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修|長頸搖籃蟲(三)

2021-02-13 徐仁修荒野

為了明了搖籃的構造,我鬆開它的結構。松到最後,一粒引人注目的金色蟲卵出現了。為了要讓讀者感受這小小蟲子的巧妙功夫,我用銳利的刀片橫剖一個新的搖籃,內部完美的工程真讓人讚嘆大自然無可言喻的奧妙。

我的研究發現,蟲卵在產下後的第四天孵化。一隻渺小又精緻的小蠐螬誕生了,幹扁的蛋殼像一件脫下的舊衣,棄置在小蟲身旁,然後它會把蛋殼吃掉。這不但可以補充養分,而且蛋殼上有一些它媽媽產卵時留在上面的細菌,這些細菌最後會在小蟲的腸裡繁殖,可以幫助小蟲消化植物纖維,增加吸收養分的能力。

橫剖搖籃,蟲卵就在搖籃中間,內部葉片卷得如彈簧

象鼻蟲利用葉片的彈性,可以使它不致散開


剛孵化的小蟲,卵殼就在身旁,

最後它會將殼吃掉


以葉片搖籃的材料為食物,小蟲逐漸長大

幼蟲需要多少食物來長大?困在密封搖籃中的幼蟲又如何取得食物呢?這時候就看出大自然的巧思與完美設計——幼蟲竟然開始嚼食「搖籃」作為食物。

這葉片做的搖籃,離枝已四天以上,理應枯乾難食,但因包紮得緊密,內部的水分保持得不錯,又是掉在樹蔭裡,不致讓太陽曬乾,再加上搖籃直接碰觸陰溼的土壤或腐葉,所以即使到了幼蟲發育後期,搖籃因為離枝太久而變成深褐色,卻依然保持柔軟。

逐漸成長的幼蟲外貌甚是奇怪,體肥而腳細,使它難於爬行而只能依靠蠕動。其實它也無需爬行,因為整個幼蟲期都「食宿」在小小的搖籃裡,食物就在嘴巴附近,根本用不著爬行,因此小腳用不上而細得幾乎看不到。

如此吃飽睡,睡飽吃,經過了十天,幼蟲完全成長到了終齡而化蛹。此時,原本完全緊密的搖籃已經被吃得只剩最外一、二層卷葉,而成為一個空殼。

蛹不吃不喝,靜靜地在體內進行著劇烈的變化,大約七天左右,它羽化成為一隻造型奇特、光鮮亮麗的小甲蟲,隨即咬破葉片,從破洞中鑽出來。它在褪色的搖籃上,邁出它生命的腳步,像進行某種歡慶與感謝的儀式,最後展翅起飛,飛向陽光燦爛的綠色大地。


羽化的成蟲咬破搖籃,鑽了出來


成蟲展翅,做生命中的第一次飛行,

飛向燦爛的大地

從搖籃落地至成蟲飛出,平均在二十一天左右。但我的觀察中,有一隻長達二十五天,大概與葉片的大小、厚薄以及氣候有關。讓我最感了不起的是它在養分的使用上,是極端的經濟。僅僅一片不全的葉片(有約八分之一仍留在枝上),就可以讓它由小蟲變成蟲,真的是不可思議地有效率。

除了有盔甲讓一般敵人知難而退外,遇見可怕的敵人,例如小鳥,搖籃蟲還會突然將腳一縮,讓自己從枝葉上一下子滾落下來,掉入草叢中,以逃避敵人。


利用「六腳一縮」讓身體滾落,

這種假死的方法常可以逃生

這一招也常讓我傷腦筋,因為往往我正準備拍它,卻因為相機鏡頭觸動葉片,它就六腳一縮,滾落亂草中。我再也找不到它。

這種借假死而滾離敵人的逃生方法,是所有象鼻蟲類,甚至許多甲蟲都懂得的一招,而且效果頗佳。

過了五月之後,我就很少在水金京樹上發現長頸搖籃蟲,可能此時樹葉已老化而不適合作為哺育幼蟲之用。緊接著水金京就開花了,葉片更不適合了。後來,我在夏秋之際,在九節木的葉上發現了長頸搖籃蟲。奇妙的是,它竟把搖籃留在枝上。當山風吹過,卷葉輕晃,真的像是一個舒服的搖籃,更讓人體會它叫「搖籃蟲」的真義。


長頸卷葉象鼻蟲也以九節木作為搖籃材料,

把搖籃留在枝葉上

至於要不要把搖籃留在枝葉上,我想是完全依據不同樹種的樹葉特性。像九節木葉片較厚,葉面有蠟質,保水能力佳,而九節木通常又生長在樹林下,所以搖籃不會幹硬。而水金京樹與山桂花的葉片較薄,易喪失水分,因此需要樹蔭及地面溼氣來維持它的柔軟。

長頸搖籃蟲在臺灣全部低海拔地區皆有分布,我也曾在東部海拔一千米的地方看見過它。它的食草,我僅發現有水金京、山桂花以及九節木,但我相信應該有更多種樹。


山刈葉是長頸搖籃蟲的另外一種食草

在發現長頸搖籃蟲的附近,我也發現了另外兩種搖籃蟲。一種叫藍背卷葉象鼻蟲,這是一種非常美麗的小象鼻蟲,它以呂宋莢迷的葉片來做搖籃,並且把搖籃留在枝葉上。另外一種叫黑點卷葉象鼻蟲,它以沙樸的葉片做搖籃。臺灣研究昆蟲的前輩李淳陽博士,曾拍攝此蟲編造搖籃的紀錄片,並獲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大獎。


藍背卷葉象鼻蟲也是製造搖籃養小孩的一族


藍背卷葉象鼻蟲以呂宋莢迷的葉片作為搖籃的材料,

並把搖籃留在樹上


黑點卷葉象鼻蟲也是臺灣的一種搖籃蟲


黑點卷葉象鼻蟲以沙樸的葉片為搖籃材料

大自然真是無奇不有,我們僅僅觀察這種渺小的甲蟲,就發現神奇完美的生命設計。它們如何把編造搖籃的巧妙智慧遺傳下去,都值得我們深思與研究,而地球整個生態無盡完美的偉大設計及運作,就更讓有智慧的人深深學到謙卑。但世上卻有許多貪婪自大或自私的人,為了名利竟想複製生命改造基因,想操控自然,扮演上帝,卻不知將為地球為人類帶來何種災難。生命與自然有它神秘的定律,人類所知太有限。在大自然裡,還是謙卑與尊重,才能保有美好地球家園。

下次走過山徑,記得放慢腳步,看看樹葉上、草叢間、樹皮下、土壤中,有多少的美妙生物等你去拜訪。當山風帶來野花的芬芳,別忘了去找尋香味的主人。當彩蝶與你擦身而過,別再視若無睹,投給它欣賞與讚美的眼光。你將發現地球真美好、人生真喜悅,生命值得天天歡慶啊!

>>>  長頸搖籃蟲(一)<<<

>>>  長頸搖籃蟲(二)<<<

臺灣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

2014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2015年度「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

在這本趣味盎然的小書裡,荒野探險家徐仁修以自然觀察者的好奇、疑惑和實地觀察的精神記錄了臺灣自然界動物生態,藉助優美的照片與簡潔的文字描述了臺灣大自然中許多不為人知的美麗身影,以及動物在外形、顏色、身體結構和習性上的無窮奧妙。

作者取材精簡巧妙,以人道關懷的精神底蘊捕捉了日漸被文明喧囂所埋沒的眾多生命影像,讓我們在滿懷驚喜地領略天地孕育萬物的奇思巧技的同時進一步反思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學會謙卑、珍惜與感恩。

.

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

歡迎轉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荒野故事,

請點擊訂購《徐仁修·荒野三部曲》支持我們!

相關焦點

  • 大鵬自然好書導讀之九:《徐仁修荒野遊蹤·寫給大自然的情書》
    圖片選自《仲夏夜探秘·墾丁仲夏夜》雖然這些奧妙的生存術、生物學家一律以『偶然』、『或然率』的突變理論來解釋,但一次偶然的概率如果是百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再加上連續兩次、三次以上的偶然,完全以或然率來解釋就難以令人信服了。」——摘自《千面怪客毛毛蟲》
  • 徐仁修先生著作推薦及籤名本預訂
    1974年,他在中央日報發表臺灣第一篇生態文章「失去的地平線」,描述高山森林濫砍、濫捕、濫採危機之後,他就像生態保育領域的苦行僧,一路形單影隻走在人群前面。四十多年來他探險的足跡從平地到高山,從臺灣到世界,經歷過大多數人認知的危險,但從未畏懼死亡的陰影。 徐仁修先生將自己三十多年來的行跡與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悟轉化為文字,陸續出版四十多本書。
  • 「自然生態教父「徐仁修:我在荒野的日子
    自從2001年卸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後,徐仁修幾乎就從臺灣公眾舞臺上消失。他四十多本著作裡,只有三、四本是在這時間後出版,而過去曾有年達兩百場演講紀錄,現在也只有在荒野協會內訓或學校中零星見到。看似消失,但其實過去十年,徐仁修腳步未曾停歇,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尼加拉瓜等地,不斷散播荒野理念,促使當地也有跟臺灣荒野保護協會一樣的自然教育組織。
  • 徐仁修:童年奠定你一生的夢
    這也是徐仁修最忙碌的季節,他幾乎每晚都會去野外錄蛙鳴,因為這段時間的蛙鳴是全年最好聽的。徐仁修在夏天的另一個「重頭戲」是尋訪臺灣野生蘭花。到了秋冬,他則忙於拍攝北方飛來的候鳥。等到春天,萬物復甦,鳥類開始築巢、求偶、繁殖,徐仁修又要開始準備錄鳥鳴。同時他會追蹤諸如帝雉、藍腹鷳、深山竹雞之類的臺灣特有品種。此時森林也開始長新葉,他要開始拍森林。
  • 「荒野有歌」之徐仁修先生巡迴演講
    通過聆聽講座,與徐仁修先生近距離對話,給您帶來大自然的感動與啟發。我們期待您的參與!11:30地址: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C區負一樓二號報告廳演講二:小谷圍科學講壇總第121期主題:《頂級荒野探險家講述荒野秘聞》時間:10月18日(周六) 14:30-16:30地址:廣州大學城西六路168號廣東科學中心學術交流中心註:現場有籤名售書深圳演講三:
  • 有獎轉發 徐仁修:「隱士」的智慧
    荒野我們不妨跟隨徐仁修先生來欣賞大自然中眾多「隱士」豐富多彩的隱身智慧。我們將從轉發並截圖回復後臺者中抽選三名,贈送《與大自然捉迷藏》一本、徐老師生態攝影明信片一套(含十張明信片)及介紹「徐仁修荒野遊蹤」叢書內容的精美折頁一份。還等什麼?心動不如行動!我們一起來看看上期「有獎轉發」的幸運兒吧,你們的禮物已經在路上咯~期待大家更多有感分享!
  • 轉載:徐仁修|不可思議之島(三)長尾狸貓
    今年7月,鳥獸與一行大小朋友第一次前往馬達加斯加這個神奇之島,有幸邀請到徐仁修老師同行
  • 徐仁修|生態攝影秘法
    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歡迎轉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荒野故事,請點擊訂購《徐仁修·荒野三部曲》支持我們!
  • 徐仁修:肉食者鄙——素食主義宣言
    荒野探險家徐仁修先生曾效仿美國自然主義思想家梭羅隱居臺灣恆春墾丁季風林中,對一個臺灣獼猴家族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觀察與記錄。他帶著沉重的攝影器材和野營裝備,與猴為友,深入追蹤。在懷有愛意、悲憫乃至謙卑之心深切體察了獼猴世界之後,他終於能透過自然的維度審視人性、人類文明的危機,並探尋健康人類的生活方式。
  • 穹頂之下臺灣版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徐仁修、侯孝賢和柴靜!
    著名荒野探險家、作家、生態攝影家和自然音樂製作人徐仁修先生就是其中的先驅和中流砥柱。徐先生1946年生於新竹,在美麗的芎林鄉村度過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童年生活,15歲開始野外遊歷。大學畢業後,從事過八年農業專家的工作。
  • 徐仁修:最後的泰雅族獵人
    《看見臺灣》——「臺灣版《穹頂之下》」,侯孝賢監製荒野有感於人類的貪婪和愚昧所帶來的深重的自然生態危機,徐仁修先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就率先為保護大自然而奔走。四十年來,他用紙筆和相機不斷地記錄「美麗島」的豐饒與哀愁。且聽他為我們講述「最後的泰雅族獵人」——荒野深秋的滿月,把這片海拔一千八百米的克拉堡高地照得有如白晝。
  • 徐仁修:初夏,邂逅自然精靈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徐仁修荒野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如欲轉載請聯繫後臺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荒野故事,請點擊訂購《徐仁修·荒野三部曲》支持我們!
  • 書薦《徐仁修荒野遊蹤-動物記事》
    在《動物記事》這本趣味盎然的小書裡,荒野探險家徐仁修以自然觀察者的好奇、疑惑和實地觀察的精神記錄了臺灣自然界動物生態,藉助優美的照片與簡潔的文字描述了臺灣大自然中許多不為人知的美麗身影
  • 徐仁修|九芎林鄉愁
    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歡迎轉載!
  • 徐仁修老師鏡頭下的丹霞山
    此文,展示的,是徐仁修老師十月中旬前往丹霞山時拍的照片,以及摘錄他的相關語錄。它們是徐老師寫給大自然的情書。本文圖文來自徐仁修。已是十月中旬,但南國丹霞山依然暑氣逼人,只有白桕與丹霞山梧桐的葉片悄悄透露季節的行程。漸衰的荷葉暗示著夏暑氣數已盡,龍鬚藤以渾身小花送別夏之粘濃。
  • 徐仁修|爬來遊去
    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歡迎轉載!
  • 長毛象、劍齒虎和長頸駝,那些《冰河世紀》中出現的滅絕動物們!
    4、長頸駝長頸駝是滑距骨目的一種有蹄動物。又名滑距獸、後弓獸。目前它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至約7百萬年前,而在約1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便失去了化石紀錄。長頸駝是後弓獸科中最著名的成員,只有在南美洲(主要是阿根廷)有發現其化石。原標本是由達爾文在著名的小獵犬號之旅中發現。
  • 12張黑白老照片彩色化後,赫本美如仙,長頸女人:越看越可怕!
    12張黑白老照片被上色後,長頸女人好可怕,蒙娜麗莎還是那麼美!以前還沒有彩色相機,那時候的電影也還是無聲電影,卻是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本文來分享12張黑白老照片彩色化後的效果,看這效果,讓人不得不感慨,也就50年左右的光景,卻恍如過了幾千年,這變化,真的是翻天覆地。1,1918年,穿著戲服的卓別林。
  • 擅長沙雕手辦的手工大神又更新了,這次是「奶牛貓」和「長頸狗」
    本來毫無深意的一張萌寵圖,到了手辦大神眼中立馬靈感乍看,製作了一款長頸狗,看著非常可愛。這款長頸狗充滿了手辦大神的奇思妙想,讓人感覺到了他這個人的有趣之處。同時也佩服他的超強動手能力。作為一名二次元漫迷,我經常做的一件事情都是去找手辦圖來看,進行各種比較和分析,最終才確定下單買回家。
  • 製作一件帥氣的恐龍模型·腕龍(步氏長頸巨龍)||新葉博物
    製作步驟大體是:(1)確定比例一般專業的GK動物模型工作室會選擇較大的比例,例如1/20或者更大,完成的作品動輒半米到一米長這裡讓萬代的PG OO RAISER 客串了一下,如今它們已經變成一臺完整的高達。總之把邊框取下來,依照腕龍的骨骼資料裁好尺寸,用ABS膠水搭起全身,設定姿勢(用打火機加熱後可以對塑料進行彎折)就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