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有道︱無土種草莓,智慧農業增效益

2020-12-26 騰訊網

來源:《鄉村振興進行時》欄目

播出時間:每晚18:30

無土栽培

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

作物栽培的新技術

顧名思義,無土栽培就是作物不栽培在土壤中,而是種植在溶有礦物質的營養液裡;或者用草炭、森林腐葉等當作基質代替土壤來栽培。只要有一定的栽培設備和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物就能正常生長,並獲得高產。家住三明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的村民胡昆輝,就用這種方法栽種草莓。

在胡昆輝的植棚裡,一排排草莓生長在裝有培養液的PPC管內。胡昆輝的無土栽培使用的是一種叫做「草炭」的有機物代替泥土,這種有機物本身富含營養,是一種無公害綠色肥料。

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種植戶 胡昆輝:我們採用的是立柱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任何土地上都能種植,比較乾淨衛生,減少土傳病害,採用了滴灌,水可以再循環利用。

胡昆輝說,這批無土栽培的草莓是今年8月種植的,預計明年1月中旬將大量上市。目前他正考慮擴大種植規模,發展更多的特色有機農產品種植,吸引遊客,用智慧農業增加效益。

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種植戶 胡昆輝:我是看中了美麗鄉村的發展前景,以後還想發展更多特色果蔬,為半山旅遊添力。

可以說,「無土栽培」擺脫了土壤栽培的限制,有了更加廣泛的應用,比如說,無土栽培蔬菜,有利於種出無汙染綠色食品;無土栽培花卉,就能把有些花種出大花頭,並且顏色更鮮豔;再比如無土栽培果木幼苗,便能生長迅速、苗齡短、根系發育好,另外,無土栽培還特別受到城市人的喜愛,家裡、樓頂陽臺上,都可以施展一番種花種綠的好拳腳。

尤溪臺 嚴良鈐 黃功興

圖文編輯 海茵

看都看完了,還不點這裡試試

相關焦點

  • 第19屆草莓文化旅遊節在句容開幕 這裡草莓畝均效益超4萬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顏霏)為推動草莓產業技術交流,打造句容草莓品牌形象,推薦句容旅遊資源及生態環境,12月22日,主題為「福地句容莓好未來」的第19屆中國(句容)草莓文化旅遊節開幕,來自國內外的草莓專家、草莓經銷商、種植大戶等嘉賓齊聚一堂,共赴這場集草莓先進種植技術、文化、學術、商貿交流於一體的草莓盛會。
  • 專家、學者齊聚句容 為中國草莓產業發展注入「智慧力量」
    2020年12月23日,第19屆中國(句容)草莓文化旅遊節論壇啟動,27位專家、學者齊聚句容,為中國草莓產業發展注入「科技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論壇特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趙春江院士,為莓農們做了《數位技術助力園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報告。
  • 第19屆中國(句容)草莓文化旅遊節開幕
    來自國內外的草莓專家、草莓經銷商、種植大戶等萬餘名嘉賓,齊聚句容「草莓城」,共赴這場集草莓先進種植技術、文化、學術、商貿交流於一體的草莓盛會。    李健代表市委、市政府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說,鎮江全市草莓種植面積達1.63萬畝,誕生了「莓好白兔」「萬山紅遍」「念兒橋」等一批知名品牌,畝均效益超4萬元,戶均草莓收入達12萬元左右,全省領先。
  • 肥城市桃園鎮:智慧農業助推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王林 通訊員 王峰 肥城報導走進山東康頓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全自動化選果車間,工人師傅們正在忙著安裝選果生產線,據了解,該設備應用三維表面視覺分選和近紅外光譜技術,從顏色、大小、體積、含糖量等方面智能分選
  • 黃石市楓林鎮綠色農業產業帶動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楓盛產業園2018年,43歲的黨員、退伍軍人劉合勝和30歲的柯賢譜、柯希茂共同創辦"楓盛園",發展葡萄、草莓、枇杷、桑葚、火龍果、蓮子、玉米等四季水果和有機蔬菜150畝,帶動20戶貧困群眾"投入零成本大坡府田園綜合體投入1.1億元創建"德盛園",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生態養雞等,走生態環保、山水田園、文化旅遊之路。湖北福牛生態有限公司以楓林鎮花塘村5000頭肉牛基地,連結玉米、紅苕、油菜等4200畝農業扶貧產業,讓100多名貧困勞力家門口就業,月薪2000多元。
  • 寒冬上市,草莓畝效益2萬,「90後」夫妻有訣竅
    這麼多草莓,紅紅的,特別誘人……」就在這個草莓大棚裡,婆媳倆就採摘了五六十斤草莓,倆人雖然辛苦,但特別開心。 媳婦是一位90後,叫朱慶,特別賢惠,田裡有活兒,處處搶著幹。朱慶說,從本月初,就開始採摘了。不過,這兩天,量大了一點,一天有好幾百斤。
  • 「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60多歲的村民金英玉前兩年結束了外出務工生活,回村安心養老。
  • 實用技術幫助「紅糖草莓」甜上加甜
    近年來,興隆堡鎮西高力村草莓產業效益凸顯,當地農民積極應用新技術,讓這項產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元旦前夕,西高力村草莓紛紛進入採收期,價格普遍在每市斤30到40元不等。然而棚戶張明賀的草莓每市斤批發價卻超過50元,並且供不應求。
  • 姐弟齊上陣「小苗苗」敲開致富門
    玉泉區農牧和科技局的特派技術員在日常工作走訪時,發現了姐弟倆大棚內的各類問題,精心安排專業人員,向他們教授種植技術等相關種植方面的農業知識。現在弟弟樊家鑫也成長為了一名技術特派員,指導幫助周邊更多的人開展種植業,把自己的種植技術教授給更多人,帶領大家一同致富。「我想把我學到的技術也都傳授給周邊大棚的農民,讓他們少走彎路,共同致富!」樊家鑫說。
  • 「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60多歲的村民金英玉前兩年結束了外出務工生活,回村安心養老。村子變美,收入提高,越來越多的村民回村創業、養老。「稻村」今昔迥然不同。
  • 人民日報頭版關注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60多歲的村民金英玉前兩年結束了外出務工生活,回村安心養老。
  • 【創業創新 巾幗力量①】張璐瑤:85後投身新農業 小菊花鋪開致富路
    【創業創新 巾幗力量①】張璐瑤:85後投身新農業 小菊花鋪開致富路 2020-08-04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諶建偉:致富能手「傳幫帶」 鄉村振興步履實
    「草莓苗子一定要注意不要感染病蟲害,精心培育是豐收的第一步。」6月3日,在仁壽縣鍾祥鎮青石社區7組的一個家庭農場裡,農場主諶建偉正在向村民盧小英講解草莓育苗的要點。在青石社區,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諶建偉。這個皮膚黝黑的年輕人不僅在當地開辦了家庭農場,而且將技術無私地傳授給鄉鄰,帶動大家共同致富。農村廣闊天地,致富帶頭人大有可為。
  • 江西銘宸智慧農業科技產業園致力於打造集物聯網管理平臺
    日前,記者走訪了南昌、樟樹等地區看到,不少地區蔬菜長勢良好,智慧農業產業園的打造,讓科技為傳統蔬菜行業的發展騰飛插上了翅膀。 江西銘宸智慧農業科技產業園項目智慧農業中心內部 江西銘宸智慧農業科技產業園項目智慧農業中心西瓜長勢良好 南昌 打造智慧農業為農產品賦值
  • 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智慧農業|新農人|農業經理人|植保無人...
    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採訪了4位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他們有的當上農業經理人,有的操控無人機做植保,有的探索用現代技術科學管理茶園,有的當上直播銷售員幫鄉親們帶貨。雖然職業各不相同,卻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他們在幫助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在這些新職業新工種領域內成長壯大的新機遇。
  • 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直主流媒體聚焦九臺區數聯網•智慧...
    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60多歲的村民金英玉前兩年結束了外出務工生活,回村安心養老。村子變美,收入提高,越來越多的村民回村創業、養老。
  • 畝產5000斤,奶油草莓種植前景廣闊,天然奶香味草莓品種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水果的品種也是越來越多,就拿草莓來說也是千奇百怪,各種品種的草莓琳琅滿目,據說草莓品種就有兩千多種,而且很多都是我們沒有見過的。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奶油草莓品種,其實這個品種是大家經常吃到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60多歲的村民金英玉前兩年結束了外出務工生活,回村安心養老。村子變美,收入提高,越來越多的村民回村創業、養老。
  • 靈渠邊上的頭號「草莓姐」
    草莓打通了致富路 1999年,張玉香嫁給了丈夫韋武中,當時,年邁的公婆患病,欠下了一大筆醫藥費,生活過得很清苦。婚後,夫妻倆為不知道幹什麼傷腦筋。婆婆就提議夫妻倆上山砍柴賣,張玉香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骨子裡卻充滿了新時代農民的勤勞樸實和智慧,幾經考慮她決定跟著娘家哥哥學種草莓,這個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
  • 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
    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採訪了4位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他們有的當上農業經理人,有的操控無人機做植保,有的探索用現代技術科學管理茶園,有的當上直播銷售員幫鄉親們帶貨。雖然職業各不相同,卻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他們在幫助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在這些新職業新工種領域內成長壯大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