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能亂說,教唆他人犯罪觸犯刑法?共同犯罪人的分類與刑事責任

2020-12-23 玉亦山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玉亦山

每天學點法律知識

01共同犯罪人的分類

共同犯罪人,根據各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為主犯、從犯與脅從犯;根據各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可以將其分為組織犯、實行犯、幫助犯、教唆犯。

在同一分類下,人物之間是排斥關係,例如,主犯本身不可能是從犯;同樣,教唆犯不可能是實行犯。不同分類下面,人物之間可能存在交叉,例如,教唆犯可能是主犯。

02主犯及其刑事責任

通常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是主犯,還有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對於集團犯罪的首要分子,應當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於犯罪集團成員單獨實施的集團犯罪計劃以外的犯罪行為,由實施者本人承擔罪責,集團犯罪的首要分子不承擔罪責。

其他主犯,也應當對其所組織、指揮、參與的全部罪行負刑事責任。

03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刑法》第27條第1款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

幫助犯都是100%的從犯,幫助行為獨立化,有的情況下刑法將幫助行為、從犯規定為獨立的犯罪(協助組織賣淫罪),這種情況下,協助組織賣淫行為就不再被認為是組織賣淫犯的幫助犯(從犯)。

在共同犯罪中,只有主犯沒有從犯的情況也存在,但不會只有從犯沒有主犯。例如在盜竊罪中,所有共犯都是望風,沒有人去實施主要的盜竊行為,那將是不可思議的。

關於從犯的處罰,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但從犯仍然應當對全部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04教唆犯

《刑法》第29條 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教唆犯是點燃他人犯意,使他人犯罪意圖從無到有,他們授意、慫恿、勸說、利誘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實質是引起他人犯罪的故意。

一般認為被教唆者需要達到一定的年齡(年滿14周歲),否則教唆者是間接正犯,二者不是共犯關係。

如何區分教唆和煽動行為呢?教唆針對的是特定的人,而煽動針對的不是特定的人,除非是刑法的特別規定,如果煽動分裂國家,則成立相對應的煽動分裂國家罪。

一般情況下,教唆犯是主犯,亦可能是從犯。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從重處罰。

所以「話」不能亂說,尤其是唆使別人從事犯罪活動的話更不能說,那是本人的犯意流露,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05幫助犯

幫助犯,是指幫助正犯的情況。幫助行為必須是實行行為以外的行為,對實行行為起促進作用。包括物理性幫助和心理性幫助,前者有提供兇器、排除障礙。後者有改進作案方針、撐腰打氣、吶喊助威。

幫助行為包括作為方式和不作為方式,例如:公司法務經理甲與公司客戶乙相勾結,欲詐騙公司財務,乙提供陷阱合同,甲審查時未作說明,甲便是不作為的幫助犯。

幫助行為包括事前幫助和事中幫助,不包括事後幫助。事後幫助,也即既遂後幫助,屬於窩藏、包庇罪,掩飾、隱藏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不是共同犯罪。

關於共同犯罪你了解了嗎?歡迎留言區一起討論。

——END——

相關焦點

  • 考前劃重點|第5天(刑法)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構成特徵 共同犯罪, 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構成特徵如下:1.主體要件:有兩個以上的犯罪主體。作為共同犯罪人中的任何一人, 都必須具備責任能力、 達到責任年齡的一般主體資格。2.客觀要件:在客觀方面, 必須具有共同犯罪的行為。共同犯罪行為包括:①實行行為;②幫助行為;③組織行為;④教唆行為;⑤共謀行為。
  • 2020考研法律碩士:刑法學考點之共同犯罪分類
    1、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   所謂任意共犯,是刑法分則規定的一人能夠單獨實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從《刑法》來看,大部分的犯罪在主體數量上都沒有限制,所以通常發生共同犯罪的都是任意的共犯,如搶劫、強姦、殺人、放火、投放危險物質、綁架、詐騙、盜竊、搶奪等罪的共同犯罪均屬於任意的共犯。所謂「任意」,是指法律對犯罪主體的數量沒有特別限制。也就是說從法律規定來看,實行這樣的犯罪,其犯罪主體是單個的還是2人以上的,沒有特別的限制,是隨便的或任意的。
  • 緩刑期內教唆,被教唆人在其緩刑期滿後犯罪咋處理
    董某為了犯罪約孫某前來商量具體作案手段、提供代某的居住地址、車輛特徵及車牌號等信息,是勾引、集結共同犯罪人,進行犯罪預謀;提供作案時機及被害人行蹤的行為,用以排除實施犯罪的障礙,以利最終成功查找、接近犯罪對象,達成犯罪目標,應當屬於為犯罪創造條件的犯罪預備行為,是董某「犯新罪」的起點。
  • 共同犯罪中的罪量要素認識錯誤
    我國刑法學界有關罪量要素的共犯問題研究,主要圍繞數額犯(作為最典型的罪量要素的表徵)共同犯罪中,應當依據哪種數額來確定各共犯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展開,並形成分贓數額說、參與數額說、犯罪總額說、分擔數額說、綜合數額說等諸說之爭[1]。這場爭論緣起於1980年代關於走私罪、貪汙賄賂罪、盜竊罪等數額犯的立法、司法解釋對共犯人定罪處罰之數額標準規定的不統一。
  • 劉明祥:「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釋
    ……刑法第26條(即現行刑法第29條,下同——引者注)第1款的立法精神,同該條第2款一樣,都是體現確定教唆犯刑事責任的獨立性,並不對實行犯存在任何從屬性。」⑵第三種觀點是教唆犯從屬性說,其中,有學者為了貫徹此說,將刑法第29條第2款解釋為是關於共同犯罪的教唆而未達到既遂狀態的處罰規定。
  • 引誘、教唆他人自殺行為的定性
    邵建國誘發和幫助王彩自殺的行為,其實質是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在我國刑法對這類行為沒有另定罪名的情況下,以故意殺人罪追究邵建國的刑事責任是適當的,無須類推。持這種意見的人還認為,邵、王二人的行為並非相約自殺。相約自殺必須是雙方都有真實自殺的決心,如果一方虛偽表示願與另一方同死,實際上卻不願同死,就不能認為是相約自殺。
  • 電影《竊聽風雲2》中的刑法分析
    單一制將所有參與犯罪實施的人都認定為共犯,也就是對作用於犯罪的所有犯罪人,不論其是單獨完成犯罪,還是與他人共同完成犯罪,或者加功於他人的犯罪,均視為同等的參與者,稱為正犯或者犯罪人,不區分究竟是何種參與形式,也不根據其參與形式確定處罰的原則。
  • QQ自殺群中教唆他人自殺是否構成犯罪?騰訊公司是否應擔責?
    目前,我國未把自殺規定為犯罪,所以教唆他人自殺也並不構成犯罪。  教唆他人自殺,實際上是利用了自殺人的行為,實施了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應按照故意殺人罪論處。  在記者臥底的多個QQ群中,網友經常討論各種自殺方式、地點,推薦哪種自殺方式痛苦相對小一些,更有人直接上傳一些自殺攻略。網友推波助瀾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
  • 【研讀】教唆、幫助他人自殺構罪?
    由此可見,德國刑法在並未規定參與自殺的相應罪名的情況下,認定教唆、幫助他人自殺的行為原則是無罪,並在此基礎之上,德國學者以自我答責為基礎理論,試圖為教唆、幫助自殺行為不可罰建立理論基礎,以解決該行為的定性問題。其實,我國刑法通說針對教唆、幫助他人自殺行為定性的問題已有定論:長期以來,學界通說觀點一直將教唆、幫助他人自殺行為解釋為符合故意殺人罪構成要件的行為,並為這種行為尋求處罰根據。
  • 遼寧6歲女童被虐待一案應以故意傷害罪追究刑事責任
    從刑法角度談,陳某威和劉某彥殘忍傷害童童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涉嫌犯罪。在具體罪名上,若劉某彥存在虐待、毆打童童的行為,其首先可能涉嫌虐待罪。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虐待罪是指行為人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以打罵、捆綁、凍餓、限制自由、凌辱人格、不給治病或者強迫作過度勞動等方法,從肉體上和精神上進行摧殘迫害,情節惡劣的行為。
  • 我國刑法規定的完全刑事責任年齡是多大?
    我國刑法第17條第3款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為完全責任年齡。刑事責任年齡,是刑法規定的,行為人承擔刑事所必須達到的年齡。人的年齡與刑事責任能力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和知識的發展而逐步發育成熟的。
  • 【淺析】論「共謀共同正犯」在我國刑法中的消解
    由此,必須在刑事法律上對其進行著重打擊以遏止該現象。2、區分制犯罪參與體系的立法。一方面,日本刑法將共同犯罪的參與人分為正犯與共犯,刑法分則規定的構成要件原則上是單獨正犯的既遂類型,只有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構成要件的行為人才是正犯;實施構成要件以外的行為人,因其自身的教唆或幫助行為藉由實行者的行為促成了法益危害結果的實現,故構成共犯。
  • 法碩考研刑法與法考刑法,觀點差異總結
    ■差異1: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不同 法碩中兩人都必須達到法定年齡、有責任能力,共同實施了犯罪行為才成立共同犯罪。 法考中不要求兩人都達到法定年齡、有責任能力,只要共同實施了客觀上的違法行為就成立共同犯罪。
  • 個別下調刑事責任年齡 彰顯立法理性
    周勇 張婧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近幾年來,未成年人犯罪逐漸傾向於惡性化、低齡化,尤其是有關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人的惡性犯罪案件屢屢出現於輿論焦點,社會影響較大。
  • 過了追訴時效,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責任?看看刑法怎麼規定
    過了追訴時效,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責任?看看刑法怎麼規定在我國法律中,很注重時效性,比如工傷認定時效、判決申訴時效、勞動仲裁訴訟時效等,過了對應的時效,就無法主張權利。於是很多人好奇犯了罪,出去隱姓埋名躲個十年八年,再回來就相安無事了?
  • 法律規定:出現下列8種情形,不追究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按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種刑事責任。最常見的刑事責任就是通常說的判刑坐牢。那麼,是否所有的犯罪都要追究刑事責任呢,答案是:非也。
  • 《心理測量者》的「刑法主觀主義」色彩
    有免罪體質的槙島不斷地教唆他人犯罪,提供犯罪方法、工具,還搞了個巨型犯罪遊戲場所,但是手握人質,甚至殺害人質的時刻,犯罪係數卻會歸零,因為Sibyl System判定為合格,Dominator未能對其實施刑罰。Sibyl System一直在做的,都是想要通過「人心」判斷,讓警方抓住一些「潛在犯罪人」或者說「天生犯罪人」,進而能更好的打擊犯罪。
  • 刑法修正案草案擬修改,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修正案草案擬修改,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究刑事責任 2020-12-23 1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京刑事律師常錚:涉黑案件追訴期是多久?
    編輯:王晉鑫追訴時效,是指刑法規定的、對犯罪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在追訴時效內,司法機關有權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超過追訴時效,司法機關就不能再追究其刑事責任。也就是說,追訴時效內司法機關具有求刑權和量刑權。
  • 教唆他人違法該怎麼處罰?是不是也需要坐牢?
    教唆他人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是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中的一種特殊形態,其法律責任輕重往往會因其各種不同情況而有所區別。行為人教唆他人實施的是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而不是教唆他人實施犯罪行為、其他行政違法行為或者不道德行為;同時,行為人對其所教唆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內容也必須明確、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