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知惜生,每逢節氣,
皆宜保養,而二至尤為緊要。
——《友漁齋醫話》
這裡面提到的「二至」,指的就是夏至、冬至。
夏至,古時稱「夏節」、「夏至節」,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古人很看重這個節氣,看重到什麼程度呢?
清代之前的夏至日,相當於「法定節假日」,全國放假一天,名曰歇夏。
夏至還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在《周禮·春官》中就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的記載,《史記》也提到:「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古人對夏至如此重視,認為夏至是一個陽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古語有云「陰陽爭,死生分」,「夏至一陰生」,對於看重陰陽的古人而言,夏至是非常特殊而重要的節氣。
陰陽互爭,生死分界,艾灸保健康!
「夏」為大,「至」的意思不是到來,而是極限,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這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暑熱關。
而一旦陽盛達到極點,陰氣也就開始從地底上升,陽氣被逼而火躁,這就是溽蒸,人體容易出現各種不適,如口乾咽痛、頭重倦怠、心煩意亂、失眠等等。
患有高血壓或者心臟不好的朋友,夏至前後容易有心慌、呼吸短促、乏力症狀,出現腦血管破裂、中風的危險也比較大,一定要提高警惕。
夏至一陰生,表象上似乎陽氣在減少,實際上卻是減少了陽氣的耗散,由釋放轉入為藏,陰氣平和,陽氣固秘,身體就不得病。
關元穴藏著人體的真陰真陽,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好好保護關元穴!中醫把它比喻成人身體的一個重要的「閥門」,既是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又為聚氣凝神之所。
(關元穴)
同時,關元穴還是人體脾經、腎經、肝經在任脈的交會點,夏天很多人吹空調、吃冷飲,體內積聚了一定的寒氣,經常艾灸關元可使腹內寒氣消散,小腸吸收功能增加,有健脾、溫腎、補陽的作用。
(神門穴)
夏在五行應心,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心和小腸相表裡,所以艾灸關元還有助於心臟的養護。配合神門穴、內關穴、少府穴,能改善因夏季多汗導致的心氣虧損,使陽氣和心氣都得到呵護。
(內關穴)
(少府穴)
《本草綱目》曰:「夏月宜加辛熱之藥……以順夏浮之氣。」夏天是艾灸的絕佳時機,不要嫌這時做艾灸熱,也不用擔心夏天艾灸會上火,艾灸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只要用法得當,對身體肯定會有好處。
夏至三忌:忌生冷、忌暴躁、忌熬夜!
所謂「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食俗,面大多是全麥麵,主要用來養心肝之氣、消熱止渴。
夏至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生冷食物也要避免食用,會傷脾傷胃損陽。
據《清嘉錄》記載:「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意思是在夏至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要按時起居,忌暴躁,不能罵人,最好也不要理髮,以免「破運」。
嵇康《養生論》也說過:「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也就是說,我們不應當被炎熱擾亂心神,煩躁易怒只會使身體感到天氣更炎熱。而應該保持心境平和,既養心又養身,也就不會感到酷熱難當了。
晚上睡覺時間最好不要超過晚上11點,避免熬夜損陰傷陽,有條件的,最好每天中午午睡片刻,能有效改善「夏乏」,讓自己更神清氣爽。
夏至當天還是父親節
提前為父親準備一碗「夏至面」
吃完陪他嘮嘮家常、談談身體
再給他按按摩、做做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