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山西山陰,寂寞的曠野,幽靜的深谷,景色褪去了油彩,變成了墨染的黑白。不久之前,到山西省山陰縣張家莊鄉天圪老村周邊採風,村子位於翠微山上,翻過一座山就到了臨近不遠的代縣。進村之路為蜿蜒崎嶇的山路,汽車行駛有些顛簸。沿途村莊掠過,偶爾也有不知名的美景入鏡,再加上一望無際的田野,心情甚是極好。
天圪老村是一個比較大的村子,之前再此生活的有200多口人,但如今只剩下20多為老人。民宅依山腳平地而建,為傳統的農家房屋,紅色磚牆外面刷上黃色的泥土,單層居多。環顧村落,村子的房子基本上都還挺新,應該都是近些年建的,但絕大多數都是鐵將軍把門,門前長滿了雜草。
目前村民多數都以種地和養羊為生,在這大山之中有天生的植被和農作物,喝著山泉水,也非常適合養殖。村子裡拴著幾頭毛驢吸引了我的腳步,生平第一次發現小驢駒原來這麼可愛。對於陌生人的到來,它們睜大圓鼓鼓的眼睛望著你,全身絨毛,看起來光滑得像淌過油的皮靴一樣,兩個驢耳朵高高地豎起,四隻小蹄掌鋥亮。
迎面走來一位大爺,手中端著一個鋁盆,鋁盆中裝著的是餵驢子的食鹽。老大爺說道:「淡羊鹹驢,每隔個三五天就要餵驢子一點食鹽,不然驢子容易生病,但也不能經常喂,隔個三五天最好。」飼養驢和馬等牲口就要經常餵食鹹鹽,牲口在野外如果體內缺少某種物質時,自己就到河邊或某地去舔食含有鹽分的山巖石,而家養的牲口就要由人來控制了。
看著眼前的兩頭成年驢和兩頭小驢駒,大爺說道:「這個一大一小黑色是自家餵養的,另外一大一小灰色的是鄰居家的,養一個也是養,順帶著就幫鄰居也餵養了。」在自家的驢出好食鹽後,隨後將食鹽盆拿到鄰居家的驢槽裡,讓灰色的驢也吃一點。這就是農民的淳樸,對於得失從不計較,但在城市裡或許就沒有這麼好的鄰裡關係了。
大爺今年74了,已經出現耳背的症狀,獨身一人生活在這個村子裡,或許只有這幾頭驢為伴了。但老人非常樂觀,一直是咧著嘴笑,一位憨厚樸實知足常笑的老人。
看到驢吃鹽不禁想到了一句順口溜:「驢吃鹽不嫌鹹,人嫌驢吃鹽太鹹,驢吃鹽少了不覺嫌,人怕驢吃鹽多了太嫌,驢嫌人太閒不讓驢吃鹽。」不知各位能否順暢地讀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