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月1日,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新紀錄片《後疫情時代》上線,這是竹內亮繼《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之後的又一新作。
該片通過竹內亮本人的視角,分享中國在「後疫情時代」的防疫經驗,真實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一邊把病毒控制好,一邊推動經濟發展的狀態」。
1月3日,該片登上日本影響力最大的雅虎網站首頁,卻引發日本網友熱議。
一方面,很多日本網友看到了中國為抗疫做出的努力,並感嘆日本很難趕上中國推進「無人化」的腳步。
另一方面,也有日本網友開「酸」,不僅質疑這部紀錄片的內容真實性,甚至還直言「只要是涉及中國的,就值得懷疑」。
面對新作在日本國內引起的巨大爭議,竹內亮導演對補壹刀進行了獨家回應。
Q:您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拍攝記錄片?
A: 新片《後疫情時代》本身有內容,我預測肯定受到日本觀眾歡迎,只是沒想到再次登上日本雅虎首頁。
去年三四月份,我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第一部、第二部曾經登上過日本雅虎首頁,那時大家想看看中國的抗疫故事,而且當時的中日關係挺好的。
疫情暴發初期,中日民眾互相幫助,兩國之間「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友誼讓人感動。這一年中日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西方媒體的涉華報導有時會缺乏客觀性。在這種背景下,《後疫情時代》能夠再次登上日本雅虎首頁,我感覺意義更大。
Q:您的紀錄片在日本網上公開後,既有點讚,也有批評,您怎麼看這兩種不同的態度?
A: 好多日本朋友告訴我已經看了片子,他們的反應基本上都是驚訝於中國良好的防疫情況和無人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在片中沒戴口罩,日本人覺得「奇怪」,羨慕我可以自由活動,到處拍攝。
日本有聲音質疑我屏蔽了這部片子的負面評價,這一點需要澄清。日本雅虎獨家播出的視頻下面沒有評論區,所有視頻都一樣,這不是我設定的。但如果有評論區的話,我不否認肯定會有人質疑中國的疫情防控是假的,因為總有人不了解中國、不相信中國,不要理他們就好了。
為控制新冠疫情進一步擴散,日本政府計劃本月7日針對「一都三縣」(東京都、神奈川縣、琦玉縣、千葉縣)再次發布緊急事態宣言。我的老家在千葉,曾經在東京工作過,那裡有很多親朋好友,所以我很擔心日本的疫情。雖說中日國情不太一樣,但是中國的一些抗疫經驗值得日本借鑑,比如貫徹執行「測量體溫」「隔離觀察」等措施。
我在中國學到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什麼事情先做再說,做的過程當中不好的地方再調整。日本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直在討論,卻遲遲不見行動。速度對於抗疫來說至關重要,日本政府的抗疫政策過於保守,總是等到事情發生了才想辦法應對,非常被動。
Q:最近有研究機構稱日本人對華好感度降至近年新低,中國人對日本好感度持續升高,您怎麼看這種差異?
A:其實,這種「溫度差」向來如此。日本民眾受到日本媒體的影響比較多,特別是電視臺。而日本電視臺中「黑」中國的報導收視率明顯高於其他節目,我以前在日本從事過媒體工作,對此非常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收視群體的年齡層也比較高。數據顯示,50歲以上的男性觀眾最喜歡看「黑」中國的節目。他們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泡沫經濟」,那是日本的黃金時期,他們以為日本最厲害,不可能被中國超過。如果他們看到中國某些地方比日本好的報導,會被「傷自尊」。
其實,日本年輕人對中國的印象並沒有那麼不好。特別是大城市的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他們對中國非常有興趣。
比如日本的高中女生喜歡在中國的一些短視頻應用上學習中國風的化妝方法,高中男生則喜歡中國的遊戲。他們對中國文化沒有牴觸心理,而是自然而然的接受。三四十歲的群體喜歡中國的高科技,像是我在《後疫情時代》裡介紹了中國的無人化科技,就受到三四十歲男性觀眾的喜愛。
我們難以改變年齡大的人的一些想法,所以拍一些面向中青年群體的作品是接下來的方向。當然,作為一名在華日本導演,我還會繼續把日本文化介紹給中國民眾,做出雙向努力。
中日兩國的「溫度差」不是喜歡與不喜歡的差別,而是在於對國外感興趣程度的差別,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問普通日本人「你怎麼看中國?」,對方很可能會回答,「沒什麼想法,我對國外不感興趣」。但是如果非要一個回答的話,就只能說「不喜歡中國」。
中國有很多關於外國的報導,年輕人出國留學,普通民眾出國旅遊、出差,大家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了解外面的世界。我認為這是中國人對日本印象沒有那麼不好的原因之一。我在拍片過程中,中國民眾總會非常積極的回答我的問題,告訴我,不會忘記歷史,但是也能接受日本動漫,也去日本旅遊。
日本的情況完全不同,民眾對國際事務不感興趣,也不愛出國,看到電視上「黑」中國的報導就相信了。兩國民眾獲取的信息量和興趣點完全不一樣,並不是喜歡不喜歡這麼簡單。
作者是日本紀錄片導演,本文由鯨魚刀採訪整理
圖片來自網絡
原創:補刀客 補壹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