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重要,每個人都知道。
閱讀,可以拓展一個人的視野格局。雖然現在獲取知識的方法很多,但無論你是去看乾貨筆記,還是聽大咖拆書,你得到的都是支離破碎的信息,而當你能完整地閱讀一本書,站在知識源頭,而不是接收別人二手傳遞來的訊息,帶來的將會是一種滲透進血液的視野的改變。
還有,讀書帶來的寧靜心流,可以改變我們浮躁的生活節奏。在在我們無意識地刷著手機,看著一段段毫無營養的短視頻哈哈大笑,跟著一個又一個公眾號的觀點而焦慮的時候,存在著一個「能量空洞」,而走出這個空洞的辦法,很簡單——放下手機,拿起書,
開始閱讀。在一個字一個字的緩慢閱讀中,在一頁一頁的翻動書頁時,呼吸會放緩,你會逐漸進入「心流」的狀態。這種感受,會滋養你的心,滋養你的生命。
讀書的方法有很多人都講過,其實基本的方法萬變不離其宗,從我們熟悉的民國大師身上,就可以學到不少。
胡適:眼到、口到、心到,還要會拆書
胡適主張的讀書方法,關鍵是兩個字,一是「精」,二是「博」。
精,指的是一種極致的精神,把一本書琢磨透;博,就是說不能讓自己局限在一個領域。
只精不博會一葉障目,只博不精則好似「一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
胡適提倡朱熹的「讀書有三到」,也就是: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眼睛不走神,每個字都不放過。
口到:遇到好的文章要念出來,用感官強化記憶。
心到:注意力要集中,讀完要思考。
胡適加了一個「手到」,也就是動手記筆記,這個筆記不是抄書,而是寫下自己的感悟。
胡適還主張「拆書」,把書拆了,依照自己的研究,重新去組合、歸類,能讓知識系統化。他說過:「我想把一部大藏的諸經典,依翻譯的時代割開,依時代先後重新裝訂,或可表現佛教發展的史跡,更明白,更清楚。」
文案天后李欣頻也是用的這個方法,她說自己會根據寫作的主題做幾個「盒子」,比如「旅行」「文案」「美食」「心靈」,在讀書的時候就隨時把好的內容丟到相應的盒子裡去。
梁啓超:三步讀書法
與胡適的主張相同,梁啓超也認為每天閱讀的書籍應該分為兩類,一類「精熟」,一類「涉覽」。讀書既要心細,也要學會一目十行。心不細毫無所得,眼不快則無法博搜資料。
梁啓超提出讀書要有三個步驟:鳥瞰、解剖、會通。
鳥瞰:簡單快速粗略的閱讀。瀏覽書的序言、目錄、標題、重點部分,從整體上把握一本書。
解剖:對於重點部分可以反覆閱讀,理解文章的含義並得出一些自己的感悟。
會通:也就是「融會貫通」。輸出自己的想法。
錢鍾書:不挑書,一排一排讀
錢鍾書讀書號稱「橫掃」,在清華圖書館,一排排讀過去,不分學科不分類別。
錢鍾書也是個筆記狂魔,喜歡在書上在書上眉批及劃線,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多都是出自錢鍾書之手筆。
他做一遍筆記的時間,幾乎是讀這本書時間的兩倍。後來楊絳整理出來錢鍾書部分讀書筆記,外文筆記有3.4萬頁,中文筆記有1.5萬頁。
錢鍾書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所以重讀是非常重要的。
魯迅:閱讀技巧大匯總
魯迅為我們整理出來一套非常完整的閱讀方法,可以說是非常全面了,而且簡單易懂。
1、泛覽——讀書範圍要廣博,要多讀。
2、硬看——要有死磕的態度,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的決心。
3、專精——要有一個自己深入的領域。
4、活讀——靈活運用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學以致用。
5、參讀——多讀傳記、回憶錄,了解別人的人生。
6、設問——帶著問題讀書,多問為什麼。
7、跳讀——碰到不理解的東西先跳躍,結合前後文之後可能就會有答案。
8、背書——看到好的文章、段落、句子就要背下來。
9、剪報——把知識點剪下來歸納,方便隨時查閱。
10、重讀——經常回望曾經讀過的好書。
馬一浮:要讀書,先定心
馬一浮認為,讀書貴在「定心」。
當下人們讀書,多以娛樂為主,故散心「瀏覽」,要想深入閱讀就必須定心。
如果用散心讀書,只能得到一時的歡愉,但是讀完就忘了,沒有效果。只有將精力聚焦於「某個問題」,方可有所收成。
民國大師們總結出來的方法,其實有很多共性,結合我們現在閱讀環境的實際情況,可以整理出一套適合現在的閱讀方法。
1、讀什麼書?
讀書是學習,也是滋養。不能只為了功利而讀,但又不能完全不功利。現在提供電子書閱讀的平臺很多,而且價錢很便宜,開個會員基本上很多書就可以隨身攜帶,隨便閱讀了,真的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閱讀自由」。所以,如何選擇要讀的書就變得尤為重要。
建議把自己的閱讀分為三類:1、興趣閱讀。2、學習閱讀。3、文學閱讀。
興趣閱讀就是隨意讀自己喜歡的書,對什麼好奇都可以去讀,閱讀的時間地點不限。
學習閱讀,要計劃出自己要學習什麼,列出書單、計劃。最好是帶著問題做「主題閱讀」。像是被選為「全球最美書店之一」的方所,就會通過每年的閱讀主題來集中薦書,比如2017年的主題是「中國的世界」、2018年的主題是「人本設計」。我們也可以給自己定下一個年度或者季度主題閱讀目標,如認知升級、時間管理等等。
文學閱讀這部分,建議每天拿出一個固定的時間,比如睡前半小時,午後的咖啡時間,強制自己讀一些能滋養到心靈、提升素養的名著、詩歌散文這樣的作品。
2、讀一本書前先概覽
在閱讀一本書之前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我想通過這本書了解什麼概念?我有沒有讀過類似的書?
然後從序言、目錄、關鍵章節、宣傳文案等信息中判斷一本書的主題和價值,這裡面當然也會包括作者的信息,看看作者有什麼樣的背景,他是不是這個領域裡資深研究者,作者靠譜了,書自然也不會差。
3、掃讀,快速找出你想要的東西
這個方法適用於知識類、非虛構的書,文學類的可以不用。
很多人的閱讀習慣是一開始就從左往右、從上往下,一個字一個字,一行一行地開始讀,這其實是最原始的讀書方式。
在了解了一本書的基本信息之後,最好先進行一遍「掃讀」。所謂掃讀,也就是秋風掃落葉式的快進閱讀。根據二八法則,一本書其實真正有用的信息,只有20%左右,80%重要的信息集中在20%的內容裡。
一邊快速閱讀重點部分,一邊在腦海中勾勒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意圖。可以在草稿上畫上最簡單的思維導圖,把關鍵信息記下來,不要求整潔和漂亮,能把你讀到的框架順下來就好。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一些難點,這時先不要停下來死磕,先把難點放一放,繼續往下推。
4、邊讀書邊「拆書」
在瀏覽的過程中,你會找到一些重點,專業的內容、自己需要的內容、需要了解底層規律的內容、核心的知識、延伸性強的內容、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些都可以作為重點,發現重點之後,要用螢光筆、便籤、折頁等方式把它們標註出來。然後分門別類裝進素材庫。
現在我們可以利用雲筆記工具做素材庫、分類筆記,隨時隨地用手機、電腦都可以做,根本不用像民國大師那樣粗暴地「把書拆開」了。
下面是我自己的寫作素材庫,讀書時遇到有用的內容,我就會分門別類把它們摘出來丟進素材庫:
5、有輸出,才能讀過不忘
多人有一個習慣:喜歡照原樣「摘抄」和「記誦」信息。作者怎麼寫的,就怎麼記下來,等以後再去深入思考、理解。建議你的筆記不要只停留在抄書的層面。畢竟人都是懶惰的,能不動腦子就不動腦子。這樣一來,這些被你摘抄和記憶的信息,其實都是浪費了。
需要精讀的書,就一定要做到重點的部分能記住、能輸出,因為只有這樣,你讀過的東西才真正變成你的東西。
在讀的時候,腦子裡裝一個目的,比如「我要寫一篇書評」「我要做一個分享這本書的主題演講」,之後最好真的寫這樣一篇分享文章出來。
寫作是對學習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顧自己知識體系的最好方法。
6、把重讀放進計劃
讀到一本有價值的書,就把它記下來,列個單子存著,隔半年、一年就要重讀一次,必然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7、放棄每本書都要精讀、做筆記的習慣
不一定每本書都要讀得特別精細,,那會帶給你巨大的心理壓力。
想想看,很多你讀了10頁就放棄的書,是不是因為你要求自己做筆記,甚至是做五彩繽紛的思維導圖?
在精力不足的時候,就算隨便翻翻書,也比因為壓力太大而不讀要好。
現在,請拿起你手邊的一本書,好好閱讀吧!
希望大家都能跟書,做一輩子的好朋友,這會讓你的生命無限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