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綜藝《新生日記》,裡面的幾位已婚女性在聊到自己小時候放學爸媽沒有來接或者是最後一個接走的時候,大家都在感嘆。
程莉莎說:「父母在她童年的陪伴,會給她一生的安全感。在她長大以後你是彌補不了的。」
應採兒若有所思地點頭道:「對,彌補不了!」
我其實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自己在結婚成家之前,常常有漂泊無依的感覺。
追溯來追溯去,應該就是因為我小學和中學的時候,父母相繼外出工作,我更多的時間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雖然爺爺奶奶給了我很多溫暖,但是一家人聚少離多的現狀還是讓我很沒有安全感,也很害怕別離。
父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平和穩定的家庭環境的話,孩子會更有底氣,也會有更高的自尊水平。
我的表弟,他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也是給家裡的老人照顧。
想著孩子小,與其浪費一個人力來陪他照顧他,不如夫妻倆都去打工,好歹能多賺點錢,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等到孩子6歲要上小學了,接到身邊,才猛然驚覺。
孩子已經定型了,很多不好的行為習慣都已經養成,無論怎麼調教都改變不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孩子跟父母都不親,親子關係很淡漠。
我們總說為時不晚,以為0到6歲不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不不不!
其實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早在0-3歲前,父母的陪伴與教育,就影響他的一生。
0到3歲是孩子最重要的年齡,在這一年齡段裡給予孩子充足的愛與陪伴,可以奠定孩子一生安全感、幸福感和自信心的基礎。
我之前在幼兒園工作過,見過很多小朋友,從他們在小小班,經歷小班、中班,到升入大班,我一直都在認真觀察他們。
我慢慢地發現一些規律。
有的孩子剛來幼兒園,坐得很端正,有的孩子坐得東倒西歪。
很奇怪,為什麼會這樣?
直到我看到了他們各自的父母。
坐得端正的父母,對應的,他的孩子就坐得端正。
坐得東歪西倒的爸爸,他兒子的坐姿簡直是他的翻版。
而升上大班之後,這些孩子的坐姿也沒有多大變化,因為很多事,比我們想像中更早地定型了。
那位坐得東歪西倒的孩子,雖然老師屢次糾正他的坐姿,但他還是老樣子。
家長們總以為學校老師會教育的了,但在學校老師教育之前,孩子就看著自己的父母,他會認為父母就是對的,他們做的事情也是正確的。
孩子天生喜歡模仿,而第一個模仿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希望父母們都重視孩子早期的成長,那是一段彌足珍貴的時光,對你,對孩子而言都是如此。
高質量的陪伴能讓親子關係更親密,而親子關係越親密,越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就越能在以後少操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