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網友不信我拍的中國抗疫片?導演竹內亮獨家回應來了!

2021-01-07 環球時報評論

編者按:1月1日,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新紀錄片《後疫情時代》上線,這是竹內亮繼《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之後的又一新作。

該片通過竹內亮本人的視角,分享中國在「後疫情時代」的防疫經驗,真實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一邊把病毒控制好,一邊推動經濟發展的狀態」。

1月3日,該片登上日本影響力最大的雅虎網站首頁,卻引發日本網友熱議。

一方面,很多日本網友看到了中國為抗疫做出的努力,並感嘆日本很難趕上中國推進「無人化」的腳步。

另一方面,也有日本網友開「酸」,不僅質疑這部紀錄片的內容真實性,甚至還直言「只要是涉及中國的,就值得懷疑」。

面對新作在日本國內引起的巨大爭議,竹內亮導演對補壹刀進行了獨家回應。

Q:您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拍攝記錄片?

A: 新片《後疫情時代》本身有內容,我預測肯定受到日本觀眾歡迎,只是沒想到再次登上日本雅虎首頁。

去年三四月份,我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第一部、第二部曾經登上過日本雅虎首頁,那時大家想看看中國的抗疫故事,而且當時的中日關係挺好的。

疫情暴發初期,中日民眾互相幫助,兩國之間「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友誼讓人感動。這一年中日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西方媒體的涉華報導有時會缺乏客觀性。在這種背景下,《後疫情時代》能夠再次登上日本雅虎首頁,我感覺意義更大。

Q:您的紀錄片在日本網上公開後,既有點讚,也有批評,您怎麼看這兩種不同的態度?

A: 好多日本朋友告訴我已經看了片子,他們的反應基本上都是驚訝於中國良好的防疫情況和無人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在片中沒戴口罩,日本人覺得「奇怪」,羨慕我可以自由活動,到處拍攝。

日本有聲音質疑我屏蔽了這部片子的負面評價,這一點需要澄清。日本雅虎獨家播出的視頻下面沒有評論區,所有視頻都一樣,這不是我設定的。但如果有評論區的話,我不否認肯定會有人質疑中國的疫情防控是假的,因為總有人不了解中國、不相信中國,不要理他們就好了。

為控制新冠疫情進一步擴散,日本政府計劃本月7日針對「一都三縣」(東京都、神奈川縣、琦玉縣、千葉縣)再次發布緊急事態宣言。我的老家在千葉,曾經在東京工作過,那裡有很多親朋好友,所以我很擔心日本的疫情。雖說中日國情不太一樣,但是中國的一些抗疫經驗值得日本借鑑,比如貫徹執行「測量體溫」「隔離觀察」等措施。

我在中國學到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什麼事情先做再說,做的過程當中不好的地方再調整。日本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直在討論,卻遲遲不見行動。速度對於抗疫來說至關重要,日本政府的抗疫政策過於保守,總是等到事情發生了才想辦法應對,非常被動。

Q:最近有研究機構稱日本人對華好感度降至近年新低,中國人對日本好感度持續升高,您怎麼看這種差異?

A:其實,這種「溫度差」向來如此。日本民眾受到日本媒體的影響比較多,特別是電視臺。而日本電視臺中「黑」中國的報導收視率明顯高於其他節目,我以前在日本從事過媒體工作,對此非常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收視群體的年齡層也比較高。數據顯示,50歲以上的男性觀眾最喜歡看「黑」中國的節目。他們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泡沫經濟」,那是日本的黃金時期,他們以為日本最厲害,不可能被中國超過。如果他們看到中國某些地方比日本好的報導,會被「傷自尊」。

其實,日本年輕人對中國的印象並沒有那麼不好。特別是大城市的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他們對中國非常有興趣。

比如日本的高中女生喜歡在中國的一些短視頻應用上學習中國風的化妝方法,高中男生則喜歡中國的遊戲。他們對中國文化沒有牴觸心理,而是自然而然的接受。三四十歲的群體喜歡中國的高科技,像是我在《後疫情時代》裡介紹了中國的無人化科技,就受到三四十歲男性觀眾的喜愛。

我們難以改變年齡大的人的一些想法,所以拍一些面向中青年群體的作品是接下來的方向。當然,作為一名在華日本導演,我還會繼續把日本文化介紹給中國民眾,做出雙向努力。

中日兩國的「溫度差」不是喜歡與不喜歡的差別,而是在於對國外感興趣程度的差別,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問普通日本人「你怎麼看中國?」,對方很可能會回答,「沒什麼想法,我對國外不感興趣」。但是如果非要一個回答的話,就只能說「不喜歡中國」。

中國有很多關於外國的報導,年輕人出國留學,普通民眾出國旅遊、出差,大家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了解外面的世界。我認為這是中國人對日本印象沒有那麼不好的原因之一。我在拍片過程中,中國民眾總會非常積極的回答我的問題,告訴我,不會忘記歷史,但是也能接受日本動漫,也去日本旅遊。

日本的情況完全不同,民眾對國際事務不感興趣,也不愛出國,看到電視上「黑」中國的報導就相信了。兩國民眾獲取的信息量和興趣點完全不一樣,並不是喜歡不喜歡這麼簡單。

作者是日本紀錄片導演,本文由鯨魚刀採訪整理

圖片來自網絡

原創:補刀客 補壹刀

相關焦點

  • 日本50歲以上男觀眾最喜歡看「黑」中國的節目,看到比日本好會「傷...
    日本網友不信我拍的中國抗疫片?導演竹內亮獨家回應來了! 1月1日,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新紀錄片《後疫情時代》上線,這是竹內亮繼《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之後的又一新作。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我要來大熊貓基地拍日本飼養員小姐姐
    今日,亮相「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的竹內亮導演向記者談到了對「中國故事,國際傳播」這一主題的理解和心得,他也表示,三國文化、大熊貓是日本人認識中國、認識成都的一扇窗口,「我非常想去成都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因為基地有一位日本的飼養員阿部展子,我希望拍她的故事,讓更多日本人能夠親自來中國看看,通過大熊貓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了解成都。」
  • 日本導演竹內亮:我拍《好久不見,武漢》的理由
    竹內亮:我想拍「後疫情時代」的社會,但還沒有具體的規劃,可能會去拍疫情後的日本社會。 還有想拍長江,這個是去武漢之後有的想法。因為我10年前參加了一個NHK(日本廣播協會)節目的拍攝,就是那個時候決定了我要來到中國做節目。
  • 日本導演拍中國後疫情時代,華春瑩點讚,竹內亮:今年繼續拍中國
    據新華社1月8日報導,近日,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中國抗疫題材紀錄片走紅網絡,許多日本網友對中國讚嘆不已。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認真觀看後也為這部作品點讚。對此,竹內亮表示,自己非常驚訝和開心,中國的後疫情時代值得記錄,對世界有借鑑意義。
  • 日本導演竹內亮的「非典型」中國紀實
    他表示,「武漢,我會一直拍下去,把真實的武漢傳遞給世界」。    一個日本導演,為何要長居南京、記錄中國?看起來似乎不經意、很隨意的紀錄片,為何能感動萬千網友?長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竹內亮,尋找他「住在這裡的理由」。    ■ 「非典型日本人」在中國創業    11月底,在武漢街頭採訪時,竹內亮常聽人說:「我認識你,拍武漢的那個日本導演。」
  • 記錄中國「後疫情時代」再次獲外交部點讚,竹內亮的回應來了
    交匯點訊 喜歡「蹭」熱搜的竹內亮真切地體會了一把上熱搜的感覺。1月6日下午,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華春瑩為日本導演竹內亮的紀錄片《後疫情時代》點讚。隨後,該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也在第一時間聯繫上了竹內亮。
  • 日本導演竹內亮回應被華春瑩點讚
    繼《南京抗疫現場》後,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又一部紀錄片《後疫情時代》在中日兩國引起熱烈反響,登上日本雅虎頭版和中國微博熱搜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也為之點讚。
  • 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中國又一年
    今年年初,一部《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爆紅,讓眾多日本網友感嘆「我想去武漢看看。」 11月27日,該片導演竹內亮受邀在南京大學演講時說:「因為很多日本人不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得到控制,我才想到把真實的武漢拍下來,這就是當時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竹內亮,42歲,日本千葉縣人,紀錄片導演。
  • 對話日本導演竹內亮:如實展現中國抗疫,華春瑩發言讓我感動
    今年42歲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出生於日本千葉縣,2002年第一次來中國拍攝紀錄片。竹內亮說,被中國的風土人情深深吸引,並立志於用紀錄片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2013年,他說服妻子放棄在日本穩定的收入和生活,舉家搬遷至南京,用自己的積蓄建立工作室、拍攝向日本介紹中國的紀錄片。 近日,南方都市報專訪了日本導演竹內亮。
  • 日本導演竹內亮再拍江城,把「武漢拍給全世界看」
    今年6月,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用10個武漢人的故事,再現這座英雄之城的堅韌、豁達,全網播放量超過4000萬,並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
  • 日本導演竹內亮再拍江城 把「武漢拍給全世界看」
    今年6月,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用10個武漢人的故事,再現這座英雄之城的堅韌、豁達,全網播放量超過4000萬,並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12月初,竹內亮再拍紀錄片《聽武漢說》,訪問50位武漢人講述他們在2020年的「失與得」。據悉,這部12分鐘的新作即將於近日在國內上線。記錄武漢人的「失與得」竹內亮是中國女婿。7年前,竹內亮攜妻兒從日本移居南京,以獨特的形式創作「非典型紀錄片」。
  • 被華春瑩稱讚的《後疫情時代》,日本導演竹內亮的「出圈」與堅守!
    就像我們看不懂日本的政策一樣,有些日本網友也看不懂竹內亮導演的記錄片。有人質疑記錄片的真實性,甚至還有人懷疑他是間諜,是不是收了中國政府的錢。當然,多數日本網友還是十分羨慕中國的抗疫成效,看完視頻後表示很感動,讚嘆科技的發展,尊敬中國的企業。
  • 竹內亮:日本人看到的中國只有黑的,所以我給他們準備了白色
    竹內亮初見記者,幾句寒暄後,率先提問。你為什麼住在這裡?過去的十年裡,竹內亮不斷把這個問題拋給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和住在日本的中國人。《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是竹內亮團隊周播紀錄片節目,目前已經持續更新5年。2013年,竹內亮從日本搬到中國,妻子趙萍是南京人,這是竹內亮住在中國南京的理由。移居中國之後,日本導演竹內亮得以更深入地觀察、記錄中國。
  • 竹內亮 想把現在的中國介紹給日本人
    日本人不知道這些事情,只看到數字,我想告訴他們2%意味著什麼,中國人用多大的努力才做到。」日本電視臺、TBS、富士電視臺、朝日電視臺先後轉載了視頻。在網友的幫忙下,視頻擁有了德語、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俄羅斯語、阿拉伯語等十多個語種的版本,法國電視臺、馬來西亞雜誌、俄羅斯電視臺、英國媒體也找上門來希望轉載。中國的抗疫經驗全球傳播。
  • 竹內亮回應華春瑩點讚:中國後疫情時代值得記錄
    繼《南京抗疫現場》後,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又一部紀錄片《後疫情時代》在中日兩國引起熱烈反響,登上日本雅虎頭版和中國微博熱搜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也為之點讚。 他如何回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又如何闡述自己持續記錄中國的緣由?未來還計劃拍攝中國哪裡?請看新華社記者對竹內亮的最新專訪——
  • 竹內亮導演來溧陽的理由……
    抗「疫」期間,他創作的短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火爆中日兩國網際網路,他就是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溧陽比我想像中好很多,突破了我對於民宿的主觀想像,這是我第一次來,這裡非常時尚、又很現代化。」欣龍生態園&南山竹海 南山竹海和中國最美茶園讓竹內亮導演體驗大自然春日的美,一家人一起去中國最美茶園
  • 專訪日本導演竹內亮:當時關於武漢的信息特別亂,所以我想去看看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開篇,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見到的第一個受訪者對他說,「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竹內亮對這一場景記憶猶新,他知道武漢人經歷了什麼。在此之前,竹內亮在日本做了十幾年的紀錄片導演,後來又隨妻子定居南京。
  • 日本導演竹內亮:中國人的抗疫成就是對14億人共同努力的回報
    截至本文發稿,該片不僅在新浪微博的觀看量突破了500萬次,還登上了日本最具影響力網站——雅虎日本的首頁。1月6日,該片更是獲得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點讚,稱其不帶偏見地真實記錄了中國走過的非凡歷程。這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為何會在中日網友心中激起如此波瀾?作為該片導演,竹內亮又是如何看待中國取得的抗疫成就的?
  • 「網紅」紀錄片導演竹內亮: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將真實的中國傳達...
    在中國有極高知名度的「網紅」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發展中的中國有太多可以拍的地方,這些變化中的人物、山川、城市就是紀錄片人最感興趣的。多次來到四川的竹內亮還表示,四川的美景、美食、文化都是紀錄片人的寶礦,他特別希望有機會能好好拍一下熊貓基地的日本飼養員阿部展子。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用真實的武漢感動世界
    彼時,《南京抗疫現場》的第一部登上了日本最大的網站雅虎日本的首頁,並在朝日、TBS、富士等日本各大電視臺反覆播放。如今,他再次通過鏡頭客觀呈現《好久不見,武漢》,讓日本網友看到最真實的武漢。(圖片來源:竹內亮微博)這位日本導演,拍出了最真實的武漢(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海報)「我想要把武漢最真實的現狀,傳達給全世界的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