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之禪——藝術大師白南準

2021-02-19 藝術中國ArtChina


白南準(백남준 NamJune Paik 1932-2006)
美籍韓裔,素有視頻與媒體藝術奠基人之稱,21世紀最為著名的藝術大師之一,「視頻藝術之父」。

如果你被問起,受到全世界景仰的韓國藝術家有誰?或許你會聽到指揮鄭明勳、女中音曹秀美、芭蕾舞演員姜秀珍、小提琴演奏家鄭京和的名字。但更多的人把影像藝術家白南準視為韓國最偉大的藝術家,因為,與其他人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相比,白南準是開拓了新媒體藝術這一藝術新形式的鼻祖。

白南準是亞洲向世界輸出的第一位國際級明星。他被稱為錄象藝術的創造者。當然,電影和電視此時早已有了,但只是作為公眾娛樂的工具,而音樂家出身的韓國人白南準第一個運用新藝術思維來改造現實中活動的影象。如今,錄像藝術已成為當代藝術界廣泛使用的形式之一,對此,白南準功不可沒,韓國為了紀念他對當代藝術的貢獻,專門創立白南準美術館。

從藝術影響來看,白南準的藝術知名度和曾經來華展出的勞伸伯格不相上下,但在藝術與科技結合這一領域,白南準的藝術貢獻則遠遠大於勞伸伯格,儘管勞氏也在60年代大力提倡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合作,建立「藝術與技術協會」這樣全美性網絡,但在這方面勞申伯格更多表現的像是一位社會活動家,而白南準則以大量的作品提供了新技術與新藝術觀念相統一的成功經驗,留下許多經典作品,並影響到80、90年代的國際藝術發展。

白南準1932年生於首爾,幼年隨父母避難到香港,後來作為難民又流落到日本。1956年,他在東京大學完成了音樂、藝術史和哲學的學業。畢業時,遞交一篇關於阿諾德·勳伯格的學土論文。因為受到日本唯西方化的音樂教育,白南淮對西方古典音樂充滿迷戀,為了學到正宗的西方音樂,他畢業後,旋即來到德國的慕尼黑大學進修音樂史。並於1958年遇到了來講學的美國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奇,從此他的藝術生涯發生了突變。

事先,他在自己的日本和德國導師那裡聽說過這位著名的美國前衛音樂家,知曉這位大師對亞洲禪學思想很感興趣,並試圖將禪宗思想引入音樂創作。白南淮當時對凱奇還持有懷疑態度。後來,他這樣描寫自己戲劇性的變化:「

我帶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去聽他的音樂,令我感到好奇的是,美國人怎樣對待東方的遺產。但在音樂會進行當中,我對藝術的理解發生了改變,到音樂會結束時,我已經完全是另外一個人了。 」

白南準驚訝地發現,他在聽凱奇音樂時所獲得的無聊感與他聽禪學講座時的感受一樣,諸如「空」的概念等。白南準從凱奇的音樂中獲得革命性啟發。他要放棄多年的唯西方化教育所培植的對古典音樂誠惶誠恐,頂禮膜拜的心態。這似乎有點奇怪,一位受東方思想影響的美國前衛音樂家卻讓一位飽學西方古典音樂的韓國人認識到自身文化遺產的潛力,從而和西方前衛藝術家一起反叛西方傳統經典,重塑當代藝術新視覺,這其實正是文化交流互相融合滲透所擦出的創造性火花。

凱奇音樂理論中的「偶發性」和「非確定性」給白南準很大影響,其次這本身也是白南準的個人天偏好。在認識凱奇之前,他的德國音樂老師沃爾夫綱·福特納就推薦白南準到位於科隆的電子音樂工作室,因為他發現白南準對雜音和聲音的組合很著迷。而站在常規化的作曲角度講,這種聲音無法解釋和譜成曲子,正如用繪畫的特徵與美學思想去解釋電影中的蒙太奇效果一樣,費力不討好。由赫伯特·埃默特建立的電子音樂工作室在50年代是重要的實驗音樂中心,它吸引了歐洲大批年青的作曲家。這個設在科隆的音樂工作室裝備了各種可以合成聲音和音樂的電子設備,主要探索種種電子音樂的可解性,而且強調作家之間的協作。白南準來到這個音樂工作室後,便了解到歐洲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從而逐步動搖了對西方經典音樂盲目崇拜的態度。接觸到凱奇的革命性音樂之後,他認識到有必要放棄他以前的音樂教育所形成的保守觀念。

1959年,白南準完成了他的革命性的「行動音樂」《向約翰·凱奇致敬》。在音樂的演奏過程中,他摔雞蛋,打碎玻璃,砸毀樂器。這些行動並不是為了討人喜歡而是刺激和震撼受眾,同時為區別於凱奇的」解放聲音」,消除和混淆音樂與表演之間的界限,1961年,白南準受斯託克豪森之邀,參加了在科隆大教堂劇院的演出《原創》。當時評論界已將白南準的「行動音樂」創作學術定位為「文化恐怖主義「。作為《原創》中唯一出場的表演者,白南準演出了《單純》、《頭禪》等作品,斯託克豪森在日記中生動地記下白南準表演的情景:「他(白南準)平靜的地走上舞臺,但他的動作象閃電一樣把在場的觀眾震驚,他將滿把的黃豆撤向空中,豆子掉到觀眾席上,引起陣陣騷動和噓聲,他又用紙把自己的臉裹起來,然後輕輕地將紙揉皺,又隔著紙揉自己 眼睛,直到眼淚將紙溽溼弄破,他突然大叫一聲,將紙扔到觀眾席」。

白南準以音樂家的身份登上舞臺,但他的表演徹底打破了觀眾的期待。有論者認為,白南準在50年代末的「行動音樂」和當時在視覺藝術領域裡紅極一時的行動繪畫有一定聯繫。然而,行動繪畫在60年代初便迅速衰弱下去,而摻有各種雜音的實驗音樂則在電子技術的支持下演變成傳遍全世界的電子流行音樂。但白南準的「行動音樂」所具有的強烈視覺效果使他向視覺藝術界靠攏,從而加入了當代在歐美盛極一時的激浪藝術家陣營。在參加《原創》的表演時,白南準認識了專門推介年青實驗藝術家作品的畫廊老闆羅夫·加林。在以後的兩年多時間內,白南準和羅夫·加林一直在準備在畫廊舉辦「行動音樂」個人演示會的可能性。同時,白南準秘密地研究將電視引入藝術實驗。作為一名電子音樂家,他整日和導線、儀表、放大器、示波儀打交道,逐漸對電子聲音和圖像、表演之間的互動產生強烈興趣,因為他預感到不同學科和藝術領域之間存在著某種新的藝術潛在力量,於是他在技術人員的支持下,做起了"解構電視和其圖像"的實驗遊戲.

在羅夫·加林的支持下,白南準的第一次個展於1963年3月在加林本人的別墅內展出。這是一個十分另類的展覽,不僅展覽場地使用了包括花園、頂樓和廚房在內的所有空間,而且許多作品象是電子儀器或裝置,既有聲音,又有形象,而且藝術家還邀請現場觀眾積極參與,動手觸摸作品,更為特殊的是,經過藝術家改造後的電視機第一次被當作藝術的材料和媒介擺在觀眾面前。

展覽包括音樂和電視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由四架被拆散然後又重新組裝起來的鋼琴和兩架唱機及唱片組成,名為《混亂接觸》的裝置作品,以及由各種可發聲的物體所組成的《聲音體》,另外還有位於別墅內具體房間的聲音視覺裝置,例如,在注滿水的浴池內裝上一個人形模特;第二個主題由安置在一個居室內的11架黑白電視機組成,電視機象是隨便地擱到地板上,沒有任何方向和序列感,但所有的電視屏幕均在播出同樣的節目。但節目很難看清,因為屏幕上的圖像被壓縮成平行線狀,象是受到強烈的幹攏。白南準將這件作品稱為《禪之電視》。這種對電子圖像的偶發效果的強調顯然是約翰·凱奇偶發音樂觀念的延伸。這個在30多年前顯得十分前衛的藝術展被當時保守的評論家指責為「新達主義的幼稚園」和「好玩的市場」。但在今天,這一展覽被認為是視頻藝術史上的裡程碑,對當代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此以後,越來越多的先鋒藝術家意識到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帶的便利條件和設備的重要性,在技術進步的平臺上,不斷將藝術推向時代的前沿。

60 年代初,白南準參加了歐洲激浪藝術家群體的音樂會、詩朗誦會和街頭表演,同時,他結識了美國激浪藝術家迪克·希金斯等人,這使白南準來到紐約,並加入了以喬治·麥修納斯為中心的紐約激浪藝術家群體。白南準注意到,紐約人對新技術新產品和創新意識的包容程度遠遠大於歐洲的城市,這使他有充足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在電視裝置的基礎上,做新的藝術探索。

1965年,他得到了一架當時剛剛投入市場的日本可攜式手提攝像機,於是,他來到紐約的大街將鏡頭對準正在紐約訪問並在公園大道行走的羅馬教皇。晚上,白南準將錄像拿到紐約藝術家經常聚會的咖啡廳放映,這被後來的一些學者認為是藝術史上第一件錄像藝術作品,由此徹底奠定白南準在藝術史的偉大地位。

在另外一些作品中,白南準利用磁鐵的磁化幹擾作用,刻意扭曲電視屏幕上的形象或者用編輯機按自己的意圖改變電視畫面。這樣,他不僅通過解構和重組電視機的硬體來完成電視雕塑裝置,同時改變電視機的圖像輸出信號,將圖像與電視裝置(雕塑)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視頻裝(videoinstallation)置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在以後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白南準一直努力探索錄像及視頻裝置藝術的發展空間,作品被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廣泛收藏。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他應組委會的委託,專門創作了最大的電視裝置——由1000餘臺電視機組成 20米高的電視塔。

白南準作為第一位闖入國際當代藝術大師級寶座的亞洲人,他的藝術實踐的確能給人許多啟發:


首先,白南準是一位傑出的跨文化遊牧者,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工作,兼有東西方特徵的思維方式。他的藝術啟蒙來自於戰後初建時期的日本,50年代末,又來到戰後歐洲的藝術中心德國,活躍在杜塞多夫,科隆,慕尼黑等城市。60年代初,他又轉戰大西洋兩岸,在歐美的文化藝術中心不斷穿梭。這種跨文化牧遊者的經驗,使他在越來越明顯的全球化過程中,最先獲得來自發達地區的第一手信息和技術,從而在文化和技術的「現在與未來的可能性」判斷上,有高於多於普通人的經驗。

其次,白南準是一位勇於實踐敢於探索的藝術家,他最初在東京接受西方古典音樂和哲學的訓練,但他並不滿足於這種二傳手式的西方文化,因此來到古典音樂的故鄉德國學習原汁原味的歐洲文化傳統,而到德國後,當他才發現他所崇尚的古典音樂正在受到新藝術力量的強大挑戰時,在一接觸到凱奇那具有禪學色彩的音樂實驗之後,他便立即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實驗音樂和行為表演的創作中去,同時,介入席捲歐美的激浪藝術運動。以電視為中心的大眾傳媒興起後,他敏感地意識到未來新媒體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他與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合作,自己也不斷學習電子、光學、機械等方面的知識,自創錄像視頻裝置這一新技術藝術形式。60年代末,當動態藝術(kineticart)盛行時,他又參加過許多動態藝術展。電腦技術日益成熟後,他再次利用數位化技術來整合電視圖像傳輸系統。白南準一直對不同學科和新技術新鮮事物抱有積極而開放的態度,努力學習,並掌握它,使新的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藝術的資源和媒介,不斷提高藝術創新能力,這是他一直站在世界藝術前沿的重要原因。

第三,白南準的藝術實踐完全打破了國家、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在他的作品中,觀眾感受最深的是藝術家把握新技術的能力和智慧,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客觀觀照和深知洞見,以藝術的方式對工業化、技術化、傳媒化、商業化和信息化社會進行直接參與,而不是迴避。在他的作品中,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及民族性之間的文化鴻溝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當代人對當代社會最直接而又真切的感受,並在日漸包圍現代人群的技術與美學間產生互動與聯繫,所以他的作品是藝術家個人的智慧與人類社會文化、技術資源的緊密整合,這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

白南準的藝術實踐體現了國際化發展進程中不同地域間的文化互滲現象,即在這種信息化的高技術社會,任何精神、物質和技術均已轉化為人類共同的遺產,這也是一些學者所討論的文化多元論的後現代社會特徵,同時,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打破了文化權力的專有與霸權,為未來自媒體的發展吹響了第一聲嘹亮的號角。

拋棄固有的成見,擁抱日新月異的世界——白南準是這一信念的成功實踐者。

(文章來自網絡,小辮整理)

=============================

藝術中國(http://art.china.cn)是由中國網際網路中心領導的、由國務院新聞辦管理的國家級對外傳播網站中國網旗下的專業藝術媒體。

歡迎關注藝術中國微信

聯繫我們

電話:86-10-88828126

郵箱:lanhc@china.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6層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藝術中國

相關焦點

  • 作品欣賞(一) 白南準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下這位大師的主要作品。拉蒙特·揚的 「樂譜」在激浪派的風尚中使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崩塌「頭之禪」則用最直接的表演方式對原來的作品進行了一次富有禪宗意味的呈現:把你的頭作為筆刷白南準所使用的血紅的番茄汁與墨水混合物既提醒了人的天性又提醒了人的脆弱這是一件傑出的行為藝術作品《頭之禪》是白南準首次將
  • 展覽 | 白南準
    白南準應當是每位視覺交互信息體驗數碼新媒體裝置學生的入門必修課。 他的description用詞簡潔,主題明確,有理有據,最主要的是作品和作品介紹對的上,不會出現貼錯作品介紹還完全沒有被觀眾發現的事。 但這也許是因為現在我們站在好幾十年之後再看他的作品和概念,初級且有效。
  • 倫敦泰特大展 60年代「愛豆」白南準是如何煉成的?
    ) 展覽地址:倫敦泰晤士河南岸步道千禧橋旁 20世紀60年代的藝術世界瞬息萬變,新媒體的出現與最新的技術進步是分不開的。 此事件被認為是推動了錄像藝術誕生的關鍵點。 這位藝術家,也被後世稱為「錄像藝術之父」。 他的名字叫做白南準(Nam June Paik,1932-2006),從此也成為了 「電子圖像」的同義詞。
  • "佛祖的微笑"之白南準丨AMNUA藝術怎麼看
    本文作者即站在這樣的角度,梳理了白南準的藝術脈絡:早年的他以激烈暴力來抗衡約翰·凱奇式的靜寂;作品「頭禪」指涉了頓悟;「禪之電視」則似乎通過改變電路讓電視和觀者都進入冥想狀態;而在古典亞洲藝術史研究者Walter Smith看來,經典作品「電視佛」更是以現代性的解讀視覺化了《妙法蓮華經》中現在佛與過去佛兩相對照的一幕。
  • 白南準與他的「太空殖民」
    白南準(Nam June Paik)高清作品《電子高速公路:美國大陸,阿拉斯加,夏威夷》在一次對白南準進行的訪談中主持人問道: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對錄像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感興趣的?白南準我在逃避電子樂,因為我沒有電子音樂的天賦,所以我轉向電視領域。
  • 數位化景觀社會,新媒體藝術與公眾關係反思
    當人們逐漸對新媒體網紅奇觀感到疲勞,對過量的流明頭暈目眩,新媒體藝術與公眾的關係似乎出現了某種斷裂,如果我們不做景觀消費的支持者,那麼又以何種角度切入對新媒體藝術的認知,以何種姿態與新媒體藝術發生聯結?而新媒體藝術家,是否必須恢復自身的藝術批判性,對景觀霸權,對當今社會的媒體化現象,對僵化、浮表的藝術-公眾關係做更多的思考?
  • 談談這位新媒體藝術家
    本文關鍵詞:新媒體;動態影像;張培力達達主義給錄像藝術提供了勇氣,提示了方向;立體主義則為其帶來了「分解」、「裝配」和「拼貼」的概念;構成主義與包浩斯向人們闡釋了藝術與現代技術結合的可能性;波普藝術打破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將藝術從象牙之塔送到了公眾的面前;激浪藝術則直接為錄像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1我們能在張培力先生作品中瞥見安迪·沃霍爾的思路,看到白南準的觀念
  • YT | 作為韓國難民移居海外,最終成為玩轉小視頻的世界錄像之父白南準
    二戰後在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任教,1933年勳伯格離職赴美,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音樂教授。白南準研究的「十二音體系」是勳伯格7年的創作成果,其基本方法是由作曲家選用半音階的十二個音自由組成一個序列(或音列),以它的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種形式組成一首樂曲,並且在十二個音全部出現以前,不得重複其中任何一音。
  • 轉載【纏中說禪】大師之文章
    今夜緣分使然,有幸拜讀纏中說禪大師之文章。各個剎那間或喜,或悲,或忽而通透,或忽而呆滯。感觸良多又竟無可得。
  • 胡歌來陪你讀讀《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
    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作者/(美)羅伯特·M.波西格他把旅行的感受和思考,寫成了一本書《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brant佛心自在,於微機之於電路,於機車之於輪軸,恰如於青峰之巔。
  • 曲藝評《臉的歷史》︱人臉:折射內心之鏡或角色扮演之舞臺?
    這張令人費解的面具照片傳達出:人臉所具有的面具性讓觀者理解在不同媒介上的再現之臉,甚至是身邊的血肉之臉,變得十分困難。正如本書第一句引用的格奧爾格·克裡斯朵夫·利希滕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的話:「世上最值得玩味的表面乃是人的臉。」(第1頁)《白南準》劇照,沃爾夫岡·拉姆斯博特,1961年。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林清玄認為忙使人心性浮動,心意不轉,缺少了覺受與觀照的能力,使得這種天生的覺照變得薄脆了,而禪者對生活專一的融入,對現代人因忙而喪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很有幫助,只有專一的有一種體驗才能體驗生命中的難得,得其益一剎那,才能得其益一天,才能得其益於一生,這才是人們參禪、修禪的真正意義。
  • 當民歌演出遇上新媒體藝術 會以怎樣的方式打開
    本場演出由北京保利演出有限公司承制,本場演出利用新媒體藝術燈光秀與演出相融合的先鋒演出形式,打造了中國首部山體實景民歌大秀。本場演出通過震撼人心的視聽感受、心底而發的家國情感,「回顧經典、致敬經典、創新經典」,讓古老的民歌在有著「萬首民歌千出戲」之稱的山西左權煥發活力,向全國乃至世界人民展示新時代民歌的魅力。
  • 中國畫鶴大師陳九怪特邀為電影《金禪降魔》題寫片名,引起關注!
    世界文化名人陳九怪主席特邀出席電影《金禪降魔》上海新聞發布會中國畫鶴大師陳九怪特邀為電影《金禪降魔》題寫片名,引起關注電影《金禪降魔》啟動儀式新聞發布會上海舉行近日由上海豪穎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裝魔幻題材院線電影《金禪降魔》啟動儀式新聞發布會在上海富悅酒店隆重舉行
  • 造象II - 林俊廷 新媒體藝術作品
    Unite大會是由Unity舉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至今已有10年的歷史,連續三年邀請新媒體藝術家林俊廷分享應用UNITY引擎於非遊戲領域的藝術創作,在Unite 2017 Shanghai林俊廷首次完整介紹<造象>創作歷程。
  • 招新 |《藝術新聞/中文版》上海尋找藝術新媒體實習生
    2013年3月創刊以來,在中國藝術領域的爆發期,以其國際性、專業性與前瞻性的發展定位,成為了華語世界發行量最大的藝術媒體,為華語世界帶來一份國際化同時具有在地性的權威藝術刊物。同時推出的數字版「藝術新聞iArt」也是移動客戶端下載量最大的中文藝術數字媒體。因工作拓展需要,TANC 團隊現在徵召藝術新媒體實習生。
  • 重新聚焦媒介,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此次展覽首次匯集了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開創了錄像藝術實驗之先河的重量級藝術家們,包括山口勝弘、白南準、小野洋子、山本圭吾、金丘林、飯村隆彥、久保田成子、樸鉉基、金順基、王功新、鮑藹倫、陳紹雄、耿建翌、朱加、袁廣鳴。
  • 【art舌頭】這個男藝術家長了一顆女人心——英國畫家stephen mackey
    >空——法國藝術大師伊夫•克萊因 18人間喜劇——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 19眼中刀——比利時畫家米歇爾•波瑞曼斯 20圖伊曼斯法則——比利時畫家呂克•圖伊曼斯 21黑暗的物質角力——英國繪畫大師弗蘭西斯
  • 說禪:何其自性
    禪不依賴於知性、經典或文字,而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所以,禪不可說,可在下又為何說禪?不過是想拋磚引玉,藉以和禪門的師兄弟們,找一找野鴨子罷了!    昔日靈山會上,世尊拈花不置一言,只有大弟子迦葉領悟那"覺者寂默而雄辯的教誨"所以佛陀把佛教的正法傳於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汝當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