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亨寧格:「五彩」內閣同樣不「政治正確」,美國就沒有更高...

2020-12-26 觀察者網

導讀

12月16日,《華爾街日報》專欄刊文「拜登的多樣性內閣——除了被多種分類分散力量外,政治沒有更高的目標了?」,批判性地指出拜登追求政治正確的做法正在反噬自身:玩弄身份政治,抬高某些身份,勢必招致其他身份的不滿。

無獨有偶,同一天《紐約時報》刊登越南裔美國作家Thanh Nguyen的專欄「亞裔聯盟可以教民主黨什麼」,表達亞裔也渴望得到拜登政府的重視,恰好印證著《華爾街日報》專欄的觀點。

觀察者網特此編譯這篇《華爾街日報》專欄,供讀者參考。

【文/丹尼爾·亨寧格 編譯/觀察者網 白紫文】

克利夫蘭人這個假日季被灌了一嘴「煤灰」,因為克利夫蘭市的棒球隊突然宣布,明年他們將不再是「印第安人隊」(克利夫蘭印第安人隊,MLB美國職棒大聯盟八支創始球隊之一,1901年成立於克利夫蘭,觀察者網注)。球隊老闆保羅·多蘭自相矛盾地解釋道,這麼做將「團結我們的社區」。

幾個月前我們曾討論過,以政治正確計較球隊名稱有多愚蠢。難道「白襪」和「紅襪」隊的名字都得改嗎?(芝加哥白襪隊,Chicago White Sox,美聯元老球隊之一,芝加哥黑人眾多,該隊因隊名為「白」襪,引發「政治正確」爭議。觀察者網注)

自「多元文化主義」一詞加入美國政治對話以來,其最風光的莫過於當選總統拜登公開承諾,要在「多元化」基礎上組建內閣。

拜登的「多元化」內閣成員  圖自美聯社

起初,事情的發展或許如拜登所願,媒體也紛紛在他任命的人選名字前加上「首位」字眼:首位拉丁裔國土安全部主管;首位女性財政部長;首位非裔國防部長;首位拉丁裔衛生部長;首位公開的同性戀內閣部長(皮特·布蒂吉格);首位有色人種的女性管理與預算辦公室主任(印度裔的內拉·坦登Neera Tanden);首位女性國家情報總監。

HybridParenting.org網站(旨在協助父母培養子女多元文化能力的網站。觀察者網注)稱:「在一個多元文化世界裡,人們會在生活中接受並包容他人的差異。」這種「接受」只是理想主義的。拜登的內閣官員任命過程提醒我們,實踐中所謂「多元化」具有壓倒性的政治性,或者說分裂性

拜登首批提名公布後不久,「政客」(Politico)報導稱,一些民主黨人對提名感到不滿。德克薩斯州眾議員維森特·岡薩雷斯(Vicente Gonzalez)希望內閣中至少有5名拉丁裔。隨後,AAPI代表提出投訴。AAPI(Asian Americ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是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的縮寫。他們指出,歐巴馬的內閣中擁有過三名亞裔美國人。

民主黨全國委員會AAPI黨團主席梁美琪(Bel Leong-Hong)表示:「我們在那裡(拜登內閣)沒有看到太多亞裔美國人,不是嗎?」

越南裔美國作家Thanh Nguyen《紐約時報》專欄:「亞裔聯盟可以教民主黨什麼——亞裔能拋開分歧、圍繞共識形成穩固多數堪稱民主黨和整個國家的典範。

本文發布前,有報導稱拜登政府的內政部長可能由新墨西哥州的美國土著眾議員德布·哈蘭德(Deb Haaland)擔任,她的母親是拉古納·普韋布洛部落(Laguna Pueblo)成員。

儘管拜登的提名似乎實現了多元文化主義理想,但看上去卻更像個多元「分贓」的系統。提出要求的人數正在激增,他們不可能全都得到滿足。

多年前,當學術界出現「多元文化主義」這一概念時,許多人將其視作美國為亞洲及其他地方來的非歐洲移民新浪潮拓展其最初開放理念的一步。

隨後,文化多樣性也不可避免地在學術界出現,並將學界研究自身以種族為基礎劃分開來。學者們拾起了「差異性」思想,丟棄了融合的最終目標。「多元化」被人們用作政治鬥爭的工具,而非加深社會融合的途徑。

自5月底以來,「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已經成為「多元化」的代表性運動。在對拜登內閣任命的批評之聲中,「黑命貴」引發的黨內矛盾最為明顯。

媒體對「黑命貴」的吹捧及對「系統性種族主義」的宣揚,使得美國黑人的政治主張佔據上風,從而無形中壓制了拉丁裔和亞裔的政治主張。拉丁裔和亞裔自然有所警覺。現在,他們要求在拜登內閣中獲得所謂的「公平待遇」。

相關焦點

  • 一件小事,看美國「政治正確」的自我衝突
    本來引用名人名言也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上學的時候,為了寫出分數更高的作文,也經常引用名人名言,甚至還會背誦一些特別經典的名人名言以備考試作文之用。不僅如此,很多學校走廊、教室等等地方,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名人名言,不僅有中國的,也有不少外國的。
  • 「政治正確」的拜登會選華裔當商務部長嗎?這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一份「政治正確」的名單 「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 不難看出,在拜登第一批公布的名單中,「政治正確」正是其重要標準。在拜登宣布的6個重要職位中,有2位女性,2位則來自少數族裔。美媒紛紛評價稱,這份名單「很美國」。
  • 原創|美國的政治正確是什麼樣子
    而東部、南部的原住民,就膚色而言與非洲朋友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底層的印度人要求所謂的「政治正確」。而這場運動的參與者、受害者又有很大的重合,唯一不變的就是受益者。政治正確運動參與者:絕大部分的黑人與拉丁族裔,還有人數更多的白人,在美國「快樂教育」的環境下長大,往往一個家庭連400美元現金都拿不出來。而這些在生活中的不如意的人一但聚集成遊行示威,就會感覺自己有無窮的力量。
  • 美國政治正確派——《美國派9》
    美國政治正確派——《美國派9》》作為一代人性啟蒙的性喜劇,是眾人抹不去的回憶。有點兒年紀的影迷,都會記得當年觀看《美國派》時的喜悅感。時過境遷,現在的美國講究的是政治正確,《少女規則》也不甘示弱,一反常態,顛覆整個系列男性視角,從女性視角看待問題。
  • 透過Zootopia了解美國社會和所謂的政治正確
    美國電影黃金年的三部代表作品常年霸佔豆瓣電影排行榜前三:《肖申克的救贖》9.6,《這個殺手不太冷》9.4,《阿甘正傳》9.4。還有代表國產電影最高水平的《霸王別姬》也同樣「只有」9.4。但同時也對所謂的政治正確和美國政府現狀進行了吐槽和戲虐。比如Judy被稱為cute bunny時,她是這麼回答「It's cool if bunnies say it, but, if you're not a bunny, just don't.」豹警官馬上捂住了嘴。而Nick稱Judy為bunny時,Judy卻沒有很大的反應。
  • 問答一則:如何理解「政治正確」這個概念?
    比如有的右翼人士聲稱:美國黑人天生就是蠢,就是懶,這是「事實正確」;你們因為說出這些「事實」會冒犯到美國黑人,就建議我們大家不要說,這就是在搞「政治正確」,將「政治正確」凌駕於「事實正確」之上。在最近幾年,這種對「政治正確」的嘲諷,又隨著網際網路波及到歐洲和中國。 這裡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政治正確」真的與「事實正確」相牴觸嗎?
  • 美國特色: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公眾輿論環境下的政治正確,僅僅是一種簡單而不容討論的共識,一個思想的避難所而已。口述 / 吳曉波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曾一度是美國自由意識形態輸出的武器之一。
  • 美國為疫情準備絕密計劃:一旦首腦死亡將軍隊接管,影子內閣浮現
    而「911」恐怖襲擊發生之後,美國總統布希也同樣在華盛頓郊外的秘密掩體中成立了「影子政府」,以確保在首都遭到襲擊的情況下政府仍然能夠正常運作。據了解,為了避免在總統發表國情諮文時出現「意外情況」,美國政府每年都指派一名內閣部長缺席會議,準備應對不測。國會領導人也要求幾名資深議員缺席會議,以便在緊急情況下協助留守的內閣部長。
  • 進擊的美國外宣:警惕美式散裝政治正確
    這畫風和美國散裝政治正確的套路實在太像了,是誰教的?02『女權主義』是政治正確的重要零件。歷史上女性往往被壓迫,男女平權的初衷毋庸置疑,也獲得了不少成就。但歷史證明,若不留神,女權主義會被別有用心的勢力政治化,最終走向非理性,成為挑撥民間矛盾,收割政治資產的武器。
  • 政治正確
    而今天即使你官職再高,權力再大也不能以牧羊人自居,自稱人民公僕才是政治正確。        在川普不負責任的煽動下,他的擁躉們衝擊並佔領了美國國會數小時,對國會裡的設施進行了相當程度的破壞,並有五人當場死亡,一時全球驚愕,輿論譁然。世界各大國領導人紛紛發表講話,均對川普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批評。
  • 美國種族問題的兩副面孔:不說出口的歧視和被濫用的政治正確
    在無數個看得見、看不見的地方發生的此類行徑說明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生存環境不甚樂觀,而弗洛伊德之死最終成為了一個爆發點。「政治正確」背後的種族矛盾 很多人會有疑問:在「政治正確」的美國,黑人的悲劇為什麼還會屢屢發生?這就是涉及到了「政治正確」背後隱藏的種族矛盾。
  • 政治正確?我看不太正確
    在現在輿論趨勢下,種族平等,是一個鮮明,不可動搖的政治正確。這高壓線,誰碰誰死。▼大家應該知道,蘋果(Apple)算是一個政治最正確的公司了。蘋果公司出品的emoji(表情)的每個表情都要做五種膚色,簡直是政治正確到不能再正確了。但即使如此,蘋果公司還是被指責歧視黑人。
  • 「政治正確」是個啥,何以誕生「因言獲罪」的美國
    最近美國的政治運動愈演愈烈,福克斯主播塔克·卡爾森說,美國正在經歷一場文化革命,正在進行洗腦。以往自由主義傳統下,美國的那種言論自由正在遭遇空前的危機,湯姆克頓我在之前的幾期節目裡面都介紹過著名的鷹派,他污衊武漢實驗室製造了新冠病毒。在美國,這似乎不是什麼大事,也沒有引起美國人的聲討。
  • 政治正確滔天的時代新極權主義的興起
    按照這幾年媒體的批評,川普絕非不講政治,而是不講政治正確。而對美國黑人來說,政治正確主要就是禁止歧視黑人這一金科玉律。對其他美國人來說,政治正確則意味著更多的東西。如今,不僅是美國,幾乎所有的地方,只要還有人能講話的地方,都在講政治正確。簡單粗暴的講,就是任何人在包括網絡在內的公共場合發表意見時必須要注意用詞,站對立場,以免被全社會攻擊,落得所謂的「社會性死亡」的結局。
  • 《誓血五人組》:強行政治正確的政治正確
    很明顯,在這部看上去非常倉促,而且頗為自言自語的影片面前,北美的影評人也犯了難——黑人運動大張旗鼓的時下,批評顯得政治不正確;大肆褒獎,亦違背專業素養。 於是,北美影評人和觀眾之間產生了罅隙。在metacritic上,影評人給出了82分,《誓血五人組》被打上了「必看佳作」的標籤。而觀眾只給出了6.1分。
  • 政治正確的新高度
    有些藥房老闆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售這種藥,介紹客戶去附近的藥房購買,就會惹上官司。結果是:要麼提供這種藥,要麼滾出華盛頓州!至於說男女平權、同工同酬,同樣禁忌重重。美國女足隊長梅根痛斥男足收入高於女足,並說美國男足的三腳貓功夫比起美國女足為國家帶來的榮譽,簡直就不值一提。還有網球名將小威廉士,既是女人、又是黑人,控訴男球員收入高於女球員,簡直就是無敵。
  • 美國政治正確為何矯枉過正?經濟不平等是根源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魏天諶導語: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在經濟不平等未得解決的前提下,試圖解決種族問題無異於飲鴆止渴。距離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執法事件已經過去了兩周有餘,美國的抗議示威還沒有平息的跡象。
  • 政治正確與學術
    對此筆者非常不認同,性別和性別認同跟發論文沒有任何關係,論文發表本應只看論文質量,引入過多考量只會弱化學術的地位。所謂政治正確,應該是爭取各方平權,而不是給予某一方特權,雖然在爭取平權的過程中會存在矯枉過正的現象,但也要儘量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在這裡,筆者只認同給予育有子女的女性一定的特權,除此之外種族,性別認同都不應該是得到特權的理由。
  • 拜登首次碰壁,內閣人選引起廣泛不滿,這次民主黨人也不站他
    一個好的國防部長需要把美國引向正確的方向,從奧斯汀過往的履歷來看,他更擅長戰術戰役的組織與協調,似乎很難帶領美國從戰略層面進行大國博弈。畢竟,美國國防部長一職並非武官,而是文官職位,要考慮的東西絕不只是軍事領域。
  • 『黑豹』一點都不政治正確
    也有人覺得它的好口碑不過是「政治正確」罷了,美國媒體哪個敢給這一堆黑人演員打低分?我很不喜歡這個詞的濫用,關於這個話題我們之前也聊過,詳情戳:一口一個「政治正確」的人能不能閉嘴?愛用這個詞評價電影的人多半看電影的時候心思也不在電影上。他們不是看完覺得覺得政治正確,而是之前早就這麼覺得了。而他們卻沒意識到,當反政治正確成為一種新流行時,那就是另一種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