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配樂」 二字看來
音樂在大部分的電影中都屬於配角
但是對許多導演來說
音樂更多是輔助劇情
配樂也會交給音樂家來操作
不過,今天要說的這位導演
是一個死都不會
讓別人來幫自己決定電影配樂的導演
也可能是全球影壇中
對音樂最痴迷
而且對世界音樂做出最多貢獻的導演
許多人開始聽古巴音樂
都是從這部《樂士浮生錄》紀錄片開始吧
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音樂紀錄片,片中記錄了一群年紀加起來快300歲,見證過古巴音樂的黃金時代,卻幾乎快被遺忘的老樂手們的傳奇人生。
他們再次重返舞臺,向世界展示了古巴音樂偉大的根源,破例獲邀進入紐約的卡耐基音樂廳演出,還獲得葛萊美獎與多個紀錄片獎項,讓古巴音樂重新走向了世界,並由此改寫了拉丁音樂史。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
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
德國當代電影大師之一
在許多文藝青年心中
沒有人比文德斯更會拍「公路電影」
獨樹一幟的電影美學也讓他成為文藝片大神
音樂,幾乎是文德斯電影中最重要的元素
誇張一點說
文德斯的電影可以沒有主角
卻不能沒有音樂
他曾說:「我才不會笨到讓別人來插手電影配樂的工作,找音樂以及與音樂家交流,這是整個電影製作過程中最好玩的事情了!」
文德斯的電影總會讓人聯想到舊時的自動點唱機,車上的廣播電臺,或者換到今天,是一個播放歌單。除了導演的角色,他更像是自己每部電影的DJ,從不假他人之手。
二戰結束前一天,文德斯在德國杜塞道夫出生。文德斯說,從他第一次買唱片開始,音樂就是他生命最重要的事情。文德斯尤其深受美國文化影響,青少年時期就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地聽歐洲的美國電臺,喜歡。他說,搖滾樂拯救了他。
看文德斯的作品,活脫脫就是一個音樂鐵桿粉「教科書式」的拍電影,以下便是幾個例子。
為了致敬自己喜歡的英國樂隊The Kinks,他拍了第一部長片《城市裡的夏天》(Summer in the City)。
有段時間電影公司反對他找搖滾音樂人來做配樂,他們認為電影就應該由作曲師來配樂。後來一有機會,文德斯就堅持讓他欣賞已久的美國知名布魯斯吉他手——雷·庫德(Ry Cooder)做《德克薩斯的巴黎》(Paris, Texas)的配樂,以他獨具一格、空靈渺遠的滑弦吉他,點出公路的荒涼遼闊,人的孤獨、渺小、疏離,和影像的結合非常完美。
兩人後來成為長期合作夥伴,雷·庫德也是《樂士浮生錄》的發起人兼製作人之一。
不滿足與只是在電影裡放放自己喜歡的歌,文德斯曾經寫信給20位音樂人,希望他們來為自己的電影《直到世界末日》(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創作配樂,這裡面包括Nick Cave、U2、 REM、Lou Reed、Patti Smith、Depeche Mode、Talking Head等大神,仿佛是一次集齊當代搖滾音樂七龍珠似的...
雖說迷戀搖滾樂,但文德斯後來也對異國音樂感興趣,除了《樂士浮生錄》成功引起世人對古巴音樂的注意外,電影《裡斯本故事》以「聲音」這個主題,拼湊出屬於裡斯本的城市地圖,更成為許多人對葡萄牙法朵音樂(Fado)的啟蒙,裡面出現的Madredeus(聖母合唱團)也因此聲名大噪。
正因為音樂不是配料,而是電影的根基與靈魂,文德斯的電影就是其音樂品味的展現。
他為「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鮑什(Pina Bausch)拍攝紀錄片《皮娜》,裡面收錄了為皮娜·鮑什邀請全球音樂家所譜寫的精採配樂,包含日本現代爵士大師三宅純(Jun Miyake)、德國歌手Thom Hanreich、還有來自紐約藍調/融合爵士樂隊Hazmat Modine。
文德斯選擇Hazmat Modine的歌曲《Bahamut》,並在皮娜·鮑什(Pina Bausch)和斯圖加特芭蕾舞團(Stuttgart Ballet)的表演裡使用了這首歌曲。活潑跳躍的旋律,舞者之間的互動與張力,讓人印象十分強烈。
Hazmat Modine也是紐約當代最具原創性的世界音樂樂隊代表,樂隊組成為口琴手、低音號手、喇叭手、薩克斯風手、打擊樂手和吉他,多種樂器的融合編織出的音樂旋律富有奇幻且充實的色彩。
除了1920-60年代的各種美式音樂風格,在Hazmat Modine的作品中,你還能聽到洛克比利、前衛爵士、西方搖擺樂、非洲音樂、夏威夷民樂、牙買加音樂的影子。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旋律往往讓人感覺熟悉,卻又充滿驚喜,豐富又趣味十足,像一盤加了各種色拉香料,偶爾還有遊牧烤肉的美式早午餐拼盤。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