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人都認為,「和尚」一詞,就是指出家的的男眾。當然,這和電視電影的宣傳有重大的關係。其實,「和尚」一詞的含義十分深刻,絕不可膚淺的以出家之男眾來指代它。
「和尚」一詞的梵文音譯為鄔波馱耶、優婆陀訶,用漢語來解釋就是親教師、依學、大眾之師等。可見,「和尚」的主要工作之一,乃是教授佛法。「和尚」又稱為和上、和闍、和社等,意義是一樣的。「和尚」的本意,是指年高德劭的僧人,例如在日本就將鑑真大師尊為「唐大和尚」(鑑真歷經千辛萬苦,前後六次東渡日本弘法,在日本禪門地位甚高)。「和尚」有時候也指寺廟中的方丈、住持。由於在現代「和尚」一詞已經被濫用,弱化了其本有的意義,因此通常以一個「大」字來區別普通僧眾和高僧大德。也就是說,一般的僧眾可以泛指「和尚」,而高僧大德,則稱為「大和尚」。
由於「和尚」是佛弟子的受戒師表,因此自古以來,華嚴、天台等宗派,皆將「和尚」尊稱為「戒和尚」。「戒和尚」的主要職責之一,即是給新學沙彌受具足戒。漢傳佛教之中,依照佛制規定,沙彌受戒之時,須有三師及七證師,總共十師。而「戒和尚」,乃是這十師之首,「戒和尚」須登壇親自給沙彌受戒。對於初出家的僧眾而言,受戒乃是正式進入沙門的標誌,也是以後是否得戒體之根本,因此「戒和尚」這一角色是必不可少的。
能作為「戒和尚」的僧人,須具足五德方可。「五德」是指持戒、年滿十臘、解律藏、通禪思、窮慧藏玄。因此,「戒和尚」須持戒嚴謹,僧臘十年以上,且精通經律藏,佛法高深。
中國最早出現「和尚」一詞,很可能是西晉時期。西晉懷帝永嘉四年,西域高僧佛圖澄來到洛陽,時年七十九歲。石季龍對佛圖澄甚為推崇,尊其號為大和尚。自此,「和尚」一詞便慢慢開始流傳開來。
歷代堪稱「大和尚」的高僧大德很多,較遠時期的如鳩摩羅什、達摩祖師等,中期的有唐朝的六祖慧能、玄奘等。在近代,有著名的四大高僧,他們分別是虛雲大師、印光大師、弘一大師、太虛大師。
「和尚」的本意,乃是指僧眾中的長者,有著很高的修為,堪為佛弟子之師。因此,應當將「和尚」和一般的僧眾區別開來,勿混為一談,還「和尚」一詞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