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今天突尼西亞的迦太基是腓尼基人於公元前814年在北非建立的城市,是當時地中海上的一個大型商業樞紐。腓尼基人在古典時代被認為是航海高手,迦太基的強盛就是建立在其強盛的海上貿易的基礎上。
迦太基人在羅馬人面前充滿優越感,它比羅馬共和國的成立早了300多年,當羅馬還是一個羽毛未豐的城邦時,迦太基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它統轄著大西洋至埃及西面的北非海岸、西班牙的南部,以及西地中海各個島嶼,從西西里直到直布羅陀,全部都屬於迦太基的勢力範圍。
迦太基擁有強大的陸軍和海軍,在羅馬興建海軍之前,迦太基的海軍在地中海是無敵的。
公元前3世紀中葉,新崛起的羅馬統一了義大利,成為了西地中海地區最大的國家之一,其經濟迅速發展,商人在羅馬統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他們開始積極尋求更多的海外利益。而糧食豐富、海上貿易居於重要地位的西西里島,便成為了他們爭奪的目標。
西西里和義大利半島僅僅隔著一道約3千米寬的狹窄海峽,但是當時西西里在迦太基人的手中,那是他們同希臘人經過長時間的爭奪之後才取得的成果,因此迦太基人面對羅馬人的入侵,表現得非常強硬。
兩國之間戰爭一觸即發。
迦太基帝國是一個海洋強國,控制著地中海上的海洋貿易要道,為了奪取西西里,羅馬和迦太基之間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公元前262年,羅馬帝國的軍隊登陸西西里島,經過6個月的圍攻,攻佔了迦太基帝國在西西里島的重鎮阿格裡真託。
羅馬人雖然在陸戰中獲勝,但是無力面對迦太基的海上艦隊,他們封鎖了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海岸,並不時發動報復性攻擊。
為了同迦太基帝國爭奪地中海的霸權,羅馬帝國下定決心要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義大利南部希臘人的幫助下,羅馬建立了一支艦隊,他的戰艦如同迦太基人的艦隊的戰艦一樣,都屬於槳式戰船。
但是羅馬人的戰艦進行了一種創新,他們的戰艦上面比迦太基人的戰艦多了一種裝置,即「烏鴉吊」,這其實是一個接舷吊橋,是一塊長木板,一端帶有鐵鉤子,羅馬戰艦靠近敵方艦隊的時,放下跳板,就可以牢牢勾住地方船隻的船舷,然後羅馬步兵就可以衝到對方戰艦上進行搏鬥。
羅馬艦隊的機動性比不上迦太基的艦隊,因此在決戰中不適宜採用戰艦撞擊的戰法,而應當充分利用好「烏鴉吊」,同迦太基的艦隊進行接舷戰。這樣在海戰中,雙方艦隊糾纏在一起,羅馬士兵利用烏鴉吊就可以輕鬆登上敵方戰艦,在敵方戰艦上同敵人開展白刃戰。
在公元前260年的一次海戰中,裝有「烏鴉吊」的羅馬艦隊首次在海上打敗了迦太基的海軍,這場勝利讓羅馬人對戰爭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計劃運送陸軍漂洋過海,進攻位於北非的迦太基本土,從而徹底將迦太基消滅。
公元前257年冬,羅馬人開始組建遠徵軍。第二年春天,羅馬執政官雷古魯斯指揮300多搜戰船和裝載有4.5萬人的軍隊的遠徵軍向著迦太基出發。
由於考慮到在海上有可能會遇到迦太基海軍的攔截,因此羅馬人將艦隊分成四隊,前兩隊每隊戰艦80艘,組成「鍥形」,這個陣型非常便於羅馬人開展接舷戰。後面的一隊戰艦則排成「一」字型,用來掩護前面的戰艦。滿載士兵的戰艦則被保護在中間。
當龐大的羅馬艦隊沿著義大利西海岸浩浩蕩蕩南下的時候,迦太基的海軍早就已經得到了消息,把戰艦陳列在西西里島附近的埃克諾穆斯角海域。
迦太基戰艦的指揮官是哈米卡爾·巴卡,戰艦數量得到360多艘,在數量上要高於羅馬艦隊。
迦太基艦隊分為四個編隊,陣型是傳統的一字型,橫在羅馬艦隊的前方。
迦太基的艦隊的指揮官哈米爾卡·巴卡將進攻重點放在羅馬艦隊的運輸船上面,他以頭兩個隊去吸引羅馬艦隊前面的兩個艦隊,而以第三個艦隊負責攻擊羅馬艦隊的後衛,第四隊則負責對羅馬艦隊陸軍運輸船進行攻擊。雙方交戰沒過多久,迦太基人的艦隊就實現了對羅馬艦隊的分割。
迦太基艦隊的出現有些突然,導致羅馬人沒有及時將運輸艦撤離戰場,羅馬艦隊的四個編隊,隨即向著兩側分別展開,擺成一個有利於「烏鴉吊」發揮作用的陣型。
雙方交戰後,兩艘羅馬旗艦帶領著左右兩邊的戰船全速衝向迦太基的中央戰艦,每艘羅馬戰船的側後方還跟著另外一艘羅馬戰船,如果迦太基戰船從側面去撞擊任何一艘羅馬戰艦,那麼其側面就會暴露在側後方的羅馬戰船。這就導致迦太基戰艦不太敢靠近撞擊羅馬戰艦。
羅馬執政官雷古魯斯見後面戰艦吃緊,就回師營救後面的編隊,而攻擊羅馬後衛艦隊的迦太基戰船則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不久就落入下風,四散而逃。
在這次海戰中,羅馬人運用接舷戰戰術,順利擊敗迦太基海軍,俘獲了迦太基艦隊的很多戰船,並掩護登陸士兵的運輸船撤向吉梅拉河河口,並在之後又一次擊潰迦太基海軍,擊沉迦太基戰船100多艘,而羅馬艦隊的損失只有40艘左右,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埃克諾姆斯角海戰的勝利讓羅馬人在地中海上不再懼怕迦太基海軍,為其鋪平了通向北非的道路,不久之後,羅馬軍隊就在克魯彼亞城附近登陸,直逼迦太基城下,直到斯巴達軍隊第二年前來支援,迦太基城才解圍。
羅馬人同迦太基人之間開展的戰爭,歷史上叫做布匿戰爭,這場海戰是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的重要戰役。
不可一世的迦太基人最終被他們看不起的羅馬人狠狠教育了一頓。
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Punic Wars,或譯布匿克戰爭)是在古羅馬和古迦太基兩個古代奴隸制國家之間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著名戰爭,名字來自當時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呼Punici(布匿庫斯)。
公元前264~前146年,兩國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其中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公元前256年,迦太基設法阻擋艦隊,但是在埃克諾穆斯海角被打敗。
同年,羅馬將軍馬爾庫斯·阿蒂利烏斯·雷古盧斯〔Marcus Atilius Regulus〕登陸北非,攻佔突尼西亞。迦太基不得已求和,但是和平協約極其苛刻,迦太基不願接受。迦太基僱用了斯巴達將軍贊提帕斯(Xanthippus)。在其整頓下,迦太基的整體戰鬥力得到大大改善。
雷古盧斯急於求勝擔心羅馬元老院派遣別人搶其功勞,以及為了增加自己的政績,所以積極發動戰役。贊提帕斯率領1.2萬步兵、4000騎兵、50頭大象,在突尼西亞與羅馬的1.5萬步兵、500名騎兵交戰(巴格拉達斯戰役)。因為羅馬沒有戰象加之執政官用正面交戰的戰術,最後只有2000人極其幸運地逃到阿斯匹斯,戰場遺屍八千餘,雷古盧斯與500名羅馬騎兵未衝出戰場,成為了迦太基的戰俘。羅馬企圖侵略非洲失敗。
公元前255年,羅馬派出艦隊,在荷密翁海戰中大破迦太基人,接回了雷古魯斯部的殘兵。
公元前254年,羅馬人突襲攻陷了西西里島上最大的迦太基城市帕諾慕斯(巴勒莫),並繼續推進,壓縮迦太基人的控制區域。
公元前252年,哈斯德魯巴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從利利卑(馬爾薩拉)出發,進攻帕諾慕斯,因羅馬指揮官凱奇利亞斯的誘敵戰術遭到慘敗。
公元前250年,羅馬軍圍攻利利卑,守軍司令希米爾科打退了羅馬人的進攻。
同年,迦太基海軍在德萊帕那海戰中打敗了羅馬海軍。迦太基人得以暫時守住利利卑等西西里島上的殘餘領地。
在5年的利利卑爭奪戰中,羅馬艦隊屢次被風浪所毀,顯示出羅馬人在海船經驗上的劣勢,也使得迦太基能喘息更長時間。
迦太基遺址
戰爭後期,前249年,迦太基派哈米爾卡·巴卡到西西里島,企圖力挽狂瀾。哈米爾卡以遊擊戰騷擾羅馬人,收復了一些土地,甚至襲擊南義大利。但羅馬人的圍困戰術及其迦太基在海戰中的連續失敗,導致了那些被羅馬人圍困的重鎮如利利貝烏姆等,因長期得不到補給而生存艱難。
戰爭一直耗到前241年Aegates Islands海戰(埃加迪群島海戰)之後,迦太基爆發了一場僱傭兵起義,內憂外困下的迦太基才終於命哈密爾卡·巴卡在西西里與羅馬人籤訂條約,戰爭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