上的酷大叔北野武(好像有哪裡不對)
套話結束,言歸正傳。日本電影看的不算多也不算少,給我印象最深的觸動最強烈的應該就是北野武。在日本導演裡也許找不到第二個如此任著自己的想法,自由奔放地創作的導演了。想給他的電影歸類很難,常見的標籤是「暴力」,畢竟北野武也是一代暴力美學宗師。但如果僅有暴力又看低了北野武,那些影片中的溫情、生與死的思考、日本人特有的物哀、甚至還有些文藝,都不是一句暴力美學就可以概括。《花火》個人認為是最能體現北野武特點的一部電影。花火,日語讀作hanabi,就是煙火的意思。片如其名,暗示了人生的頃刻絢爛。
《花火》海報
日本式的暴力美學:北野武應該算是一位比較全能的電影人。導演、編劇、剪輯、主演可以一人勝任。他的暴力可以說顛覆了以前我對暴力的認識。暴力美學起源於美國興盛於日本,刀光劍影、彈殼橫飛、鮮血噴湧似乎是暴力的唯一表現。然而日本電影裡的暴力,很少纏鬥,往往一招定勝負。黑澤明《椿三十郎》裡兩大高手靜默對峙,突然拔刀,一人狂飈鮮血僕地,生死立判,這是日本式暴力的經典場面。
武士片的經典致命互砍定格
北野武的暴力片也繼承了這種傳統,沒有花哨的打鬥炫目的技巧,只有沉默中的先發制人,鮮血的場面也不刻意表現。即便如此,北野武也能用自己的神剪輯使觀眾感受到那瞬間暴力的衝擊,現實中的鬥毆也證明這種方法最有效也最狠毒。
鐵漢的柔情與幽默:北野武曾經是漫才演員,也就是個說相聲的。出道之初也是表演喜劇的,因為老暴力宗師深作欣二工作太忙,而將《兇暴的男人》一片交由北野武拍攝,沒想到這竟奠定了北野武在暴力片中泰山北鬥的地位。然而,無論什麼時候他都會不忘老本行地幽默一下。幽默在暴力片中適當的插入可以緩解觀眾一直緊繃的神經,歡笑後的暴力也更能發人深省。搶銀行那一幕,雖然暗暗替西警官捏著汗,但看他辭職之後假扮警察如此淡定的搶劫,又很有黑色幽默的感覺。就連自盡那一幕之前都不忘小小幽默一下,西警官想幫小女孩放風箏,但笨拙地沒有及時鬆手,風箏「折翼」了,小女孩臉上未褪盡的笑容與最後那兩聲槍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一刻,音樂戛然而止,只有大海的波濤,西警官終於完成了救贖。
「折翼」的風箏
暴力與溫情的結合我認為是本片最動人之處。《菊次郎的夏天》可以算是北野武少數溫情路線的片子,但那裡的溫情是感人而不是震撼。《花火》裡的溫情卻有英雄末路的悲壯色彩。在西警官陪妻子一路旅行的那一段裡表現的尤為精彩,西警官陪妻子釣魚,一向沒有表情冷酷的臉卻是那樣安寧,當他看到黑社會的人追來時,溫柔的對妻子說了一句「ちょっと待てて」(稍等一下)那種溫柔的語氣,根本想不到接下來他要進行一場暴力的殺戮。妻子倒車時不小心幾乎壓斷了他的手,他只是笑著說我的手被你壓得很痛;妻子看雪時跌倒在雪坑裡,他第一次露出驚慌的神情趕緊過去扶;自己做烤魚給妻子吃還開玩笑說是義大利料理;給妻子放煙花、陪妻子玩撲克。。。他為絕症中的妻子付出了一切,那種柔情,讓人落淚。當然,他的溫柔不止於此,當聽到小男孩說自己想聽寺院的鐘聲時,他不顧時間不對,為小男孩撞響了鍾;面對一個沒有作過什麼大惡的小流氓,西警官也沒有殺他,打了一拳便放了一條生路;對堀部重新樹立生的信心的幫助;還有他對死去的戰友遺孀的責任感,無不凸顯了西警官柔情的一面,這些也更加重了最後的死之壯烈。最後當昔日的兩個戰友為了逮捕他最終來到他面前時,他淡定的向槍裡裝了兩顆子彈,但這子彈不是射向戰友,而是射向時日不多的妻子,和背負數條人命及搶劫銀行的自己。
個人理解的雙線並行:本片在編劇上也有可圈可點之處,那就是堀部這個人物的存在。最初看好像是兩個男人的故事,一個為了救贖從生到死,一個得到救贖從死到生。但再看一遍發現這其實是一個男人的故事。堀部和西警官分別代表了一個人精神層面的兩個極端。堀部在妻離子散後想到了死,但自殺未遂,之後在西警官的支持下重新拾起了童年的夢想,畫畫。而西警官卻背負著債務和一身的案子走向自我滅亡。但我覺得堀部是西警官精神世界的反應,堀部在恣意繪畫的繪畫中得到解脫,西警官也盡了自己情義,最後與絕症的妻子一起赴死,完成了的解脫。影片中蒙太奇手法的準確運用也暗示了這一點,西警官為妻子點燃焰火,看著那絢麗的花火,兩個人笑的像孩子一樣開心,天上的焰火漸漸變為堀部畫作中的焰火,畫中的一家人看著焰火也帶著那種由衷的微笑。西警官在大雪中消滅了一直追殺他的黑社會,茫茫的白雪上濺著幾滴血,慢慢地,鏡頭又轉為堀部的畫作,紙上寫了許多「雪」,隨著鏡頭的推進又出現了「光」,最後鏡頭上移,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整個畫面是一片雪地中血紅的兩個大字「自決」(自殺)。
這裡已經為西警官的命運埋下了伏筆。這幾個場景,雖然是十年前的鏡頭運用,現在看起來依然個性十足。堀部那幾幅畫據說是北野武親自創作,也為影片增色不少。
北野武的藍:北野武的電影看多了,一定對他畫面的色彩運用印象深刻。那就是——藍。冷峻、深沉的藍。《花火》的宣傳海報的基色便是藍,紅色的煙花在上面格外耀眼。也許。只有藍這種深沉、博大的顏色才能承載北野武講述的這些有著關於生與死深沉哲學思考的故事;只有藍色才能符合他這種在靜默中爆發力量的暴力美學;只有大海、天空的這種藍才能映襯這樣一個有情有義的男人情懷。這個故事完全可以講得呼天搶地、感人肺腑,然而導演沒有這樣做,西警官為了周圍人所作的一些都用一種極為內斂的方式表達出來,甚至連臺詞都很少。當然沉默的魅力如果沒有發揮好便成了矯揉造作。還好,北野武用沉默營造了一種撕心裂肺的痛楚但又異常冷峻,最後在靜默中西警官的妻子說出了本片她唯一的臺詞「ありがとう,ごめんね」(謝謝,對不起)。在整個內斂的大背景下這兩句樸實無華的話變得異常感人,西警官一直僵硬的臉開始抽動,最後緊緊抱住妻子。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賞北野武這種冷峻的深情,它需要觀眾靜靜地體會以及對日本文化的一定了解。他的《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乾脆演兩個聾啞人的故事,沒有對白,但我更被其中無言的悲壯和男性克制的內斂所折服。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海報
那些永遠悸動的意象:沙灘、大海、煙花、血腥、槍聲、恩仇,永遠是北野武式的主題,永遠是北野武式的溫柔與童心。不只是《花火》,這些意象在北野武的許多片子中都若隱若現,比如說《奏鳴曲》,《奏鳴曲》是一部徹底的日本黑幫片,同樣表現了兄弟間義氣、男人的冷峻的溫情、生之燦爛與死之浪漫。那種無邊的宿命感已經很接近《花火》,但那種不流血的暴力鏡頭還沒有《花火》表現的那麼純熟那麼震撼人心,黑幫的火拼也許也沒有一個作風硬朗的警察不得不接受無情的命運來的更令人傷感。我覺得這個片子更像是《花火》的前奏,一切因素都已經齊備,就等待著一個更好的故事和更純熟的技巧把導演的思考更好的表現出來。
《花火》的海報上寫的是「hana-bi」。我認為是導演有意為之,要把「花」與「火」兩個意象分開。花,是溫暖的、絢爛的,是影片中的柔情。火,是燃燒的、戰鬥的,是影片中的暴力。而花與火又有一個統一的特點就是生命短暫而絢麗。這種特性十分符合日本人的審美,他們喜歡櫻花也正是如此,開放的時候一開就是一樹,一開就要燒儘自己的生命,即使飄零也要如「櫻吹雪」,轟轟烈烈,這才是一個死的態度,這才是一個無悔的人生。
武士之向死而生:前一段提到了日本人的一個文化特性。這裡再囉嗦幾句,是什麼樣的文化造就出了北野武這樣一位導演,造就出了《花火》這樣一部電影。在海德格爾提出「向死而生」這個概念之前,日本武士們已經默默執行了很久。所謂武士道,除去日本人從中國學來的儒教佛教的一些東西後還剩下什麼?我認為就是這種死之覺悟。關於死亡的意義,中國人會說「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們受著儒家的教導,家國情懷永遠在心中不曾丟棄,然而,日本歷史上卻一直不存在一個能觸發家國情懷的大大的疆域。武士們直接隸屬於大名,所謂「死國」在日本人看來也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他們看重的還是為主君盡忠,這個主君可能逆歷史潮流,可能僅有一點小小的土地,但武士只要盡忠,只要死的漂亮便可以名垂青史。世界上應該沒有別的自殺方法比切腹更複雜、更痛苦,以如此方式自殺的日本人很明顯在乎的不是死這個事實,而是死的態度。北野武本人寫過一本書叫《死ぬための生き方》,翻譯過來就是《向死而生》,寫了他出車禍幾乎要死之後在病床上的思考。而奠定北野武在國際影壇上的地位的幾部電影也是他車禍之後拍出的作品。可以想像,那次與死亡近距離接觸的車禍觸發了導演靈魂深處那種日本人對於生死長久以來的獨特思考。
《向死而生》北野武(另:雖然原文也不咋地,但這本的中譯真的很差勁)
之前看過一個影評,有一段寫的甚合我意,假如《花火》設計的這個妻子重病孩子早死朋友負傷的開頭發生在別的地方會怎麼樣,那片影評是這樣說的「如果這是另外一個《末路狂花》的開始,那麼我們的主人公將理直氣壯地選擇求生,他將開著汽車,呼嘯著穿過整個西部,讓攝影師可以拍攝到朝陽從雅丹地貌或者丹霞地貌的山丘上升起的美景,最後他將在《貝九》的音樂裡,在大峽谷的邊緣被子彈打成馬蜂窩,如果這是一個央視的20集警匪劇(實際上這個開場每三天就被香港電影和我們的電視劇溫習一次),那麼他將在被發配到小派出所登記戶口的同時,還在紅顏知己的幫助下,孜孜不倦地追查真相,直到讓穿著黑色大衣、已經跨入政界的黑社會老大被送上警車。」由此可見,這個故事發生的地方只能是日本,這個四面環海災難不斷的彈丸小國,沒有地方逃亡,又被自古以來的侘び、寂び、物哀的虛無、無常的情緒感染。我們的主人公與殘酷命運見面後便避無可避,能選擇的只有一戰,並壯麗的戰死。北野武鏡頭下的人物應該說都是找死。
最後西警官與妻子在海灘自殺時,他的一生已不存有任何遺憾。他是櫻花,是火,所有的情義、仇恨、正義、邪惡、殺戮、逃亡都已經經歷,沒有繼續活下去的必要了,那麼就要像個武士一樣,堂堂地去死,令人尊敬地去死。北野武很好的把日本人的生死哲學表現在電影中,並且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同。這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久石讓的神配樂:當久石讓與北野武相遇,就如同蘋果砸到了牛頓、紅四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比喻雖然不怎麼恰當,但我想不出別的詞彙來描述這一對完美的組合。久石讓的音樂的質量自然不必多說,著實為影片增色不少。我很喜歡最後那首《Thank You for Everything》,西警官與妻子自殺後音樂戛然而止只剩大海的濤聲,平添一番悲壯一番無常。其餘的電影比如《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如果沒有久石讓的配樂真不是會怎樣,這部的主人公是兩個聾啞人,所以有人甚至評論道是久石讓的配樂拯救了這部電影。不管怎樣,久石讓的配樂是這部電影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自戀的面癱大叔:說了這麼多好話,該批判的還是得批判。如果你不想系統研究北野武,那麼他的片子看三部足矣。這三部分別是:《花火》——看暴力美學;《菊次郎的夏天》——看溫情與幽默;《壞孩子的天空》——看殘酷青春。其他的看多了很有可能厭倦,因為北野武的個性是如此鮮明以至於影片的風格都如此相似。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個大叔真酷啊,打架不說話,出手必傷人,面無表情僅是嘴角抽動,後來知道他是因為出了車禍一半面部神經壞死才出現那種標誌性表情的。可偏巧這個大叔比較自戀,自導自演了很多片子,每次看到同樣的主題、同樣的風格、同樣的表現手法甚至主演同樣的臉漸漸也會厭倦。這一點很像古龍的小說,一直在用同樣的方式講著自己的故事,看多了總會厭倦。而且北野武在敘事上也有硬傷,他個人情緒太重,敘事拖沓,好多不必要的長鏡頭,表現他一個人晃悠悠的走來走去就要一個長鏡頭演上很久。他在處理複雜的敘事上也顯得功力不夠,表現回憶時總是把握不好,讓觀眾感覺很混亂。在讀過北野武寫的書後,個人覺得他的文化底蘊並不深厚,他的書有好幾本,但沒有一本像黑澤明的《蛤蟆的油》那樣力透紙背,聯繫他早年的藝人經歷,他更多的是表現一種底層文化甚至是「やくざ文化」(黑幫文化)。這種文化底子上的差異也決定了他的電影只能到此為止,之後他實驗性的拍了《導演萬歲》、《雙面北野武》等影片,是很好的嘗試,但都不算成功。
《導演萬歲》海報
《花火》,是那最美麗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