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蒲6號』瓠瓜新品種平均畝產量超過5000公斤,畝產值達2~3萬元,每畝增效700~1000元。」近日,記者從浙江省農科院獲悉,在浙江省科技廳農業新品種選育專項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瓠瓜育種團隊,應用傳統育種結合現代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育成了能在低溫、弱光條件下種植的瓠瓜新品種——『浙蒲6號』,設施早熟栽培比普通瓠瓜每畝增產750~1000公斤。
「『浙蒲6號』即使在冬季浙北地區不加溫的普通大棚中也可實現正常栽培,在元旦前上市,可連續採收至7月上旬,採收期長達7個月以上。」浙江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瓠瓜育種團隊相關負責人吳曉花告訴記者,瓠瓜為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重要的特色瓜類蔬菜作物,居民喜食,市場需求量大。但瓠瓜喜溫、怕冷,傳統品種僅適於春季設施、夏秋高溫季節露地種植,市場供應期短,種植效益不高。
他介紹,『浙蒲6號』新品種結合嫁接育苗技術的推廣應用,在耐低溫弱光性能上取得較大突破,能抵禦長期低溫陰雨的不良環境,因此讓瓠瓜的畝產量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據農業部門統計,在2018~2019年冬春季連續低溫、陰雨、寡日照的惡劣天氣條件下,嵊州地區『浙蒲6號』仍表現增產增效,平均畝產量超過10000公斤,典型農戶每畝產值高達3.8萬元。
嘉興市嘉善縣魏塘鎮馬家橋村的王學東夫婦,年種植『浙蒲6號』瓠瓜新品種8~9畝,一季生產瓠瓜約20萬斤,總收入達20~25萬元,除去每畝5000元左右的農資支出,單季淨收入15萬元以上,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自2010年以來,『浙蒲6號』一直被列為浙江省推薦/主導品種,被評為「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好品種」。以『浙蒲6號』為核心內容的「瓠瓜優質抗逆新品種選育與分子育種技術研究」成果獲2018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記者了解到,目前,『浙蒲6號』瓠瓜新品種在嘉興地區市場佔有率達90%以上,在浙江省種植面積佔比達60%以上。同時,該品種為當前全國栽培面積最大的瓠瓜雜種一代,近5年在浙江、福建、湖北、安徽、山東、江蘇等主產區累計推廣50多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4.25億多元。
資料來源:科技金融時報
編輯:甘玲校對:徐璐璐施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