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這個幾乎所有育齡女性熟知的藥品,與一位女院士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肖碧蓮。
肖碧蓮是公認的女性健康的守護者。上世紀60年代,她主持研發了世界上最低劑量的避孕藥;上世紀90年代,她將緊急避孕的概念引進國內,並組建了「米非司酮降低非意願妊娠和人工流產的合作研究與開發」臨床研究組。
6月30日,這位造福了中國育齡婦女及億萬家庭的老人,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逝世,享年97歲。
肖碧蓮出生於1923年10月31日,祖籍廣東中山,在上海長大。中國科學報曾報導稱:肖碧蓮幼年喪父、少年又遭逢戰亂,但所幸家族中重視教育的傳統並沒有中斷,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供上學。1949年,肖碧蓮自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入職宏仁醫院,成為婦產科醫生。1956年至1959年,留學前蘇聯,獲莫斯科第一醫學院副博士學位。
回國後,肖碧蓮入職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婦產科,在國內率先建立了生殖激素的化學測定方法。據新華網報導:肖碧蓮帶領全室人員進行低劑量試驗,發現口服避孕藥劑量減半同樣具有抗排卵的作用,對肝功能的影響明顯降低。1967年,肖碧蓮主持研製的口服避孕藥通過國家鑑定並正式在全國推廣使用。隨後,她又開始進行1/4劑量的試驗工作。事實證實1/4劑量的避孕藥同樣有效。至此,我國口服避孕藥的劑量達到國際最低值。
1983年,美國一位著名化學家在瑞士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曾高度評價肖碧蓮帶領的課題組的成就:「目前國際上正在進行低劑量的口服避孕藥研究,而在中國七八年前就已經使用上了。」
1978年,肖碧蓮調職入京,來到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工作,後任該研究所名譽所長,「開始大量參與國際合作談判,與她共事的人都對其英文水平印象深刻。在中國與國際組織合作解決人口問題的起步階段,這些談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報報導稱,由於英語地道、思維敏捷、專業基礎堅實、具有人格魅力,肖碧蓮先後多次被聘為世衛組織人類生殖研究特別規劃署的顧問組成員,並擔任兩個專題小組指導委員會的委員,後又被美國國際家庭健康組織聘為高級顧問。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肖碧蓮將緊急避孕的概念引進國內,並組建了「米非司酮降低非意願妊娠和人工流產的合作研究與開發」臨床研究組,歷時5年完成4項研究課題。其研究成果有效地降低了我國的人工流產率,促進了女性的生殖健康保護。同時,她聯合國際專家對課題研究人員進行臨床研究規範化培訓,確保科研工作真正走上規範化軌道。
1994年,肖碧蓮被聘任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與衛生工程學部首批院士之一,1995年獲第二屆中華人口獎之科技獎。她主持的「米非司酮用於緊急避孕、黃體期避孕及催經的研究」榮獲2003年度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工程院官網評價稱:肖碧蓮長期從事婦產科、生殖內分泌等的研究工作,60年代在我國開展研製口服避孕藥的低劑量和合理配伍研究做出重要貢獻。其後從事各種激素避孕藥具的臨床作用機理研究,為臨床應用和探索新的避孕途徑提供科學依據。為推動我國計劃生育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曾擔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的王一飛曾撰文回憶:「我1957~1962年在上海第二醫學院讀書,在認識肖碧蓮老師之前,她的名字就已經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了。因為我常常到圖書館看書,在新到的中英文醫學書籍背後的借書卡上,總有她的名字,而且經常是第一個。我們當時學的都是俄文,她的英文很好,能夠直接閱讀最前沿的英文文獻,我們年輕學生很崇拜她。人們都說她聰明,但我認為成功很重要的因素是勤奮」。
「過去做科研,條件很艱苦。做口服避孕藥研究要經常騎車下鄉到老百姓家去發藥,還要收尿液,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做的。文革剛結束的時候,她已年過半百但仍幹勁十足,到西雙版納去調查有避孕節育作用的中草藥,跋山涉水,背包露營,跑了很多地方,臉曬得黑得不得了。後來條件改善了,她也公私分明,不太用單位的車子,總騎一輛舊腳踏車上班,說『這樣自由』」,王一飛稱,肖碧蓮有嚴肅、一絲不苟的一面,同時又有一種特殊的親和力。
「她會彈鋼琴,喜歡運動,遊泳和滑冰都擅長。她退休之後有一次請葛秦生、我和夫人去家裡做客,她買了螃蟹做了菜給我們吃。80歲的老太太,要彈琴就彈琴,要上網就上網,要講英文小說就講英文小說,還帶我們出去看她的小花園,我們一天過得很愉快,一個人的生活情趣都體現出來了。她是一個能上能下的人,既可以格調高雅、陽春白雪,也可以俯下身子到老百姓那兒去做事」。
「政事兒」(xjbzse)撰稿/新京報記者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