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真的是因為友情而聯盟嗎?雙方各取所需
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這對戰國聯盟典範,絕對是當時最穩固的聯盟,沒有什麼困難和危險能夠動搖德川家和織田家的聯盟。無論是信長包圍網,還是面對武田信玄的進攻,雙方都聯手應對,互相化解雙方面臨的壓力。這一切都是因為兩人的友情嗎?
德川家康的幼年極為不幸,原本作為人質被送往今川家,沒料到家臣謀叛,半路上把家康劫走送往織田家。此時的德川家康10歲,而織田信長已經19歲。不少作家對此大做文章,在小說中描述德川家康下定決心,此生一定要追隨織田信長。
但我們從實際角度來看,19歲的織田信長一定見過10歲的德川家康,畢竟是來自敵對方的人質,帶著好奇心前往認識很正常。但想要如小說中一般,帶著人質四處遊玩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桀驁不馴也會明白事情的輕重,更不用說兩人的年齡相差9歲,很難想像這兩人會產生友情,能夠達成點頭之交就是奇蹟。
德川家康在織田家短暫停留後,就被送往今川家,他的人生展開新的篇章。織田信長也在數年後繼承父親的家督之位,正式開始下克上之旅。兩人之間再無瓜葛,或者說兩人之間本來就沒有關係,也就談不上聯繫。
不過隨著今川義元出兵尾張(也有上洛說),意圖威懾織田信長,兩人重新開始認識。這時的德川家康仍未脫離今川家,他是作為臣服於今川家的地方勢力而在今川家成為家臣,在此戰中家康表現活躍,但今川義元卻在桶狹間丟掉性命。
德川家康趁機回到三河,事實上宣布獨立。但他面臨著極大的困難,無論是織田家還是今川家,目前都處於敵對狀態,兩面受到夾擊的情況下,三河將很快失手。既然已經從今川家離開,沒有道理再回今川家,畢竟今川家意圖吞併三河一事,大家心知肚明。
唯一能夠選擇的就只有織田家(此時的今川家仍和武田家同盟)。雖然兩家處於敵對狀態,不過這都是父輩時的遺留問題,到了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這一輩,雙方並沒有實質仇恨。此時的織田信長同樣面臨問題,尾張的統一併不穩固,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消化,美濃同樣陷入混亂中,正在向織田信長招手,他同樣需要一個穩定的後方。
在這種情況下,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可謂一拍即合,兩人於清州城達成協議,建立織田、德川聯盟。雙方互相支持對方,並發誓絕不背叛另一方,同時結成兒女親家。此時,雙方一定都不會想到,這個同盟能夠如此穩固。
為了德川家康這個同盟,織田信長居中調節,德川家和武田家瓜分今川家,使得德川家的實力開始緩慢增長。不過織田信長「天下布武」必然招來大量敵人,信長包圍網的出現,極大考驗了這個聯盟。
雖然沒有歷史記載,但我們不能確定德川家康是否真的有過猶豫,要廢棄清州同盟。從當時的情況而言,織田信長面臨的壓力極大,甚至是在天皇下詔停戰的情況下,才得到喘息之際,足以見織田家岌岌可危的狀況。
反觀德川家康,表面上並沒有直接受到影響,但他同樣面臨強大的壓力,也就是來自於武田信玄的上洛壓力。武田家的外交信用有目共睹,廢棄與今川家的同盟後,立即對今川家發起進攻,全然不顧今川家與武田家的姻親關係,這種翻臉不認人的本事雖然是亂世的必然結果,但毫不遮掩,連面子都不要則是少見。
就算廢棄與織田家的聯盟,也要面對武田家的攻勢,如果臣服武田家,諏訪家就是前車之鑑。沒有任何選擇的德川家康只能緊跟織田信長的步伐,咬牙支撐著清州同盟。好在織田信長的政治獻金非常有效,在天皇拉偏架的幫助下,終於逐一消滅周邊的敵對勢力。
因此,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建立的清州同盟,並非因為友情而建立,完全就是各取所需的結果。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雙方只能背靠背應對各方勢力,而隨著織田家的崛起,這個聯盟也就更為牢固,這才有了戰國時代堪稱典範的清州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