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核重慶加速「出圈」:暢通要素流動集聚 不斷蓄力創新引智

2021-01-12 每日經濟新聞

重慶 圖片來源:攝圖網

自2020年初中央提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過去的一年,是作為雙城經濟圈極核之一的重慶逐步「出圈」的一年。

2019年11月,重慶鐵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拉開重慶高鐵建設提速大幕。在加強交通互聯互通同時,成渝地區打破行政壁壘,公共服務一體化進入議程,對於物流、人流等要素流通的提升作用,逐步顯現。

迎來改變的還有重慶各個區市縣。搭建合作平臺、建立工作機制,毗鄰區市縣之間的協同發展強力啟動,有望成為化解「中部塌陷」困境的「鑰匙」。

在雙城經濟圈建設過程中,「高質量」也是一個不容忽略的關鍵詞。過去一年間,既是重慶持續創新引智的一年,也是對外開放加速的一年。

要素流通 提升全域配置效率

交通運輸互聯互通,對於拉近區域時空距離,激活沿線經濟活力,無疑具有支點性作用。

去年12月舉行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二次會議(下稱「第二次聯席會議」)上,在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重點任務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被放在首位重點提出。

而在過去一年中,重慶已在交通領域「大刀闊斧」。除實現成渝間高鐵1小時通達外,渝萬高鐵、鄭萬高鐵、重慶東站、潼榮高速、涪江雙江航運樞紐、巫山機場等重點交通項目也陸續開工建設或投用。

城軌方面,重慶目前已運營通車裡程達329公裡,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8位。同時,重慶在建線路達227公裡,預計到2021年春節前,隨著相關線路開通運營,通車總裡程將提升到370公裡。

交通互聯互通,正是為了促進成渝地區加速融合,支撐起產業、物流、人流等要素高效流通。

在2020年年初的《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以及之後的重慶「兩會」專題記者會上,針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市市長唐良智和時任重慶市發改委主任鄭向東均提到,要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為此,成渝地區以公共服務一體化為切口,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在第二次聯席會議通過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方案》中,交通通信、戶口遷移、就業社保、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6方面改革舉措被推出,「圈內」產業和人口流動成本有望大大下降,便捷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通過暢通要素在區域間的流通和集聚,將有利於提升要素全域配置效率,進一步促進成渝地區產業融合發展。」重慶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有關學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產業協同 破解「中部塌陷」困境

在成渝地區,各地發展層次存在明顯差異,產業結構又互有重疊。就重慶而言,如何下好「產業協同」這盤棋,需要做好前瞻性布局。

2020年初,重慶提出「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新版圖」,即重慶主城都市區及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

這樣一來,將使得重慶各區域更加明確自身產業優勢和發展定位,並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同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近年來,重慶主城以及一些區縣,也已發展出自身特色產業。例如,榮昌的豬產業集群,就上榜農業農村部2020年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

同時,重慶主城區經濟外溢效果也逐漸顯現。2020年7月,重慶兩江新區與銅梁區籤署產業協作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在銅梁規劃建設產業協作園,在產業項目和企業配套生產項目落戶方面,兩江新區將提供支持。

「近年來,一些產業在從中心城區向主城新區轉移,預期效果會比較好。例如,汽車產業在向江津、永川等地轉移,筆電在向璧山、永川、潼南等地轉移。」重慶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吳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但放在更大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來看,「中部塌陷」是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短板。因此,圈內毗鄰區市縣之間通過一體化發展,共同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成為大勢所趨。

例如,在汽車、電子信息等兩地共同優勢產業領域,成渝將協同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

根據《重慶日報》去年11月報導,川渝兩地因地制宜提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高灘茨竹新區、遂潼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等9個合作平臺,統籌指導13個毗鄰區縣與四川6個地市融合發展。

而為了落實和推動相關重點項目和合作任務,重慶與四川也已建立四級合作工作機制。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主任郝玉峰曾在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沿海經驗時指出:「對於跨省之間的合作,像京津冀地區已建立很多省域層面的聯繫機制或推動機制,企業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像一些研討活動等,這些方面的做法越來越多。」

創新開放 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著眼於中國經濟「第四極」,從長期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必定需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0年前三季度,重慶GDP同比增長2.6%,達到1.77萬億元,全年有望超越廣州,躍升至全國「第四城」。其中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重慶全市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3%和11.0%。

但擺在重慶面前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吸引人才,以及提升科技創新實力。

「尤其是在基礎研究方面,重慶底子還較薄。不僅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較低,在研發投入中,人工費用支出佔比也比較低。」吳安表示。

為此,一方面,重慶不斷引入大院大所,啟動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另一方面,則是努力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近兩年,在「山水城市」建設理念下,重慶持續推進「兩江四岸」治理提升。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曾強調生活質量對吸引人才的重要性——不僅包括環境質量、公共服務能力等,在文化娛樂及消費品質多樣化方面,也尤為重要。

而在成渝之外的區市縣,第一太平戴維斯重慶項目及開發顧問部高級助理董事徐幼婷同樣建議,在發展產業的同時需要注意打造城市功能配套,通過山水城市公園打造、商圈升級及創意商業發展,實現重慶中心城區新型衛星城的產城景融合發展,這樣才能聚集、吸引產業人群留下來,使產業人口紮根。

在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方面,對外開放也是一個重要途徑。

今年1月1日,重慶、四川成都兩地同時發出2021年中歐班列(成渝)號第一趟列車,這是國鐵集團首次批准成渝兩地統一品牌。2020年,重慶、成都兩地中歐班列開行數量近5000列,同比增長近60%,歷年累計開行量達1.4萬列,佔全國開行總量40%以上。在一系列政策優勢加持下,雙城經濟圈對外開放合作有望再上新臺階。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重慶高新區給了四個關鍵詞
    「重慶山多平地少,重慶高新區位處兩山之間的西部槽谷,交通問題不解決,將會大大拖住經濟發展的後腿。」重慶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的提高、路網的便捷不僅僅帶來的是人流、物流的加速,更將助力服務業、信息流等一系列的加速升級。為此,首先要暢通「外聯」。
  • 佛山三龍灣:搶抓灣區機遇,打造創新極核
    在廣州、佛山的交界地帶,緊臨廣州南站,有一片橫跨禪城、南海、順德三大佛山中心城區的130平方公裡的土地,如今,這裡聚集了以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總部經濟、5G物聯網、現代服務業等為主的戰略新興產業,被稱為「佛山經濟極核」。這就是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 三龍灣是佛山應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戰略機遇而打造的高端創新集聚區。
  • 重引資更重「引智」 安徽亳州人才集聚效應顯現
    安徽省亳州市不斷完善引才政策,建立健全引才機制,多措並舉推進招才引智,引進人才數量連年遞增,人才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重引資更重「引智」,亳州市建立了「雙招雙引」融合機制,將招才引智融入全市招商引資推介會、「亳州老鄉、請您回家」懇談會等,在北京、天津、西安、合肥等地舉辦「雙招雙引」推介會10餘場,提升招才引智政策在外知曉率。該市還將招才引智政策納入招商引資培訓班,對各級招商引資小組成員培訓,兩年來共舉辦培訓班10餘期。
  • 重慶社會科學院詹懿副研究員訪談:推進產業協同發展促進成渝地區...
    詹懿:「協同」是指系統內原本混亂無序的要素結構,在一定的外部約束條件和內部組織下,逐漸演化為方向一致、協調有序的要素結構的過程和狀態。「協同」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在對雷射原理和機制進行研宄的時候發現,在一定的約束條件和一定的外界條件下,諸多相互獨立發光的原子和其產生的光電場能夠產生出相位和方向都協調一致的單色光——雷射。
  • 2020千山峰會成功舉辦 嶗山區打造招才引智「千山模式」2.0版
    自2017年起,嶗山區已經連續舉辦三屆國家高層次人才峰會,成為嶗山區招才引智的重要平臺,共計落地26個高層次人才項目和平臺,註冊資本金突破4億元,年營業收入破億元。嶗山區探索實踐「人才+技術+產業+資本+服務」的招才引智「千山模式」,先後獲評全國、全省人才工作創新案例獎。
  • 吳亮 任峰:推動內循環暢通的城市化
    從國內看,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四大城市群,已佔全國人口總量的36.6%,佔全國經濟總量的48.1%,且還在加速吸引優質資本和高端人才。新技術革命全面推動城市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給新投資、新產業、新消費、新就業帶來無窮組合和巨量的增長空間。
  • 創新打造「飛地」聚才新模式!芝罘區舉辦西進長安招才引智活動
    大小新聞客戶端8月17日訊(YMG全媒體·大小新聞記者 鍾嘉琳 攝影報導)近日,芝罘區舉辦西進長安招才引智活動,成立全市首個「人才飛地」—芝罘區駐西安產業孵化基地,一對一精準對接並與2名國家級創業人才達成合作意向,轄區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達成合作並引進2名國家級創新人才。
  • 【唱好雙城記 建好經濟圈】創新金三角來了:西部(成都)科學城+綿陽...
    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聚焦「一極兩中心兩地」的目標定位,著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產業創新應用場和開放創新示範區,四川在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有什麼考慮?將從哪些方面重點突破?
  • 搭建永不落幕線上招聘平臺、開展43項活動 青島啟動招才引智活動
    半島記者 肖玲玲為搶抓疫後招才引智工作機遇,將今年的「雙招雙引」攻勢人才集聚攻堅硬仗開好頭、起好步,青島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市人社局等單位,藉助青島人才集團等市場化力量,開展「戰『疫』有情,『青』有獨鍾」招才引智系列活動。
  • 加速集聚!相城這片「科創森林」愈發枝繁葉茂!
    圍繞高企培育近年來,相城區做優創新平臺集聚科創資源推動科技型企業健康快速發展提升全區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打造出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的「強磁場」01打通培育鏈 做好「蓄水池」走進位於相城區黃埭鎮的蘇州創鑫雷射科技有限公司
  •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廣東居首位,長三角前十佔4席
    「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圈將形成多個區域創新增長極,創新要素集聚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柳卸林說。東部省份創新能力最強報告顯示,2020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1位,北京、江蘇分列第2、3位,與上年保持一致。
  • 創新 從「領先一步」到「步步為營」
    成都全面構建以國家科技創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天府實驗室為核心的多層次創新平臺,不斷完善科技服務保障體系。在全球創新指數(GII)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全球第47位。 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 王軍:新興產業發展謹防過度集聚、盲目競爭
    新興產業發展對開拓新的增量市場空間、引領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意義重大新興產業順應全球技術和產業變革方向,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不僅創新性強、成長性高,更具有明顯的前瞻性、戰略性和先導性,代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新方向,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強的乘數效應,它有助於帶動產業鏈條上相關產業和企業的技術水平不斷躍遷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系統競爭力,增強我國整體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獲批國家「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獲批國家「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此次基地獲批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在一流學科建設及國家級引才引智平臺上的重大突破。張瀟 實習生劉榛)近日,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通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申報的「西部綠色建築與環境控制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
  • 圈粉2019丨重慶靠什麼圈粉無數?
    回顧2019有哪些瞬間讓你倍感振奮和感動又有哪些畫面,讓你記憶尤深今日起,重慶發布、人民網重慶頻道年終特別策劃「圈粉2019」系列帶你看看2019年的重慶靠什麼圈粉無數八百年重慶府三千載江州城巴渝之地歷史悠久,文化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