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修:肉食者鄙——素食主義宣言

2021-02-18 徐仁修荒野

「說人是一種肉食動物,不是一種責備嗎?今天,我們的同胞吃肉早已超過「活下去」的理由,而是達到饕餮、浪費的程度。尤其是那貪吃珍稀野生動物的人,他們是殘忍之徒,遲早要遭到報應的。」

星期天,

我坐在公園中靜闢的一角一張缺腿的鐵凳上

享用從快餐店買來的午餐,

啃著啃著,

忽然想起我已經好幾十年沒有聽過雞叫了。

我試圖用那些骨骼

拼成一隻能夠呼喚太陽的禽鳥,

我找不到聲帶,

因為它們已經無需啼叫。

工作就是不斷地進食,

而它們生產它們自己。

在人類製造的日光下,

既沒有夢,

也沒有了黎明

——商禽《雞》

荒野飲食,是人類與自然界最深刻的關係。人類通過飲食,將自然轉化為文化,將自然界的物質轉化成我們的身體與心智,也讓自身與萬物共享一切關聯。

  數百萬年來,人類都是基於自己與土地、陽光、水源的依存關係來構建食譜,與其他物種在古老的食物鏈中共同演化與繁衍。然而,20世紀後半葉以來,「惜物」「厚生」之念終被享樂主義替代。在工業化食品機制和不成熟的營養學的推波助瀾下,人類差不多是涸澤而漁地捕撈一切能到手的動物,進而創造了新的食物鏈。餐桌上的食物與它的源頭越離越遠,而萎縮在商業化和工業化食物鏈末端的「食客」們則喪失了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記憶,更無從判斷哪些食物該吃。

荒野檢討我們飲食觀的時候到了。荒野探險家徐仁修先生曾效仿美國自然主義思想家梭羅隱居臺灣恆春墾丁季風林中,對一個臺灣獼猴家族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觀察與記錄。他帶著沉重的攝影器材和野營裝備,與猴為友,深入追蹤。在懷有愛意、悲憫乃至謙卑之心深切體察了獼猴世界之後,他終於能透過自然的維度審視人性、人類文明的危機,並探尋健康人類的生活方式。在《猿吼季風林》裡,他基於生態的理由對「素食主義」做了別樣的闡釋……

請點擊播放,伴隨徐老師錄製的《頑猴對話錄》,繼續往下閱讀……

這裡就是我的營地——白榕之家。營地相當寬敞,即使同時招待五十位賓客,外加他們的靈魂,也不會覺得擁擠。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荒野這片熱帶季風林不同於臺灣其他森林,樹種特別豐富。我在幾處突出森林的巖丘上等待獼猴出現時,往往隨意看去就可以從眼前一小片樹林中認出三四十種喬木樹種來。這是其他森林所沒有的。


為了讓獼猴適應我的出現,我常像傻瓜一樣,坐在珊瑚礁巖石上,給猴子們「欣賞」。


放眼望去,這片熱帶季風林有許多種類不同的野果隨季節變化而陸續成熟,就像《西遊記》裡的花果山,為大聖一家提供了豐盛的食物。

荒野這些眾多樹種所結的果實,有一半以上是臺灣獼猴的食物,這是它們所以能在這小片森林中生長、繁衍的原因。在這兩年的觀察裡,我記下了臺灣獼猴的食譜。

臺灣獼猴是永不遲起的「早覺會員」,天才微亮,我已聽到它們採食早餐發出的聲音,等天色大亮,已到了它們餐後甜點的時間了。

荒野這片季風林以榕樹類最多,我能分辨的就有白榕、雀榕、大葉雀榕、稜果榕、豬母榕、澀葉榕、菲律賓榕等。整年裡這些不同的榕樹陸續都有果實成熟,是獼猴最重要的主食。

荒野我曾嘗過這些榕樹的果子,有些頗有風味,有些則淡而無味。其中雀榕的果子味道最佳,微酸微甜頗為爽口。童年時,它就是經常用來解饞的野果之一。


雀榕的嫩芽苞微有酸甜,是獼猴喜愛的食物之一,中南半島的土著也採來當佳餚。

荒野除了榕樹之外,我記錄到的臺灣獼猴野果主食有三月的榕實、四月的過山香、五月的山枇杷、六月的大葉山欖、七月的紅柴、八月的毛柿、九月的茄苳、十月的咬人狗。其中過山香、山枇杷及咬人狗的果實味道最好。在它們成熟的季節裡,我也分享了大自然的饗宴。它們雖然沒有市場上出售的果實那般甜膩,但卻更自然,更充滿野性與活力,鼓舞了我體內沉蟄已久的靈性和氣力。


紅柴是熱帶珊瑚礁海岸植物,耐風、耐旱,木質堅硬。其種子在盛夏紅熟,是鳥雀的食物。


毛柿是一種珍貴的樹木,其心材變黑者即是所謂的黑硬木,是製造高級工藝品的材料。毛柿的果實紅熟時甜軟可口。


過山香屬於芸香科,葉片獨具芳香。它的果實美麗可食。


恆春山枇杷是臺灣特有種,主要分布在恆春半島。它早春開花,五月成熟,其樹形十分優美。


咬人狗植物的果實透明可食。

荒野有些植物的葉片,像山葛、雀榕、茄苳的嫩葉,也是臺灣獼猴常吃的食物。這些葉片我都嘗過,只有山葛讓我難以下咽。

荒野有時臺灣獼猴也會少量地進食一些特別的食物,例如苦楝樹的樹皮,以及我認為難以入口的無患子果核。也許這些植物是臺灣獼猴的草藥吧!


苦楝樹上休憩的獼猴家族


無患子的果仁也是獼猴、松鼠的菜色之一,但果皮、果肉含有皂素,不能吃。


黃澄澄的鵝掌蘗果實,會吸引沒有經驗的小猴子前來,但總是咬了幾粒就把它丟棄了。看來一定非常難吃!

荒野在這兩年裡,我不曾見到它們吃葷的食物,這種素食行為給了我極大的啟示。

荒野一般人總以為素食使人營養不良,不足以維持身體健康,但我發現這群森林中的素食朋友,一隻隻身矯體健而又精力無限。這顯示,靈長目是適合素食的,而素食也有利於靈長目的生存與繁衍。因此,獼猴成為人以外,在地球上分布最廣的哺乳動物。


這群森林中的素食朋友,一隻隻身矯體健而又精力無限。


把尾巴高高地翹成S型是猴王的特權。


剛生下的小猴子長相怪異而有趣,簡直就是從銀幕上走出來的「E.T.」。


從高處飛縱落下,是小獼猴最愛玩的運動與遊戲。這使它們長大之後,都有飛簷走壁、林間縱越穿樹的功夫。


小猴子們是永不疲倦的小探險家。它們在夕照下的巖壁上比賽攀巖,而且比賽中還可以把對方扯下去……


少年猴子最具好奇心,率先玩新花樣的總是它們。

荒野素食在能源利用上比肉食經濟得多。一塊地生產糧食,並直接用糧食來養活人,比用這些糧食去養牲畜,再用牲畜來養人,效率要高好幾倍。所以我們吃一斤肉,等於吃差不多十斤的糧食。如果直接吃素食,就可省下八九斤的糧食。以一個人一年吃五十斤肉來計算,就可省下四五百斤的糧食。臺灣地區若有十分之一的人素食,就可省下幾乎天文數字的糧食。這數量足可使一百萬人免於餓死,還可以減少許多森林被砍伐闢成牧場,生態惡化的程度也可因此減低。

荒野「說人是一種肉食動物,不是一種責備嗎?是的,把別的動物當做犧牲品之後,人多半能活了,事實上也的確活下去了。可是,這是一個悲慘的方式!任何捉過兔子、殺過羔羊的人都知道。」這是亨利·大衛·梭羅在著名的《瓦爾登湖》中的名言。今天,我們的同胞吃肉早已超過「活下去」的理由,而是達到饕餮、浪費的程度。尤其是那貪吃珍稀野生動物的人,他們是殘忍之徒,遲早要遭到報應的。

荒野我曾幾次隨著山胞獵人上山,發現他們設陷阱而捕獲的獵物,往往死在陷阱裡好幾天了,許多甚至已經開始腐爛、發出屍臭了。獵人為賺錢,往往切去發臭的部分,留下不發臭卻早已僵硬的屍體,切割成一塊一塊運下山,而下山路程往往又耗去一天時間。因此這些所謂的「野味」,山產店的廚師不得不用強烈的香辛佐料來掩蓋它的腥臭,欺騙那些心理不健康的老饕。


白面鼯鼠是一種美麗的大型飛鼠。頭臉部圓形,眼睛大型明亮、鼻吻端短鈍;頭與體背面暗赤褐色,臉部及腹部為純白色,尾巴很長呈黑褐色,部分個體尾部末端呈白色。由前肢擴展至後肢髁關節之間有大型飛膜。


在寒天裡,白面鼯鼠露出期待春天的眼神。


即使住在高地的森林裡,白面鼯鼠也難逃獵人的毒手。

荒野是的,你以為吃了滋補的山產嗎?卻不知吃下的竟是絕對有害健康與善良的毒肉!

荒野野蠻人在接觸文明之後戒掉了吃人的惡習,那麼文明人在文明更進步之後,是不是該改掉吃肉的陋習呢?

荒野我不敢奢望人類都吃素,因為有些不適合農耕的地區,只能通過畜牧才能達到能源的轉換和利用。在臺灣,成年人少吃肉或不吃肉,對身心健康都會大有幫助。

荒野為了使大自然能源循環更為經濟,以及使自己晉升到更文明的層次,我在進入森林半年後,逐漸戒掉了吃肉的習慣。幾年來健康非但沒有受損,反而更少生病,意志力也變得更堅強,頭腦更清醒了。


徐仁修《猿吼季風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充分體現了一位對生命懷有愛意、悲憫乃至謙卑之心的自然觀察者對於獼猴世界的體察,並顯示出了自然主義的思想力度。

欲繼續閱讀本書,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行購買。


徐仁修荒野

一切生命的源頭

是人類古老的鄉愁

讓我們重歸荒野

尋回失落的記憶與喜悅


.

本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

如要轉載,請標明轉自:

「微信公眾號:徐仁修荒野」

..

新浪微博:徐仁修荒野

微信公眾號:徐仁修荒野

相關焦點

  • 從政切忌「肉食者鄙」
    克服「肉食者鄙」,要真正把功夫下在「實」字上,少一些浮躁情緒,自覺以求實為榮、以務實為本、以落實為責,使各項工作真正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
  • 「自然生態教父「徐仁修:我在荒野的日子
    馬來西亞的咖啡達人鄭揚耀,原本只是在2000年擔任徐仁修的導遊,沒想到卻被徐仁修感動說服,最後成了砂勞越荒野保護協會第一屆會長;如同牙醫師李偉文當初也是聽了徐仁修演講,結果於1995年共同成立了臺灣荒野保護協會一樣。身為知名生態攝影家、臺灣環保運動先驅者,徐仁修的地位不在搶救多少森林、保護多少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反而是他在影響別人去做關鍵事的能力。
  • 徐仁修先生著作推薦及籤名本預訂
    作品在深受讀者好評的同時也頻頻獲獎,獲得了諸如「臺灣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吳三連報導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北美臺灣人教授協會臺灣生態保育獎」等讚譽。 在此,向大家特別推薦徐仁修先生目前國內出版的一些自然書目,並在10.18-10.19的四場演講中進行籤名本售書,數量有限,先訂先得,訂完即止。請至本文末處點擊「閱讀原文」進行在線預訂。
  • 徐仁修:童年奠定你一生的夢
    這也是徐仁修最忙碌的季節,他幾乎每晚都會去野外錄蛙鳴,因為這段時間的蛙鳴是全年最好聽的。徐仁修在夏天的另一個「重頭戲」是尋訪臺灣野生蘭花。到了秋冬,他則忙於拍攝北方飛來的候鳥。等到春天,萬物復甦,鳥類開始築巢、求偶、繁殖,徐仁修又要開始準備錄鳥鳴。同時他會追蹤諸如帝雉、藍腹鷳、深山竹雞之類的臺灣特有品種。此時森林也開始長新葉,他要開始拍森林。
  • 「荒野有歌」之徐仁修先生巡迴演講
    通過聆聽講座,與徐仁修先生近距離對話,給您帶來大自然的感動與啟發。我們期待您的參與!徐仁修先生簡介: 徐仁修,生於臺灣新竹,在芎林鄉下度過與大自然親密相處的童年生活,成年之後,向臺灣的高山與深谷探進
  • 徐仁修|生態攝影秘法
    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歡迎轉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荒野故事,請點擊訂購《徐仁修·荒野三部曲》支持我們!
  • 有獎轉發 徐仁修:「隱士」的智慧
    荒野我們不妨跟隨徐仁修先生來欣賞大自然中眾多「隱士」豐富多彩的隱身智慧。徐仁修   撰文|攝影荒野當我們走到戶外,看見青山連綿、河水蜿蜒,大自然一片美麗又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可是無數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共同合作完成的。
  • 穹頂之下臺灣版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徐仁修、侯孝賢和柴靜!
    著名荒野探險家、作家、生態攝影家和自然音樂製作人徐仁修先生就是其中的先驅和中流砥柱。徐先生1946年生於新竹,在美麗的芎林鄉村度過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童年生活,15歲開始野外遊歷。大學畢業後,從事過八年農業專家的工作。
  • 徐仁修:最後的泰雅族獵人
    《看見臺灣》——「臺灣版《穹頂之下》」,侯孝賢監製荒野有感於人類的貪婪和愚昧所帶來的深重的自然生態危機,徐仁修先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就率先為保護大自然而奔走。四十年來,他用紙筆和相機不斷地記錄「美麗島」的豐饒與哀愁。且聽他為我們講述「最後的泰雅族獵人」——荒野深秋的滿月,把這片海拔一千八百米的克拉堡高地照得有如白晝。
  • 徐仁修:初夏,邂逅自然精靈
    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徐仁修荒野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如欲轉載請聯繫後臺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荒野故事,請點擊訂購《徐仁修·荒野三部曲》支持我們!
  • 徐仁修|九芎林鄉愁
    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歡迎轉載!
  • 書薦《徐仁修荒野遊蹤-動物記事》
    在《動物記事》這本趣味盎然的小書裡,荒野探險家徐仁修以自然觀察者的好奇、疑惑和實地觀察的精神記錄了臺灣自然界動物生態,藉助優美的照片與簡潔的文字描述了臺灣大自然中許多不為人知的美麗身影
  • 徐仁修|長頸搖籃蟲(三)
    臺灣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2014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2015年度「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在這本趣味盎然的小書裡,荒野探險家徐仁修以自然觀察者的好奇、疑惑和實地觀察的精神記錄了臺灣自然界動物生態
  • 徐仁修老師鏡頭下的丹霞山
    此文,展示的,是徐仁修老師十月中旬前往丹霞山時拍的照片,以及摘錄他的相關語錄。它們是徐老師寫給大自然的情書。本文圖文來自徐仁修。已是十月中旬,但南國丹霞山依然暑氣逼人,只有白桕與丹霞山梧桐的葉片悄悄透露季節的行程。漸衰的荷葉暗示著夏暑氣數已盡,龍鬚藤以渾身小花送別夏之粘濃。
  • 轉載:徐仁修|不可思議之島(三)長尾狸貓
    今年7月,鳥獸與一行大小朋友第一次前往馬達加斯加這個神奇之島,有幸邀請到徐仁修老師同行
  • 徐仁修|爬來遊去
    本圖文版權歸「徐仁修荒野」所有歡迎轉載!
  • 新素食主義≠一素到底
    近幾年,新素食主義風靡世界,其跳出簡單的「吃或不吃」的慣性思維,把素食看成一種生活態度,以達到清心養生。「素食」文化發展至今,人們對「素食」的理解和追求更多基於健康層面。新素食主義不等於簡單戒葷劉璐介紹說,宗教信仰、環保主義、從小養成的食素習慣以及貧困,是傳統素食主義的四大成因。
  • 大鵬自然好書導讀之九:《徐仁修荒野遊蹤·寫給大自然的情書》
    作者:徐仁修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4-5定價:39.00元叢書:徐仁修荒野遊蹤·寫給大自然的情書 動物記事——約瑟夫伍德克魯奇編輯推薦1、「徐仁修荒野遊蹤寫給大自然的情書」是徐仁修為關愛自然的人士所寫的荒野故事書,是風靡華人世界的「自然文學」經典。在寫作形式上,集自然探險、博物學、文學、生態攝影於一身,是詩與思的完美結合,科普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 素食主義害死人 吃素真的有那麼恐怖嗎
    近日,網上的一篇國際報導引發大家的注意,就是比利時有一對素食主義的夫妻,但是他們在餵養嬰兒的時候也是堅持素食主義的思想,他們在寶寶三個月的時候就用植物奶代替了母乳對寶寶進行了餵養,並且在沒有對醫生進行諮詢的前提下擅自將孩子的谷朊粉和乳糖換成了燕麥、玉米汁等食物,所以最終在4個月後寶寶出現了嘔吐的現象
  • 長期「素食主義」真的健康嗎?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植物性飲食和純素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各地的受歡迎程度顯著上升,消費者們日益意識到肉類供應鏈的不安全以及肉類本身所帶給人體的威脅,於是紛紛走進一個新的潮流領域——素食主義。但,長期秉持「素食主義」不見得就真的和「健康生活」掛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