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位民國大師的閱讀方法中,整理出7條適用於今天的高效讀書法則

2020-12-23 孫琬童

閱讀的重要,每個人都知道。

閱讀,可以拓展一個人的視野格局。雖然現在獲取知識的方法很多,但無論你是去看乾貨筆記,還是聽大咖拆書,你得到的都是支離破碎的信息,而當你能完整地閱讀一本書,站在知識源頭,而不是接收別人二手傳遞來的訊息,帶來的將會是一種滲透進血液的視野的改變。

還有,讀書帶來的寧靜心流,可以改變我們浮躁的生活節奏。在在我們無意識地刷著手機,看著一段段毫無營養的短視頻哈哈大笑,跟著一個又一個公眾號的觀點而焦慮的時候,存在著一個「能量空洞」,而走出這個空洞的辦法,很簡單——放下手機,拿起書,

開始閱讀。在一個字一個字的緩慢閱讀中,在一頁一頁的翻動書頁時,呼吸會放緩,你會逐漸進入「心流」的狀態。這種感受,會滋養你的心,滋養你的生命。

讀書的方法有很多人都講過,其實基本的方法萬變不離其宗,從我們熟悉的民國大師身上,就可以學到不少。

胡適:眼到、口到、心到,還要會拆書

胡適主張的讀書方法,關鍵是兩個字,一是「精」,二是「博」。

精,指的是一種極致的精神,把一本書琢磨透;博,就是說不能讓自己局限在一個領域。

只精不博會一葉障目,只博不精則好似「一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

胡適提倡朱熹的「讀書有三到」,也就是: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眼睛不走神,每個字都不放過。

口到:遇到好的文章要念出來,用感官強化記憶。

心到:注意力要集中,讀完要思考。

胡適加了一個「手到」,也就是動手記筆記,這個筆記不是抄書,而是寫下自己的感悟。

胡適還主張「拆書」,把書拆了,依照自己的研究,重新去組合、歸類,能讓知識系統化。他說過:「我想把一部大藏的諸經典,依翻譯的時代割開,依時代先後重新裝訂,或可表現佛教發展的史跡,更明白,更清楚。」

文案天后李欣頻也是用的這個方法,她說自己會根據寫作的主題做幾個「盒子」,比如「旅行」「文案」「美食」「心靈」,在讀書的時候就隨時把好的內容丟到相應的盒子裡去。

梁啓超:三步讀書法

與胡適的主張相同,梁啓超也認為每天閱讀的書籍應該分為兩類,一類「精熟」,一類「涉覽」。讀書既要心細,也要學會一目十行。心不細毫無所得,眼不快則無法博搜資料。

梁啓超提出讀書要有三個步驟:鳥瞰、解剖、會通。

鳥瞰:簡單快速粗略的閱讀。瀏覽書的序言、目錄、標題、重點部分,從整體上把握一本書。

解剖:對於重點部分可以反覆閱讀,理解文章的含義並得出一些自己的感悟。

會通:也就是「融會貫通」。輸出自己的想法。

錢鍾書:不挑書,一排一排讀

錢鍾書讀書號稱「橫掃」,在清華圖書館,一排排讀過去,不分學科不分類別。

錢鍾書也是個筆記狂魔,喜歡在書上在書上眉批及劃線,又在書旁加上他的評語,清華藏書中的畫線和評語大多都是出自錢鍾書之手筆。

他做一遍筆記的時間,幾乎是讀這本書時間的兩倍。後來楊絳整理出來錢鍾書部分讀書筆記,外文筆記有3.4萬頁,中文筆記有1.5萬頁。

錢鍾書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所以重讀是非常重要的。

魯迅:閱讀技巧大匯總

魯迅為我們整理出來一套非常完整的閱讀方法,可以說是非常全面了,而且簡單易懂。

1、泛覽——讀書範圍要廣博,要多讀。

2、硬看——要有死磕的態度,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的決心。

3、專精——要有一個自己深入的領域。

4、活讀——靈活運用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學以致用。

5、參讀——多讀傳記、回憶錄,了解別人的人生。

6、設問——帶著問題讀書,多問為什麼。

7、跳讀——碰到不理解的東西先跳躍,結合前後文之後可能就會有答案。

8、背書——看到好的文章、段落、句子就要背下來。

9、剪報——把知識點剪下來歸納,方便隨時查閱。

10、重讀——經常回望曾經讀過的好書。

馬一浮:要讀書,先定心

馬一浮認為,讀書貴在「定心」。

當下人們讀書,多以娛樂為主,故散心「瀏覽」,要想深入閱讀就必須定心。

如果用散心讀書,只能得到一時的歡愉,但是讀完就忘了,沒有效果。只有將精力聚焦於「某個問題」,方可有所收成。

民國大師們總結出來的方法,其實有很多共性,結合我們現在閱讀環境的實際情況,可以整理出一套適合現在的閱讀方法。

1、讀什麼書?

讀書是學習,也是滋養。不能只為了功利而讀,但又不能完全不功利。現在提供電子書閱讀的平臺很多,而且價錢很便宜,開個會員基本上很多書就可以隨身攜帶,隨便閱讀了,真的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閱讀自由」。所以,如何選擇要讀的書就變得尤為重要。

建議把自己的閱讀分為三類:1、興趣閱讀。2、學習閱讀。3、文學閱讀。

興趣閱讀就是隨意讀自己喜歡的書,對什麼好奇都可以去讀,閱讀的時間地點不限。

學習閱讀,要計劃出自己要學習什麼,列出書單、計劃。最好是帶著問題做「主題閱讀」。像是被選為「全球最美書店之一」的方所,就會通過每年的閱讀主題來集中薦書,比如2017年的主題是「中國的世界」、2018年的主題是「人本設計」。我們也可以給自己定下一個年度或者季度主題閱讀目標,如認知升級、時間管理等等。

文學閱讀這部分,建議每天拿出一個固定的時間,比如睡前半小時,午後的咖啡時間,強制自己讀一些能滋養到心靈、提升素養的名著、詩歌散文這樣的作品。

2、讀一本書前先概覽

在閱讀一本書之前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我想通過這本書了解什麼概念?我有沒有讀過類似的書?

然後從序言、目錄、關鍵章節、宣傳文案等信息中判斷一本書的主題和價值,這裡面當然也會包括作者的信息,看看作者有什麼樣的背景,他是不是這個領域裡資深研究者,作者靠譜了,書自然也不會差。

3、掃讀,快速找出你想要的東西

這個方法適用於知識類、非虛構的書,文學類的可以不用。

很多人的閱讀習慣是一開始就從左往右、從上往下,一個字一個字,一行一行地開始讀,這其實是最原始的讀書方式。

在了解了一本書的基本信息之後,最好先進行一遍「掃讀」。所謂掃讀,也就是秋風掃落葉式的快進閱讀。根據二八法則,一本書其實真正有用的信息,只有20%左右,80%重要的信息集中在20%的內容裡。

一邊快速閱讀重點部分,一邊在腦海中勾勒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意圖。可以在草稿上畫上最簡單的思維導圖,把關鍵信息記下來,不要求整潔和漂亮,能把你讀到的框架順下來就好。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一些難點,這時先不要停下來死磕,先把難點放一放,繼續往下推。

4、邊讀書邊「拆書」

在瀏覽的過程中,你會找到一些重點,專業的內容、自己需要的內容、需要了解底層規律的內容、核心的知識、延伸性強的內容、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些都可以作為重點,發現重點之後,要用螢光筆、便籤、折頁等方式把它們標註出來。然後分門別類裝進素材庫。

現在我們可以利用雲筆記工具做素材庫、分類筆記,隨時隨地用手機、電腦都可以做,根本不用像民國大師那樣粗暴地「把書拆開」了。

下面是我自己的寫作素材庫,讀書時遇到有用的內容,我就會分門別類把它們摘出來丟進素材庫:

5、有輸出,才能讀過不忘

多人有一個習慣:喜歡照原樣「摘抄」和「記誦」信息。作者怎麼寫的,就怎麼記下來,等以後再去深入思考、理解。建議你的筆記不要只停留在抄書的層面。畢竟人都是懶惰的,能不動腦子就不動腦子。這樣一來,這些被你摘抄和記憶的信息,其實都是浪費了。

需要精讀的書,就一定要做到重點的部分能記住、能輸出,因為只有這樣,你讀過的東西才真正變成你的東西。

在讀的時候,腦子裡裝一個目的,比如「我要寫一篇書評」「我要做一個分享這本書的主題演講」,之後最好真的寫這樣一篇分享文章出來。

寫作是對學習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顧自己知識體系的最好方法。

6、把重讀放進計劃

讀到一本有價值的書,就把它記下來,列個單子存著,隔半年、一年就要重讀一次,必然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7、放棄每本書都要精讀、做筆記的習慣

不一定每本書都要讀得特別精細,,那會帶給你巨大的心理壓力。

想想看,很多你讀了10頁就放棄的書,是不是因為你要求自己做筆記,甚至是做五彩繽紛的思維導圖?

在精力不足的時候,就算隨便翻翻書,也比因為壓力太大而不讀要好。

現在,請拿起你手邊的一本書,好好閱讀吧!

希望大家都能跟書,做一輩子的好朋友,這會讓你的生命無限延展。

相關焦點

  • 一讀就忘,讀書效率不高,麥肯錫教你怎樣高效快速地閱讀一本書
    導語:一讀就忘,讀書效率不高,《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教你怎樣高效快速的閱讀一本書。讀書是自我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讓心智變的成熟最有效的方法。很多人抱怨拿起書看著看著就跑調,讀了很久反反覆覆還是那幾頁,一本書讀下來沒有小半年也快一個月了。想找一種方法既能掌握書中的精華,又能快速地閱讀,這是很多愛讀書的我們最理想的讀書狀態。到底該怎樣讀書?
  •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讓讀書成為實現個人成長的契機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將刷新你對讀書的認知,帶你進行一場深度的思維革新,讓讀書成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捷徑。《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是日本作家赤羽雄二創作的。作者曾在全球大名鼎鼎的諮詢公司麥肯錫公司工作14年,並創辦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
  • 如何高效改變人生——《人生效率手冊》讀書筆記
    這裡是木榮的第1篇讀書筆記人生效率手冊是一本規劃人生的手冊,書中作者結合一些成功人士和自己的實踐,總結出一套幫助你規劃人生的方法,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結合我的想法,我把書中的主體分為三大部分。所以書不是白讀的,也不是亂讀的,關於如何讀書,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闡述。在讀書學習中,一定要形成閉環,這裡作者介紹了一種單點突破法:計劃——實施——總結——評估——再次計劃。在任何學習中,復盤都佔有70%的比重,所以學會使用這個方法,你將會實現快速進步,保證學有所得。②另外,所有學習都是為目標的實現而戰的,所以我們的學習,學的必然是硬本領。
  • 尚在人間的大師 - 威廉·歐奈爾的投資法則
    大師年輕時,也是帥哥一枚很多投資大師已離我們遠去,比如前文裡介紹的傑西·利弗莫爾、伯納德·巴魯克等,在世的投資大師除了巴菲特,再往下數,不到一隻手就能數到今天的主角威廉·歐奈爾了,今年87歲的這位老人家60多年前開始了成功的交易生涯
  • 還在用讀書打發時間?聰明人都在通過閱讀賺錢!
    小周在每個月月底都會製作一個下月讀書計劃,選好書單,並把除工作以外的時間全部標註出來,這樣就可以統計出每天的閱讀時間。有了明確的閱讀目標後,只要按計劃執行即可。小周每天上下班需要坐兩小時的地鐵,地鐵上的兩小時就是他的閱讀時間,他會迅速進入防幹擾模式,使用讀書類APP進行閱讀。晚上到家後,還會再閱讀一小時。
  • 《海龜交易法則》—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3638,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海龜交易法則》。 作者柯蒂斯 費思,所有海龜中最成功的一個,在「海龜交易試驗」期間,他為理察 丹尼斯賺取了超過3000萬美元的交易收入。他還是機械交易系統和軟體行業的先驅者之一。
  •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整本書的精華,全都在這裡啦!
    十六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小書,寫下了十一篇讀書筆記,差不多1.5萬字左右。今天來對這本書裡的乾貨集中提取一下,分為五個方面。在每天的時間表中添加讀書時間:把自己的一天計劃列在紙上,總會有一個25分鐘是可以把讀書放進去的。創造讀書時間:挖掘自己的碎片時間,上下班通勤、午休時間、早起時間,都可以用來讀書。培養適合自己的讀書習慣:對抗習慣引力,通過科學的方法,利用一個月時間,養成讀書習慣。
  • 「最強大腦」「世界記憶大師」盧菲菲,教你如何學會快速閱讀
    被動型閱讀者幾乎放下書啥也記不住,而主動型閱讀者卻能記住大部分內容。而閱讀量又會對兩種讀者產生不同的影響,對於主動型讀者來說,讀的越多,他們就會變得越好,他們會發展出一套思維框架,牢牢抓住書中的想法,進一步加深學習記憶。「世界記憶大師」,最強大腦選手盧菲菲,提出了高效實用的主動閱讀方法——快速閱讀。
  • 我的2020閱讀書單
    譚小鴨讀書筆記成長、心理類:7本,佔全年閱讀量23%《自卑與超越》、《早起的奇蹟》、《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人生十二法則》、《自控力:斯坦福高效實用的25堂心理學課
  • 高效 5 部曲讓辦公「搖滾」起來
    ,資深用戶@吳海氽 表示深有感觸,並分享了他的「辦公搖滾用法」。昨晚聽完「如何在工作時間「搖滾」起來」分享會,深有感觸。喜歡 Ed 的大象四步工作法:記錄→收集→整理→分享,我也把自己一天的高效 5 部曲共享給大家。
  • 會閱讀的人更成功,從小白到閱讀達人,只需5個步驟
    這個做筆記的方法,不僅適用於讀書小白,就連小孩子也同樣適用。另外,書裡還提到一個剪報式讀書筆記,也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雜誌報紙,上面只要涉及到自己感興趣、覺得有用、或者以後寫文章需要用到的素材,那麼就毫不客氣用剪刀剪下來,然後用膠水粘貼到筆記本上面去。這個方法李敖也曾在節目裡說過。他說別人讀書是讀書,我是撕書。
  • 讀書樂趣怎麼來?領會三種樂趣,助你高效閱讀
    01國內、國外教閱讀迄今為止,我只讀過兩本與閱讀有關的書:一本是被大家奉為圭臬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另一本是民國時代一些學者的集子《怎樣讀書》,恰好一東一西。經典書籍中難免會遇見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與自己的經驗不同的結論,或者和其他知識相背離的內容。總之,這裡面有衝突存在。消弭這種衝突,就如同打小怪獸一樣,把小怪獸打敗了,衝突內容就被整合了,天下太平。更通俗的說,這衝突就是個要克服的困難,你把它啃了,你就是No 1,比大師還厲害。《怎樣讀書》裡就有這麼個找茬的活動存在。
  • 如何高效整理越來越多的數碼照片?
    拍照已經變成生活中抬手即可做到的事情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手機、電腦、硬碟、雲盤當中可能存儲了大量的照片。如何整理甚至如何高效整理就成為很多人都想解決問題。基於我們自己的經驗和調研,Topbook 做了這一支視頻。全長 5'30'',4G 觀看消耗流量 7M 左右,土豪隨意吧!
  •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麥肯錫精英1800本書的閱讀經驗總結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作者:赤羽雄二內容重點:一、如何選書二、明確閱讀目的三、一氣呵成的讀完四、輸出大於輸入一、如何選書1、一半商務書,一半虛構類《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這本書的作者赤羽雄二到目前為止,大概讀了1800本書。
  • 講再多的時間管理,都不如這15條高效法則
    你的大腦中使用郵件及所有社交媒體時,都像被認知老虎機所控制。每次當你看到需要處理新郵件的提示符時,我們的大腦都分泌了一些多巴胺,「啊,這種感覺好極了。」然後我們就一遍又一遍檢查是否有新郵件。1.每天,使用「321-0」方法,每天只檢查並處理三次的郵件,設定一個21分鐘的鬧鐘,把這當成一個遊戲,在這期間把郵箱清空。2.馬上實施「4個D」原則。
  • 不知道如何讀書?讀了啥也記不住?三個方法幫你實現高效閱讀
    最近很多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讀書是好,這個道理我們也知道。但問題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讀書,每每拿起一本書,沒看兩分鐘就跑神。萬物皆可閱讀,那這書究竟要如何去讀呢?我挑戰過年閱百本,嘗試過快速閱讀,也試過細嚼慢咽的閱讀一本書,還試過一本書反覆的讀的那種感覺,所以作為一個有幾年閱讀經驗的人來,簡單分享下我對於閱讀方法的幾點理解。一、閱讀前需要摒棄的壞習慣1.字不認識,停下來?
  • 古人讀書怪招:耳讀法
    在求知之路上,雖然不僅只有讀書一條途徑,但不可否認,讀書是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古往今來,但凡大思想家或學術大師,無不是酷愛閱讀之人。古人提倡讀書必須勤奮、踏實,當然,在此基礎上還要有高效的讀書法。對於初學者來說,「一口吃個胖子」是不可能的,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領會書中真諦。具有代表性的讀書法要數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提倡的「計字日誦」法,具體做法是統計應讀書籍的總字數,再分配每日讀書頁數,作為當日讀書進度,使之成為一項長期堅持的事。
  • 一年讀了100本書,卻連1本的內容都沒記住,你真的會讀書嗎?
    讀了許多的書,自己一點改變也沒有,為了追求讀書數量而讀,而不是為了運用書中知識改變自己而讀。你是不是在讀書中也做了很多這樣的的無效閱讀,反正我以前是有過,當寫文章時,記得哪個名人說過哪句話特別適合引用到我的文章裡,可是苦苦冥想,就是不記得是誰的名言,名言具體內容是什麼了。那為什麼很多讀書人都會犯這種讀書的毛病呢?
  • 《閱讀7堂課》:想做知識變現,我建議先看看這本書
    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知識輸入的訣竅,換言之就是會閱讀,懂得如何將書上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秋葉老師的《閱讀七堂課》就是這樣一本介紹閱讀方法的書,書中告訴我們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掌握這些高效閱讀的方法,能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營養,提升自己的學識和競爭力。書中告訴我們對待不同類型的書籍在閱讀的時候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 最經典的民國言情小說,看這7位作者的就夠了
    從今天起,各位霍霍粉可以在文末留言了,當然對於你喜歡的文章,也要不吝讚賞哦!特別的日子,特別的小作(我壓箱底的作品)給特別的你。今天推送的篇文章是我在簡書上的」豹紋「。很奇怪,我曾關注過它,每天以200-300的閱讀量在增加,現在已經3萬+了,而我其他文章閱讀量都沒什麼變化,究竟是誰在看呢?喜歡看言情小說,從小到大,估計也看了上千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