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延益丨追憶用小提琴歌唱的西蓋蒂丨巴赫無伴奏之帝丨不聽上十年小提琴,想接受他很難?講硬技巧他在諸大師中最差,但音樂演繹獨樹一幟.

2021-02-16 每晚一張音樂CD


西蓋蒂演奏巴赫《第一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延伸閱讀:必讀丨樂評人鄭延益的《春風風人》

鄭延益丨海菲茲了不起的幾個原因丨能真正在琴上隨心所欲的大師

鄭延益 :用小提琴歌唱——追憶西蓋蒂


     20世紀的小提琴大師中,克萊斯勒被公認是「提琴之王」,海菲茨是霸主,地位超越 眾多小提琴家之上,另一個擁有獨特地位的就是怪傑西蓋蒂(Szigeti)。在1943年他刀歲壽辰時,梅紐因在BBC廣播中向他祝賀,艾薩克·斯特恩從紐約,奧依斯特拉赫從莫斯科,米爾什坦在瑞士蒙特勒(Montreux)通過電話在琴上向他奏「生日快樂」(Happy Birthday);科崗從莫斯科寫信給他,提起在 1937年為他演奏孟德爾頌協奏曲的事,信內稱他為尊貴的大師(Honored Master),敘述了年少時科崗如何想沿著您的足跡(follow your footsteps)但又不得不最終放棄這個不現實的願望(had to abandon this desire in the end),因為要達到那樣的目標其實是不可能的(it was too difficult);在小提琴歷史上,除伊薩依、克萊斯勒和海菲茨外,大概不曾有過第四者受到同行如此普遍的尊敬。但是現在的樂迷可能有很多不知道這位大師,現在出的兩張唱片就太及時了,是不容錯過的最珍貴的小提琴文獻。 

    首先要跟樂迷們打一個招呼,如果你沒接觸過西蓋蒂,那麼這張CD必須多聽幾次,因為很可能你開始會不喜歡,不能接受他的演繹,和筆者當年一樣,不理解西蓋蒂有什麼了不起!但我可以保證,多聽幾次後,就會如同嚼橄欖,回味無窮,可以說甘美無與倫比,也沒有第二個類似的小提琴家。總的說來,只有奧依斯特拉赫有點像。西蓋蒂比奧依斯特拉赫「幹」,但聽多了卻更有韻味,酷似京劇中的老生餘叔巖。

    多年前,當我第一次聽西蓋蒂唱片時,心裡覺得奇怪:發音是幹的,揉音慢得不象話,跳弓都是毛的,拉什麼聽起來都吃力;這樣一位提琴家有什麼了不起?似乎徒有虛名!(本套CD的小品錄自1926年至1929年間,是西蓋蒂全盛時期,當時發音還酸鬱濃厚沒那麼幹,揉音也較快,到1933年錄巴赫時發音就幹了些,揉音慢了些,到1950年就更幹更慢了)。接著在電影紀錄片中看到他拉舒伯特的小《蜜蜂》,這麼簡單的一首小曲子,我也會拉,他出來時頭髮梳得光光的,演奏時卻把頭頸都快扭斷了,拉完時滿頭大汗 ,頭髮亂七八糟,實在不知道他好在哪裡!可是逐漸聽多了就愈來愈覺得他的演繹有一股任何人所沒有的醇酸韻味,愈聽愈喜歡;才開始理解為什麼連梅紐因和奧依斯特拉赫這樣以韻味著稱的大師都對他推崇備至。可能西蓋蒂最大的特點是,講硬技巧,他的確是諸位大師中最差的;但在音樂演繹上卻獨樹一幟,別具一格。弗萊什曾說過:可惜西蓋蒂沒跟他學,如果他的弓法和揉音能改進一些,那西蓋蒂就會更了不起!這句話我個人認為並不誇張,也不是弗萊什自高自大;從記錄片上看西蓋蒂拉琴,由於他的手臂手指特長,方法很不自然,看起來雞手鴨腳,完全是用傳統方法硬拉的。克雷默的手也特別長大,可是運用得法;結果就技巧卓絕;但說明問題的卻是發音西蓋蒂比克雷默好,這就是音樂修養和天分問題。發音好壞,最後決定於演奏者的音樂聽覺和概念,方法僅僅是工具。 

    西蓋蒂的成就和弱點和他的時代有關。他是胡包伊(Hubay)的學生,受的是傳統訓練方法和教養(胡包伊是一位修養極高的老師),可是在他13歲的初次登臺後他聽到了克萊斯勒演奏同一首他在音樂會的維奧蒂第22協奏曲,使他聽到了從所未聞的琴聲和演繹風格。用西蓋蒂自己的話說,克萊斯勒打開了他的眼(耳)界,使他進人了一個新的音樂世界(直到西蓋蒂名揚世界後,他還在紐約到處搜羅克萊斯勒的舊唱片,視若珍寶),接著他又聽到了伊薩依、蒂博、愛爾曼。西蓋蒂說這 4個人引進了一個提琴演奏風格的新紀元。可是在當時,西蓋蒂傳統技術的基礎已定了型,傳統演繹的古典風格也有了根底,由於理智上他清楚,並接受了新演奏風格,及新作家如巴託克、普羅科菲耶夫的新的潮流,西蓋蒂就吸收兼蓄兩家之長,形成了他自己的特殊風格,樸素的古典嚴肅卻同時又具有內在的醇薄浪漫熱情,結果就是這樣一位獨特的浪漫古典大師。 

    由於上述的原因,從技術上說,他用的是布希和胡伯曼,以及梅紐因年青時強迫拉琴的傳統方法,這種方法強迫弓子去拉動弦,發出來的音似乎是硬把聲音從琴的肚子裡拉出來的;泛音少,因此不亮;但卻極濃而深厚,特別是G線;似乎是甕底裡傳出來的;至於揉音,當時約阿希姆是不贊成的,胡包伊很可能就沒教過西蓋蒂揉音,更可能是他聽了克萊斯勒後自己學的(因為西蓋蒂對克萊斯勒是五體投地的佩服;同時這裡又可以看到克萊斯勒的了不起,他年齡要比西蓋蒂大17歲,所用的演奏方法卻是新的、自創的,因為他弓子的發音和揉音都是從所未有,不可能是馬薩爾教他的,而且在12歲後,他就沒跟過老師,因此他的揉音就運用不得法,速度就慢(很可能是按弦太過用力所導致)。這些,就形成了他在演繹上的技術局限性,但西蓋蒂卻能在這個局限內,從音樂出發,以他獨特的發音、音準的巧妙運用和傑出的節奏處理,通過深人地分析、體會各種不同音樂的風格, 在他的琴上使它們體現了出來;這裡要特別指出他的幾乎是無痕跡的換弓,這使他拉慢的旋律線如天馬行空,長短、逗點、句段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表現出來,這點,除外,很少人能做到他的水平(不過由於他跳弓是往下敲出來的,開弓有時也有這種傾向,快分弓有時就不能完全做到毫無痕跡,不及以上幾位)。例如巴赫g小調無伴奏的第一樂章的演繹, 他的旋律線處理猶如在敘述,句逗極其細膩,和聲和低聲部似畫龍點睛,清清楚楚地點了出來;節奏上的Rubato和力度變化極其微妙地使句逗、段落更為分明;音準使和聲調性鮮明;它是眾多版本中最精彩的,是既古典嚴肅,又抒情富有生命力的維拉契尼和巴赫。還有,可能有很多樂迷不知道,小提琴在拉雙音時,弓子在兩根弦上的用力不應該是平均的,而應該也可以根據旋律線或低聲部分別加以強調;只不過能做到的人不多,聽的人只知道效果好壞,卻不知道其所以然。

    西蓋蒂在這方面的功力是罕見的驚人。他不但在拉雙音時能隨意強調其中的一個音,甚至在和弦中都能強調所需要的某一個音,這是弓子上的真功夫。我曾經說帕爾曼的幾首賦格很不錯,但西蓋蒂比他更高一籌。賦格聽起來很容易枯躁,因為復調和弦發音難、容易毛、帶噪音,聲部線條不易清楚,但在西蓋蒂手裡,賦格很容易聽,旋律聲部向逗、段落都清清楚楚,而且發音依然濃酸;這就使他在1931年和1933年所灌的g小調和a小調兩首成為巴赫無伴奏公認的典範。聽他a小調的行板,就完全像兩把提琴在拉,一把在拉旋律 ,另一把在伴奏,妙的是兩個聲部還各有節奏上的Rubato和音準的變化,使之互相襯託;再去聽聽帕爾曼,優劣立現。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批評海菲茨拉巴赫用跳弓,其實西蓋蒂早就用了,「a小調的快板」就是一個例子。用跳弓是為了有對比,有活躍的生命力,用得恰當無可厚非;只不過西蓋蒂的跳弓是傳統式用弓敲擊出來的,這種跳弓優點在可用弓的任何部位演奏,缺點是雜音較多,力度變化較小(胡伯曼用這種跳弓演奏柴科夫斯基是了不起的技術),西蓋蒂在這裡用跳弓說明他不是學究派,但的確豐富了這章快板。 

    西蓋蒂不僅在巴赫上是公認的經典,他的近代作品的演繹也同樣地有權威性。最突出的是他的巴託克和普羅科菲耶夫。巴託克是他的好朋友,這兩張沒有這兩位作家的曲子,相信第二集一定會有,巴託克不但在寫作時徵求他的意見,而且還為他彈鋼琴伴奏灌唱片(他們的《克萊策奏鳴曲》版本是一個裡程碑,僅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巴託克還是一位出色的鋼琴獨奏家和古典樂演繹者)。巴託克和普羅科菲耶夫的小提琴作品能得到普遍地承認,西蓋蒂是元老功臣。除這兩位外,西蓋蒂還首演了許多近代作家的作品。這裡有布洛赫,米約的4首小品都極其精彩,尤其是布洛赫和《Nigun》,它與年青梅紐因的版本是我所聽到過最動人的演繹。使我最驚訝的卻是西蓋蒂的克萊斯勒作品;而且居然有5首之多。他和克萊斯勒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演奏家,但除克萊斯勒本人外,西蓋蒂的演繹是最精彩動人的,包括兩首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西西里舞曲和裡戈東舞曲》《愛的憂傷》和《中國花鼓》。我反覆地聽(從前沒聽過),才發現是由於西蓋蒂抓住了克萊斯勒節奏上和音準的處理變化的結果。由此可見,技術不過是工具(因為西蓋蒂的發音、揉音、運弓和克萊斯勒完全不同),音樂的修養才是決定性的因素;而且西蓋蒂並不是摹仿,而是有他自己的創造性。

讀《鄭延益 :用小提琴歌唱——追憶西蓋蒂》

  原編者註:夾雜在行間中括號裡的內容是chinayu點評之短見。

   「20世紀的小提琴大師中,克萊斯勒被公認是「提琴之王」,海菲茨是霸主,地位超越 眾多小提琴家之上,另一個擁有獨特地位的就是怪傑西蓋蒂(Szigeti)。..

   (點評:西蓋提蒂可稱之為巴赫無伴奏之帝,再過50年海菲茨有可能被忘掉,但西蓋蒂也許將與巴赫無伴奏長存。)

 而且在12歲後,他就沒跟過老師□□□,因此他的揉音就運用不得法,速度就慢(很可能是按弦太過用力所導致)。這些,就形成了他在演繹上的技術局限性,但西蓋蒂卻能在這個局限內,從音樂出發,以他獨特的發音、音準的巧妙運用和傑出的節奏處理,通過深人地分析、體會各種不同音樂的風格, 在他的琴上使它們體現了出來;這裡要特別指出他的幾乎是無痕跡的換弓,這使他拉慢的旋律線如天馬行空,長短、逗點、句段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表現出來,...例如巴赫g小調無伴奏的第一樂章的演繹, 他的旋律線處理猶如在敘述,句逗極其細膩,和聲和低聲部似畫龍點睛,清清楚楚地點了出來;節奏上的Rubato和力度變化極其微妙地使句逗、段落更為分明;音準使和聲調性鮮明;它是眾多版本中最精彩的,..

   (點評:鄭延益先生推測的「很可能是按弦太過用力所導致」可以說基本上是準確的。與他所推崇的克萊斯勒同樣,他們的演奏特點都是左手具有他人所沒有的,也是從卡爾.弗萊什以來的主張右手運弓至上,用節拍器進行流水線生產型教學的主流派們所看不上眼的左手按弦機能,正是這種左手按弦機能是他們的演奏完全區別於「海菲茨的拉音樂」,才有足夠的時間用句逗、段落構成的鮮明節奏通過小提琴來傾訴、述說音樂。)

  西蓋蒂在這方面的功力是罕見的驚人。他不但在拉雙音時能隨意強調其中的一個音,甚至在和弦中都能強調所需要的某一個音,這是弓子上的真功夫。我曾經說帕爾曼的幾首賦格很不錯,但西蓋蒂比他更高一籌。.這就使他在1931年和1933年所灌的g小調和a小調兩首成為巴赫無伴奏公認的典範。..

 (點評:因此,「西蓋蒂在這方面的功力是罕見的驚人」至今還無人與其項背。我在<沒有指根.手腕.手臂參與的連頓弓,莫扎特奏鳴曲304 >裡說了:沙漢姆演奏的恰空象在拉小節線,就是與西蓋蒂相對而論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批評海菲茨拉巴赫用跳弓,其實西蓋蒂早就用了,「a小調的快板」就是一個例子。用跳弓是為了有對比,有活躍的生命力,用得恰當無可厚非;..

   (點評:我在<第3講:絕對值得專業們比試的演教根據「成人自學小提琴簡易快速入門講座」 >裡對那一段用跳弓的地方有過解析。) 

  他和克萊斯勒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演奏家,但除克萊斯勒本人外,西蓋蒂的演繹是最精彩動人的,包括兩首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西西里舞曲和裡戈東舞曲》《愛的憂傷》和《中國花鼓》。我反覆地聽(從前沒聽過),才發現是由於西蓋蒂抓住了克萊斯勒節奏上和音準的處理變化的結果。由此可見,技術不過是工具(因為西蓋蒂的發音、揉音、運弓和克萊斯勒完全不同),音樂的修養才是決定性的因素;而且西蓋蒂並不是摹仿,而是有他自己的創造性。」 

   (點評:正象鄭延益先生所推崇兩位大家那樣:雖然「西蓋蒂的發音、揉音、運弓和克萊斯勒完全不同」但他們在對樂曲的句逗、段落、節奏與音準的處理上是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在這裡鄭延益先生所強調的「音準」也應該理解為:是限定在準確解述特定的音樂語言上相對而論的。)


大師是這樣界定的——西蓋蒂 

 

   不聽上十年小提琴,想接受西蓋蒂很難,很多老音樂愛好者們如是說。喜歡的捧在手心,不喜歡的嗤之以鼻,確實有多人們不知道他,也不喜歡聽他,這是一個事實。但如果要說真正的一位小提琴大師,那麼西蓋蒂真的是能夠躋身於前幾位名次的,他的音樂雖然當今被聽眾們接受的越來越少,不過對於真正懂音樂的人來說,聆聽西蓋蒂的音樂真的是一種享受,他的音樂不是不同那麼簡單,而是一種難以達到的高度境界。

   1892年,西蓋蒂(Joseph Szigeti)出生於布達佩斯,在當地求學,隨後進入皇家音樂學院,師從胡拜依,這位大師是德國老派小提琴家約愛惜姆的學生,在往上追溯,就到勃拉姆斯了。德奧並不分家,胡拜依作為時任國立音樂學院的校長同樣是標準的德國學派,在最初的階段西蓋蒂是標準德國學派的教學體系下成型的。西蓋蒂在之後也受到了比利時小提琴家伊薩伊的指導,其演奏個性的形成階段受到了很多伊薩伊的教育,但大體上看來,西蓋蒂還是繼承了嚴謹的德國學派音色風格特點和演奏技藝更多一些。

   西蓋蒂的音樂,第一次聽到的人應該是很難接受的,乾澀、直白、沒有張力、缺乏激情、緩慢的揉弦讓人很難忍受,聲音中充滿了濃重的鼻音——這是他的聲音表達沒有錯,很具有明顯的特徵。西蓋蒂的技藝應該在大師中算是很不過關的一類,但他的表現力,一方面因為技藝問題,更大的原因則是他願意這樣表達。

   很早的時候,西蓋蒂擁有一位思想保守的啟蒙老師,他主張右手運弓緊貼肋骨,就像是腋下夾書一般,這就像是什麼,你在一個很小的電話聽眾拉琴那樣被束縛著。在那個提琴技藝變革中的年代,師承了古派也就意味著演繹的方式可能並不科學,但西蓋蒂的古派演奏法卻是20世紀小提琴家中保留最好的,這或許並不是什麼壞事。著名教育家卡爾·弗萊什希望西蓋蒂再跟他學幾年基本功,卻被西蓋蒂婉言謝絕了,這並不是不自量力,而是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西蓋蒂的演繹表現變化多端,但怎麼表現應該都不是普通發燒友們喜歡的那一類別,也難成大眾化,除非你一直專注於小提琴音樂的欣賞並不斷深入學習。縱觀20世紀後半葉學派統一後的小提琴家們的音樂,帕爾曼、祖克曼、穆特、鄭京和等等,技巧自然沒話說,但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的表現,樂句處理和聲音表達無不充滿一種媚態,不可久聽,也喪失音樂演繹這種二次創作的的本質之所在。


   西蓋蒂的音色自有他的美妙之處,他的音色有時能夠變化出法比學派那種靚麗感,但更多時候他願意用堅硬和乾澀的方式來處理樂句,他的運弓咬弦很深,音色變化範圍大,這是別人一般不會做的。西蓋蒂的有些樂句處理可能會相當誇張,這簡直是顛覆了傳統的演繹方式,但誰有曾說過他的方式不好或者是不合適呢?


   他的聲音低沉直白,沒有太多修飾,琴弓離琴碼很近,有的時候給人以很噪的音色,但這並不妨礙他表達音樂的美感。他極其緩慢的揉弦也是他最大的特色之一,可以說不可能有人以這種方式來揉弦,如果是其他人用這種方式拉琴恐怕出來的音樂已經是扭曲狀態了,而西蓋蒂則為了表達自己的音樂方式刻意採用了這種揉弦。



   是這樣的,如果你能先忍受一會兒西蓋蒂的聲音處理和誇張的樂句處理方式,來慢慢聽聽他的音樂,你會發現大不同之處:一首作品為什麼這裡會是這個樣子?為什麼以前我沒有注意過這裡?這裡為什麼會多出一個音或者一個聲部,這些聲部是這樣分配的?細節更多了,更多強調音樂本質性的東西,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樂句表達,那麼你就會逐漸喜歡上他。


西蓋蒂Pearl版的貝多芬和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西蓋蒂對於音樂作品的理解深刻性是圈內聞名的,他也擁有很好的人緣並備受推崇。在西蓋蒂的音樂中,不同聲部的層次會表達非常清晰明顯,對於音樂經過慎重考慮後選擇一種比較合適的方式來表達,那個時候你才能理解,他帶有很多斷句呼吸性的處理和獨特的聲音色彩,才是最合適的表現形式。


西蓋蒂孟德爾頌和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西蓋蒂演繹很多古典的作品,很少接觸浪漫派的華麗樂章,但他卻極力推崇現代音樂,巴託克、布索尼、伊薩伊、漢密爾頓·哈蒂等很多音樂家都曾為西蓋蒂寫作過音樂題獻給他。普羅科菲耶夫的協奏曲能夠成為當今的主流小提琴協奏曲之一,西蓋蒂應該是佔有首要功勞的。這首作品在首演時毀譽參半,是西蓋蒂將其帶至各大城市大力宣傳演出,才在現在曲目中站穩了腳跟。普羅科菲耶夫本身對於這部作品的表達同西蓋蒂的理解是有異議的,無疑西蓋蒂的詮釋完美說服了音樂家——這樣的例子在西蓋蒂的生涯中並非一次。


西蓋蒂演繹勃拉姆斯

   西蓋蒂的貝多芬和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也是相當值得一聽的,當然,還有巴赫!對於古典作品的詮釋向來是他這種深思熟慮方式最合適的,西蓋蒂嚴肅忠於音樂本質的特性很是能夠將古典音樂最深處內在的述求展現殆盡。當然,最受世人喜愛的西蓋蒂作品應該是他和鋼琴家哈斯姬爾共同錄製的莫扎特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全集。西蓋蒂的莫扎特久負盛名,當然這部作品是主要的功勞。


西蓋蒂拿索斯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

   他的演繹考慮折中,拋棄了過分陰鬱的色彩不會讓莫扎特顯得太過深沉,也沒有使用完全輕快活潑的方式令本身就非常純淨的莫扎特聽上去更加浮躁,西蓋蒂對於音樂的表達方式多段,組合巧妙,嚴謹、獨特、深思,內在魅力勾人,把作品應有的內涵和音樂最本質的東西揭示得非常透徹,這不是大師,還有誰才是大師呢?


西蓋蒂&哈斯姬爾 莫扎特小提琴鋼琴奏鳴曲全集

   西蓋蒂是這樣的,他告訴你音樂是什麼樣子,作品本身是什麼樣子,而你可能感覺不到西蓋蒂有多麼了不起,但回想起來,沒有這位大師中的大師,很多音樂我們能夠知道應該是什麼形態嗎?(來源Cayin音響的博客)


點擊閱讀原文,聆聽神品西蓋蒂歌單。

古典音樂交流群群加入聯繫微信179747611邀請。

往期節目:卡蒂雅丨拉赫瑪尼諾夫《悲歌》丨李帕蒂丨阿什肯納齊丨朱曉玫丨西蒙·拉特丨誇斯託夫丨海菲茲丨巴赫養成記(上)丨曹秀美丨富特溫格勒丨卡拉絲:「為藝術、為愛情」丨科萊裡:「多麼冰涼的小手」丨【古爾德專題】丨【王西麟專題】丨【鄧泰山專題】丨索爾蒂、伯恩斯坦、卡拉揚爭論誰是最偉大指揮家丨指揮大師切利比達克丨普萊斯納的靈魂之歌:紀念基耶斯洛夫斯丨321巴赫生日快樂丨鋼琴家科爾託丨傅聰眼裡的大詩人丨蘭多芙斯卡丨鋼琴家霍夫曼丨東德指揮家克格爾丨鋼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羅斯男中音霍洛斯託夫斯基丨焦元溥對話傅聰丨傅聰還能更拼嗎?丨傅聰家史珍貴視頻丨普契尼歌劇《圖蘭朵》丨施納貝爾論鋼琴家天職丨霍洛維茨與魯賓斯坦丨王健丨必聽之曲丨年華易老,及時行樂丨哲人鋼琴家巴倫博伊姆論音樂丨男高音範競馬的中國雅歌丨荷蘭女高音阿美玲丨丨古爾德的荒島音樂居然是它丨陳丹青論莫扎特丨中文鋼琴演奏及作品研究書目大全丨梅紐因百年誕辰丨「創造貝多芬」的施納貝爾是如何成才的丨鋼琴家陳必先丨魯賓斯坦九十歲訪談丨奧地利女鋼琴家海布勒丨1985年蕭邦頭獎得主布寧丨席夫談巴赫丨巴赫的音樂是空氣而非生日蛋糕丨資深表情帝鄭京和也有「中國夢」丨舒曼《女人的愛情與生命》丨哲人鋼琴家巴倫博伊姆論音樂丨樂評人鄭延益的《春風風人》丨海菲茲了不起的幾個原因丨巴倫博伊姆和學生郎朗丨巴倫博伊姆大師課丨郎朗鋼琴大師課丨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談藝錄丨鋼琴家鮑蕙蕎訪談丨紀念馬勒丨馬勒的愛情宣言丨柔板要表達的是比死亡更有力量的愛情丨「虎爸」傅雷如何與傅聰一起成長丨很難找到這樣的父親了丨「爸爸打得我真痛,但播的種子在我心中扎得真深」丨不忘初心的呂思清丨「音樂無窮無盡,就像鏡子,你給予多少,就會反射出多少。」

相關焦點

  • 這是德國浪漫樂派誕生以來,最美麗的小提琴代表作丨淺談孟德爾頌和他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他出生於1809年2月3日,卒於1847年11月4日。在音樂界他的主要成就是:作品結合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特點,推動音樂啟蒙運動,首創高雅純淨、形式短小的鋼琴曲,同時,他還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最具代表性作品有:《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仲夏夜之夢》、《A小調第三交響曲》等。 孟德爾頌出生於漢堡的一個猶太家庭。
  • 我的中提琴情緣丨回憶與沈西蒂學習中提琴的往事
    談起學習中提琴的經歷,可以用曲折來形容。我原先是在部隊文工團裡拉小提琴的,後來改拉中提琴,居然是因為自己身材較高,而被領導安排的。在這裡我也要感謝我的同班同學劉韻傑、蕭紅梅等,他們有的出身自音樂世家,有的從小便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對我的中提琴學習給予了很多的幫助。巴赫-科達利演奏《中提琴半音幻想曲與賦格》BWV903儘管中提琴不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專業,但我們那時在學校中還是很突出的,畢業生們紛紛在大樂團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大學畢業後就擔任了上海歌劇院中提琴聲部副首席。
  • 「你必須帶巴赫到我們的時代,而不是回到巴赫的時代」丨 對話大提琴家古特曼
    ——1、海菲茲談拉琴丨我從來不相信苦練,一個人如果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把一個曲子拉成形,這就說明他正在把這首樂曲判處死刑;2、鄭延益丨海菲茲了不起的幾個原因丨能真正在琴上隨心所欲的大師丨他的技巧永遠從屬於音樂丨「聽眾是來聽我演奏音樂的,不是來看我笑的。」 3、海菲茲語錄丨你可以造就一個提琴家,但永遠不可能造就一個藝術家!
  • 聆聽敏茨演繹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BWV1005 fuga我並未學習過小提琴,對小提琴技術上的了解也僅是在樂理書中。然而敏茨能用他的琴聲他的音樂感染了包括我這樣三腳貓功夫的觀眾,甚至讓我們愛上巴洛克音樂,愛上巴赫的作品。這一切正如敏茨說的那樣 ,「演奏這部作品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事,你要記住的事情非常多……」,演奏就已經不容易了,那麼用音樂傳遞自己的內心情感,用音樂感動觀眾,就更不容易了。 本文作者冼心湉,往期作品:1、聆聽德慕斯丨他的演奏像在描繪老人與孩子們的嬉戲,充滿了溫馨;2、給莫扎特的信丨「長大了才發現,原來就連小時候愛唱的《小星星》都是你的作品」。
  • 音樂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
    由於在樂譜中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因此演奏風格的把握成為困擾眾多演奏者的難題。文中從曲式結構、色調微差、演奏技巧等方面進行探討研究,力求從整體上把握組曲的演奏風格。  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組曲,在大提琴發展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有人評價這六首大提琴組曲是「大提琴音樂的舊約」。
  • 「如果上帝自己想聽音樂,他會選擇博凱裡尼!」
    正如前文所述,在博凱裡尼的這首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類似早期浪漫派作品的那種感情的抒發。F小調弦樂六重奏的第一樂章確實是讓筆者為之感動。華麗而雅致的弦樂之下,暗含著一絲絲甜蜜的哀傷,而那抒情的旋律實在是讓人為之動容,揮之不去。這種感動其實是很難用言語去表達的,在此之前,筆者只有在聽莫扎特的作品中才能聽到,這種隱藏在糖衣外殼中甜蜜的憂鬱,以及淡淡的感傷和無奈。
  • 每晚音樂訪談丨上音鋼琴系主任李堅訪談丨我所認識的俞麗拿和她的兒子李堅
    丨馬友友和他的「一帶一路」丨拒絕把音樂束之高閣丨不停探索才能越來越自信丨我的笑容是我的一部分丨吳彤談友友丨他心胸開闊方才成就事業丨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談藝錄丨國內音樂學院的問題所在丨搞音樂不能都當獨奏家丨中國獨生子女都想拉獨奏,做人上人丨古典音樂不要迎合觀眾丨學音樂=文化課差?
  • 琴瑟和鳴,最好的夫妻關係是「戰友」加「情人」 丨盛中國妻子、鋼琴家瀨田裕子訪談
    瀨田裕子(以下簡稱瀨):1986年12月的一天,一個學生家長告訴我,他有個中國音樂家朋友要在東京舉辦一場小提琴演奏會,想在當地找一個鋼琴伴奏。於是,這個學生家長向他的朋友推薦了我。那年我26歲,剛大學畢業不久,用中國話說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就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和他見了面。
  • 沈西蒂說:「中提琴'泰鬥'這個稱呼我擔不起,我只是做了一位老師應該做的事.」
    王人藝教授這位曾經指導過國歌曲作者聶耳的小提琴家,他對於教育事業的執著,不止讓沈西蒂在琴藝上進步很快,而且對她日後的教學世界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鄭延益教授注重人與樂器的關係,技術分解的「拆裝」理念等對沈西蒂日後追求研究中提琴演奏和教學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成績優秀,1957年,沈西蒂直升上海音樂學院本科學習。
  • 謝霖丨在他那裡,嚴謹而素樸的巴洛克音樂帶上了貝多芬式的激情!
    他放棄了巡迴世界建立聲名的生活,甘願做墨西哥音樂學院一名教師。如果不是1954年鋼琴家魯賓斯坦訪問墨西哥並且有機會發現了謝霖的驚人技藝,可能這位音樂大師與巴赫、與莫扎特、與貝多芬以及勃拉姆斯之間的那些精彩對話永遠不可能被我們所知曉,而我們今天所領悟到的巴赫也缺少了色彩至為斑斕的一維。
  • 葉小綱丨對於巴赫這樣一位人類音樂的精神領袖,其實說任何話都是不恭敬的!
    十幾年音樂實踐,各種音樂體裁形式幾乎都試過了,唯獨沒試過純復調形式的大型創作。現代音樂許多品作中貼進巴赫的片段,像在一件時裝中最顯著部位鑲上一塊名貴的飾物,往往出人意料,但也常暴露出無法掩飾的淺薄。坦率說我很想這麼做,但是不敢。因為沒這樣的心智。
  • 巴赫音樂的虔敬在這張專輯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他的主要優點是能夠讓聽眾的注意力同樣被巴赫的康塔塔的小提琴部分所吸引,也就是說,小提琴不至於成為人聲的純粹伴奏。16、格倫·古爾德丨這麼彈「可以讓音色更精緻,讓聲音中鋼琴的成分最小化」;17、「我並不需要他們的靈魂」丨魯賓斯坦和古爾德論音樂會;18、有的人為了出生而死去丨古爾德在自己的葬禮上「出生」!19、理性而又狂亂、迷惘而又孤獨丨格倫.古爾德小記;20、他所要挖掘和表達的是巴赫的什麼丨聽古爾德演繹《二、三部創意曲》免費申請樂譜群與音樂資料群
  • 大提琴詩人麥斯基丨有人說他「太浪漫」,他卻說「霍洛維茨說過,所有音樂都是浪漫的,對此我深表贊同.」
    麥斯基、列賓、郎朗演繹柴科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50) 麥斯基的一切偉大特質在他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那又滑又甜的音色、快意瀟灑的無敵技巧使他成為羅斯特羅波維奇之後的首席大提琴大師。
  • 史懷哲丨終點是巴赫!
    4、當眼睛疲勞時,耳朵最愛巴赫;5、致巴赫丨我的靈魂一路上唱著您的旋律,被淨化、洗滌,澄明而亮麗。我感覺到了——音樂的全部意義!6、聽音樂,為何始於莫扎特而止於巴赫?7、餘華說:「我要生個兒子,讓他用搖滾的姿態聽巴赫」丨《搖滾巴赫音樂會》(Swing Bach);8、巴赫鍵盤音樂在鋼琴和大鍵琴上的區別丨《英國組曲》的感受;9、如何演奏巴赫古鋼琴作品中裝飾音?
  • 開票預告丨寧峰演繹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全集
    寧峰目前定居柏林,憑藉著絲綢一樣質感的音色、音樂中飽滿的抒情性、至高的演奏技巧和強大的感染力,寧峰在國際樂壇獲得了廣泛的認可與讚譽。寧峰出生於中國成都,曾就讀於四川音樂學院,並在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追隨Antje Weithaas和胡坤深造,寧峰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近兩百年歷史上首位在畢業獨奏音樂會上拿到滿分的學生。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是一種精神和諧的最初體驗」!
    」巴赫在宗教康塔塔這一供儀式所用的音樂中竭盡所能地表現上帝的榮耀、智慧,不僅唱出了自己的虔誠心聲,而且使所有參加儀式的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基督教的普遍原則、教堂和它對上帝的頌揚上。尼採評價《馬太受難曲》時說:「要是誰忘記了基督教義,那他在這裡確實可以象聽一部福音書一樣聽到它。」巴赫《馬太受難曲》巴赫晚年修訂完成的《b小調彌撒曲》是這一崇高信念的又一產物, 他似乎在總結自己的聲樂創作。這部彌撒曲有四部五個樂章,一共二十七個樂段,其結構之龐大複雜,只能用一個詞形容:無出其右。
  • 宓多裡談巴赫(上)丨「對於巴赫的研究與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偉大音樂家論音樂藝術宓多裡(Midori Gotō)談巴赫(上)——論巴赫小提琴無伴奏組曲和奏鳴曲    巴赫真正進入我的記憶始於我首次練習《G小調無伴奏奏鳴曲》BWV1001,當時我大約七歲。就像當時布置給我的其他曲目一樣,我對音樂處理一無所知。第一段柔板在我聽來就像是一個半音音階,其中帶有五和弦和七和弦,奏出的音響很難控制得當。接著的第二段是一首賦格,在這裡我需要奏出多個快速連續的和弦,掌握起來非常困難,這段音樂仿佛永無止境一般。
  • 安吉拉‧休伊特談巴赫丨她演奏的「歌唱性,是學習小提琴的斷句和呼吸鍛鍊而來」
    原因是她跳過大約20年的舞蹈,從3 歲開始學習一直到13、14歲,每個晚上都去上芭蕾舞課,直到15、16歲才停止學習,但內心感覺到非常遺憾,因此隨時都想著舞蹈、有舞蹈的影子,也因此她特別喜愛內蘊舞蹈節奏的巴洛克音樂。而她的音樂歌唱性,則是因為學習小提琴的斷句和呼吸鍛鍊而來,在她彈奏巴洛克音樂的裝飾音,或是自由速度表現上時,歌唱的個性就更加鮮明。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欣賞指南
    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他眼中的《大無》及其現代演繹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人琴合一」才能拉好琴,大提琴是身體一部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一種心靈的瑜伽」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故土尋找巴赫的感覺與麥斯基聊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如何理解與演繹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聆聽鋼琴大師(八)丨威廉·卡佩爾丨他是一個技巧奪目的演奏家,其演出以燦爛光芒和戲劇性著稱.
    我們對在職業生涯迷戀,在於他獨特的藝術性,也在於他留給我們那不確定、散漫的音樂世界。而無疑他的鋼琴藝術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只能對於那些珍貴的晚年演出所展現的成熟度和深度瞠目結舌,那個時期他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蕭邦奏鳴曲和許多其它的作品,不但是令人狂喜的、美好的,而且是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