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四川新網銀行自成立以來,已發放超過1億筆小額普惠金融貸款,2019年實現年淨利潤超10億元的經營指標,躋身民營銀行第一梯隊。2020年,新網銀行積極落實「六保六穩」,助小微商戶復工復產。目前,基於企業行為數據分析的純信用對公經營貸款業務即將推向市場。
聲音金融機構做風險評估,以往看財務數據,感覺是在看一個「過時的黑箱」;現在看行為數據,就像是在看一個「透明的白盒」。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彭瑀珩 高杲)
對於金融行業來說,科技進步將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對於行業有哪些新啟示?12月22日,作為中西部首家網際網路銀行的負責人,四川新網銀行行長江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數位化轉型將成為未來金融行業大勢所趨,銀行依靠行為數據進行風控決策的時代即將到來。
記者:在行為數據被獲取之前,銀行的傳統風控模式是怎樣的?
江海:在銀行傳統業務模式下,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個人,都簡單地以財務數據為依託,做一個簡單的現金流預測模型,能覆蓋就授信貸款,如果不能覆蓋就不貸。
這就存在一個弊端。如果一個小微企業拿一年前的財務數據去找銀行貸款,銀行敢貸嗎?最終會導致銀行往往只能對頭部顧客群進行授信,不能真正做到普惠金融。
記者:行為數據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江海:產業網際網路的出現,讓金融機構在對企業授信時使用的風控方法發生很大變化。企業在生產、銷售等方面的行為數據,現在可以通過產業網際網路的技術實時地大量獲取,可以納入銀行對企業授信時的重要風控參考依據。
可以說,金融機構做風險評估,以往靠看財務數據,感覺是在看一個「過時的黑箱」;現在看行為數據,感覺就是在看一個「透明的白盒」。科技帶來的變化使金融機構能更加準確地識別風險,服務到更廣泛的C端長尾客群(大量未得到金融服務的群體)和B端小微企業,讓「貸款難、貸款貴」問題得到針對性解決。
數字科技的發展使得金融風控方法論,尤其是風控邏輯和評估維度出現代際躍升。高維度、高頻次、高可信的行為數據逐漸取代低維度、低頻次、低可信的財務數據,成為金融機構風控評估的重要依據。
記者:新的風控方法論有沒有風險?傳統機構該如何轉型?
江海:大數據風控會成為未來的發力方向,但此前業界一直擔心,大數據風控沒有經歷一個長周期檢驗。我認為,數位化風控的大樣本量和樣本的廣覆蓋面能夠彌補周期不夠長的短板。過去所謂長周期檢驗,是為了通過時間積累百萬量級數據,但今天的數位化風控已經能夠在短短幾年時間累積上億量級的數據。以新網銀行為例,4年來憑藉行為數據做風控,已經發放1.3億筆貸款。而且經歷這次疫情,我們也驗證,行為數據風控結果與基本面是吻合的,這一方法是可靠的。
未來數位化轉型過程中,尖端金融科技將從少數巨頭的專利變成中小銀行的紅利,行為數據風控、自動化審批將迅速成為行業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