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行,祖於江陵北門。既已上車,軸折車廢。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吾王不反矣!"
漢景帝是漢文帝的兒子,他繼承了父親豐富的政治遺產,遵循前人的足跡,創造了和文帝齊名的盛世,被後人並稱為文景之治,再加上他在任時平定了七國之亂,基本肅清了境內的不安隱患,所以得到了後世較高的評價。
上圖——漢景帝像
然而,一代雄主漢景帝也有自己的煩惱,那就是他子嗣雖多,卻沒有嫡長子,這種情況使得太子之爭變得撲朔迷離。雖然古人對國君未出嫡長子時的繼承順位也有明確的規定,但是這只能稱為是特定背景下不得已的妥協。從景帝立劉榮為太子又將其廢除一事,便可以看出他面臨著巨大的外部壓力。
一、 劉榮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人選
按照古人的立儲習慣,嫡長子是毫無疑問的第一人選,這種情況也許會將真正有才能的後人埋沒,不過卻因為其成功維護了父系和母系的絕對利益而被廣大貴族接受,在古代貴族佔據了社會絕對話語權的情況下,嫡長子繼承制度也被所有人奉為圭臬:
嫡長子繼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
上圖——嫡長子繼承制度
假如嫡長子存在,那麼其他的子嗣無論數量多少、年齡老幼、能力高低,一概會失去繼承權(也有例外,那就是國君特意指定)。不過,越是地位高的貴族,其後人即使失去繼承權,也會憑藉和嫡長子的感情以及宗族巨大的名望,過著不錯的生活。
順著上邊的思路向下推,我們會發現當嫡長子不存在時,其他本沒有繼承權的子嗣瞬間都得到了平等的機會,去爭取前人的遺產,這往往是他們各顯神通,尋求幫助的好時機,這就會令許多有心侵入的外部勢力獲得良機,對宗族造成潛在的傷害。
上圖——廢太子劉榮影視形象
因此,古人在嫡長子繼承制度上有做了補充,為庶出子制定了明確的繼承順序,這就是完整的嫡長子繼承制度——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
按照這種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劉榮自然而然憑藉年長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太子人選。或許會有人為了自身的利益,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然而在絕大多數朝堂勢力和社會輿論都認可的情況下,他們也不敢造次。
二、 劉榮被廢之禍源自生母慄姬
在成為太子後,劉榮的地位基本無人可以撼動,除了自己的年齡優勢外,他的母親還生下了景帝二子劉德、三子劉閼於,這都是他在政壇上的重要助力。從這點上看,他應該感謝自己的母親慄姬。
然而禍依福所兮,劉榮後來的厄運,也正是拜慄姬所賜。
景帝的正室皇后是薄皇后,從慄姬的封號來看,即使她生了太子,也仍然只是一個普通的妃子,除非景帝去世,她或許可以母憑子貴成為皇太后,直接跨過皇后成為後宮之主。
上圖——不光是景帝,統治者往往都憎恨巫蠱之術
正因看到了這種希望,慄姬開始變得驕橫跋扈,不僅在後宮趾高氣揚,還做出了最令景帝厭惡的舉動:
慄姬與諸貴夫人幸姬會,常使侍者祝唾其背。
這裡的祝唾其背,指的就是巫蠱之術,這種法術是令統治者極度厭惡的,因為這種邪術施法簡單,手段殘忍,很容易傷害到他人的健康,如果會這種邪術的人存在於後宮,那麼就對景帝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不過景帝出於昔日的恩情,還是容忍了慄姬,希望她能夠有所收斂。結果慄姬非但不領情,時隔不久後還又鬧出了要皇后封號的鬧劇,這讓景帝忍無可忍,最終怪罪於她,並且順手將劉榮廢除。
不難看出,景帝廢除劉榮,是擔心劉榮日後聽從母親的命令,對自己展開清算,所以他先下手為強,徹底拔除了這個隱患。
三、 慄姬失勢的背後是新老外戚間的暗中角逐
雖然慄姬的行為確實有不妥之處,但是她也很難料到事情的影響會如此巨大。歸根到底,這件事情絕非表面上後宮爭鬥這般簡單,其背後是新老外戚間的暗中角逐。想要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還要從文帝說起。
上圖——權傾朝野的竇太后
景帝的正室乃是薄皇后,薄氏是何人?正是文帝母親薄姬的家族成員。文帝外戚家族和文帝兒子的聯姻,實際上是為了鞏固薄氏的利益。不過功臣集團對之前諸呂之亂引發的外戚亂政極為忌憚,對薄氏進行了極大的打壓,所以薄氏很難崛起,當文帝去世後,失去靠山的薄氏也基本衰敗。
所以對於景帝外戚竇氏來說,薄氏的教訓歷歷在目,他們不甘心重蹈薄氏的覆轍。
如果劉榮繼位,那麼慄氏必將成為新外戚,在朝堂上呼風喚雨,而竇氏則只能日漸衰敗,這是無法避免的現實,也得到了歷史的檢驗。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竇氏主動接過了王氏(漢武帝生母)遞來的橄欖枝,雙方聯合起來,趁著竇氏還有一定勢力,強行用各種手段打壓慄姬(慄氏代表),並且將事情鬧大到景帝面前,逼著他在王氏(代表竇氏利益)和慄氏之間戰隊。
起初,景帝並不願意放棄慄氏,然而慄姬卻在此時犯下了兩個嚴重的錯誤,這才使得景帝以維護後宮秩序的理由,徹底放棄了慄氏,這也意味著老外戚竇氏在和未來新外戚慄氏的角逐中勝出。
上圖——劉榮的老師竇嬰
四、結語
倘若沒有劉榮的被廢,那麼也就沒有後來的劉徹打敗九個哥哥,成為開疆拓土的漢武大帝,或許華夏文明的版圖和歷史都會被重寫,幾千年的後世發展也發生了改變。要是從這點上來看,劉榮的被廢或許也是一種好事。
然而,以結果反推過程的歸因並不能成為評價歷史的準則,要知道在劉榮擔任太子和後來治理封地的過程中,他不僅沒有犯下過錯,還得到了封地百姓的熱愛,這說明他是有著卓越能力和民意基礎的。
不能否定的是,劉榮的生母慄姬在政治上的表現極不成熟,她在沒有完全成為真正外戚時,卻忽視了過去外戚竇氏的力量,以至於失去了打擊竇氏、維護自身利益的最好時機,最終不得不吞下失利的苦果,也連累了無辜的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