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童年時的陪伴,奠定其一生安全感的基礎

2020-09-22 天涯學姐

1

最近在看綜藝《新生日記》,裡面的幾位已婚女性在聊到自己小時候放學爸媽沒有來接或者是最後一個接走的時候,大家都在感嘆。

程莉莎說:「父母在她童年的陪伴,會給她一生的安全感。在她長大以後你是彌補不了的。」

應採兒若有所思地點頭道:「對,彌補不了!」


我其實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自己在結婚成家之前,常常有漂泊無依的感覺。

追溯來追溯去,應該就是因為我小學和中學的時候,父母相繼外出工作,我更多的時間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雖然爺爺奶奶給了我很多溫暖,但是一家人聚少離多的現狀還是讓我很沒有安全感,也很害怕別離。

父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平和穩定的家庭環境的話,孩子會更有底氣,也會有更高的自尊水平。


2

我的表弟,他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也是給家裡的老人照顧。

想著孩子小,與其浪費一個人力來陪他照顧他,不如夫妻倆都去打工,好歹能多賺點錢,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等到孩子6歲要上小學了,接到身邊,才猛然驚覺。

孩子已經定型了,很多不好的行為習慣都已經養成,無論怎麼調教都改變不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孩子跟父母都不親,親子關係很淡漠。

我們總說為時不晚,以為0到6歲不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不不不!

其實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早在0-3歲前,父母的陪伴與教育,就影響他的一生。

0到3歲是孩子最重要的年齡,在這一年齡段裡給予孩子充足的愛與陪伴,可以奠定孩子一生安全感、幸福感和自信心的基礎。


3

我之前在幼兒園工作過,見過很多小朋友,從他們在小小班,經歷小班、中班,到升入大班,我一直都在認真觀察他們。

我慢慢地發現一些規律。

有的孩子剛來幼兒園,坐得很端正,有的孩子坐得東倒西歪。

很奇怪,為什麼會這樣?

直到我看到了他們各自的父母。

坐得端正的父母,對應的,他的孩子就坐得端正。

坐得東歪西倒的爸爸,他兒子的坐姿簡直是他的翻版。

而升上大班之後,這些孩子的坐姿也沒有多大變化,因為很多事,比我們想像中更早地定型了。

那位坐得東歪西倒的孩子,雖然老師屢次糾正他的坐姿,但他還是老樣子。

家長們總以為學校老師會教育的了,但在學校老師教育之前,孩子就看著自己的父母,他會認為父母就是對的,他們做的事情也是正確的。

孩子天生喜歡模仿,而第一個模仿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希望父母們都重視孩子早期的成長,那是一段彌足珍貴的時光,對你,對孩子而言都是如此。

高質量的陪伴能讓親子關係更親密,而親子關係越親密,越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就越能在以後少操點心。


相關焦點

  • 為人父母,你需要知道:孩子童年的所有,都將成為他/她生命的底色
    是的,童年的那些愉悅抑或是慘痛的經歷和體驗都將浸入我們每一個人的骨髓裡,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可以說如影隨形地影響著我們的一生。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應該努力為孩子塗抹生命裡最美的底色, 攜手孩子經歷他們陽光、快樂、健康的童年時光,讓美好的童年記憶為他們的一生助力。 耐心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 《媽媽是超人第三季》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家庭是孩子性格養成的搖籃,親子關係更是塑造孩子人格教育的重要基礎。時下,很多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時間陪伴孩子,他們可能會請來爺爺奶奶幫忙,也可能為孩子找保姆或者是家教,還可能給孩子一堆玩具,或者是將電視打開讓孩子玩玩具或許看電視。但是大部分的家長並不知道,一時的偷懶究竟會帶來什麼樣子的後果,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心對孩子來說將意味著什麼?
  • 傅首爾童年曾為見媽媽喝洗潔精,別讓你的孩子,用一生治癒童年!
    孩子的行為暴露了自己有多渴望爸爸媽媽能陪伴在身邊,童年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渴望被愛所以我想說的是,童年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孩子有多可憐。還可能會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來求得父母的關注和陪伴,我假裝生病結果真吃藥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負面案例。
  • 學不會陪伴孩子,將是父母一生的遺憾
    【棒熊專欄】學不會陪伴孩子,將是父母一生的遺憾
  •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阿德勒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總之童年時期的經驗,大都會匯集到潛意識裡面,成為一個人情緒人格的一部分,在日後的感受和行為中發揮重要作用。 家庭溫暖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最重要。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幸運的人,童年得到了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因為童年滿溢的愛,所以成年後依然可以用童年滿溢的愛來治癒自己失意的心。而那些童年沒有得到足夠愛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愛來彌補遺憾的童年。但說起愛孩子,孩子與父母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詢問孩子,他們大多數會表示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但反過來問父母,他們大多數會舉出各種事例顯示自己對孩子的愛。
  • 阿嬌離婚,沒有安全感的人一生都在找一個家
    在解釋原因時,阿嬌回答的非常冷靜和簡單:「和老公認識才一年。」阿嬌一歲多父親就去世了,然後她就和母親開始了漂泊的生活,上幼兒園時就換了6所學校,住了很多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人照顧。我們知道嬰幼兒有依賴性,需要熟悉的人照顧才能很安心。沒有熟悉感,會讓孩子很害怕。因為總是換不同的環境,身邊沒有熟悉的人,所以幼年的阿嬌極度缺乏安全感。這段經歷給她的性格也有了影響,所以阿嬌內向、慢熱、沒有安全感。
  • 舒淇自爆童年悲慘經歷:被父母打大的孩子,結局很扎心
    以至於長大後,與媽媽獨處時,依然無法進行親密溝通,相處尷尬。 有研究表明,從小遭到家長嚴重打罵的孩子,長大後,在跟自己的父母接觸時,都有類似於肢體接觸恐懼症的症狀。父母把在別處遭到的壞情緒,撒到了孩子身上,讓孩子無辜地成了承擔父母不良情緒的那隻貓。 有些孩子,由於從小情感沒有得到良好溝通和接納,會變得缺乏安全感。即使是在長大後,這種安全感的缺乏也是會伴隨著一生。
  • 孩子不自信,原因在父母!3歲前孩子的安全感給足了嗎
    經歷好的家庭環境,好的社會待遇,這樣的孩子自身信心感很強,經歷惡劣的家庭氛圍、備受社會毒打的孩子多半是自閉、不自信的。所以,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是跟父母有關,  父母可以不用教孩子怎麼樹立自信心,但一定  要從行為上給足孩子安全感,讓其從行為中獲取自信。
  • 陪伴,是你給孩子最好的假期教育
    連續劇你不看,我們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1到20歲你不看了,就永遠都看不了了。」成長不可逆,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陪伴孩子成長的那些美好時光,錯過了就是永遠。陪伴,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曾經看過一個關於陪伴的短片,很是難過。
  • 跨年特別篇 溫暖快樂的童年成長 將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研究人員採用常用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標準對他們進行評估,在綜合考慮多個可能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因素後發現,童年時心理壓力程度的高低與成年後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之間存在著關聯。研究還顯示,童年時心理壓力大、負面情緒多,比如易沮喪、易怒、急躁等,中年時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17%,女性則增加31%。
  • 徐仁修:童年奠定你一生的夢
    而他開始這一切工作的原因,緣於童年看過的一部紀錄片。因此他堅信,改變人們對大自然的態度,要從童年開始。從1980年代開始,他便開始生態寫作,希望幫助人們重新審視自然。1995年,他又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開始將孩童帶入大自然,通過教育,讓孩子認識到大自然之美。在這個過程中,徐仁修結合自己的實踐,創作了若干本不同的生態書籍,幫助城市化過程中的人們,重新構建與自然的關聯。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當父母親陪著小孩的時候,孩子會因為有爸媽的存在而變得有信心,他會繼續往前探索,當他感到不安時,他會回頭看看,看到父母還在,他會有信心繼續往前,即使跌倒受傷了,他知道有人會關心他,會看看他受傷的重不重,」精神科醫生王浩威說,這就是孩子想起父母時,腦海中會浮現的畫面。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而唯有透過陪伴與參與,你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在從事了二十多年心理諮詢的工作中,教育學者鄭石巖發現,許多來找他諮詢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並不是諮詢和治療,而是需要一個能夠真正盡責、鼓勵他們、對他們有所期許的父母。孩子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邊,便失去了主導孩子成長的力量,也失去了能夠給孩子源源不絕的溫暖。
  • 阿嬌自曝童年創傷:再有錢再成功,也填補不了缺失的安全感
    雖然童年安全感缺失後天也有彌補的可能,可它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父母的這幾種行為,就是在「剝奪」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安全感的缺失,讓孩子為他們間接買單。自我的人格構建——代表著父母威嚴的超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人會自我指責,自我攻擊,從而安全感的基礎崩塌。
  • 阿嬌「自曝」童年創傷:再有錢再成功,也填補不了缺失的安全感
    雖然童年安全感缺失後天也有彌補的可能,可它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父母的這幾種行為,就是在「剝奪」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安全感的缺失,讓孩子為他們間接買單。自我的人格構建——代表著父母威嚴的超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人會自我指責,自我攻擊,從而安全感的基礎崩塌。
  • 幼兒的性格養成來自父母的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應謹言慎行
    孩子的性格養成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這一輩的自我認識都和父母有關係。父母是孩子最開始的領路人,也是孩子最早的導師,父母對於孩子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在孩子幼兒階段的時候父母就應該謹言慎行,以免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
  • 如何提高孩子的安全感?除了高質量陪伴,還要利用好「地板時間」
    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得到充分保障的,這樣的話,孩子才能在成長當中不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顯得每件事流露出怯意,甚至因為不夠自信無法應對並且挑戰困難,讓孩子因此比同齡人更加"落後"。
  • 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等著被父母認可
    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渴望父母的認可的,無論年紀多大了,父母的肯定會讓孩子擁有行走天地的勇氣。當所有的人都在祝賀和誇獎自己時,母親一句「才50億市值而已,你看人家騰訊多少,阿里多少」,猶如一盆冰水,把王小川澆得透心涼。一個靠自己的努力混得風生水起的大人物,在母親眼裡竟然如此一無是處。這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一直影響著王小川的一生。哪怕自己的事業多麼的成功,他始終會有一種自卑心理:你要不優秀,你就完蛋了。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個角色
    父母親對孩子而言,就像是一個可以永遠依靠的堡壘,「當父母親陪著小孩的時候,孩子會因為有爸媽的存在而變得有信心,他會繼續往前探索,當他感到不安時,他會回頭看看,看到父母還在,他會有信心繼續往前,即使跌倒受傷了,他知道有人會關心他,會看看他受傷的重不重,」精神科醫生王浩威說,這就是孩子想起父母時,腦海中會浮現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