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導演憑藉這部劇一舉拿下多項大獎。但由於國內觀眾還尚保守,此片播出後男女主頗受非議,女主湯唯更是一度被封殺。
追溯《色戒》原型,有兩種說法。
一是女主王佳芝原型是當時國民黨美女特工鄭蘋如。鄭蘋如出身高幹家庭,父親是國民黨元老級人物鄭鉞,早年留學日本,認識了日本名媛木村花子。鄭鉞回國後任教復旦大學,及國名政府最高法院檢查官。雖然喝過洋墨水,但鄭鉞骨子裡淌著愛國的血液,後來二人成婚,誕下鄭蘋如。
鄭蘋如遺傳了母親的姣好外形,又在父親栽培下受得良好教育也是一名愛國志士。
由於鄭蘋如尤物的外表加上名媛的身份,被上海中統情報組織看中,並遊說她成為一名情報人員。
由於母親木村花子家世不一般,鄭蘋如如魚得水地穿梭在侵華日軍高層及國民黨高層之間。甚至日本首相的兒子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1938年,她探聽到汪精衛有投敵傾向,趕緊匯報卻沒受到領導重視。直到汪精衛發表《豔電》公開叛國,鄭蘋如的信息才被重視起來。
後來,中統準備施「美人計」去暗殺日本76號魔窟特務局頭目丁默邨,而鄭蘋如曾在丁默邨擔任過校董的民光中學就讀過,又加上在日本高層經常露面,自然成了暗殺計劃的最佳人選。
丁默邨人稱「丁屠夫」,異常狡詐,手段殘忍,唯獨有一缺點「好色」。傳說他後期肺癆纏身,萎靡不振,卻仍舊藥不離身荒淫無度。跟影視劇中梁朝偉儒雅深沉的形象相差甚遠。
鄭蘋如在中統安排下,順利接近丁默邨。三番五次邀請他上樓坐坐都被警惕的丁默邨拒絕,這跟影片的情節是對得上的。
之後徹底奪得丁默邨信任的鄭蘋如,在聖誕節那天跟他一起乘車路過一家皮衣店。鄭蘋如撒嬌要丁默邨送她一件大衣作聖誕禮物。暗中潛伏的人立馬在周圍設下埋伏,而丁默邨常年過著刀口上喋血的日子,警惕感異常高。他從櫥窗的玻璃反光中觀察到不對勁,立馬跳回車上,逃走了。
這一幕電影裡也有,王佳芝把易先生帶到珠寶店裡,準備甕中捉鱉刺殺易先生。
不同的是,兩人因為日久生情,真真假假,王佳芝作為女人本就感性,再加上易先生送她的那枚手工鑲嵌的寶石戒指,之前易太太想要易先生都沒有鬆口送出,現在,竟然將它精心雕刻送給了自己。使得王佳芝一時心軟,暗示了易先生中計,最終讓他逃脫。之後,所有背後策劃的一行人都被易先生找出,一一處死。
跟王佳芝的死因不同,鄭蘋如的結局,有兩種說法。一說她因為身份暴露被丁殺死,年僅22歲,但她辯解為丁想甩開她,她只是設計情殺他,至死沒有供出身後組織。另一種說法是丁並沒有懷疑她,是她再次嘗試去見丁默邨的路上,丁的原配夫人找人綁架的她並撕票。但最終可憐鄭蘋如的屍體都沒有贖回,約定戰爭勝利就結婚的飛行員男友在日軍攻佔長沙時犧牲於南嶽衡山。同年,鄭蘋如的飛行員弟弟也犧牲。
而電影另一種原型說法,說張愛玲結合了自己跟漢奸胡蘭成的愛情故事。
二十三歲的張愛玲被三十八歲的胡蘭成追求,一代才女,在巧舌如簧的胡蘭成成面前也敗下陣來。他能偽裝成溫潤的文人,在二人婚書上寫下「願使歲月靜好,現實安穩」這樣的溫柔承諾,也能三番五次在外面朝三暮四,桃花朵朵開。
犀利通透如張愛玲,也不過一個貪愛的女子,栽在胡蘭成手上甚至卑微到塵埃裡,還想為他開朵花。最終她還是掙脫了枷鎖,瀟灑地丟給他最後一筆錢,從此一刀兩斷。而胡蘭成則在失德失行的路上徹底毀滅。
總結起來:張愛玲的S戒,故事情節高度還原鄭蘋如的故事。男主卻不像丁默邨醜陋猥瑣,更想胡蘭成善於偽裝,氣質儒雅卻無比殘忍。女主跟鄭蘋如外形相似,但又心慈手軟動了真情,不像鄭蘋如一直立場堅定,勇敢堅毅。
當然文學作品,少不了羅曼蒂克的加工。小編更傾向於張愛玲結合了二者,截取了奇女子鄭蘋如的故事,人物設計則參考了自己和身邊人,最終創作了這部小說。不過能確定的是,張愛玲的才情真真是璀璨了一個年代,難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