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藍字萱萱媽媽講故事添加關注
每周上新2~3個兒童情緒故事
如果寶寶喜歡聽,就請媽媽也分享給其他寶寶聽哦!~
孩子玩遊戲真的那麼「恐怖」嗎?
導讀:一談到孩子玩遊戲的問題,家長們大多會是滿臉愁容,有些孩子是遊戲迷,不思茶飯、不想學習;有些媽媽就根本不讓孩子玩,怕遊戲會毀了孩子.遊戲真的這麼恐怖嗎?孩子們的自制力就這麼不可信嗎?
當我問到是否可以讓孩子玩遊戲的問題時,家長們大多都反應熱烈,回答也是眾說紛紜:
--我的孩子就愛玩遊戲,一玩就上癮,我就不讓他玩了。
--我的孩子也愛玩遊戲,一玩幾個小時,怎麼叫他都停不了,我只好直接給關了,他還不樂意,衝我發脾氣,搞得我也很生氣!但是下次他想玩的時候,一求我,可憐巴巴的樣子,我又心軟了,就讓他玩了。
--我也很矛盾,讓他玩吧,太浪費時間了;不讓他玩吧,和同學又沒有共同話題,別人不跟他玩,搞得很可憐的樣子,怎麼辦呢?
--我就根本不讓他玩,既學不到有用的,還毀眼睛,更有可能學壞了,又打又殺的。我們就沒有電視和遊戲機,壓根兒就讓孩子沒這念想。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可以玩遊戲嗎?」,家長的回答幾乎都是否定的,偶爾得到肯定的回答,也有很多的限制,比如「作業完成了嗎?」 「檢查了嗎?」 「複習了嗎?」 「考得怎麼樣?」 「做兩道題再玩吧。」 「先說好啊,就玩半小時,讓你關就得馬上關,否則,沒有下次了。」 當孩子的所有回答都讓父母很滿意時,孩子就如大赦一般,開始了短暫的愉快遊戲時間。這期間還要看爸爸媽媽的臉色和心情,因此玩得小心翼翼。
這期間家長和孩子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爸爸媽媽覺得時間是如此的漫長;孩子感到時間飛逝,總想拖延一會兒,享受這來之不易的短暫快樂時光,因為下一次又不知何年何月。因此當父母讓孩子停止遊戲時,矛盾和衝突常常發生。
其實,遊戲本身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能提前制定規則,安排好時間,遊戲是最能培養孩子自制力的方式之一。一般來說,要遵守以下的原則:
1. 玩多長時間:和孩子確定玩遊戲的時間上限,比如周一至五,每天最多玩1小時,周六、日每天最多2個小時,單次玩遊戲的時間是30分鐘;兩次玩遊戲的時間中間至少要休息15分鐘,休息時不要用眼睛,比如看書、看電視等。
2. 什麼時候玩:要先制定時間表,列出當天要完成的任務,以及每一項任務可能需要的時間,加上中間休息的時間(每次休息15分鐘),距離上床睡覺的時間應該至少有1個小時(如果沒有,就應該相應減少任務,只保留必須完成的任務,比如學校作業)。這段時間就是孩子可以玩遊戲、自主安排的時間了。玩遊戲的前提是孩子按照時間表完成了當天的任務,比如學習、運動、洗漱等。
3. 延長規則:教會孩子使用定時器,每次定時30分鐘,遊戲開始就啟動定時器,和孩子約定只要定時器響了,就要停止遊戲。如果到時間了孩子不想停止遊戲,每延長5分鐘,就要停止一次遊戲(每次是30分鐘),依此類推。例外情況:如果定時器響了,孩子因為要保存級別而申請延長時間,家長可以試情況而定,比如5分鐘內可以通融一下。這些約定一定要事先溝通好,並且寫下來,孩子和家長籤字生效。
4. 平靜堅定:當孩子玩遊戲到時間還不停止,也不願意遵守延長規則,甚至大吵大鬧、發脾氣等,家長要做到平靜堅定、一離二吸三涼水(一離指離開現場;二吸指深呼吸;三涼水指用涼水洗臉使自己快速冷靜下來),暫時不要理會孩子,「閉上嘴,邁開腿」,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和孩子溝通。(一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家長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時與孩子溝通,這時候溝通結果往往是最差的,還會破壞親子關係)
5. 和孩子溝通:家長平靜後,要和孩子進行「接納-反映-討論」,(接納,指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反映,是指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情緒、不滿和想法都表達出來;討論,是指跟孩子一起討論關於玩遊戲這件事,以後該如何做,才能避免今天這樣的事再發生) 幫助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再與孩子溝通遊戲規則,考慮突發事件,以及孩子的感受,適當調整遊戲的時間和細則。
注意:家長持續而反覆地進行接納-反映,直到孩子漸漸平靜了,這個階段的目的就是家長把孩子的情緒垃圾接過來,引導孩子注意到這些情緒的來源,要注意:要引導,不要教導。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能用語言說清楚自己的負向情緒,也能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他的情緒就會得到緩解,心靈就會得到淨化。
切記:家長和孩子的約定,通常都要說明「先試行一周」,隨時和孩子溝通、調整,不要把話說得太滿了,以免沒有迴旋的餘地。另外,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不要以為制訂了規則,孩子就會自覺遵守。只要孩子沒有遵守規則,家長要平靜地對待,不需要妥協,要堅定地執行,如果孩子情緒反應極其強烈,回到步驟4和5。
………………………………
在教育的問題上家長應該和孩子共同成長
每周上新2--3個新故事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