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買假索十倍賠償不成,反被敲詐勒索刑事立案!

2021-01-13 渝似乎

位於湖北武漢的柯先生,在明知市場出售的冷凍肉沒有相關檢疫,確向五家商戶購買價值四十多萬的問題肉!

柯先生對我國法律有所研究,認為其作為消費者購買到不符合食品安全的食品後根據法律規定,可以要求出售商戶返還購買款,並可以主張購買食品價格十倍的賠償。

出售商戶認為柯某,明知道是有食品安全問題的物品,首先不是向有關市場舉報,二是採取大肆購買,然後用於索賠,認為柯某的行為是「知假買假」,就是為了獲取非法利益而為之。

商戶認為柯某的行為並非為了淨化市場,二是為了某區個人利益,所以已經涉嫌敲詐勒索罪。

在柯某向法院起訴五家商戶後,商戶們又以柯某的行為構成敲詐勒索罪向公安報案,

最後柯某起訴五家商戶要求十倍索賠的案件,因為公安機關立案而終止審計。

現在知假買假,職業打假人的名字,對於大家並不陌生,但是本案中,因為明知是有食品安全問題而購買,後向法院主張十倍賠償的案件,最後因為涉嫌刑事犯罪而民事終止,究竟這些人都會收到怎樣的處罰類。

首先商戶不能做到誠信經營,出售劣質有質量問題的冷凍肉,明顯是不合法的,也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或者行政處罰。希望市場監督主體能夠設施落實到監督上,不是流於走形式,把老百姓的人身安全當兒戲!

其次,作為購買方柯某,在明知是有問題的食品時,確大肆購買,期望能藉此大財,也是違反誠信的,在知道商戶存在違法事實後,因該向主要監察機關投訴,以淨化市場。

再者柯某是否構成刑事犯罪,需要看柯某私下有沒有以該問題凍豬肉去勒索商戶事實,在結合其主觀行為來定性。

編者希望我們商戶是誠信的,監管主體是合格的,在這臨近春節,食品安全問題是大問題!

相關焦點

  • 以案說法 「購假索賠」是民事維權而非敲詐勒索
    4月2日被天津市濱海新區公安局塘沽分局以涉嫌敲詐勒索罪刑事拘留,5月9日被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劉明、孫振海等四人購假(沒有中文標籤的進口食品和化妝品)索賠行為,有明文的法律依據,為消費維權民事行為,屬於民事經濟糾紛,不屬於刑事侵權行為,不具有社會危害性,與敲詐勒索刑事犯罪實難扯上關係。應由民事法律規制,無需刑法伺候。
  • 北京高院再審判決:糾正知假買假十倍賠償,重申禁止反言規則
    民商實務 追尋法意解析案例 探索規則北京高院再審判決糾正知假買假十倍賠償重申禁止反言裁判規則,均撤銷原支持「知假買假」十倍賠償的二審生效判決,而維持原否定「知假買假」十倍賠償的一審判決。同時,這兩家高院的再審判決,在裁判邏輯上也很相似:第一,對生產或銷售的商品在形式上不符合相關標準的,根據合同法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按退貨退款處理;第二,對生產或銷售的商品僅在形式上不符合相關標準,但在實質上並不違反食品安全標準的,判斷為不具有《食品安全法》十倍賠償的構成要件,從而不予十倍賠償。
  • 敲詐勒索還是正當維權?——「惡意索賠」典型刑事案件分析
    諸如「**公安:以刑事手段越權插手民事經濟糾紛,對不構成犯罪的打假人違法立案、刑拘」、「**檢察院:偵監部門對公安違法立案,監督缺位;濫權批捕——「購假索賠」屬於民事維權行為,不屬於刑事侵權犯罪」等輿論會第一時間公開到網絡。這些輿論的源頭均來源於「打假衛士」或「打假公知」。比較有名的是「打假公知」張曉紅、邢志紅兩人。
  • 如何看待「知假買假」盈利行為?
    所謂職業打假,也就是利用法律維權,通過知假、買假等手段,來實現盈利的人。從1996年成立第一家打假公司,王海在北京、天津、南京和深圳等地都開設了自己的職業打假公司,主要經營「幫消費者維權打假、知假買假、替企業打假」等三種業務,而王海在介紹協助消費者維權打假業務時表示,其團隊不索賠不收費,索賠成功五五分。
  • 「打假索賠」與「敲詐勒索」的法律邊界
    隨著今麥郎方便麵天價索賠獲刑案的持續發酵,關於打假索賠與敲詐勒索的法律邊界問題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據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3·15」打假出現至今的20年間,全國各地發生打假人因購假索賠、以涉嫌敲詐勒索被刑事拘留的同類案件共有16例,其中已經被官方定性為錯案的就有10例。
  • 假如你買了一個假的蘋果充電器?
    《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
  • 北京三中院認為「知假買假」屬變相經營不支持10倍賠償職業打假人...
    北京三中院認為「知假買假」屬變相經營不支持10倍賠償職業打假人的消費者身份難認定 2020-06-02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貨直播被職業打假人盯上,「知假買假」有錯嗎
    按理說,買貨的人指控賣貨者虛假宣傳或銷售存在質量問題的產品,本是一項再正當不過的消費者權利。對此,同為消費者的普羅大眾,沒有理由不對其加以支持。然而,在最近幾起帶貨直播領域的「打假」中,公眾的情緒卻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 假!假!假!別買!快逃!
    聊起最近的熱門話題,翻來覆去繞不開一個「假」字。直播虛假流量,賣貨虛假宣傳,抽檢假貨成堆.....作為消費者,真的氣憤又無奈,買個東西這麼簡單的事情,現在變得這麼難了?到底還有沒有點信任了?!11月27日,辛巴發布致歉視頻,承認直播售賣的燕窩有「誇大宣傳」的成分,表示會召回產品,退一賠三,賠償金額約6000餘萬元。甚至有消息稱此事已被立案調查,辛巴或面臨15年刑事責任。
  • 朔州:「5·16」紀某團夥假記者敲詐勒索被判刑
    1.江蘇常州張某某等假冒記者敲詐勒索案2020年6月至8月,常州市武進區人民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處「假記者」張某某、王某等13名被告有期徒刑五年至九個月不等,並處罰金人民幣四萬元至四千元不等;判處陳某某、項某某等3名被告有期徒刑九個月至七個月不等,緩刑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四千元至二千元不等。
  • 陝北假記者橫行十餘年:以負面信息敲詐企業,有人知假也給錢
    如果完不成任務,報社就會換人。但我在陝北這麼多年,從未聽說過有誰完不成任務被換掉的。」黃安說,儘管這些媒體大部分是小報小刊,有的報社名字甚至從未聽過,但對於被假記者們盯上的企業,足以起到震懾的作用。黃安口中「被盯上的企業」是指一些違法違規經營,或者出現安全事故的企業,這些違規現象以證照不全和環境汙染為主。
  • 敲詐勒索、強迫交易實務問題梳理分析
    對於知假買假行為如何處理,知假買假者是否具有消費者身份的問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並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導致這一問題在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存在爭議。我院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規定:「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
  • 「職業打假人」購買瑕疵商品敲詐勒索商家 被判刑十個月
    隨後以沒有生產日期為由要求超市賠償3000元,經私下協商獲得2000元賠償金。2018年1月,馬某又帶著幾名手下在大連市中山區、沙河口區等超市購買約1900元的進口啤酒,以沒有生產日期為由,要求商家十倍賠償,如拒絕賠償則去工商投訴、法院起訴。超市未賠償,馬某投訴後,中山區、沙河口區的工商局處理意見為要求超市限期整改,不予罰款。
  • 創始人舉報 健客網涉嫌售賣假口罩被立案調查
    來源:中國經營網原標題:創始人舉報 健客網涉嫌售賣假口罩被立案調查本報記者 晏國文 伍月明 北京 廣州報導在口罩成為當下最緊俏物資的情況下,2月以來,健客網創始人蘇展卻多次公開實名舉報健客網與CEO謝方敏銷售假口罩。
  • 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之間的區別
    6月29日,施恩公司及其控股股東廣東雅士利公司與郭某聯繫,雙方就「再次賠償」事宜進行協商,郭某要求再賠償人民幣300萬元,否則將再次通過媒體「曝光」。雙方就數額最後未能達成一致,雅士利公司以郭某敲詐勒索為由報案。
  • 賣假口罩被判15年!一線市監:知假賣假,震懾發國難財
    本案焦點:是否「知假售假」公訴機關認為,李東等三人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200萬元以上,均應當以銷售偽劣產品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新京報此前報導,在看守所裡,李東辯解稱,他被賣家和堂弟給騙了,自己本身對假口罩並不知情。但經過警方調查,李東在得知其堂弟找到口罩貨源且價格極低後,當即下單58萬隻口罩,流程相比以往正規進貨方式相差甚遠。
  • 假記者假媒體假網站,利用自媒體敲詐等……這些行為均被嚴懲
    1.江蘇常州張某某等假冒記者敲詐勒索案。 2020年6月至8月,常州市武進區人民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判處「假記者」張某某、王某等13名被告有期徒刑五年至九個月不等,並處罰金人民幣四萬元至四千元不等;判處陳某某、項某某等3名被告有期徒刑九個月至七個月不等,緩刑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四千元至二千元不等。
  • 刑事報案,不立案也不出具不予立案通知書怎麼辦?
    刑事報案,不立案也不出具不予立案通知書怎麼辦?昨天有小夥伴問我,他陪同被害人當事人去某派出所報案,跑了好多次了,過了大半個月了,公安既不立案也不出具不予立案通知書,現在怎麼辦。3,最重要的是加強防騙意識,防患未然,說個鬧心的結果,刷單的網賭的買彩票的炒假外匯平臺的,對方詐騙團夥都是虛假信息虛假註冊,你在哪裡去抓他們,即使抓到他們了,錢早就轉移了,哪有剩餘贓款退賠你,莫貪念,你看著別人利息,別人看著你的本金。
  • 談超市「偷一罰十」是否屬於敲詐勒索
    與姜某商量後提出以盜竊財物的20倍,賠償28000元要麼報警,承擔刑事責任。後姜某取了1萬元現金作為賠償。姜某後報警,保安人員徐某與葉某承認,在徐某的支使下,葉某將500元用於賠償超市,8000元給了徐某,自己留了1500元。法院審理:徐某犯敲詐勒索罪、葉某犯敲詐勒索罪。
  • 辛巴因賣假燕窩被立案調查?公司回應:調查不針對個人
    時隔將近1個月,快手「網紅一哥」辛巴賣假燕窩一事再次引發關注。關於辛巴被立案調查的報導引起行業熱議。12月8日,據人民日報消息,辛巴直播帶貨賣假燕窩一事已經被廣州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立案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