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判斷一個音樂結構是否使用了起承轉合的結構原則,一般要從兩個維度去理解。
一是從音樂材料構成的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說,音樂材料如果滿足以下結構關係的,即可判斷為該結構使用了起承轉合的結構原則:
1.a a b a
2.a a1 b a
3.a a1 b a1
4.a b c a
5.a b c b
6.a b c ab
二是要從樂思陳述功能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有些抽象,不太好理解。
下面我們用歌曲《歌唱祖國》(見譜例一)的第一段來說明這種情況。
歌唱祖國的材料結構圖示為abcd,這是並列關係的結構圖示,好像不符合起承轉合的結構原則。
但我們從樂思陳述功能的角度來分析一下,該曲是符合起承轉合的結構原則的。
《歌唱祖國》第一段第一句a,樂思開始,昂揚奮進。
第二句b,承接第一句的樂思,注意承接體現在高八度重複了第一句開頭的四度上行音程和結束時與第一句相同的屬音上。
第三句c,轉的意味體現在旋律下行且較多使用了調性的下屬音(VI、II),使得旋律色彩與第一、二句形成較強的對比。
第四句d,這句從材料來看,並無有明顯的再現第一或第二句部分材料的地方,但是,我們從樂思陳述方面來卻很清晰的感受到這句具有合的意味,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開頭的八度上行音程是第一句四度上行的音程的呼應。
二是結尾的調性主音的收攏終止,同時也強烈的呼應第一樂句與第二樂句結尾的屬音,所以從樂思發展的邏輯功能來看,第四樂句就具有明顯的合的收束的功能。
所以說這個樂曲具有起承轉合的
譜例一《歌唱祖國》第一段
二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陝西民歌《三十里舖》(見譜例二)。
有的教材說這個曲子使用了起承轉合的結構原則,但是該曲的材料結構圖示為a a a1 b,按照這種材料結構圖示來看,該曲應該屬於對比型的四樂句樂段。那為什麼教材上說是屬於起承轉合的原則呢?
理解這個問題依然要從樂思發展的陳述功能上來思考。
首先,該曲第一樂句a樂思起,第二樂句a重複第一樂句,也就是承接第一樂句的樂思。
第三句實際上是一個明顯的轉句,我們知道每句的開頭部分是極其重要的,第三句一個明顯的下行的五度大跳音程,使得第三句的樂思與前兩句形成很大的對比,雖然最後的兩小節的又回到第一句後兩小節的材料,但人們的注意力一般放在句首的,所以這一句的材料標記為b我個人認為更合理一些。
第四句很明顯材料不同於前三句,應該標記為c句,這樣這個樂曲的材料結構圖示為aabc,第四句的c句顯然是一個結束句,它把前三句的表達的樂思在這句收束住,合的意味體現在調性終止及樂思結束。綜上所述,該曲運用了起承轉合的結構原則。
譜例二《三十里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