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是由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執導,三船敏郎、京町子主演的類型電影,改編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同名小說《羅生門》,於1950年上映,一經上映便引起轟動,在1950、1951、1952、1953等年分別獲得國際大獎,黑澤明也因此名聲大震,成為響徹世界的一流導演,就連後來拍出《大白鯊》、《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的知名大導史匹柏也將黑澤明視為偶像。
更別提2018年張藝謀拍攝的電影《影》的核心創意就是以黑澤明執導的電影《影子武士》為藍本創作的,可見黑澤明的影響力有多大,而也正因為這樣,才使得《羅生門》這部電影在黑澤明的導演生涯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電影《羅生門》的核心主題是人性,外在表現是一個謀殺案,影片從一個看似簡單的謀殺案入手來剖析案件中以及案件外那複雜多樣的人性,將人性的湮滅與復甦都集中在一個與案件息息相關的小人物身上,既彰顯了人性的複雜,同時也揭示了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今天我以&34;為角度,解讀《羅生門》背後:在渾濁不堪的時代下,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1、 人性的湮滅源於生存壓力本能的抉擇
在我的理解裡,人性是複雜的,它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善與惡,也不能簡單地用善惡來衡量,我們只能通過人物的選擇與行為來分析人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人性。在芥川龍之介的原著小說中,家奴便曾陷入過這樣艱難選擇的境地,是選擇體面的生還是苟且的活,是選擇高尚的人性還是&34;的生命,在這樣的選擇中,家奴最終選擇了後者,這種選擇不是基於行為上的對錯,而更多的是因為生存的壓力,如果連活都活不下來,還有什麼資格談人性,談善惡。
所以對比電影中樵夫的選擇也就不難理解了,他盜取死者身上名貴的短刀,並且刻意隱瞞事實的真相,並不是因為什麼善惡的原因,真正影響他的是生存的壓力,在那樣渾濁不堪的時代裡,他的選擇是一種利己的本能,同時也是一種人性的湮滅,但正是因為這種湮滅,才為後面人性的復甦做了鋪墊。
二、人性的復甦源於對所處環境及人心異化的恐懼
在電影《羅生門》中,雖然導演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講述這場離奇的謀殺案,但其實電影中真正的主角,卻是電影開場中便已經出現的三個人物,樵夫、行腳僧、家奴。其中家奴代表的是人心異化的惡者,行腳僧代表的是毫無作為的旁觀者,而樵夫身上所體現的正是人性不斷變化的普通人。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在樵夫遇到有人遇刺身亡事件的時候,他本能的盜取了死者身上名貴的短刀,這是一種利己主義的選擇,是迫於生存壓力下的一種決定,不存在什麼所謂的善惡之分(在當時的環境影響下),甚至在想法上樵夫也沒有給自己心理施加什麼壓力,他認為自己這樣的選擇不會影響到別人,甚至與別人毫無干係。但隨著案件的講述,隨著真相的迷霧被一層層遮蓋,看到案件中的三個人為了自己開始毫無底線說謊的時候,樵夫的心態崩了,他才發現自己錯了,我們的看似毫無影響的利己選擇,其實對於其他人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甚至無形中影響了所有知道這件事情的人。
與他同處一個屋簷下的家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家奴沒有聽到這起案件之前,或許他還沒有下定決心去做一個惡人,但當他得知了這個事件之後,才終於下定決心,人心異化的他沒有任何道德負擔便搶走了嬰兒身上的衣服,隨後揚長而去,這種人心的異化與人性的喪失讓與他身處在一地的樵夫感到了深深的恐懼,這種恐懼甚至超過了他對於生存壓力的選擇,人性便在此時開始復甦。
三、人性的光輝源於奉獻精神的出現以及改變自己的責任感
在樵夫看到家奴的變化後,他開始認真思考自己以及案件中這些人利己主義的行為,利己有錯麼?不,利己本身沒有錯,但是如果因為利己而傷害到他人的話,這樣的行為是絕對不可取的,為此樵夫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他決定收養那個被遺棄的孩子,這個決定對於他來說無疑是非常難的,但他仍舊選擇那樣做,這樣的選擇有幾分懺悔的含義在裡面,但更多的還是人性的光輝與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驅動的,如果只單單因為懺悔而這樣做,樵夫完全可以選擇一種更簡單的方式來懺悔,但他所選擇的卻是一條無比艱辛與困難的路,這樣的選擇放在一個富足的人身上並不為奇,但如果放在貧窮的樵夫身上的話,這樣的行為就可以用偉大來形容了。
導演安排他這樣做的原因就是想留下一個光明樂觀的結局,同時也是在告訴各位觀看電影的人,要想真正的實現人性的光輝,除了需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之外,承擔起應該做的責任以及從自己做起的步驟也是必不可缺,改變環境或許很難,但我們可以從改變自身做起。
在影片的最後,樵夫抱起了被遺棄的孩子,一步一步地向家的方向走去,此時,傾盆的大雨已經停止,天空已然放晴,二人在行腳僧的注視下一步一步的離去。電影《羅生門》完。
《羅生門》是一部探討人性的深刻電影,從人性的湮滅到復甦再到光輝,雖然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但好在導演黑澤明給了他一個光明開放的結局,沒有像原著作者芥川龍之介一樣一黑到底,而看完電影,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世間雖然有黑暗,但黑暗過後終究會迎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