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園詩話 | ​詩詞寫作怎樣入門

2021-02-27 淘詩詞

一、 養成興趣愛好

我們常常講,某某人生來就擅長什麼,從小就喜歡什麼。其實人的愛好和特長,有自然形成的,也有專心養成的。人們接受新鮮事物,往往難度小,或者即使難度大但因為有不怕難的態度,就容易過關。

詩詞起源於歌唱,也就是古時候的歌詞,後來與曲譜脫鉤,變成了口頭吟誦和書面交流,但仍然保留了它的音樂特性。與新詩相比,詩詞格律規定了字數、平仄、節奏、韻腳,還有對與粘、起承轉合等等。這些看似很難的要求,反而給我們閱讀、記憶詩詞帶來了好處。

倘若我們不把學習詩詞當成一件難事,並且能夠正確認識學習詩詞有哪些現實意義,那將大大有利於我們培養和形成對詩詞寫作的興趣愛好。

第一,詩詞可以彌補教育缺失。民國以前的蒙學,詩詞是必修的基本科目之一,它承載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元素,能起到陶冶人的性情,培育良好倫理道德和文化修養的作用。面對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產生的道德滑坡現象,國學以及詩詞教育,無疑是一劑良藥。

第二,詩詞可以應對時代挑戰。有一條流傳很廣的微信:「一百年前躺著吸鴉片,一百年後的今天躺著玩手機。」有人改寫了泰戈爾的詩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倆在一起,你在玩手機,我也在玩手機。」玩手機只是新技術背景下社會病態的一種,人們要消除不良嗜好,學寫詩詞不失為一種轉移注意力的好法子。

第三,詩詞可以升華人生境界。詩詞雖然篇幅短小,但蘊含的文化信息量非常大,高度凝結了人、自然、社會的真善美。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可以進入詩境,變成詩句,產生詩意,人生的喜怒哀樂全都交融在詩中。「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寫詩,詩中境界便成為我們心靈嚮往的境界,人生自然上升到詩意人生,享受不盡,樂趣無窮。比如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首流傳千古的詞作,精華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花落去」、「燕歸來」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無可奈何」、「似曾相識」是人的感覺、感受和感嘆,作者這一組合,便把極為普通的自然現象納入人生有限而時間永恆這一哲學範疇中來了,創造出「見景生情、情中有思」的意境,讓讀者從季節更換、歲月流逝中聯想到人生的變易,不禁產生分外惋惜的心情,進而迸發出「只爭朝夕」的精神力量。

誠然,養成某種愛好,不可能朝發夕至,一蹴而就,少不了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甚至要終身堅持,不斷鞏固。

首先,要集中一段時間學。中小學教材以及課外書目中詩詞內容比較有限,也沒有系統地闡釋詩詞的基本概念、要求和方法,需要花一定的時間進行「惡補」。

其次是要利用間隔時間學。一是安插間隔,比如為避免長時間看一本書而造成大腦疲勞,可停下來朗誦一會兒詩詞。二是抓住間隔,遇到要等待做另一件事的時候,看一看詩詞書籍,或者在腦海裡過一過詩詞方面的電影。

再次要有意改變時間點。比如青年人容易上網成癮,喜歡貪玩貪睡,為了告別這些不良習慣,我們不妨把學習詩詞的時間選在這些時間點上,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後,要長年堅持,給詩詞學習分配時間。讀寫詩詞是人生最健康的愛好之一,能使人獲得新情趣,到達新境界,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都要終身堅持,直至到老,因為詩詞創作如香醇的酒,愈老愈香。

除了不怕難,給時間,更為關鍵的是多讀多品。多了解,多熟悉,才能懂詩。用心深入,用心品味,才能愛詩。從讀詩到懂詩,從品詩到愛詩,也就完成了興趣愛好的培養過程。有了興趣愛好,才能持之以恆。經常性的默讀,最好是朗讀、背誦,可調動潛藏在大腦深處的語言感知能力,使我們對詩詞語彙逐漸產生觸動和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感到愉悅,同時掌握一些寫詩的要領。品味詩句,啟發想像,揣摩詩人當時的情景,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使我們像生活在詩中一樣,與詩人同悲同喜。到了能品詩的程度,才算得上真正的進了門,然後登堂入室,才可以被稱作詩人。

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那麼多的詩,我們不可能讀完,只能選其中有代表性的來讀。讀哪些詩呢?

蘅塘退士編定的《唐詩三百首》共收唐代詩人77位,計311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配有注釋和評點。朱孝臧編定的《宋詞三百首》共收宋代詞人88位,計300首詞,除了介紹詞牌外,還對每首詞的寫法、藝術特點進行了歸納總結。這兩本選集是必須要熟讀熟記的,能背誦當然更好。在此基礎上,讀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鑑賞辭典》、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的《歷代詞分類鑑賞辭典》。如果學有餘力,再通讀嶽麓書社出版的曾國藩選編的《十八家詩鈔》,共選古、近體詩6599首,有少量評點和校注。也可以選讀唐宋詩詞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維、韋應物、元稹、李商隱、杜牧、李清照、蘇軾、陸遊、辛棄疾、柳永、黃庭堅等人的代表作。

二、掌握基本要領

學寫詩,必須得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否則終究還是門外漢。雖然每個人讀詩的體會有深淺,學寫詩詞的基礎有強弱,但動起手來,方法不外乎三種:

一是即興法。在讀詩的過程中,激起了內心的共鳴,產生了抒發情感的衝動,暫且不要管它什麼格律,先乘著興致把你心裡想的寫出來,打油詩也好,順口溜也行。等到知識積累不斷加深,逐步掌握了寫詩的要領,再來修改以前的即興作品,也可以請老師幫助修改和指點。嘗試得越多,越會覺得自己功力尚淺,越會加勁多讀多寫,像這樣就叫開了一個好頭,走對了路子,實現了良性循環。

二是臨摹法。遇上自己特別喜愛,合自己胃口的詩詞,仿照它的句式、平仄、韻腳,按自己的思路,寫出自己的情意。如果遣詞造句覺得很吃力,有的地方平仄要求實在達不到,那就先側重於情意表達,將平仄暫且放置一邊,待到以後有了感覺,再來細推敲。有學者模仿過晏幾道《長相思》:

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

竊以為,在使用臨摹法的同時,還有兩處推陳出新,一個是連作兩首,再就是採用遞進式結構抒發情意:

欲相思,曾相思,卻說相思早別離,恨無相見時。

曾相思,莫相思,獨有相思情若痴,最愁人不知。

莫相思,且相思,總是相思不便提,佳音自古稀。

且相思,長相思,了結相思共與疑,重逢何懼遲。

三是組裝法。就是在已讀過的詩詞中,搜尋出一些與自己的立意相符合的句子,拼裝成一首新的詩詞,這種選用前人詩句成篇的方式,分兩種情況:初學者叫借句,就是自己寫詩有難度,不得已才借現成的句子。熟練者叫集句,屬於高超的藝術技巧,有的是集前人的詩句隱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當然,組裝法是需要讀很多人的詩詞才可以做得到的。

比如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是一首追溯人生、感懷身世的名篇,有詩友依照《錦瑟》的意境,用組裝法作了《七律 · 集句步韻李商隱錦瑟迎甲午生日》:

破瑟悲秋已減弦,(唐 · 李益)

世間如夢又千年。(唐 · 元結)

一聲蜀鳥驚胡蝶,(宋 · 華嶽)

滿袖楊花聽杜鵑。(宋 · 鄭協)

賣劍為賒吳市酒,(唐 · 李頻)

冠霞曾醉錦江煙。(宋 · 文彥博)

遊山弄水攜詩卷,(唐 · 白居易)

行到源頭卻惘然。(宋 · 朱熹)

擅長寫小說、寫散文的人,讀過很多詩,對詩詞有很深研究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很好的詩。我們暫且不談要把詩寫得怎麼好,我們必須先搞清楚,詩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寫詩的入口在哪裡?

首先,詩要用形象思維。形象是反映客觀事物外部特徵的,能給人以美感。形象思維是運用客觀事物的形象進行聯想、想像乃至幻想的過程。詩詞語彙就要有聯想、想像乃至幻想的味道。

詩詞語彙不是白話,不能像散文那樣直說。比如:「老漢今年七十歲」不是詩,但「人生七十古來稀」是詩。

詩詞語彙在風格上,要誇張,要含蓄。誇張,比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含蓄,比如李白的「一為遷客去長沙」。當時李白明明被流放去夜郎,而詩中偏說「去長沙」。這「去長沙」三字,至少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自比賈誼,二是宣洩無辜受害的憤懣,三是希望再回到長安。

其次,詩要講平仄。詩的平仄句式,其最小構件有四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絕句、律詩都是由最小構件編排而成的,寫七絕、七律時,則在每個最小構件之前加上兩個平仄相反的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般說來,一首詩合不合格,我們要看三條:一是要有真情實感,二是表達真情實感要儘量用形象的、典雅的詩詞語彙,三是格律要基本達標。

評判詩的水平高下,我們主要看意境。意是情意,是作者主觀上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是具有立體感的藝術畫面。比如蘇軾《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沈沈。

詩的頭兩句寫出了春夜是多麼寶貴,景色多麼幽美,後兩句描繪那些在春夜輕吹低唱的人們正沉醉在良宵美景之中,顯得春夜格外的值得珍惜,全詩寫得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

格律詩講究嚴謹,而我們的寫作態度應該更嚴謹,一定要保持謙虛謹慎、追求完美的良好學風。前面講到,初學者起步時可以不講究平仄,但是我們的習作,凡是不合平仄的,拿出來給人看,或者發到網上,千萬不要標註《七絕》或者《十六字令》等詩律、詞牌名稱。

什麼是不能踩的紅線?合平仄是格律詩詞的第一條紅線,第二條紅線就是押韻。古今有不少韻書,最有代表性的詩韻有三部,按產生的年代排列,分別為《平水韻》、《詩韻新編》、《中華新韻》。

竊以為,《平水韻》距今太遠,有些古音的讀法,與今音差別很大,按《平水韻》擇韻,讀起來不和諧,與詩詞的音樂特性相悖。《中華新韻》是依據普通話編成的,普通話將古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聲改為新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將入聲字分派入新四聲,這套標準用於口語倒無所謂,但用於寫詩就很彆扭。

《詩韻新編》精簡了韻部,允許鄰韻通押,保留了入聲字,既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又照顧了詩詞的音樂特性,寬嚴有度,可以作為擇韻的首選。填詞擇韻,我主張參照《詞林正韻》的簡化本《詞韻簡編》。

現今的格律詩詞創作主張有兩種傾向,一是很多作者堅持採用《平水韻》,並不是堅持標準,而是為了顯示自己是有研究、有底蘊的人。二是詞彙相對貧乏的作者,並不是支持新韻,而是為了降低寫作難度才不遵古韻。

如果使用新韻,一般要加以說明。特別要強調的是,三部韻書,任意採用哪一部都可以,但切忌在一首詩中混用兩部或者三部韻書。

三、長期學習實踐

學寫詩詞,要循序漸進。

詩,先學寫七絕,再七律,再五律,再五絕。

詞,先學寫平韻,再仄韻,先字數少的,再字數多的。

擇韻先寬韻後窄韻。寬韻指的是字較多的韻部,比如《詩韻新編》七齊、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等韻部。窄韻是指字較少的韻部,比如《詩韻新編》三歌、四皆、九開等韻部。可選韻字越多,寫作難度就越小。

上述難易程度的排序,雖然是經驗之談,但也不是鐵定的路數,這個順序是可以打破的,不一定寫四句就比寫八句容易。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裡。成篇先要成句,練習句子可先從「對對子」開始。常言道:「吟詩作對」,吟詩和作對是密不可分的。對子,它看起來整齊醒目,聽起來鏗鏘悅耳,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傳誦,它用於詩詞歌賦之中時叫「對仗」,用於社會民俗叫「對聯」,用於建築裝飾叫「楹聯」。律詩的第二、三聯規定要用對仗,有部分詞牌也規定要用對仗的句式。

《聲律啟蒙》、《笠翁對韻》、《訓蒙駢句》這三種蒙學讀物,都是按韻部編寫的,記熟了「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既學會了對對子,又熟悉了韻部,還掌握了很多自然、社會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也就夯實了學習詩詞的基礎。而且對對子是很有趣味的事情,我們平常只要稍加留意用心,所見、所聞、所思,都能寫成對子。比如: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兩個黃鸝;一行白鷺。黃鸝鳴翠柳;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我們分解杜甫《絕句》的頭兩句,就可以看到對子是怎樣成為五言、七言對仗詩句的。只要勤於從小小的對子作起,逐漸熟悉,長期積累,腦海裡有了豐富的儲存,到時候就能厚積薄發,一個個對句信手拈來,組合成一首首零部件十分精美、整體質量上乘的好詩來。

寫詩詞跟烹調菜餚一樣,並無定法,且因人而異。比如七律,一共八句,不一定是按順序從第一句寫到第八句。往往是突然有興趣,或者拿到一個題目,一下子會想出許多符合主題的句子,每一句都有可能首先想到。一般方法是,把這些句子放到一起,選一句最好的,用它的韻腳作為整首詩的韻部,接下來將其它較好的句子,拼接起來,反覆誦讀和審讀。一看平仄是否合律,二看聲韻是否順口,三看用詞是否妥當,四看整篇主題思想是否集中。如果覺得有問題,就推敲修改,完成初稿後別急於定稿,通常一兩天之後,再重新誦讀和審讀,確實認為不需要改進了才算完稿。有可能時隔多日,會發現更好的詞句,修改之後,整首詩的檔次明顯高了許多。這就是古人說的詩不厭百改,多改,對於提高寫作能力和作品質量是大有裨益的。寫詩需要靈感,但人的靈感不是全天候的,需要觸發,需要喚醒。能立竿見影的辦法有兩個:

一是寫自己最喜歡的事情。

每個人總會對一件或者幾件事情最感興趣,比如讀書,郊遊,釣魚,打籃球,做健身,看演唱會,玩網遊,朋友一起吃宵夜,等等,能否嘗試把自己喜歡的事情,正在做的事情,用詩寫出來?再比如愛情,異性交往,這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最能調動腦細胞,初學寫詩,能否從愛情題材入手?

寫愛情。不管你是不是處於戀愛之中,如能永久保持初戀一樣的情懷,那你每時每刻都激情四射,一生一世都年輕漂亮。在愛情面前,你會很聰明,也顯得很傻,就是在這種狀態下,你一定能寫出詩,寫出好詩,寫出很多的好詩。

當下的年輕人喜歡網購,喜歡旅遊,喜歡健身,喜歡打遊戲,都可以寫進詩裡,這些愛好本身也能激發你寫詩的熱情。

二是讓別人逼著自己寫。

愛好寫詩的人,要大膽走出去,要有愛好相同的朋友圈子,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有時同處一個場合,別人先寫了,自己不寫好像略輸一籌,低人一等,這種慚愧的感覺能激發上進心,活躍智慧,增進寫作水平。善於自加壓力,並且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的人,無論寫詩還是做其它事情,一定會決心更大,毅力更強,成績更好,收穫更多。如果身邊寫詩的朋友不多,獲得的幫助有限,那就到網上去找朋友。我曾經在網絡上發現三位女奇人:

北京的「盡心」,她22歲時成了中國詩詞學會最年輕的會員,24歲出了格律詩集《二十四番花信》。

湖南懷化市的「夢中影兒」,擅長抒情散文,但只兩三年功夫,她的網絡詩詞竟然「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湖南郴州市的「湘夫人」,她學詩寫詩的時間不長,但她的詩友在新浪、天涯等網站建立的紀念博客,令讀者無不為之動容。

在詩詞理論探討和寫作實踐兩方面,有很多問題歷來爭論不斷,由於爭論者各執一詞,各不相讓,令初學者莫衷一是。走正道,隨主流,求同存異,我行我素。具體來講:

第一,關於入聲字。《中華新韻》取消了入聲字分類,將入聲字分派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個人建議保留入聲字,而且強調,如果用入聲字做韻腳,那就一韻到底,不要與上聲、去聲字混用。

第二,關於韻書。我建議初學者用《詩韻新編》和《詞韻簡編》。

第三,關於工具書。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寫詩參閱工具書是十分正常的。現在網絡發達,網上什麼資料都有,應當樂於享受新技術帶來的便利。常用工具書和參考書:《平水韻部》、《詩韻新編》、《中華新韻》、《詞韻簡編》、《唐宋詞格律》、《格律術語簡釋》、《詩詞入門》。

第四,關於詩詞的本質。有兩種學術觀點,一種認為詩言志,為教化而作。一種認為詩言情,為享受而作。從詩歌的起源來看,後者更反映了詩的本質。現在格律詩已經不像古代那樣用於科舉考試和官場應對了,作為一種興趣愛好,當我們有感動、有感想時,念幾句或者寫幾句詩,都是很享受的事情。心裡怎麼想,口裡就怎麼吟唱,再用詩詞語彙把它寫出來,寫不完一首,寫得一兩句也行,這次用不上,以後肯定有用得上的時候。

第五,關於成語典故。口語和散文經常用到成語典故,詩詞用典更是常有的事。因為詩詞篇幅短小,用典既可以增大表達的容量,又可以使詩詞語彙顯得更有深度和意蘊,給人以更多的想像空間。但是,用典一定要適度,不能堆砌,也不能過於生僻。更重要的是,用典要善於化典,典故要用得天衣無縫,要化典於無形,隨便一看好像沒有用典,仔細深究才知道是用了典。

顧曲——《三國志 · 吳志 · 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後遂以「顧曲」為欣賞音樂、戲曲之典。

鳴嚶——《詩 · 小雅 · 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顧曲」表示共同愛好寫詩,「鳴嚶」表示友情珍貴,在「顧曲鳴嚶手足情」七個字中連用兩個典故,渲染、深化了兄弟之情。這兩個典故是用在明處,還有一處「詩來如炭暖三更」暗含「雪中送炭」——宋 · 範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但是,這裡可以說用了典,也可以說沒有用典,這就是「化典」。

第六,關於拗救。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定,不合規定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詩人中有故意為之者,如清王軒《聲調譜序》云:「韓(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體,以矯當代圓熟之弊。」我個人認為,古典詩詞對於今人來說,本是一件難事,既然入了這個門,就不要怕難,就要拿出盡善盡美的精神來。因此造句時,最好不要出現拗句,萬不得已也儘量本句自救,不要把通篇的平仄搞得太複雜,更不必故意作「拗律」。

第七,關於詩莊詞媚。「詩莊詞媚」的觀點始於宋初,後來逐步固化,它是對詩詞總體特徵的一種概括。有人總結出三點:一是在詩詞的題材內容上,詩多表達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詞多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二是在詩詞的風格上,即使同樣的題材,在詩詞中也會呈現不同的風格,如懷古題材的詩多沉鬱蒼涼,而詞卻往往在歷史滄桑中插入豔情。三是在詩詞的語言上,詞的語言相比於詩顯得更精美典雅、輕靈細巧、纖柔香豔。我認為,詩和詞都發源於民間,開始都是同音樂結合在一起,是供人們歌唱的。詩較早地脫離音樂,與科舉考試結下不解之緣,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功名利祿的烙印,而詞則受官家的影響較少,受市井文化的影響較多,古人將詩和詞明確區分,是有道理的。但今人寫詩詞,與國家考試、官場交際無關,主要是個人用來抒發情感,享受樂趣,只是藉助詩詞這個載體「舊瓶裝新酒」而已,因此無需把詩和詞的區別分得那樣清,還是隨意的好。

第八,關於口語入詩。詩詞語彙講究典雅,我們講寫詩詞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但也不能過於口語化,否則就會變味,成了打油詩。雅俗並用,恰到好處。比如辛棄疾的《西江月 · 遣興》: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總之,現代人學習詩詞寫作,一定要靜下心來培養興趣,多讀詩詞佳作,背誦妙語,初通格律知識,要勇於嘗試,經常練習,堅持不懈,還要與詩友多多溝通交流,互相學習促進,這樣才會走向成功之路,才會讓你的業餘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不僅如此,寫詩填詞還會讓你的人生境界高端大氣上檔次。

相關焦點

  • 詩詞寫作怎樣入門
    詩詞起源於歌唱,也就是古時候的歌詞,後來與曲譜脫鉤,變成了口頭吟誦和書面交流,但仍然保留了它的音樂特性。與新詩相比,詩詞格律規定了字數、平仄、節奏、韻腳,還有對與粘、起承轉合等等。這些看似很難的要求,反而給我們閱讀、記憶詩詞帶來了好處。倘若我們不把學習詩詞當成一件難事,並且能夠正確認識學習詩詞有哪些現實意義,那將大大有利於我們培養和形成對詩詞寫作的興趣愛好。
  • 詩詞聯寫作一起學:對聯的正確寫作方式詳解,這6個要素至關重要
    大家好,歡迎來到一號詩巷,這是我們《詩、詞、聯寫作精講,帶你快速入門》課程的第二章內容。在上一章中,我們初步將詩詞聯寫作的前提——平仄、有關於《中華新韻》與《平水韻》的區別,以及各自的漢字平仄劃分與運用等,進行了詳細的講解,我想大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那麼從這一章開始,我們會具體涉及對聯與詩詞的創作要領等內容,現在先來講解兼有詩、詞特性的文體寫作——對聯。
  • 詩詞從0入門③:押韻,一文讀懂詩詞押韻、步韻、出韻等知識點
    詩詞從0入門第三課:押韻前節回顧前面的兩節內容,我們主要講了詩詞中的四種聲調、106部《平水韻》表,以及平仄的定義與使用。這些內容是詩詞的基礎,非常簡單。今天,我們主要來講另一個詩詞的重要基礎——押韻,簡單且重要的知識點。
  • 上遊讀書丨《詩詞及楹聯寫作》教你如何賦詩作對 - 鍾小族
    西南大學已故教授荀運昌先生,曾給高校研究生講授「詩詞及楹聯寫作」課程多年,既有心得體會,也積累了大量資料和豐富的經驗。在學員及友人的督促和一些偏愛舊體詩詞及楹聯者的屬望之下,他在2003年整理出版了《詩詞及楹聯寫作》一書。17年後的今天,鑑於原書已較陳舊,且荀先生已過世,於是由其弟子、西安工業大學教師雷雨進行校補,再版面世。
  • 「詩詞微塾」格律詩寫作之修辭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詩摘詞選投稿郵箱mm0127m@163.com詩詞微塾詩詞微塾格律詩寫作之修辭毛澤東詩詞中的"黃鶴"、"黃粱"、"鯤鵬"、"不周山"、"霸王」「東臨碣石"、"神女"、"吳剛、嫦娥"、"華佗"、"九嶷山"、"陶令"等,都是用典之例。用典需要貼切,忌生僻,忌晦澀,也忌堆聚。此外,還有對比、設問、反問、雙關、嵌字等修辭方法,在詩詞中也常可見到,在此不再一一介紹。詩詞是語言藝術。詩詞寫作的過程,說到底就是語言的斟酌、推敲的過程。
  • 詩詞寫作參考:古典詩詞創作技巧(上)
    王夫之《薑齋詩話》:「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清人方世舉《蘭叢詩話》:「詩有不必言悲而自悲者,如『天清木葉聞』、『秋砧醒更聞』之類,覺填注之為贅;有不必言景而景自呈者,『江山有巴蜀』、『花下復清晨』之類,覺刻畫為之勞。」在古典詩詞創作中,主體用於造境之情景,其實都是經過心靈再創造之產物,體現出詩詞內在質的規定性,細加體察,方識機巧。
  • 詩詞寫作常識:格律詩的基本格式及平仄要領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巷,這是我們《格律詩詞創作精講,玩轉格律詩詞》課程的第一章內容。基於大家對格律詩詞的熱愛,詩巷特開設了本專欄課程,我們將全面、系統地講解格律詩詞,從律詩、絕句到詞逐一展開;希望能夠幫助欲學寫格律詩的朋友正確入門,力爭做到不但要學會、還要寫好格律詩詞。歡迎加入詩巷,帶你玩轉格律詩。
  • 詩詞鑑賞與寫作:從《過故人莊》學寫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浩然的詩,就像一句句家常話,語淡而味終不寡。首聯詩人直奔主題,交代事情的起因。好朋友特意準備了家鄉風味,邀請「我」去田家一玩。開篇簡潔明了,不述贅言。詩人紀事,不寫交通工具,不寫途中見聞。
  • 李子柒款詩詞節目《鄰家詩話》
    《鄰家詩話》,2019年出品的低調唯美詩詞節目。01 人間煙火味一說到詩詞節目,很多人搖搖頭:「陽春白雪、高高在上,我一介魯夫,欣賞不了!」《鄰家詩話》恰恰打破定勢,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是鄰居家請你來聊聊詩,親切隨和,不是給你講課的。
  • 推薦10本學詩詞必讀書本,讓你更懂詩詞寫作
    (學詩必備)詩歌是古代文明的結晶,格律詩是其瑰寶。我們從小就在詩歌的氛圍中成長,對詩歌有一種天生的熱愛。然而,也有很多人喜歡詩歌,但詩歌押韻的概念卻很模糊。本文介紹了十本詩歌朗誦和創作的書籍,旨在揭示詩韻之謎,旨在引導廣大熱愛詩歌文學的朋友,真正領悟詩歌的魅力,為詩歌的鑑賞和寫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 袁枚:一爐詩話
    ▲清乾隆 袁枚手鑄銅灑金缽式爐藝術自媒體/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圖/ 中貿聖佳袁枚:一爐詩話文/ 同古堂關於詩詞文章,而詩話中,「公安派」所倡導之「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也漸分左右,呈分流之別。窺斑知豹,如張岱身處明清鼎革之際,《陶庵夢憶》、《快園道古》和《西湖夢尋》多是避世夢憶之言,而袁枚則於乾嘉盛世,《隨園詩話》中,即多是「性靈所鍾」,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
  • 卿雲詩話(講述:李家欣 文字:陳志民)
    卿雲詩話講述:李家欣 文字:陳志民因為沒有參加討論,我抽閒閱讀並靜聽了卿雲詩社的對話內容。我留存了李家欣老師的語音記錄,通過聆聽、我以為我旁觀了李家欣老師創作的心路歷程,很受啟發,於是就把語言還原成了文字,希望帶給更多的人以啟發。
  •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簡單易懂,值得收藏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前面的章節,主要講了押韻與平仄,這是寫詩的基礎內容,非常簡單易學,沒有看到的同學,可以返回專欄查看。接下來的章節,我們講一些格律詩的提高篇內容,也非常簡單易學,學會了後面關于格律的這幾個章節,大家所寫的詩,就可以算作格律詩啦,雖然簡單,大家也要集中注意力喲。一、格律格律——近體詩(格律詩)的寫作規則。自南北朝時期逐漸產生,在初唐時期定型,成熟於中晚唐時期,格律對寫詩有著十分嚴謹的要求,對字句的字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 堪比詩詞大會的《慶餘年》殿前鬥詩:孩子會古詩詞多重要?
    而也只有古人留下的詩詞才會有穿透時光的「情感共鳴」。在熱播劇《慶餘年》中,主角範閒在宴席中,開掛式的將一百多首詩盡數背出,震驚四座。《慶餘年》裡,靖王世子殿前的鬥詩大會,各路鬼魅魍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從古今穿越而來的範閒提筆一首杜子美的《登高》,瞬間成為宴會的高光人物,驚嘆、咂舌聲連綿不絕,號稱「古今第一七言律詩」。
  • 詩詞文化遇上網際網路,作詩機想要打造一個詩詞智能生成及創作的開放...
    作詩機是人工智慧在古詩詞裡的應用,是一款基於大數據,實現詩詞的智能生成和創作的開放性平臺。作詩機對已經式微的傳統詩詞創作進行顛覆,在輔助文學研究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入門者快速掌握詩詞寫作技巧。基於大數據的斷詞算法、語境關聯算法、遺傳算法、神經網絡算法等技術,作詩機對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學「大數據」進行收集、整理、提煉、組合,是國內第一款機器合成詩詞的軟體。
  • 「院士詩抄」吳碩賢 庚子詩詞選(韓倚雲選編)
    【院士詩抄】吳碩賢 庚子詩詞選(韓倚雲選編)從化溫泉積蓄溫情久,終歸洩出來。觀某些電視詩詞節目感賦一:崇古情懷仍未消,佳賓盡頌舊詩騷。今人作品成魚目,法眼無珠失瑾瑤。觀某些電視詩詞節目感賦二:不薄今人厚古人,傳承文化續新文。
  • 外賣小哥《詩詞大會》一朝奪冠非偶然!熱愛詩詞13年,今見花開
    短短的一段話,表達了對外賣小哥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堅持詩詞學習十餘年始終不放棄的讚揚與肯定。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物;機會雖多,不給無用之人。喜愛是最好的啟蒙在雷海平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他家的四層抽屜裡放了很多爸爸以前看過的書,其中就有唐詩。於是,他爸爸有意思的培養他對詩詞的喜愛,給他講解詩中所描述的故事。從那時候起,雷海平就喜歡上了詩詞。
  • 藍社詩會│中秋專集之一
    千重田稻,一園瓜果織秋光。遍地涼氛爽氣,滿目晴空碧野,萬裡水雲長。煙鴻來天際,明月照山鄉。蓮已謝,橙方熟,菊初黃。庭前舉酒,今夕情景寄何方。修竹臨窗搖曳,玉樹倚空聳立,小草幾時芳。燈火村虛寂,雲海夜蒼茫。一〇、沈維新兩節同慶中秋國慶共聯歡,星映華燈夜未闌。月滿之時思月缺,居危過後享居安。
  • 《鄰家詩話》總導演牛魔:雅集、詩歌、故事、生活
    首檔"詩歌實景雅集"文化綜藝節目《鄰家詩話》迎來第二季的開播,熱度持續攀升。節目延續了第一季中朋友們相聚的環境和講故事的方式,打造豐富的社交型學習必備的有趣知識獲取場景,推動詩、歌、樂、舞、書、畫、茶、花、禮儀、飲食等中華傳統文化的閃光點成為當下流行元素,講好詩詞裡的中國故事。《鄰家詩話》節目出品人兼總導演牛魔在採訪中表示,"鄰家是觸手可及的地方,詩話是那些美好卻不生澀的言語。歸根到底,我們在用雅集拉近詩與生活的距離。"
  • 詩詞大會:9歲「小詩神」吳雨曼,敗給北大博士,離場詩驚豔四座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已經結束,這一季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彭敏奪冠,第九期裡,田涵辰小朋友的開場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讓我發現詩詞大會的孩子越來越多了,而且表現越來越好,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名「小神童」是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大出風頭的9歲小女孩——吳雨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