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會遇上實力,就碰撞出了成功的火花。」近日,英譯漢版國家地理系列紀錄片DOOMSDAY PREPPERS(《末日求生秘籍》)翻譯後期校對修訂工作已成功結項並將擇期播出的消息讓武昌工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的師生們開心不已,而擔任該系列紀錄片後期製作校對人員的8名大三學生更是成了該院師生熱議的「後浪」。
據了解,參與此次項目的團隊由武昌工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翻譯1701班高雨傑、陳穎、柏雪、孫銘睿、王美香、王可嫻、徐夢華、秦芸8名學生組成。該項目與武漢傳神語聯網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團隊成員對國家地理系列紀錄片DOOMSDAY PREPPERS(《末日求生秘籍》)的字幕進行翻譯校對及語料庫錄入工作,書稿約28萬字,共耗時48小時完成。
「以親身實踐的形式讓學生邁開從0到1的步伐,強化專業素養,提高翻譯水平,這是我們學院一直努力的方向。」該項目指導老師祝元娜介紹,學院一直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們在專業項目中積累經驗、鍛鍊自己的專業技能、提升自身職業能力。
「這個項目對於我們『職場新人』而言,充滿挑戰性和不確定性。」「項目經理」高雨傑說,28萬字的工作量,對他們來說很有挑戰性。「中間任何細微的偏差都有可能導致整個項目的失敗。」高雨傑稱,由於國家地理系列紀錄片具有極強的科學嚴瑾性,諸多專業冷門語料對於學生自身學術水平是一種極大的挑戰。「祝老師任命我為『項目經理』時,我很忐忑,但是這份挑戰給我帶來更多的是責任」。
「我相信他能帶領團隊成員迎難而上,高效管理這個團隊。」據祝元娜介紹,高雨傑早在四月就成立了一個名為「咖啡有毒」的英語小組,經常與她討論、學習有關英語方面的問題。而祝元娜作為一名雙師型翻譯學教師,在此次項目中,不僅在專業方面為團隊進行了指導,更大的作用是成為了他們的「定海神針」。
「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學會了如何科學地做出項目計劃。」高雨傑將這次挑戰當作一次企業實訓,「把團隊看作『公司』,合作實現共贏。」高雨傑稱,面對龐大的校對內容和語料庫,團隊成員在慌亂之餘更應知道需充分發揮自身專業領域的知識,信息互通、合理分工、通力合作。由於客戶需求時間緊迫,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項目,所有成員從5月12日起奮戰48小時,共完成了32部紀錄片的校對工作。
「客戶要求不是兒戲,而是一種職業的責任、一種契約精神。」 高雨傑稱,由於疫情的原因,團隊成員無法與客戶進行面對面交流,一些後期客戶要求的改變以及後期項目的整合問題都只能通過視頻會議、電話聯絡等方式完成對接。「我主要負責團隊的管理以及處理與客戶對接項目中的一些細節問題,所以我都會先跟客戶約定好時間,然後根據客戶要求和建議,與團隊成員再就校對細節進行探討和修改。」
「校對、修訂後錄入等工作並不簡單。」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團隊根據各成員的特點,分工合作,細化翻譯校對內容,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該項目。「我們每一位成員各負責4部左右的內容,主要針對字幕翻譯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校對和修訂,」高雨傑稱,字幕翻譯的缺失或出現空白現象以及語料庫中由於中英兩種語言的差異出現的一些專屬科學詞條的英譯漢問題,都需要團隊成員結合原始視頻材料進行字幕翻譯,再通過紀錄片特定的語境進行變更調整,最後完成錄入工作。
「合理的分工及時間的規劃,是決戰48小時成功的關鍵。」高雨傑回憶道,任務急、要求高,團隊成員不惜挑燈夜戰。「我覺得我們這次最大的收穫是對自身學術水平和未來職場職業水平二者之間如何更好的交融提升有了實際的思考。「如何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走向職場中自身實際需要的技能,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學生們將這個項目完成得非常出色,客戶也感到非常滿意。」 祝元娜說道,合作方在收到項目後及時支付了學生們所有的工作報酬,這是學生們獲得的第一份與專業有關的報酬。「我為他們感到驕傲,也相信在擁有這樣的經歷之後,團隊成員會在未來的翻譯旅程上一路小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此次開展的翻譯項目實訓是在傳神公司人機共譯平臺上協同完成的。」該校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宋雲華稱,武漢傳神語聯網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多語信息處理及服務提供商,語言服務能力位列亞洲第3、全球第19位(來源:美國CSA報告)。自2013年該公司籤約成為國際教育學院實習基地以來,雙方開展實施了企業實習、校企合作課程、翻譯項目實訓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此次開展的翻譯項目實訓既鍛鍊了英語、翻譯專業學生的多語信息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翻譯技能、翻譯項目管理、翻譯團隊組建及現代翻譯工具使用等職業技能,也有助於英語、翻譯專業學生認知語言服務行業,明確就業方向和職業選擇。」(戴夢瑤 黃蓉 陳紫琪)
(責編:周恬、張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