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音樂大師皮埃爾·布列茲 一篇訪談

2021-02-19 今日音樂MusicToday


國際知名的作曲家、指揮大師、音樂理論家皮埃爾·布列茲 (Pierre Boulez)於2016年1月5日,即本周二在德國巴登巴登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

周三,大師巴黎的辦公室向外界宣布了這一消息。

1925年出生的布列茲是先鋒音樂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進一步發展了勳伯格的十二音體系。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他曾在巴塞爾音樂學院和哈佛大學教授音樂。同時,他在指揮領域也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就,曾先後任英國BBC交響樂團、美國紐約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不過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一位作曲家

以下是「舞臺與生活」挑選並翻譯的德國《焦點》周刊於2009年1月對布列茲的一篇訪談,配以音樂和圖片,幫助大家理解大師的音樂理念,以此紀念大師。

身為作曲家,皮埃爾·布列茲用計算機和飄揚的管弦樂變魔術一般開啟了當代音樂。

而作為指揮家,他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從未止步。

問:您怎麼看待鮑勃·迪倫?

布列茲:他的音樂語彙較為簡單,但是他的歌詞充滿了十足的反叛性。他很快融入了市場的大環境。他的音樂一定程度上被商業侵蝕了。

巧合的是,布列茲大師逝世的這一天,也是Bob Dylan富有「異域風格的」經典專輯《Desire》發行40周年。此處挑選了專輯中著名的"Hurricane"(颶風)與大家分享。這首歌講述了外號「颶風」的黑人拳擊手Rubin "Hurricane" Cater在1966年被錯誤指控三重謀殺的故事。Bob Dylan被他的故事打動,寫歌想引起公眾對這一冤案的注意,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拳擊手Cater的案子在1985年被翻案,「颶風」被宣告清白。


鮑勃·迪倫於1976年1月5日發行的唱片《欲望》(Desire) 封面。

問:鮑勃·迪倫是搖滾樂的核心人物,就像您對於當代音樂一樣。

布列茲:您這麼認為嗎?

問:在上個世界六十年代,你們都是最徹底的革命者。您帶著自己的作品多年來到處演出,就像他的「永不停歇巡演」一樣。他上電臺節目,吸收民謠和布魯斯。而您也指揮馬勒和華格納的作品。

布列茲:這只是因為我的受眾有限才會讓人這麼覺得。我的音樂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它是無法流行的,只能被小眾所體悟和感受。當代音樂遠遠落後於當代繪畫藝術。我們的音樂廳在發展上也落後了博物館一大步。


問: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情況呢?

布列茲:音樂廳就像餐館,每天8點開門,11點廚師就下班回家了。只有本地人會光顧,點菜,用餐,一直吃到最後一份甜點。而博物館就像24小時開放的廚房。你要是不喜歡這幅畫,那就看下一副。

問:鮑勃·迪倫有時候老調新談,把自己的舊作改編後搬上舞臺。當你指揮自己以前的作品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呢?


布列茲:作曲家就像自己剪裁衣服。一開始穿著很舒適,漸漸就會發現變形、不合身的地方,和自己預期相去甚遠。

問:那麼之後再做修改?

布列茲:一直在修改。說實話我更注重共鳴。比如像《樂句》(Sur incises) 這樣的作品,三架鋼琴和三臺豎琴形成對比,我覺得特別有趣。我聽到一個特別有趣的和弦時就會放慢節奏,要是聽眾也很喜歡,我就會放得更慢。一切為了掌聲。

布列茲作曲作品:《樂句》(Sur incises)

問:您一般是怎麼作曲的?

布列茲:一般在晚上,一直工作到凌晨兩點左右。

問:用鋼琴嗎?

布列茲:不,就坐在桌前寫。所有的旋律都在我的腦子裡。我的老師梅西安經常給我們做這樣的練習:他想聽到什麼樣的旋律,我們就在五線譜上作出來。要是寫得不好需要改正,他就會在邊頁上寫:「什麼也沒聽到!」

問:頭腦風暴啊?

布列茲:音符要比聲音更重要。追求所謂的「原音」我覺得就像對老式樂器那種宗教般的感情:難道人們只有聽到古小提琴演奏出來的巴赫,才算是原汁原味嗎?除非大家認為聲音要比譜子重要。

問:聽說您也用電腦作曲,這樣會有什麼不同嗎?

布列茲:這就是我為什麼每四到五年就要重新演奏像《應答曲》(Répons) 這樣空間聲學效果複雜的作品。用軟體的話就可以將舊的聲效重現,並且嘗試更的可能性。

布列茲作曲作品:《應答曲》(Répons)


問:網際網路改變了古典音樂嗎?

布列茲:相當大程度上是。現在的樂迷可以在網上找到大量的資訊和音樂。像YouTube這樣的資料庫還有音樂會的視頻,和電視錄像。我的作品也在其中。


問:您從中獲益了嗎?

布列茲:版權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我覺得這更像是一種投資。一百個人聽到了盜版,但是也許其中十個人最終來聽了音樂會。這總比既沒有人聽,也沒有人來音樂會要好得多。



問:當您重聽自己的舊作時,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布列茲:明年夏天我們將在琉森演出《沒有主人的琴錘》(Le marteau sans maître),這首曲子讓我在1955年一夜成名。在那個時候,這麼抽象的音樂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但是人的想法總會改變。現在我就不會再寫這樣的作品了。

布列茲作曲作品:《沒有主人的琴錘》(Le marteau sans maître)

問:你對於音樂的理念是怎樣變化的?

布列茲: 慢慢地我想從這些激進的成果中擺脫出來。儘管今天我作曲時所用的技巧還是一樣的,但是那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吸引我的是自然中各種美妙的聲音,作為一個指揮,這些想法也使我受益頗深。

問:在何種程度上?

布列茲:對我來說音樂的姿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吸引觀眾的一個因素。很抽象的作品也許會讓人感到有趣,但只有聲音的理念本身,才是真正能一下子在感官上直觀地吸引觀眾。因此,音樂的瞬間才是作曲家的王牌

問:為什麼您現在很少指揮當代音樂作品了?

布列茲:我接觸指揮不是很早。1959年在多瑙艾興根音樂節的時候,我幫生病的同事短暫地補過缺,那時候我意識到,我可以靠指揮掙錢。指揮給我帶來不錯的幫助,加深我對音樂的理解,有許多作曲時不會注意到的細節,在指揮的時候就會聽到。

問:您指揮過很多華格納的作品,這對您自己的音樂有影響嗎?

布列茲:在所有作曲家中,他給我的影響最為深刻。通過他和諧的音樂語言,我體會到了復調的複雜性

問:您最喜歡華格納哪部作品?

布列茲:《帕西法爾》我最為熟悉,1966年和2004年我在拜羅伊特曾經指揮過。我也很喜歡《諸神的黃昏》中哈根和阿爾貝裡希之間的對話。那種宏大的戲劇史詩感。

問:有傳言說,您1976年和巴提斯·謝侯(Patrice Chéreau)在排演「世紀指環」時有過爭執。是這樣嗎?

布列茲:衝突是可以預見的。為了《萊茵的黃金》那一幕在舞臺背景上設置了大壩。我在樂團排練的時候就注意過拜羅伊特的傳統之深,這對我這樣按照想自己想法來的音樂家來說非常不一樣。當我們有分歧時,對方就罷演了。爭吵毫無幫助。


問:為什麼你從來沒寫過歌劇?

布列茲:只是沒有過結果。80年代的時候我曾和劇作家讓·熱內合作過一部歌劇,但是後來他去世了。再後來巴倫博伊姆曾把我和東德傳奇海納·穆勒召集在一起,我們聊了很多理論上的構想:舞臺、樂隊、空間。我們本來的想法是製作一出人人帶著面具,有木偶參與的的歌劇。但是後來穆勒去世了,於是也就不了了之了。

問:2009年的時候,音樂世界有很多致敬亨德爾、海頓和孟德爾頌百年的活動,您為什麼都敬而遠之。

布列茲:我並沒有反對什麼。只是這些紀念百年誕辰的活動只會讓音樂趨勢走向傳統

問:那您覺得2025年應該怎麼過?

布列茲:那一年怎麼了?

問:布列茲百年誕辰。

布列茲:(笑)我不知道。


原文刊載於2009年1月《焦點》周刊

作者:格萊高爾·多拉克

翻譯:顧草草

*後臺回復"作曲家",可獲得我們關於作曲家的更多過往推送。

--

喜歡就點讚。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海韻音樂公益之旅】伊利沙•席爾瓦教授(葡萄牙)中國大師課成功舉辦
    10月17日上午10:00海韻音樂公益之旅—伊利沙•席爾瓦教授(葡萄牙)中國大師課在青島大學音樂學院舉行。
  • 紀念造夢的人:今敏生前最後一篇訪談
    如果讀這篇訪談,就會了解他遺書中提到「《造夢機器》這個動畫雖然有很多人參與,但是所有的構思都只在他一個人的腦子裡」這樣的情況。這篇訪談中他非常詳細地說明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以及在動畫這樣一個複雜的製程中,他如何嚴謹看待每個環節。以這樣的工作模式,讓人彷佛能看見將死的他有多麼不甘心。真的很想看見那部作品。
  • 張君秋大師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網上先行
    張君秋大師是京劇歷史上的一座豐碑,他所創立的「張派」藝術影響深遠,《望江亭》《狀元媒》《秦香蓮》《西廂記》等生平傑作至今在行內外常演不衰。2020年是大師誕辰100周年,今年7月至10月在北京等地將舉行《秋實滿園——紀念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 古典音樂泰鬥級大師朝聖-2016年奧斯塔音樂季正式開啟
    音樂學習組針對樂器學習者,接受世界頂級大師面對面培訓,觸發音樂靈感,提高演奏技藝。成為世界音樂公民,不論年齡,不限職業。零距離感受國際音樂大師的藝術生活,在濃厚的音樂藝術氛圍中,尋覓知音,感悟生命的真諦。
  • 紀念羅蘭·迪恩斯:吉他大師音樂創作的偉大曆程
    2016年11月1日凌晨,我們在第一時間發布了這位吉他大師離世的消息,全國的吉他愛好者深感悲痛、惋惜,以各種方式表達了對這位一代大師的哀悼和追憶。在大師三周年紀念之際,我們再次刊發有關大師的吉他音樂研究的文章,以表達對大師的深切懷念!
  • 紀念貝多芬誕辰二百五十周年——在「音樂考古」中還原大師和經典
    在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的2020年,在古典音樂尤其是德奧古典音樂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唱片品牌「德意志唱片」(簡稱DG)發行的貝多芬作品全集中,九部交響曲的演繹出現了「雙峰對峙」的格局:在柏林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現代樂團演奏錄音之外,還有另一套錄音,即約翰·埃利奧特·加德納指揮他的「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的古樂演奏。
  • 紀念貝多芬誕辰二百五十周年 在「音樂考古」中還原大師和經典
    在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的2020年,在古典音樂尤其是德奧古典音樂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唱片品牌「德意志唱片」(簡稱DG)發行的貝多芬作品全集中,九部交響曲的演繹出現了「雙峰對峙」的格局:在柏林和維也納愛樂樂團的現代樂團演奏錄音之外,還有另一套錄音,即約翰·埃利奧特·加德納指揮他的「革命與浪漫管弦樂團」的古樂演奏。
  • 「音樂絕對不是知識」丨鋼琴家白建宇訪談
    10、韓國鋼琴家趙成珍訪談丨「如果我遇見蕭邦……」;11、憨豆先生採訪郎朗丨談蕭邦以及古典音樂普及;12、古稀之年克萊默訪談丨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奧伊斯特拉赫經常鼓勵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丨「當代怪傑」吉頓·克萊默訪談;14、「指揮家」李雲迪訪談丨「音樂源自內心,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一遍遍地彈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機械化的原因。」
  • 長笛大師朗帕爾訪談丨「長笛可以向你展示人類的一切,從死亡到愛甚至性.」
    10、韓國鋼琴家趙成珍訪談丨「如果我遇見蕭邦……」;11、憨豆先生採訪郎朗丨談蕭邦以及古典音樂普及;12、古稀之年克萊默訪談丨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奧伊斯特拉赫經常鼓勵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丨「當代怪傑」吉頓·克萊默訪談;14、「指揮家」李雲迪訪談丨「音樂源自內心,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一遍遍地彈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機械化的原因。」
  • 燃燈節,紀念偉大的宗喀巴大師
    1419年,宗喀巴大師在甘丹寺示現涅槃,圓滿善逝。49天後,甘丹寺的弟子第一次燃起了清靜的酥油燈,紀念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據說當時天空頻頻降下五彩繽紛的花朵,時而傳來微妙悅耳的天樂,潔白的雪花從空中降落,寺院上方出現潔白色的光柱和五彩霞光,蔚為壯觀。
  • 紀念古爾達誕辰90周年:讀大師撻伐音樂評論之文,略略做注
    這位大師一生特立獨行,對於古典音樂會,音樂評論,乃至更廣大的古典音樂的演出系統、觀念提出的質疑,其直接與尖銳,少有人可以相比。      與此同時,他對巴洛克與古典傑作的演繹之精湛,也是少有人能夠相比的。在鋼琴家的同時代人中是如此,比諸前賢,亦可自成一派而不失色,至於垂範後世,就更不用說了。
  • 「紀念保靖建縣2222周年 總編有約·名家訪談」欄目系列訪談之五...
    ——保靖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胡文峰歷史記憶 民族榮光 ——彭文訪談彭文:男,1969年10月生。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湘西州詩詞楹聯學會會員,保靖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保靖縣工藝美術協會副主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靖土司傳說》代表性傳承人。
  • 每晚音樂訪談丨上音鋼琴系主任李堅訪談丨我所認識的俞麗拿和她的兒子李堅
    >     齊默爾曼說:「再叫我大師,我就報警」丨齊默爾曼談藝錄丨我不是演奏鋼琴,而是在演奏音樂丨音樂不是聲音,音樂是我們共同生活的時間。    海菲茲丨談拉琴丨我從來不相信苦練,一個人如果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把一個曲子拉成形,這就說明他正在把這首樂曲判處死刑丨鄭延益丨海菲茲了不起的幾個原因丨能真正在琴上隨心所欲的大師丨他的技巧永遠從屬於音樂丨「聽眾是來聽我演奏音樂的,不是來看我笑的。」
  • 紀念作曲家巴伯丨聆聽巴伯《紀念集》
    第二年巴伯為這首《紀念集》配器,成為一個舞蹈劇目的插曲。 整套《紀念集》組曲都有一種很強烈的歌唱性和旋律性,通過傳統的舞曲寫作手法,加上新的和聲語彙,使這套組曲聽上去,即有一種浪漫和抒情性,又在聽覺上感受到新的色彩,將原本相矛盾的傳統與現代完美的融合為一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活力。
  • 紀念舒曼丨《阿貝格變奏曲》的創作特點探析丨「舒曼用音樂寫出自己對世間事物的情感體驗,這部作品體現了他的夢幻感和虛無縹緲氣質.」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本公眾號的圖書推薦書店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貝多芬晚期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丨莫扎特丨梅紐因丨米開朗傑利丨精煉的鋼琴演奏發展史丨布倫德爾丨伊利亞•穆辛丨阿城丨華格納丨範競馬丨阿格裡奇丨託斯卡尼尼丨鄭京和丨趙曉生丨蕭邦丨張昊辰丨郎朗丨格拉夫曼丨弦樂必讀丨鄭延益丨400年小提琴演奏史丨大師記憶丨索弗羅尼茨基丨波格雷裡奇丨尤金娜丨紀念馬勒丨重磅譯文丨索弗羅尼茨基丨王健談巴赫丨紀念華格納丨劉詩昆丨楊夢漪丨
  • 博學與精專|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年初克勞迪奧·阿巴多逝世,年中西班牙指揮家德伯格斯突然病逝,德國指揮家傑德·阿爾布萊希特逝世,半個月前又有指揮家洛林·馬澤爾因病去世的消息傳出,不禁讓樂迷哀聲載道。 痛定思痛後,人們回顧大師的成才經歷和音樂遺傳,深感老一輩指揮的精神世界很難延續,也難以再現。這不僅是外部環境的巨變所致,也是人心不古後帶來的必然趨勢。這種精神世界自然也包含了外因和內因兩層含義。
  • 《音樂大師課》 曲高不和寡
    同時,以8月底《音樂大師課大型公益演唱會》的勝利舉辦為標誌,北京衛視原創音樂教育真人秀節目《音樂大師課》的第二季,圓滿完成了「畢業典禮」,完美收官了。《音樂大師課》是一檔給人驚喜,兼具音樂、選秀、教育、成長於一身的大型真人秀節目。
  • 孟德爾頌音樂思想初探丨 他是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他被華格納稱為「大自然的風景畫家」,大自然主題貫穿了其一生的創作.
    •穆辛丨阿城丨華格納丨範競馬丨阿格裡奇丨託斯卡尼尼丨鄭京和丨趙曉生丨蕭邦丨張昊辰丨郎朗丨格拉夫曼丨弦樂必讀丨鄭延益丨400年小提琴演奏史丨大師記憶丨索弗羅尼茨基丨波格雷裡奇丨尤金娜丨紀念馬勒丨重磅譯文丨索弗羅尼茨基丨王健談巴赫丨紀念華格納丨劉詩昆丨楊夢漪丨「原色李斯特」丨孫穎迪丨盧卡斯·迪巴格丨古爾達丨霍洛維茨丨他曾為毛主席演奏丨奧伊斯特拉赫在中國丨波利尼訪談丨朱曉梅談巴赫與中國思想以及古爾德丨討厭孩子的霍洛維茨和喜歡孩子的魯賓斯坦丨小澤徵爾的堅持丨阿格裡奇
  • 十部影響了歷史的20世紀古典音樂作品
    全曲80分鐘,像是一隻怪獸,將觀眾吞入病態的愛欲之中(梅西安之前的學生皮埃爾·布列茲這樣認為)。就像斯克裡亞賓(Scriabin)遇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Petrushka)一樣,發出萬丈光芒。這部作品是梅西安的代表作,展現了如何用前衛的作曲技巧,將古典音樂的和諧結構用怪異的方法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