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的真相迷霧:在渾濁不堪的時代下,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2020-07-02 阿嵐的娛樂日常

《羅生門》是由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執導,三船敏郎、京町子主演的類型電影,改編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同名小說《羅生門》,於1950年上映,一經上映便引起轟動,在1950、1951、1952、1953等年分別獲得國際大獎,黑澤明也因此名聲大震,成為響徹世界的一流導演,就連後來拍出《大白鯊》、《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的知名大導史匹柏也將黑澤明視為偶像。

《羅生門》的真相迷霧:在渾濁不堪的時代下,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更別提2018年張藝謀拍攝的電影《影》的核心創意就是以黑澤明執導的電影《影子武士》為藍本創作的,可見黑澤明的影響力有多大,而也正因為這樣,才使得《羅生門》這部電影在黑澤明的導演生涯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羅生門》的真相迷霧:在渾濁不堪的時代下,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電影《羅生門》的核心主題是人性,外在表現是一個謀殺案,影片從一個看似簡單的謀殺案入手來剖析案件中以及案件外那複雜多樣的人性,將人性的湮滅與復甦都集中在一個與案件息息相關的小人物身上,既彰顯了人性的複雜,同時也揭示了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今天我以&34;為角度,解讀《羅生門》背後:在渾濁不堪的時代下,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1、 人性的湮滅源於生存壓力本能的抉擇

在我的理解裡,人性是複雜的,它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善與惡,也不能簡單地用善惡來衡量,我們只能通過人物的選擇與行為來分析人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人性。在芥川龍之介的原著小說中,家奴便曾陷入過這樣艱難選擇的境地,是選擇體面的生還是苟且的活,是選擇高尚的人性還是&34;的生命,在這樣的選擇中,家奴最終選擇了後者,這種選擇不是基於行為上的對錯,而更多的是因為生存的壓力,如果連活都活不下來,還有什麼資格談人性,談善惡。

《羅生門》的真相迷霧:在渾濁不堪的時代下,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所以對比電影中樵夫的選擇也就不難理解了,他盜取死者身上名貴的短刀,並且刻意隱瞞事實的真相,並不是因為什麼善惡的原因,真正影響他的是生存的壓力,在那樣渾濁不堪的時代裡,他的選擇是一種利己的本能,同時也是一種人性的湮滅,但正是因為這種湮滅,才為後面人性的復甦做了鋪墊。

二、人性的復甦源於對所處環境及人心異化的恐懼

在電影《羅生門》中,雖然導演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講述這場離奇的謀殺案,但其實電影中真正的主角,卻是電影開場中便已經出現的三個人物,樵夫、行腳僧、家奴。其中家奴代表的是人心異化的惡者,行腳僧代表的是毫無作為的旁觀者,而樵夫身上所體現的正是人性不斷變化的普通人。

《羅生門》的真相迷霧:在渾濁不堪的時代下,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在樵夫遇到有人遇刺身亡事件的時候,他本能的盜取了死者身上名貴的短刀,這是一種利己主義的選擇,是迫於生存壓力下的一種決定,不存在什麼所謂的善惡之分(在當時的環境影響下),甚至在想法上樵夫也沒有給自己心理施加什麼壓力,他認為自己這樣的選擇不會影響到別人,甚至與別人毫無干係。但隨著案件的講述,隨著真相的迷霧被一層層遮蓋,看到案件中的三個人為了自己開始毫無底線說謊的時候,樵夫的心態崩了,他才發現自己錯了,我們的看似毫無影響的利己選擇,其實對於其他人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甚至無形中影響了所有知道這件事情的人。

《羅生門》的真相迷霧:在渾濁不堪的時代下,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與他同處一個屋簷下的家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家奴沒有聽到這起案件之前,或許他還沒有下定決心去做一個惡人,但當他得知了這個事件之後,才終於下定決心,人心異化的他沒有任何道德負擔便搶走了嬰兒身上的衣服,隨後揚長而去,這種人心的異化與人性的喪失讓與他身處在一地的樵夫感到了深深的恐懼,這種恐懼甚至超過了他對於生存壓力的選擇,人性便在此時開始復甦。

三、人性的光輝源於奉獻精神的出現以及改變自己的責任感

在樵夫看到家奴的變化後,他開始認真思考自己以及案件中這些人利己主義的行為,利己有錯麼?不,利己本身沒有錯,但是如果因為利己而傷害到他人的話,這樣的行為是絕對不可取的,為此樵夫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他決定收養那個被遺棄的孩子,這個決定對於他來說無疑是非常難的,但他仍舊選擇那樣做,這樣的選擇有幾分懺悔的含義在裡面,但更多的還是人性的光輝與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驅動的,如果只單單因為懺悔而這樣做,樵夫完全可以選擇一種更簡單的方式來懺悔,但他所選擇的卻是一條無比艱辛與困難的路,這樣的選擇放在一個富足的人身上並不為奇,但如果放在貧窮的樵夫身上的話,這樣的行為就可以用偉大來形容了。

《羅生門》的真相迷霧:在渾濁不堪的時代下,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導演安排他這樣做的原因就是想留下一個光明樂觀的結局,同時也是在告訴各位觀看電影的人,要想真正的實現人性的光輝,除了需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之外,承擔起應該做的責任以及從自己做起的步驟也是必不可缺,改變環境或許很難,但我們可以從改變自身做起。

在影片的最後,樵夫抱起了被遺棄的孩子,一步一步地向家的方向走去,此時,傾盆的大雨已經停止,天空已然放晴,二人在行腳僧的注視下一步一步的離去。電影《羅生門》完。

《羅生門》的真相迷霧:在渾濁不堪的時代下,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羅生門》是一部探討人性的深刻電影,從人性的湮滅到復甦再到光輝,雖然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但好在導演黑澤明給了他一個光明開放的結局,沒有像原著作者芥川龍之介一樣一黑到底,而看完電影,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世間雖然有黑暗,但黑暗過後終究會迎來光明。

相關焦點

  •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羅生門」是日本京都真實存在的一座城門,因為平安朝代戰亂連綿,接連發生饑荒、地震等自然災害,民眾四處躲避導致京都蕭條,羅生門也因此變得破敗不堪,因為罕有人至漸漸變得陰森恐怖。很快,兇手被捉拿歸案,妻子真砂也被找到,但是在審訊階段,三個當事人口中的證詞卻各不相同,這一樁原本簡單的案件也因此變得撲朔迷離。1、強盜的證詞:被捉拿到案的強盜,對自己所犯下的強姦與謀殺之罪供認不諱。他供述:自己在林中休息,偶遇武士夫婦,被真砂的容貌所吸引,起了歹意,於是把他們誘騙到了,把武士綁了起來,並侮辱了真砂。
  • 真相與人性——那些「羅生門」式的電影
    真相與人性——那些「羅生門」式的電影芥川龍之介的一部短篇卻創造了類型電影中的一種,即羅生門式的電影,從表面上看來,此類電影似乎應該被納入懸疑犯罪類,可與典型的懸疑電影有所不同的是,他揭示了人性之中那些不可窺視的部分。
  • 電影《羅生門》告訴我們人性有多可怕?謊言下到底有沒有真相?
    她說你看過電影《羅生門》之後,會發現「經歷」已經很好聽了。之前看過小說《羅生門》,揭示是對人性和良知的醜惡。而電影《羅生門》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草叢中》和《羅生門》。電影的背景取自小說《羅生門》,情節方面則主要取自小說《莽叢中》。
  • 在這個真相稀缺的時代裡 重讀《羅生門》的故事
    這些個人的經驗陳述,將絕對事實放置於真相與假相中徘徊。如果套用今天的話,這就是「烏鴉的羅生門」了。在現實中,關於名人的情感糾紛的各種自曝或曝料,關於某些案件的各種證詞,關於歷史上發生的某些事件……陷入「羅生門」這個大陷阱的情形不知凡幾。在這個真相稀缺的時代,重讀《羅生門》的故事,別有意味。
  • 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在日本就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羅生門。什麼是羅生門呢?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取材於《今昔物語》而在191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羅城門)是都城正中的個建築是時值戰爭時期到處都堆滿死屍的地方,一個被主人趕出門的家奴正在等候著雨停,偶然看見以拔死人頭髮為生的一個老嫗,覺得已經走投無路的家奴在激烈內心活動下最後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 《羅生門》:一件事、兩位證人、三位當事人、四種說法揭穿人性
    由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拍攝於1950年,半個多世紀以來口碑居高不下,被譽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10部影片之一」。電影通過雙重敘事結構講述了發生在竹林中的一樁謀殺案。《竹林中》講了一位武士帶著妻子經過竹林時遇到強盜,強盜制服了武士後羞辱了他的妻子,最後武士被殺;《羅生門》講了一位落魄的僕人在羅生門躲雨時,遇到一位可憐的老婦人,僕人起了惡念,搶了婦人的衣服逃走。黑澤明改編成了電影中在羅生門講竹林中發生的故事。乞丐搶走了嬰兒的衣服。電影獲得了極大成功,在世界範圍裡引起反響。影片揭露了人性的多面性,對真相的百般掩飾。
  • 羅生門:真實的意義
    《羅生門》是日本最好的電影之一,同時也是世界最好的電影之一。像我們所熟知的《尼羅河慘案》這一類的偵探電影,都有一個繁瑣且縝密的推理過程,然後一步步抵達最後的真相。《羅生門》全然不是這樣子的。它只是將各種撲朔迷離的解釋客觀地展現出來,甚至影片中根本就沒有表現「審判者」這一形象,對每種解釋也沒有給以肯定或否決。可以說《羅生門》是對一個故事多個版本的表現,但它又不同於《羅拉快跑》。
  • 羅生門
    年輕時因為好奇,看了一眼這部頻頻獲獎的片子(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羅生門》,從此對黑白片那種,陰鬱的風格、晦澀又撲朔迷離的人性、極具張力的表演形式,有了很深的畏懼。 行腳僧、樵夫和乞丐,在京都的城門底下避雨。
  • 日本小說《羅生門》,魯迅稱讚並翻譯,對人性的探索值得深思
    《羅生門》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之手,芥川是上世紀初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大家,尤其是短篇小說最為出色。只是芥川的命運卻令人唏噓,仿佛是日本作家的宿命,他們的一生無比悲涼,很多人都選擇了自殺。比如三島由紀夫,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太宰治,他們或切腹,或飲彈,或跳江。
  • 《羅生門》:即使是謊言的世界,依然要相信人性光輝的永恆
    經常看到媒體報導「某某的羅生門事件」,意思是說某個人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而編造出各種謊言。「羅生門」一詞源自日本導演黑澤明執導的影片《羅生門》,影片裡的人物為了自身的利益編造了各種謊言和欺騙,使整個故事情節撲朔迷離,最終在京都的正南門——羅生門這個地方得以真相大白。
  • 【給孩子的電影】人心難解,真相難尋——羅生門
    影片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筱竹叢中》,卻使用了他的另一部小說《羅生門》作為標題,這兩部作品在日本,同樣是非常重要、非常著名的文學作品,影片在原著的基礎上有較大的改動。在觀影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進行比較閱讀,小說和電影的區別在哪裡?各自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內涵,他更傾向於哪一個結局?為什麼?
  • 《羅生門》|謊言與真相
    不知過了幾個時辰,強盜回來了,沒有抓到女人,他割開武士的繩子後離開了。武士起身,緩緩走向匕首,拿起,刺向了自己的胸口……接著他感覺有人靜靜地走來,輕輕地把匕首從他的胸口拔出。至此,三人講述了三個不同的故事,兇殺案也變得撲朔迷離。雨越下越大,樵夫大喊:「那不是真的!他是被劍殺死的。」
  • 黑澤明|拍完《羅生門》不久,我自己也遭遇了羅生門
    上映時引發熱議,讓觀眾對人性失去信心的《完美陌生人》以及《彗星來的那一夜》都承接了這種風格。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羅生門》問世前後的種種軼事,有助於我們深入體會人性虛飾遮掩的本質,也有助於理解黑澤明的電影之路。劉啟豪 文《羅生門》的故事故事主體其實非常簡單,武士帶著妻子路過荒山,遇到強盜多襄丸,多襄丸覬覦妻子的美貌,綁架了武士,強姦了妻子,最後樵夫意外在竹林中發現了武士的屍體。
  • 讀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羅生門》羅生門背後的抉擇是對人性的考驗
    這樣的結局表達的便是對苦難的哭訴,對苦難下生活於社會底層的草民的深切同情,是一曲悲歌,是悲憫情懷的呼籲。但芥川龍之介沒有選擇這樣的結局。還可以這樣結局,比如,家丁聽完了老婦人的告白,他壓抑住了自己內心的悲痛,不僅放開了老婦人,還投入到扯死屍頭髮的隊伍中去了。
  • 「比真相更可怕的是人性」——讀《竹林中》有感
    代表作《羅生門》《竹林中》《鼻子》《偷盜》《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橘子》《一塊地》及《秋》等。        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8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
  • 法影閒談10:真相只有一個? ——《羅生門》觀影感悟
    黑澤明被劇本深深吸引,但覺得橋本忍只講述了「三個故事」太短,便決定加入改編自《羅生門》的劇情,作為「故事之四」以適應電影的長度。即使黑澤明刻意考慮了增加影片時長,《羅生門》也僅有短短的88分鐘,但藝術價值與影片長短基本無關!
  • 羅生門是什麼意思?
    真相只得一個,但是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卻各有不同。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慘案,成了一團撥不開看不清的迷霧。   談論完畢,雨過天晴。砍柴人在羅生門旁發現一個哭泣的棄嬰。他決定收養下來,抱著嬰孩往夕陽深處走去。
  • 迷霧劇場,向大劇變現3.0時代「躍遷」
    第一集就下線的男主、別開生面的敘事結構、實力演員的精彩呈現和剝絲抽繭層層展開的真相,也讓這部作品不負壓軸美名。 從開播至今,《沉默的真相》豆瓣評分9.2,《隱秘的角落》開分即達到9分。截止目前,2020年共有6部豆瓣超9分的國劇,其中迷霧劇場就佔據了兩席,幾乎壟斷了今年大部分高分國劇,成功打出了愛奇藝迷霧劇場廠牌。
  • 深度剖析《羅生門》:為什麼熱點經常「反轉」,而我們總是得不到真相?
    你一輩子都很難看清的人性,終於在《羅生門》裡露出了全部面容!今天,熊貓君和各位真愛們一起重讀這部經典的《羅生門》。看看為什麼熱點事件經常出現所謂「反轉」,而真相為什麼總是很難被清楚利索地呈現。那是一個常年戰亂、洪水、地震災禍不斷的時代,羅生門則是一座連接城市與郊外的城門,由於年久失修,許多無名屍體也被遺棄於此,顯得荒涼而陰森。 這一天大雨滂沱,有三個人聚在羅生門下避雨,他們是樵夫,和尚和雜工。 百無聊賴之時,樵夫與和尚向雜工講述起剛才在衙門聽到的,一樁聞所未聞的怪事。
  • 羅生門:真相不一定是真相
    在她講述的過程中,屏幕上出現了很多彈幕,有人支持她,有人反駁她,各種各樣的內容參差不窮,十個人十個說法,百個人百個說法,千個人千個說法……真想到底是什麼?只有當事人心裡明白。隨著時間的流逝,凌瀟肅與姚晨也各自有各自的家庭,有了各自的生活,互不幹擾。大家也快忘記這件事。隨著唐一菲作為《妻子的浪漫旅行3》的妻子嘉賓,凌瀟肅與姚晨當年撲朔迷離的故事又被提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