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修:童年奠定你一生的夢

2021-02-20 自然客

六七月,臺灣的梅雨季,正是蛙類求偶繁殖的季節,到晚上,農田裡鼓譟一片。這也是徐仁修最忙碌的季節,他幾乎每晚都會去野外錄蛙鳴,因為這段時間的蛙鳴是全年最好聽的。徐仁修在夏天的另一個「重頭戲」是尋訪臺灣野生蘭花。到了秋冬,他則忙於拍攝北方飛來的候鳥。

等到春天,萬物復甦,鳥類開始築巢、求偶、繁殖,徐仁修又要開始準備錄鳥鳴。同時他會追蹤諸如帝雉、藍腹鷳、深山竹雞之類的臺灣特有品種。此時森林也開始長新葉,他要開始拍森林。「過去我們總以為只有秋天的森林有紅葉、黃葉,其實春天樹木發芽時,色彩更加爛漫,有嫣紅、粉紅,甚至還有桃紅、黃色、草黃。」對徐仁修而言,森林是最難拍的,由於海拔差異,森林的差別也非常大。「要想拍全森林開花的情形,就得一年一年地等待。有時花開了,你去了,卻是漫天大霧,什麼都看不見。」幾十年過去,直到現在,徐仁修才敢說,他基本已經拍完臺灣的森林。

幾十年來,徐仁修的生活基本上都是這樣,他的工作內容隨著臺灣四季的變遷而變化。而他開始這一切工作的原因,緣於童年看過的一部紀錄片。因此他堅信,改變人們對大自然的態度,要從童年開始。

從1980年代開始,他便開始生態寫作,希望幫助人們重新審視自然。1995年,他又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開始將孩童帶入大自然,通過教育,讓孩子認識到大自然之美。

在這個過程中,徐仁修結合自己的實踐,創作了若干本不同的生態書籍,幫助城市化過程中的人們,重新構建與自然的關聯。現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已經出版了其中三本,接下來,還將會有七本書出版。(註:現已出版了十本,包括《村童野徑》《大自然小偵探》《與大自然捉迷藏》和「寫給大自然的情書」系列共七本)

「我是從事視覺工作的,不是學術研究,所以我要展現的是森林讓人欣賞、嚮往的地方。看到了,你會感動,會欣賞森林,進而愛上森林。」

——徐仁修說


徐仁修:最早要到小學六年級上學期,1956年左右,當時我看到一部叫做《沙漠奇觀》的迪士尼紀錄片。它講述的是沙漠中一年的變化,以及動物之間的生態行為。沙漠裡,鷹和響尾蛇的鬥爭,仙人掌在雨季來到時瞬間開滿花的畫面,讓我非常感動。當時就想說,視覺怎麼可以讓人產生這麼難以忘懷的效果;然後告訴自己,長大以後一定要拍一部這樣的電影。

服完兵役後,我進入農業研究所,幾年後,又被派到中美洲工作了幾年,這才入手了一部二手相機。當時也沒有老師,也沒有人知道生態攝影。當時唯一的「老師」就是從駐臺美軍中流出來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我收集了不少雜誌,一點一點學著拍照。

回到臺灣後,我不願意坐辦公室,就離開了研究所。當時也沒有工作,甚至還去工地挑過磚頭,接觸了真正的底層。後來接到一個菲律賓銀行的工作邀約,請我做森林開發顧問。在菲律賓時,因為颱風很多,經常在森林一待就是幾個月,那是真正的蠻荒之地,我非常開心。後來我又為一些雜誌工作過,也自己寫過一些關於野生動物的書。到1995年,我就創辦了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一直到現在。所以你看,從小到現在都未曾放下,就是童年時受了那部電影的影響。

南都:難怪你會這麼重視兒童教育,原來也是基於你自己的經驗?

徐仁修:從我和我朋友們的經驗去看人生,兒童時期幾乎奠定你一生的夢,一生都立基在這裡,當你有能力時,總會去實現你的夢。所以我創辦「荒野」,就是以兒童自然教育為主。只有透過兒童教育,你才能改變人的一生,真正為大自然保護提供一些力量。現在臺灣綠色NGO組織裡有很多的專職人員都是從「荒野」出去的。

這幾年我們也在致力將這些推廣到大陸去。我們很難改變大人,但卻可以透過對孩子的教育,讓他們真正關心自己的土地。

徐仁修:「荒野」在臺灣全島幾乎都有分會,每個分會都有分會長和秘書,同時還有很多志工。每年,「荒野」在臺灣每年有大大小小兩千多場活動,都是希望教導孩子們樹立好的自然觀念。具體來說,加入「荒野」的小朋友,是根據年級劃分。小學二年級之前是「小蟻團」,二年級到五年級是「炫蜂團」,六年級到初二是「奔鹿團」,初中三年級到高中稱「翔鷹團」。

「荒野」讓很多都市的孩子一個月有一兩天的機會到野外去。所以我們必須得一直尋找適合孩子活動、同時野外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這種地方在臺灣還不難找,在大陸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跑了很多地方,發現要麼就得去貴州雲南,要麼就得去東北,跑起來非常辛苦。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如果城市周邊的鄉村,沒有好的小溪流,沒有好的生態系統,那它跟城市還有什麼差別?現在這個問題讓我非常焦慮。


南都:每個階段帶他們去野外學習的方式任務會有不同嗎?

徐仁修:會有不同,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觀察範圍也會變大。以前我們可能只關心自然,關心水從哪裡來。到了高中,我們就會問,為什麼我們沒有好喝的水,為什麼森林會被砍伐,究竟是誰在砍伐森林?我們會聊到整個機制是怎樣的,涉及到臺灣複雜的政治背景。  

對「荒野」而言,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要把所有的人都教好,而不只是教好幾個人去服務其他人。從「荒野」最初開始推,到現在效果還很不錯。兩年前,臺灣通過法律,所有公職人員,包括馬英九在內,每年要持受四個小時的環境教育課。臺灣的課本也是如此,裡面都有我關於自然保護的文章。我們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慢慢改變一般老百姓的觀念。


南都:這麼說來,「荒野」的覆蓋面其實非常廣,不僅僅是對孩子的教育,其實也是對整個社會的教育?

徐仁修:「荒野」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會要求家長參與,父母必須要同孩子們一起成長。比如說一個炫蜂團,大概有三十個孩子,現在臺灣大約有三十個炫蜂團,加起來每年實際有一千個孩子,再加上後面一千對父母。十幾年下來累計了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在整個社會都有不小的影響。


南都:對於平時生活在城市裡的小孩,這樣去接觸大自然,對他們有怎樣的意義?

徐仁修:打開他們的眼睛。都市裡人與人之間距離太近了,容易引起生物本性裡的一種防衛劑,以至於對彼此最基本的尊重都沒了。現行的教育機構提供了一種考試競爭的方式,競爭的對方就是敵人,所以你跟同學之間總是在比來比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旦我們進入大自然,就完全不是這樣,你只會跟身邊的人互動,不會再去比。當你欣賞一朵花的完美時,你也不會妒忌;當你去近距離欣賞動物時,你可以看到它們眼中那種無邪。

學校裡能教的「荒野」就不再教了,我們都是從教他們學會欣賞大自然開始。帶孩子去探索自然也是一項很需要技術的活。我的經驗就是,你要明白在你兒時,究竟是什麼東西吸引了你。你再用這些東西去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一旦他們的注意力集中,那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例如今天我帶著十個小朋友到野外,如果每個小朋友都有手機可以照相,我就會讓他們去尋找他們覺得路上最美、最迷人的動植物是什麼。到下午時,我們就會一起討論大家究竟看見了什麼、發現了什麼。這其實鍛鍊的就是孩子們發現美、表達美的能力。

南都:對於很多在城市裡的孩子,如果父母希望帶他們去城市周邊感受自然,你會給他們怎樣的建議?

徐仁修:到大自然去,就是要純粹去感受自然。我常要求家長別逼小朋友背這個植物、那個蟲子的名字。我說你去玩,就要玩得快活,在野外過程中去體驗、感受其他的生命。我見過有的小朋友為了表現勇敢,抓到一隻蜻蜓就把翅膀扯掉,很神氣的樣子。我就會說:「你看起來真的蠻勇敢,但你是真勇敢還是假勇敢?」然後我就帶著他們去看一隻大黃蜂,跟他們說,你去把大黃蜂的翅膀也扯掉吧,他們都很害怕,說會叮人。然後我就跟他們說,弄了半天你是欺善怕惡,那你不是真勇敢。

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讓他們學習,真正的尊重生命也是在這時展現的,而不僅僅是個考試題目。其實現在各地都有與大自然接觸的團體,偶爾出去一下,對孩子很好。

南都:講到鄉村生活經歷,我看《村童野徑》這本書就很有感觸。你在裡面為很多動物和植物逐一寫了詩或者童謠,這些作品你是怎樣創作的?

徐仁修:都是陸陸續續,《村童野徑》原本是我在《大地地理雜誌》的一個專欄,一個月寫三首,逐漸有了現在這個規模。

很多人說,這本書必須得大人小孩一起看,小孩有時不能理解,有大人在就可以給他解釋。有一次一個老人家跟我說,不知道為什麼,看了《村童野徑》,念一遍就掉眼淚,把他的孫子嚇一跳。他告訴我,念這些童謠時,就好像把自己斷了的童年連接起來,感動不已。這種文學的東西,其實跟人心靈深處的生活經驗是緊緊連接的,我也透過《村童野徑》講了很多自己的生活態度、哲學觀念。就像你跟牛的關係,就是一根繩子,有時你牽它,有時它牽你,我在裡面就講,繩子兩端都是束縛,人生的關係其實也是這樣,如果你用繩子彼此束縛,這種關係會變得很緊張,要去理解尊重,從小學習同理心,人生會有很獨特很美好的體驗。


都:這一套書接下來會有七本是「寫給大自然的情書」。這幾本有什麼樣的特點?

徐仁修:其中六本主要是講我的自然觀察與體驗,包括像《猿吼季風林》,這是我記錄臺灣獼猴的過程,一本是《仲夏夜探秘》,講的是我在夏天的晚上做的自然觀察。在這六本書中,我會寫自然的故事,也會有很多我的想像、體悟。這一系列裡,我最後寫的一句話就是:「所有關懷大自然,最後其實是回到人身上。」

南都:現在大陸也有很多針對小朋友的自然書,但很少有人能像你這樣系統和有趣。對這些作者,你有怎樣的建議?

徐仁修:我們的學校教育,自然課都是從解剖青蛙開始,也就是從把生物弄死開始,這很不好。如果我來寫教科書,讓孩子認識青蛙,首先會從聽蛙聲開始,然後看青蛙能跳多遠。這是活生生的生命,怎麼可以把它剖開來看?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很多自然教育完全變成了考試題目,孩子是為了考試去念自然,那很可能沒法感受到自然的趣味,甚至不願意去接觸自然。所以在寫這些書時,我始終在想,怎樣才能讓小朋友願意去讀?答案是兩個,一個是自然中有趣的事;再有就是遊戲。在野外時,如果讓小朋友去樹上找毛毛蟲,誰找到了就給他吃野果,他會特別樂意,找到之後,他不僅有成就感,還會讚嘆大自然。所以在我的書裡,你會看到很多讓小朋友「找找看」的遊戲,也會請他們做小偵探。

徐仁修:我現在寫得並不多,出版的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了。不過最近倒是在準備一本非常大的書,叫做《臺灣,最後的荒野》,書裡我把臺灣這個地球上獨特的島上那些特殊的物種都記錄下來,作為我這輩子對臺灣這片土地所做的一點反省。同時也讓大家看見臺灣自然生態的美麗與豐饒,一起來珍惜。

這本書也會是我在臺灣自然生態攝影的封刀之作。我在臺灣做了四十年,基本上能記錄的都記錄了,也差不多可以了。接下來我會把時間更多花在中國大陸、熱帶雨林。今年,我們剛剛成立了「荒野基金會」,這是一個財團法人。未來荒野基金會將在全球運作,在世界各地成立荒野保護協會,這是從臺灣走向海外的關懷了。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徐仁修荒野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

.

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

自然客已獲授權轉載

自然客2016年夏令營一覽表

時間

主題

年齡

備註

6.23~6.27

小野人夏令營

6~9歲

已成行,餘少量名額

6.24~7.3

清邁畢業營

11~12歲

已成行,餘少量名額

7.5~7.9

身邊的博物學

7.5~12歲

已招滿

7.12~7.18

大理騎行  七月班

9~15歲

已招滿

7.29~8.6

華德福泥塑+建築夏令營

9~15歲

即將發布

8.1~8.6

像貝爾一樣去戶外探索

8.5~13.5歲

已成行,餘少量名額

8.12~8.18

大理騎行  八月班

9~15歲

已招滿

8.22~8.27

完整童年夏令營

6~8.5歲

即將發布


6.23-6.27,小野人夏令營,點擊閱讀原文」了解...

相關焦點

  • 「荒野有歌」之徐仁修先生巡迴演講
    通過聆聽講座,與徐仁修先生近距離對話,給您帶來大自然的感動與啟發。我們期待您的參與!演講安排:城市活動內容廣州演講一: 中圖綠色論壇主題:《兒童生態教育——童年奠定人一生的夢想》時間:10月18日(周六) 10:00-11:30地址: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C區負一樓二號報告廳演講二:
  • 徐仁修|九芎林鄉愁
    我年前就忙著攝影集的印刷,有一段時間沒有去會所了,所以,今天早上特別早早回九芎林,想倘佯在春寒乍暖的田野,想重溫童年春天那種辛苦、寂寞又快樂的往事。我沿著山腳的產業道路(昔日的牛車路)漫遊。春寒漸暖的空氣中,滿含著我最熟悉的九芎林春天的氣味。那是水田新犁過的泥土氣息,混含著茼蒿花濃濃的特殊香味。有人說它香,有人說它臭。
  • 「自然生態教父「徐仁修:我在荒野的日子
    「參與綠色營、跟徐老師等前輩一起學習的經驗,改變了我的一生。」 新疆行之後,綠色營開始遇到瓶頸,原本以被破壞的生態區域為目標,進行調查報告集結出書,卻激不起各界搶救響應的火花。徐仁修說:「他們那時候爭論很兇,說是要繼續走調研考察,還是走自然教育。」2006年,綠色營成立10周年時,唐錫陽再度邀請徐仁修演講,也讓綠色營嘗試轉型走向徐仁修的「自然生態觀察體驗」的路,訓練自然解說員為重心。
  • 徐仁修:肉食者鄙——素食主義宣言
    在人類製造的日光下,既沒有夢,也沒有了黎明——商禽《雞》荒野飲食,是人類與自然界最深刻的關係。人類通過飲食,將自然轉化為文化,將自然界的物質轉化成我們的身體與心智,也讓自身與萬物共享一切關聯。  數百萬年來,人類都是基於自己與土地、陽光、水源的依存關係來構建食譜,與其他物種在古老的食物鏈中共同演化與繁衍。
  • 徐仁修先生著作推薦及籤名本預訂
    作品在深受讀者好評的同時也頻頻獲獎,獲得了諸如「臺灣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吳三連報導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北美臺灣人教授協會臺灣生態保育獎」等讚譽。 在此,向大家特別推薦徐仁修先生目前國內出版的一些自然書目,並在10.18-10.19的四場演講中進行籤名本售書,數量有限,先訂先得,訂完即止。請至本文末處點擊「閱讀原文」進行在線預訂。
  • 穹頂之下臺灣版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徐仁修、侯孝賢和柴靜!
    然而,就像遇見了希臘神話中的九頭妖龍——你砍去一個龍頭,它會再長出兩個頭來一樣,不但沒完沒了,還會被套上「環保流氓」的大帽子而難以脫身。著名荒野探險家、作家、生態攝影家和自然音樂製作人徐仁修先生就是其中的先驅和中流砥柱。徐先生1946年生於新竹,在美麗的芎林鄉村度過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童年生活,15歲開始野外遊歷。大學畢業後,從事過八年農業專家的工作。
  • 書薦《徐仁修荒野遊蹤-動物記事》
    在《動物記事》這本趣味盎然的小書裡,荒野探險家徐仁修以自然觀察者的好奇、疑惑和實地觀察的精神記錄了臺灣自然界動物生態,藉助優美的照片與簡潔的文字描述了臺灣大自然中許多不為人知的美麗身影
  • 徐仁修老師鏡頭下的丹霞山
    此文,展示的,是徐仁修老師十月中旬前往丹霞山時拍的照片,以及摘錄他的相關語錄。它們是徐老師寫給大自然的情書。本文圖文來自徐仁修。已是十月中旬,但南國丹霞山依然暑氣逼人,只有白桕與丹霞山梧桐的葉片悄悄透露季節的行程。漸衰的荷葉暗示著夏暑氣數已盡,龍鬚藤以渾身小花送別夏之粘濃。
  • 父母在孩子童年時的陪伴,奠定其一生安全感的基礎
    程莉莎說:「父母在她童年的陪伴,會給她一生的安全感。在她長大以後你是彌補不了的。」其實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早在0-3歲前,父母的陪伴與教育,就影響他的一生。0到3歲是孩子最重要的年齡,在這一年齡段裡給予孩子充足的愛與陪伴,可以奠定孩子一生安全感、幸福感和自信心的基礎。
  • 徐仁修|生態攝影秘法
    翩翩飛舞的蝴蝶最能展現它的優美,你就不要拍它在吸蜜時如標本的照片。蛺蝶常常把雙翅合起,就很難表現它神秘的背頂光澤。翩翩飛舞的蝴蝶最能展現它的優美用正面來讓你驚奇的蛇目蝶。如果你能把大琉璃斑鳳蝶的雙斑清楚呈現,你差不多是拍蝴蝶的高手了。能觀察到白紋鳳蝶的交尾,能發現闊腹春蜓捕食青斑蝶,你就是蝴蝶觀察達人了……
  • 有獎轉發 徐仁修:「隱士」的智慧
    荒野我們不妨跟隨徐仁修先生來欣賞大自然中眾多「隱士」豐富多彩的隱身智慧。☝一隻白紋鳳蝶正飛降在一堆落葉上,你能指出它在哪裡嗎?如果你感覺自己眼力不夠,可以轉發本微信到朋友圈並截圖回復後臺獲取課後答案;但是如果你實在太懶,直接回復任意字或者表情調戲主頁君也可以知道答案啦,只是一旦轉發即可同時成為我們「有獎轉發」活動的參與者噢!
  • 大鵬自然好書導讀之九:《徐仁修荒野遊蹤·寫給大自然的情書》
    精彩書摘        「蛾類第一次嚇著我是在童年時。那年夏天的一個黃昏,我發現一隻從未見過那樣大的巨蝶,在一棵比我稍高的厚皮香樹上,它的寬度超過我相併的兩隻手掌。因為這樣大,也就激起我想提住它向村童們炫耀的念頭。可是當我接近時,它的顏色令我害怕,那種咖啡紅及怪異圖案很自然地讓我覺得那傢伙不好惹, 所以我就在樹前躊躇。
  • 徐仁修:最後的泰雅族獵人
    「你應該將與野獸相遇的刺激與快樂也讓你的孫子、曾孫分享。今天你保護了一隻鹿,他日你的孫子就可以看見十隻鹿。」
  • 徐仁修:初夏,邂逅自然精靈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徐仁修荒野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如欲轉載請聯繫後臺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荒野故事,請點擊訂購《徐仁修·荒野三部曲》支持我們!
  • 徐仁修|長頸搖籃蟲(三)
    下次走過山徑,記得放慢腳步,看看樹葉上、草叢間、樹皮下、土壤中,有多少的美妙生物等你去拜訪。當山風帶來野花的芬芳,別忘了去找尋香味的主人。當彩蝶與你擦身而過,別再視若無睹,投給它欣賞與讚美的眼光。你將發現地球真美好、人生真喜悅,生命值得天天歡慶啊!
  • 哆啦A夢:帶你回到童年的"藍胖子"
    時光網特稿 童年有他相伴,我們是幸運的。  每年春天,日本的哆啦A夢迷們,總不會錯過3月份《哆啦A夢》劇場版電影上映的大事。從1980年《大雄的恐龍》開始,日本國內每年這一檔期,至今已經製作了40部。
  • 轉載:徐仁修|不可思議之島(三)長尾狸貓
    今年7月,鳥獸與一行大小朋友第一次前往馬達加斯加這個神奇之島,有幸邀請到徐仁修老師同行
  • 徐仁修|爬來遊去
    走路左搖右擺的巨澤蜥當你看見兩公尺長的水蜥從草叢或溪岸現身時,很容易嚇一跳,以為遇見了恐龍。當它走過沙土或泥地時,總在身後留下尾巴與腳爪的痕跡,甚為有趣。我常用這些足跡來考隨行的自然小偵探。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歡迎轉載!
  • 童年的用功不是為了功課 是為了學會欣賞 博雅小學堂
    徐仁修,華人世界頂級荒野探險家、生態攝影家,臺灣出版界最高文學和攝影獎項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