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朱利安
艾薩克·朱利安(Isaac Julien)1960出生於倫敦,並生活和工作於倫敦,於1984年在聖馬丁藝術學校學習繪畫和藝術電影製作,並在1999年成立了Sankofa影片公司,還是Normal影片公司的創始人之一。
艾薩克·朱利安是動態影像領域近25年以來最重要的藝術家。他的作品運用了很多不同的藝術門類,諸如電影、舞蹈、攝影、音樂、戲劇、繪畫和雕塑等等的特徵元素,並將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在他自己的錄像裝置作品中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富有詩意的表達語言。 對於平衡個人政治主張,黑人權益和同性戀群體權益與當代藝術語境下的審美意境等問題,朱利安在自己的影像作品中,脈絡清晰地從多方面實踐著這些層面的討論。
朱利安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收藏,其中包括:泰特現代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古根海姆博物館,赫希洪博物館以及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
▼
鑽·石(冰洞)
Stones Against Diamonds (Ice Cave), 2015
58'28''
Installation view at the KircheElisabethen, Basel, Switzerland
一位美麗的婦人在冰川覆蓋的景觀中小心翼翼、優雅地滑行。圍繞在她周圍的冰川正在消融——即壯麗又令人悲傷。片中呈現的奇異構造,不論自然的或人工的,仿佛都在提醒著人們有一道不可思議的隱藏的裂縫正在穿過每一處景觀。電影在多塊屏幕上呈現,它以輓歌般的孤獨節奏緩緩展開。
與電影界如今仍然嚴格遵循的線性敘事不同,藝術相對不加約束的邊界使艾薩克·朱利安得以通過多屏裝置來探索其內在的抒情意蘊,而這恰也成為其創作的標誌性特點。《鑽·石》通過15塊屏幕展開敘事,是朱利安包含層次最多的影片。其靈感來源可追溯到2013年,朱利安從巴西聖保羅的SESC龐蓓亞,這座位於聖保羅的藝術與休閒中心中所感受到的震撼,該建築出自義大利出生而現在生活於巴西的現代主義建築師麗娜·柏·巴蒂之手。他尤其喜歡其中所滲透的「人與自然相遇」的美學——建築中野獸派風格的線條在古靈精怪的窗戶的映襯下變得柔和起來,而這些窗戶看上去就像是巖洞的開口——結果證明它吸引了各式各樣的人的光顧。
———————— ▼ ————————
在《遊戲時間》(Playtime),《資本論》(Kapital) 和《萬重浪》(Ten Thousand Waves)這三部相關聯的影像作品中,朱利安討論了在當代資本的本質與其危機,全球化對個體的影響,藝術的商業價值,真實的悲劇事件,中國神話寓意和審美意境等。
▼
《遊戲時間》
《遊戲時間》時長約70分鐘,大致由五段故事組成,且集結了影像藝術中難得一見的豪華演員陣容:詹姆斯·弗蘭科(James Franco), 張曼玉,甚至還有紐約的拍賣行大亨西蒙·德·普裡(Simon de Pury)。影片內容事關「資本」二字——從金融中心倫敦的兩位風投經理人的對談,到畫廊和拍賣行裡無處不在的商業氣息; 從獨自漂流杜拜的菲律賓女僕,到金融危機之始冰島荒原中建築工人的獨白——電影的五個段落圍繞這幾個角色的獨白和對話展開,展示了藝術家對於人們不斷尋求「更好的生活」這一現象的探索。穿插於言語之間的還有朱利安招牌風格的影像:菲傭獨自站在杜拜的沙漠中,冰島工人把身體鑲入一個圓形的琉璃窗戶。這些喚起觀者對攝影作品以及經典電影鏡頭聯想的圖像,在這樣一個語境中卻成為朱利安用來捕捉與描述資本存在的工具。
艾薩克·朱利安在《遊戲時間》作品中講述了關於現代資本神話中的欲望與落敗,生存與情感,時代與個人之間的關聯。這些都指向了看不見的資本的流動和其自身的危機。
————————▼————————
▼
《資本論》
艾薩克·朱利安與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於2012年,在倫敦海沃德畫廊(Hayward Gallery)的講座活動中,討論了資本在當今社會中的形態與本質。其中,當代文化理論界泰鬥級學者,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McPhail Hall,1964 -2014)和英國視覺文化學者伊雷特·羅戈夫(Irit Rogoff)也在討論的現場。
「資本總是需要流通:如果停止,它變消亡了。因為有競爭,資本需要加速流動——比任何其它的都要更快, 始終需要不停加速。"
————————▼————————
▼
《萬重浪》
《萬重浪》艾薩克·朱利安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歷時三年多完成。這個作品使用了9塊白色幕布,組成了一個動態裝置,使得觀者可以通過該裝置的移動來觀看故事的行進。中國多位頂尖藝術家參與到這個作品中,包括影星張曼玉、影像藝術家楊福東、電影製作人趙濤、書法家鞏法根及電影攝影師趙小時。《萬重浪》的靈感來自2004年的莫克姆灣拾貝慘案,運用了現實、科幻及紀實等多種電影表現手法,融入了中國歷史、傳奇及民間傳說,情節穿插於跨度500年的時空中,探討了人類為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而甘心冒險的欲望。
————————▼————————
▼
《西聯:小船》
作品《西聯:小船》(WESTERN UNION: small boats,2007)講述了離開利比亞逃離戰爭和饑荒的偷渡客們的旅程,見證了現代性的失敗的希望與夢想。
————————▼————————
▼
《德裡克》
2008年,朱利安與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合作製作了一部德裡克·賈曼(Derek Jarman)的傳記片,片名就叫做《德裡克》,在同一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映。
————————▼————————
▼
《巴爾的摩》
2003年德國科隆藝術電影雙年展上,朱利安憑藉影片《巴爾的摩》(Baltimore)奪得評審團大獎。
————————▼————————
▼
《通往瑪莎特蘭的漫漫長路》
在2001年,朱利安憑藉他的電影《通往瑪莎特蘭的漫漫長路》(The Long Road to Mazatlán,1999)獲得了特納獎提名。在同一年,他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頒發的尤金·麥克德莫特獎(Eugene McDermott Award)。
————————▼————————
▼
《法儂:黑皮膚,白面具》
1997年,朱利安的《法儂:黑皮膚,白面具》(Frantz Fanon: Black Skin, White Mask ,1996)在第15屆國際藝術電影節上獲得加拿大普惠大獎。
————————▼————————
▼
《Looking for Langston》
(1989)
朱利安的電影處女作《尋找蘭斯頓》(Looking for Langston,1989)贏得了柏林電影節泰迪熊獎(Teddy Award)。
「藝來藝往」,回望大師經典,關注當代藝術
以拓展藝術受眾群為己任。
======================
聯繫微信:ylywart
投稿郵箱:yilyi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