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出否定日軍強徵慰安婦聲音最刺耳的是在東京,但同樣在東京,有一個專門為慰安婦而建的紀念館——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英文簡稱WAM。這是日本第一座收藏並展示二戰時日軍對女性使用性暴力證據的紀念館。開館9年,資料館在右翼的壓力和日本媒體的漠視下,艱難堅守。
(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慰安婦訴訟,兩個法庭的較量
資料館的成立源於支持慰安婦起訴日本政府的民間團體和日本最高法院的較量。
在東京日本皇宮的西側,有一個稜角分明的建築群,門前寫著「最高裁判所」,就是日本最高法院。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韓國等有關日軍強徵慰安婦的10餘起訴訟案,日本最高法院無一例外,全判訴訟的慰安婦敗訴。2010年3月2日,日本最高法院就中國「慰安婦」訴訟案作出終審判決,認定8名中國「慰安婦」在二戰時被侵華日軍綁架和強暴的事實,但駁回原告要求賠償的訴求。
但在東京,曾經另有一個「法庭」為慰安婦伸張了正義,這就是由國際和平人士組成的「女性國際戰犯法庭」。在東京西早稻田鬧市區,有一處白色的小樓,上二樓,就是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在這個資料館中,記者看到有關於「女性國際戰犯法庭」審判的照片和錄像資料。2000年中國籍的「慰安婦」萬愛花等8個國家的64名受害者出庭,控訴被侵華日軍強暴的悲慘遭遇。「法庭」最終判處裕仁天皇、板垣徵四郎、梅津美治郎等有罪,敦促日本政府向受害婦女謝罪並賠償。
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館長池田惠理子女士介紹,這個「民間法庭」的組織者松井耶依女士,也是「WAM」的創始人。松井是《朝日新聞》社會部記者,資料館是根據松井女士的遺願設立的,松井女士認為日本應該建一個有關慰安婦的紀念館來銘記這段歷史。她在生命的最後兩個月,忍受著癌症晚期的痛苦和虛弱,為籌建資料館拼命工作,並立下遺囑將自己全部財產捐獻給資料館。
「這些都是日本政府不想讓人民知道的歷史」
這家100多平方米的資料館,進門就看到兩面牆上貼滿了慰安婦的照片。照片的下面和旁邊,寫著照片主人的姓名、國家。
「這位是亞洲第一位站出來揭露日軍慰安婦迫害暴行的。」「這位是唯一在日本還能夠提供證言的韓國受害婦女。」「這位是第一個站出來公開日軍慰安婦暴行的中國婦女萬愛花。」池田惠理子指著牆上的照片一一給記者介紹。
牆上總共有155張照片,而這155人只是成千上萬飽受摧殘的慰安婦的冰山一角。池田館長說,日軍在很多亞洲國家,徵用民宅,強迫當地婦女充當慰安婦,「這實際上就是強姦」,這是犯罪。
雖然日軍和日本政府都不想讓日本國民知道這些罪行,但在資料館中,記者看到當年的慰安婦們勇敢地把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講出來、寫出來,有不識字的東南亞婦女甚至繡出一幅幅「連環畫」,描述被害經過。
池田女士說,很多當年的日軍士兵胡說這些慰安婦都是自願去慰安所的,這是撒謊。「東南亞等地,慰安婦都是士兵們自己搶過來。因為這是戰爭罪,所以戰後日軍從上到下都嚴守秘密。」
資料館開館後經常有右傾團體來搗亂,最多一次來了40人。他們侮辱這裡是「賣淫女的資料館」,辱罵池田是「賣國賊」「反日女人」。池田已經60多歲,看上去有點柔弱,但靠著頑強的意志執著地維持著WAM的正常運轉。紀念館所在的地區是東京租金比較貴的地方,去年門票、市民捐贈、出售書籍資料、辦研討會等各項收入總共1622萬日元,支出2190萬日元,赤字只能用松井女士的遺產補上。
慰安婦問題,日本媒體集體視而不見
資料館開館9年,年參觀者只有3000人,大多數東京人不知道資料館。池田說,也有日本的報紙來採訪,但沒有一家報導過,電視臺則從來不來採訪,「他們就當根本沒有這個館一樣」。
慰安婦為何成為日本媒體敏感話題?曾經長期在媒體工作的池田認為,根子是安倍等人想把日本塑造成「美麗的國家」,而日軍強徵慰安婦的歷史與「美麗國家」不相容。媒體很清楚,做這個題材就會受到攻擊,乾脆自動避開,慰安婦話題漸漸就成了「禁忌」。池田退休前在NHK(日本放送協會)工作,做過8期有關慰安婦的節目。「但是現在已經完全不能做這樣的題材了。」她說,NHK經營委員會12位成員中,有4位是安倍陣營的人。NHK在報導「女性國際戰犯法庭」判決時,受到了安倍和一些右翼議員的幹擾,刪掉了「天皇有罪」和萬愛花等人的證言。正因為有強大的右傾政治勢力支持,NHK會長籾井勝人才敢大放厥詞,稱「慰安婦問題在戰爭國家到處都有」。
「當今慰安婦的問題已經到了十分緊急的時刻。」池田說,媒體集體對慰安婦問題視而不見,感覺慰安婦問題不存在似的,日本國民很難知道慰安婦問題的真相。
給安倍補課,更要給中學生補課
2007年,在安倍的第一任首相任期內,資料館曾經辦過一次「給安倍補課」的展覽,還給安倍送了兩張門票,請他來展覽現場了解慰安婦的歷史。
「選了安倍這樣的人當首相,作為日本人,我感到很不好意思。」池田說,安倍需要就慰安婦問題補課,但需要補課的遠不止安倍。資料館正在舉辦的展覽和2007年「給安倍補課」的那個展覽內容一樣,但改名叫做「面向中學生的展覽」。
雖然展覽是面向中學生的,但池田坦言,中學生來得很少,因為現在歷史教科書一味迴避,中學生不知道有慰安婦這回事。
在資料館裡有一面牆,專門展示了初中歷史教科書裡「慰安婦」是怎樣徹底消失的。記者翻看資料室裡的歷史教科書發現,1997年,7家出版社的歷史教科書裡,都有關於慰安婦的表述。如帝國書院出版的教科書裡有「戰爭中男的徵為士兵,女的徵為慰安婦」的表述。2002年,只剩下3家教科書涉及慰安婦了。2006年,只剩下兩家。日本書籍新社的歷史教科書中有「根據軍隊的要求,朝鮮等亞洲國家的女性被送到軍隊」這樣含糊的表述。到2012年,「慰安婦」這個詞從日本初中歷史教科書裡完全消失了。
池田擔心這一代孩子長大了,對歷史知道得太少,會導致他們在怎樣處理和鄰國關係的認識方面發生更大的偏差。「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地宣傳,哪怕多一個人了解真相也是好的,這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新華報業全媒體報導組
文字 陳炳山 於英傑
攝影 餘 萍 視頻 丁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