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知多少(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2021-01-18 人民日報

  拔罐法又叫「吸簡療法」,古代稱為「角法」。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造成皮膚充血、瘀血,產生刺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於後世的火罐療法。直到唐代的《外臺秘要方》才正式把拔罐當作一種療法來記述。

  現在不少人會選擇找中醫拔罐以調養自己的身體,認為拔罐可以去體內的溼氣和寒氣。那麼,拔罐到底有什麼作用?

  罐的種類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此外,還有銅罐、鐵罐。家庭常見是抽氣罐,用透明塑料製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於抽氣。

  中醫操作火罐法目前最為常用,是利用燃燒時消耗罐中部分氧氣,並借火焰的熱力使罐內的氣體膨脹而排除罐內部分空氣,使罐內氣壓低於外面大氣壓造成局部負壓,藉以將罐吸著於施術部位的皮膚上。

  火罐的吸拔力和我們操作的方法密切相關。如罐具深且大,在火力旺時扣罐,罐內熱度高、扣罐動作快,下扣時空氣進入罐內較少,則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則小。操作時用鉗子夾住酒精棉球或用紙捲成桶條狀,點燃後在火罐內繞1—2圈,或稍作短暫停留後,迅速退出並及時將罐扣在施術方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制,是較常用的拔罐療法。須注意操作時不要燒罐口,以免灼傷皮膚。

  火罐的操作方法還有閃罐法:適應於肌肉比較鬆弛、吸拔不繁或留罐有困難處以及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患者。其操作方法是將罐拔上後立即取下,如此反覆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度,所用的罐不宜過大。

  還有留罐法,又稱坐罐法:拔罐後將罐留置一定時間,一般留5—15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起皰灼痛。

  還有走罐法,又名推罐法、飛罐法:一般用於面積較大的背部、大腿等處。

  還有藥罐法:將配製好的藥物裝入布袋內,紮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放入藥液內煮15分鐘。使用時吸拔在治療部位上,多用於風溼痛等病症。常用藥物為麻黃、艾葉、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等。

  身體的經絡、穴位和五臟六腑相連相通,所以通過外來的吸力,會刺激身體表面的穴位,進而通過筋骨經絡,使得人體內部器官得到相應的調理,讓人氣血暢通,強身健體。拔罐療法因為以負壓吸拔體表的穴位,不僅能夠開腠理、散風寒,而且還能調整臟腑經絡的作用,鼓舞人體的正氣,也有助於體內致邪氣的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拔罐雖好,但拔火罐之後,腠理疏鬆,在短時間內切忌不要洗澡,不要著涼,若不注意反倒容易誘發疾病。拔罐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皮膚會起水泡。

  (作者系北京朝陽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相關焦點

  • (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心經的經筋和別絡,均上繫於舌,察舌可以測知心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舌中對應脾胃,都反映中焦脾胃的病變。舌根部對應腎,反映下焦的病變。舌的兩邊對應肝膽,反應肝膽的病變。由上述可見,五臟皆系根於心,通過經絡,手足陰陽脈氣亦通於舌,正如清代傅耐寒在《舌胎統志》序中論述:「蓋舌為五臟六腑之總使,如心之開竅為舌,胃咽上接於舌,脾脈挾舌本,心脈繫於舌根,脾絡繫於舌旁,腎肝之絡脈,亦上繫於舌本。
  • 絲瓜一身皆是寶(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為什麼說帶脈是女性安全帶(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菟絲子和五子衍宗丸(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為什麼燻艾有消毒之效(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 省中醫院「杏林尋寶」12年,今年8種中醫絕技羊城亮相
    信息時報訊(記者 馬澤望 通訊員 查冠琳 莊映格 何明坤)11月12日,「杏林尋寶——第十二屆全國中醫藥特色技術演示會」在羊城上演,延續以往11屆演示會的精彩,中醫特色絕技登臺亮相。2009年,廣東省中醫院啟動了「杏林尋寶」活動,廣邀有一技之長、掌握特色療法的名家能人到現場展示交流。此後,省中醫院更加系統、全面、深入地開始了大江南北中醫特色療法的尋寶曆程,並專門成立傳統療法中心,承接尋回來的寶。杏林尋寶活動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民間獻寶人前來,成為醫院挖掘中醫特色療法的重要渠道,以及搶救散落在民間瀕臨失傳中醫絕活的有效途徑。
  • 董奉與杏林
    而董奉留給我們的是杏林,杏林代表了醫界,杏林又代表了高尚的醫德,杏林更代表了高超醫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杏林的故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北宋文豪蘇軾對廬山瑰麗風光的絕妙寫照。數千年來,廬山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而且以其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讓人傾慕。其中,代表祖國傳統醫學的杏林文化便是從廬山產生並傳頌至今……作為福建人,董奉跑到廬山來幹嘛?
  • 徐小躍漫談中華傳統文化:整天把一張生氣的臉給別人看,這是最不好...
    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雁/文 施向輝 顧聞/攝)「如果你的血液裡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你就不是中國人。」7月25日下午,《什麼是中華傳統美德》一書在第十屆江蘇書展上舉辦閱讀分享活動,該書作者、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圖書館名譽館長徐小躍以「漫談中華傳統文化」為題作了精彩演講。
  • 刮痧、拔罐的致命謊言,騙了多少中國人!
    圖片來源:@鍾欣潼從普通人到明星,刮痧拔罐已成為許多人的養生共同之選。「刮痧拔罐熱」持續已久,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什麼是刮痧,以及刮痧究竟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真相?1有關刮痧拔罐的「謊言」你躲過了幾個?隨處可見的刮痧拔罐,其實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例如以下這些大坑:謊言一:人人都能刮痧拔罐2013年,40多歲的周先生,感覺身體不適,沒有選擇去正規醫院檢查,而是走進了一家「氣功保健」店按摩刮痧拔罐,進行調理。
  • 兒童劇《山海經·杏林傳說》藝術教育實踐系列課程暨啟動儀式在京...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項目,兒童劇《山海經·杏林傳說》藝術教育實踐系列課程暨啟動儀式日前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舉行。《山海經·杏林傳說》是融合藝術策劃並製作的《山海經》經典神話兒童舞臺劇系列的第二部,延續了第一部《比翼鳥》的創作思路,依然以中華傳統文化典籍《山海經》作為素材來源,選取其中具有教育性和啟發性的內容,運用傳統樂舞的元素加以藝術性的舞臺形式進行創作,寓教於樂的予以呈現。
  • 熱點|杏林青馬工程 用信仰點亮青春
    他們在杏林青馬工程實施中不斷堅定自身的理想信仰,點亮青春。「土曰稼穡」,土具有載物、生化的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豐厚的文化沃土。「杏林青馬工程」實施「土計劃」,即文化滋養計劃。注重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滋養青年成長,出臺了「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工程」實施意見。
  • 文史知識:「杏林」與「杏壇」的區別
    有人好奇,「杏林」與「杏壇」是不是一回事,本人通過查詢資料說一點自己的見解,權當探討。首先,這個「杏林」是用於醫學界的。中醫學源遠流長,其中「杏林」一詞在民間有著崇高的美譽度,稱頌醫家高尚的醫德醫風常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來形容,將技藝精湛的國醫大夫譽為「杏林大師」,那麼這個「杏林」佳話出自何處呢? 它最早來源於東晉著名的道士、煉丹家和醫藥家葛洪所寫的《神仙傳》。
  • 齊魯醫藥學院讓文化浸潤師生心靈深處
    齊魯醫藥學院的文化建設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正潤澤著師生心靈,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成才追求和道德規範。而在這濃厚氛圍形成的背後,是齊魯醫藥學院領導班子對學院文化建設的不懈努力。醫藥文化潤物無聲 育人有形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自己在家也能拔罐!拔罐的好處以及拔罐後的注意事項你都知道嗎?
    養生愛好者非常喜歡艾灸、刮痧、拔罐等中醫調理身體手法,有活血化瘀、祛溼排毒、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療效。拔罐是中國傳統的養生療法,利用燃燒、抽吸、擠壓等方式方法排除罐中的空氣,使罐中形成負壓,從而將罐吸著於人體經絡穴位或患病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對於落枕、脖子疼、消化不良等都有著非常不錯的緩解作用。拔罐注意事項:拔罐時要選擇適當的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或有所移動,及骨骼凸凹不平、毛髮較多的部位,均不可用。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
  • 丁一一《那時杏林春暖》開機 挑戰雙重性格女醫師
    近日,演員丁一一新劇《那時杏林春暖》在寧波象山影視城開機,丁一一在劇中飾演端莊美麗的女醫師依華。此次出演新劇,是丁一一第二次出演古裝劇,此前,她在《親愛的藥王大人》中通過出色的表演得到了觀眾們的認可,而出演新劇《那時杏林春暖》即是對故事的認可也是對角色的喜愛。
  • 拔罐能排毒嗎?拔罐後的黑印到底是什麼醫生說出背後的真相
    拔罐真的能排毒嗎?真的能夠養生嗎?如今拔罐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保健方式,其操作簡單,副作用小,且效果明顯對於體內溼氣比較多的人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達到驅寒除溼,疏通經絡等功效,現在醫學也認可了拔罐的作用,因此適當的拔罐對身體確實很有好處。
  • 發揚中醫文化: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舉辦
    央廣網福州12月20日消息(記者萬存靈)古法阿膠膏熬製、手工芝麻丸製作、山楂丸製作、製作傳統中藥小香囊……今天(20日)上午,「品健康行 共全福遊——福建傳統醫藥非遺活態展」在福州舉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原司長馬文輝在致辭中提出,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文化宣傳,增進大眾對中醫藥的了解和認同,使中醫藥更好地惠及百姓,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藝委會副主席、福建省海峽生態書畫院院長盧一心先生表示,希望通過開展中醫藥文化節,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理念,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的傳播和普及。
  • 拔罐能祛寒排毒?民間盛行的養生拔罐,究竟是治病還是有害健康?
    那就是拔罐,有人說能祛寒排毒,是真的嗎?民間盛行的養生拔罐,究竟是治病還是有害健康?拔罐其實是傳統中醫學中的一種治療方法,使用恰當可以對身體起到很好的祛寒調節作用,但是慢慢的拔罐變成了一種養生方法,並出現在很多理療館中,但其實拔罐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方式,必須經過專業學習才能進行,很多人以為只需簡單地將罐子加熱使其吸附在皮膚上便可,所以很多理療館中的拔罐師傅在並沒有獲得專業訓練的情況下就會直接上崗,這就會使拔罐原本的潛在危險被擴大。
  • 林必忠:杏林「藥王」
    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譽滿杏林」「杏林春暖」等與杏有關的匾額。這些讚譽之詞成為醫術高明的雅稱。唐代著名醫藥家孫思邈,重視醫德,堪稱典範。在他的醫學巨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千金方》中,對病人「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孫思邈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