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0日訊(趙芙瑤)自人工智慧(AI)進入大眾視野以來,很快就因其廣闊的前景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成了整個投資圈的「寵兒」。
眾所周知,AI領域是一個「研發投入大、回報慢」的燒錢行業,在國內AI領域中,依圖科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以及雲從科技並稱為「AI四小龍」。除了商湯科技外,均已先後踏上了IPO之路,尋求資本市場的助力。
12月6日,據上交所官網信息顯示,雲從科技已正式啟動IPO程序,提交了上市招股書,準備全力衝刺科創板。
然而,仔細研讀雲從科技招股書,就會發現其中有些關鍵數據明顯存在值得探究之處。比如將研發人員薪酬算入總研發費用中、應收帳款佔營收百分比過高、虧損嚴重等。這都讓人心生疑惑:雲從科技目前的發展狀況究竟如何?
雲從科技現狀:盈利難 「燒錢」快
據悉,雲從科技誕生於2015年,孵化於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雖然它是AI頭部企業中成立最晚的,但是以計算機視覺技術起家的雲從科技,其發展速度和業務廣度都不容小覷。業務涵蓋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場景化、行業化的智能服務。
近年來,人工智慧企業一直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隨著近年人工智慧熱,雲從科技自成立以來已獲得多輪融資,據企查查顯示,其最近一次融資發生於2020年5月,雲從科技完成18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目前其融資總額已超過33億元人民幣。
雖然雲從科技在融資之路上步步為營,但其融資規模和估值與其他AI頭部企業相比卻稍顯遜色。據《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顯示,商湯科技估值為500億元、曠視科技估值為300億元、雲從科技估值為200億元、依圖科技估值為140億元,雲從科技的估值位列「AI四小龍」第三名。
除了估值排名靠後,在雲從科技470頁的招股書背後,公司應收帳款周轉率越來越慢、較低的毛利率、巨額的研發投入、大筆的應收帳款等問題也逐一顯現;此外,落地難、盈利周期長,投資回報慢一直是AI企業的通病,雲從科技也在招股書中列示了該風險。
據云從科技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為6453萬元、4.84億元和8.07億元。但因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營收僅為2.2億元。
虧損方面,報告各期內,雲從科技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為-1.06億元、-1.08億元、-17億元和-2.86億元。
對於巨額虧損,雲從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2019 年公司虧損擴大的主要原因為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確認股份支付費用13億元。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合併口徑累計未分配利潤為-10.3億元,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大額未彌補虧損。
研發方面,招股書中披露,因為人工智慧行業技術研發難度大、研發投入高,為保證持續具有核心競爭力,企業通常需要不斷投入研發資金。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和 2020 年1-6月,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 5940萬元、1.5億元、4.5億元和2.5億元,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2.06%、30.61%、56.25%和112.00%,研發投入佔比高。由於公司業務仍處於快速擴張期,研發費用將會持續增加,公司未來一定期間內存在無法盈利的風險。
此外,中國科技新聞網還在招股書中發現,雲從科技在研發投入激增的同時,其很大一部分成本為人員工資開支。招股書中也提到:「報告期內,公司聚焦於人機協同作業系統相關技術的研發,相關研發人員職工薪酬在發生時已計入研發費用,僅參與定製開發項目的部分人員職工薪酬計入營業成本,因此人工成本佔公司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相對較低。」
對於研發費用較大、人員開支佔研發費用比例較大的問題,雲從科技回覆中國科技新聞網表示,高新科技行業最大的投入通常是人力投入,因為高科技人才普遍薪資較高,人才是科技公司最大的資產,所以雲從比較重視技術研發團隊建設。
雲從科技在回覆中還提到,雲從在巨額投入下也誕生了眾多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例如剛剛在2020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亮相的全球首款人機協同作業系統,以及取得多次技術突破。中國科技新聞網還注意到,雲從科技招股書顯示,2017年,銷售費用幾乎和營業收入持平,2020年上半年,銷售費用幾乎佔總營業收入的一半,佔比較大。
有關銷售費用過高的問題,雲從科技在招股書中解釋道:「快速擴張階段,採取了較為積極的市場拓展策略,銷售人員逐年大幅增加,銷售費用率高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水平。2017 年,由於公司收入規模相對較小,因此銷售費用率較高。2020 年 1-6 月,由於疫情影響,公司交付驗收的項目減少,營業收入有所下降,因此當期銷售費用率高於同行業可比公司。」
另外雲從科技向中國科技新聞網表示:「如果對比其它AI企業的話可以發現,雲從的營收情況一直高於公布招股書的同類企業,且較為穩健的財務政策使應收帳款佔比持續降低。此外,雲從在研發費用率、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方面相比一般AI企業,均相對健康。」
2019年,雲從科技的管理費用高達14.6億。招股書中表示2019年公司管理費用增幅較大,主要是由於當期確認了股份支付費用所致。有業內人士分析道,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都非常龐大的情況下,雲從科技一直處於「燒錢」狀態,未來幾年該如何扭虧為盈仍是其一大難題。
並且,在報告期內,2020年上半年公司應收帳款周轉率較2019年變小,周轉速率變慢,如何保障未來的帳款回款速度也是雲從科技將要面臨的難題。2018年應收帳款為2.2億,2019年應收帳款為2.9億,而僅在2020年上半年,應收帳款就達到了3.7億元,超過2018年、2019年全年。
從預收款項來看,2018年為3979萬元,2019年為1196萬元,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與營業額的增長趨勢也呈現明顯的背離。
對於上述質疑,雲從科技對中國科技新聞網發表回應稱,2020年應收帳款高是因為訂單增加,上半年疫情影響導致回款堆積到下半年。應收帳款周轉率變慢也是受疫情影響。同時,雲從中標項目數及金額顯著提升。
雲從科技「黑科技」:使用過程繁瑣 微信、支付寶無法使用
雲從科技官方AI開放平臺顯示,目前其行業應用主要有智慧商業和刷臉支付兩大板塊。據官方介紹,刷臉支付集成雲從科技人臉識別模塊,完成交易支付前消費者身份信息與帳戶信息的鑑別,減少支付環節中對現金、卡片、二維碼等介質的依賴,提供更安全、更快捷的支付方式,並且擁有刷臉收銀PAD、刷臉收銀機、刷臉購物機以及刷臉自助咖啡機四種產品。
據云從科技官網顯示,北京西單大悅城刷臉支付是其實施案例之一。打開百度搜索框,搜索「西單大悅城刷臉支付」,也可以看到很多有關這項「黑科技」的詳細報導。
2018年8月,一篇名為《西單大悅城:黑科技來襲 解鎖刷臉支付購物新體驗》的報導介紹道,僅靠刷臉便可完成線下支付的黑科技體驗已經於2018年正式在西單大悅城全面開啟,這也是刷臉支付在大型購物中心商業體的首次應用。
「在商場購物,結帳時走到位於收銀臺的攝像頭前,掃描面部圖片並核准手機尾號,30秒內即可輕鬆完成付款。不需要銀行卡、也不需要手機掃碼、只需要顧客的臉就可以完成支付。整個支付過程不僅安全便捷,更自帶玩味樂趣的嘗鮮感。」報導中對西單大悅城的刷臉支付這樣描述道。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為此,中國科技新聞網來到了刷臉收銀機的實施案例所在地——北京西單大悅城,線下體驗雲從科技的刷臉支付產品。中國科技新聞網首先來到了西單大悅城一家名為「JAZCU珍仕菓」的飲品店,並在結帳時要求使用刷臉支付機器。
然而卻發現,該刷臉支付機器既不支持微信也不支持支付寶,需要下載招商銀行APP或者掌上生活APP並綁定銀行卡也可以進行支付。「JAZCU珍仕菓」飲品店店員對中國科技新聞網表示此機器幾乎沒有人使用過。
中國科技新聞網下載好了指定軟體、綁定了銀行卡之後,接著來到了一家名為「爸爸糖手工吐司」的麵包店,在結帳時,要求使用刷臉支付機器。「支付失敗,我收銀機這邊顯示調用銀行系統失敗。」店員這樣告訴中國科技新聞網。
隨後,在西單大悅城的全棉時代專賣店,中國科技新聞網在結帳支付時,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這個機器只要一使用就會卡頓,所以一般不會去使用它。」全棉時代店員說道。中國科技新聞網嘗試使用該機器進行刷臉支付後,該機器的確出現了卡頓。
那麼雲從科技是否得知產品目前的情況?是否有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定時的維護、回訪和售後呢?中國科技新聞網對雲從科技發表了上述疑問。對此,雲從科技回應稱:「使用方是客戶,已買斷。技術提供商無法強制要求客戶。」
中國科技新聞網詢問了幾位正在西單大悅城購物的消費者有關該商場刷臉支付的問題,消費者王女士表示:「大悅城還能刷臉支付?不知道啊。」張先生則表示:「我總覺得刷臉支付會竊取我的面部信息,我覺得不安全所以從來沒有使用過。」而李女士則表示自己在北京其他便利店有通過支付寶進行刷臉支付,不了解西單大悅城刷臉支付的情況。
目前形勢下,行動支付已成主流,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在數字支付市場幾乎平分秋色,然而雲從科技的官網仍顯示其刷臉支付產品僅支持四大行與銀聯支付。
那麼未來雲從科技又是否會與微信、支付寶等行動支付端進行合作?以打破因支付方式的限制進而影響市佔率的弊端?
對此,雲從科技向中國科技新聞網回復道:「系統功能由客戶選擇。雲從科技一直與銀聯、傳統銀行深化合作,幫助客戶擴展金融跨場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