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 | 作為韓國難民移居海外,最終成為玩轉小視頻的世界錄像之父白南準

2021-02-14 藝術競爭力

沒事拍拍小視頻,看看抖音,做做GIF圖不在話下的我們,如何讓自己技高一籌,藝格飛升?了解白南準(Nam June Paik, 1932 - 2006)是一個好辦法。

是不是有點萌?

在檯面上,他作為世界錄像之父的地位與印象深入人心,但是,簡單粗暴地說,他其實早在1960年代玩起了各種視頻拼貼、混剪、鬼畜,只是當時的技術手法與成本並不普及,同時,也由於他本人順遂的學經歷,使其被正經地視為「藝術家」,而不是玩玩而已,甚至當他過世之後,只在韓國生活過一小段時間的他,被認為是韓國當代藝術的代表,一別於今日流行熱議的話題「韓國單色畫」運動,究其原因就在於白南準所使用的作品媒體以及他在海外的知名度。綜析其一生,他雖然玩轉視頻很厲害,但是,更厲害的是——

白南準,無題 (plaster man with Sony Watchman head), 2005, painted plaster, wire, and Sony Watchman portable television,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Gift to the Nam June Paik Archive from the Nam June Paik Estate

1家族背景優渥

白南準出生的1930年代,韓國正被日本殖民。他的家族是做製造產業,在當時相當富有,所以,不僅可以培養白南準成為古典鋼琴家,也可以接受小學以上的教育(當時大部分的韓國人只能接受小學教育)。

2離開戰亂的韓國

二戰過後,日本把朝鮮以38線為界,將38線以北交給蘇聯,38線以南則交給美國。然而,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韓在「三八線」附近共發生2000多起糾紛。這種武裝衝突不斷升級,終於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韓戰便開始了。一度南朝鮮90%的面積,都由北朝鮮統管。在這種背景下,白南準一家離開韓國,先是逃到了香港,而後落戶於日本。

「12個音體系」作曲者自由組成一個音列,用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4中手法形成48種樣式。

3研究課題「十二音體系」饒富趣味

在日本東京大學學習作曲的白南準,其畢業論文中探討了開創十二音體系的現代主義音樂代表人物阿諾爾德·勳伯格(Arnold Schoenberg)。維也納人勳伯格,從小學習小提琴和大提琴,12歲開始展現音樂天賦,16歲父親過世,仍舊自強不息,一邊工作一邊參加業餘樂隊,而且自己嘗試著作曲。偶然結識了作曲家亞歷山大·策姆林斯基,並跟他學了幾個月的對位法。1897年,他的處女作《D大調弦樂四重奏》問世,還受表現主義畫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影響開始作畫,並於1910年舉行畫展隨後。二戰後在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任教,1933年勳伯格離職赴美,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音樂教授。白南準研究的「十二音體系」是勳伯格7年的創作成果,其基本方法是由作曲家選用半音階的十二個音自由組成一個序列(或音列),以它的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種形式組成一首樂曲,並且在十二個音全部出現以前,不得重複其中任何一音。此音樂引起音樂界很大爭論,因為擁護十二音體系的人認為它開闢了一條通向未來音樂發展的道路,反對它的人認為這是一種形式主義遊戲,把音樂引入歧途。

1966年,約翰·凱吉華盛頓國家藝術基金會的開幕表演,Rowland Scherman/Getty Images

4多國居住經驗與高質量的朋友圈

待過香港、日本的白南準畢業後,到德國慕尼黑大學進修音樂史和創作。1958 年,他在德國塔姆斯塔特(Darmstadt)舉辦的新音樂講習班上,遇到了前來講課的約翰·凱奇。

約翰·凱奇出生於美國,早年學習繪畫,也在勳伯格手下學習。雖然學習精神可貴,但是,專業能力不行。在鈴木大拙講課的影響下,成為禪宗的追隨者並以禪宗思想來作曲。他把音樂想像成「無目的的遊戲」,認為生活只是生活本身,一切都要順其自然,而無須刻意從混沌和偶然中尋找出什麼秩序,創立「偶發音樂」(舉例來說,在鋼琴的弦之間夾上異物來創造新的音色,在樂譜中寫明各個演奏員要根據自己當時的感覺來隨意打開或關上收音機,請鋼琴家在臺上潑水)。

隨後約翰·凱奇介紹馬塞爾·杜尚、激浪派鼻祖喬治·馬修納斯(George Maciunas)和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給白南準,從此對白南準行為藝術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對凱奇有無限傾慕的白南準還說過:「1957年是凱奇元年。1947年是凱奇前10年,而柏拉圖生活在凱奇前2500年而不是公元前500年」。

白南準1976年的作品《向凱吉致敬》的視頻裝置截屏,展示了凱吉正在進行試驗音樂(也是有點萌)

1959年,白南準完成了他的革命性的「行動音樂」《向約翰·凱奇致敬》。在音樂的演奏過程中,他摔雞蛋,打碎玻璃,砸毀樂器。這些行動並不是為了討人喜歡而是刺激和震撼觀/聽眾,同時區別於凱奇的」解放聲音」的努力,消除和混淆音樂與表演之間的界限。1964年白南準與妻子久保田成子一同移居紐約,小野洋子(當時她是日本作曲家一柳慧的妻子)曾是白南準的鄰居,更經她的介紹認識了古典大提琴家夏洛特·摩爾曼(Charlotte Moorman)並展開合作。

從小學古典音樂的大提琴手夏洛特·摩爾曼,就是不想要好好表演,也不想當賢妻良母

5文化恐怖主義帶頭人

在德國畫廊主羅夫·加林的支持下,白南準的第一次個展於1963年3月在加林本人的別墅內展出。這是一個十分另類的展覽,不僅展覽場地使用了包括花園,頂樓和廚房在內的所有空間,而且許多作品象是電子儀器或裝置,既有聲音,又有形象。而且藝術家還邀請聽觀眾積極的參與,動手觸摸作品,更為特殊的是,經過藝術家改造後的電視機第一次被當作藝術的材料和媒介擺在觀眾面前。此展被當時評論家形容為「新達主義的幼稚園」和「好玩的市場」。

1961年,白南準受斯託克豪森之邀,參加了在科隆大教堂劇院的演出《原創》。當時評論界已將白南準的「行動音樂」創作定位為「文化恐怖主義」。到了紐約後,白南準與夏洛特·摩爾曼持續合作了很多與大提琴有關的作品,摩爾曼甚至曾因為半裸表演而被捕。後來白南準做了另一件作品,放上兩個小屏幕遮羞。

白南準,T.V. Clock, 1963/1981, eleven fixed-image televisions,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Gift to the Nam June Paik Archive from the Nam June Paik Estate

6對於科技的嗅覺與掌握

1965年,定居紐約的第二年,白南準使用了索尼公司(Sony)的新產品——可攜帶攝像機(portable video camera)製作視頻作品,並在幾個小時之後將它公布於紐約格林威治村的Café au Go Go咖啡廳上,一舉成為了最早的視頻藝術家。

1969年,與日本工程師Shuya Abe一起,製作了最早的視頻圖像合成器「Paik Abe Synthesizer」。這個機器運用各種各樣的外部視頻作為素材,是一個能夠隨時調節色彩和圖像的影像編輯機器。此後,這部機器在1970年的波士頓WGBH電視臺的播映的「Video Commune:和1977年紐約WNET所播映的「Media Shuttle-New York/Moscow」等影像製作過程中均被使用,並被活用到之後的很多美術史上的重要視頻作品當中。

白南準,科技, 1991, three-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with custom-made cabinet; color, silent, continuous loop,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Museum purchase through the Luisita L. and Franz H. Denghausen Endowment

在另外一些作品中,白南準利用磁石的磁化作用,刻意扭曲電視屏幕上的形象或者用編輯機按自己的意圖改變電視畫面。這樣,他不僅通過解構和重組電視機的硬體來完成電視雕塑裝置,同時又改變電視機的圖像輸出,將圖像與電視裝置(雕塑)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視頻裝(video installation)這一在當時技術含量最高的藝術形式。

白南準,早安,歐威爾先生, 1984. Video; color, sound. 38 minutes. Courtesy Electronic Arts Intermix (EAI), New York(視頻截屏)

7視頻拼貼 全球傳播

能夠處理很多動態圖像、音樂,又能很好地跟技術人員合作的白南準,作品也越加複雜,參與的人也越來越知名,合作方也越來越。

1973年,他製作了時長28分30秒的作品《地球的歡喜》(Global Groove),當時美國著名電視臺製作人Russell Corner曾這樣表示:「如果能將其與地球上的任意一個電視臺放送局相連接的話,這將是能夠預見未來的視頻發展結構的一件事情,並且將成為像曼哈頓的電話簿一樣的極具力量的電視指南」,在那之後,夏洛特·摩爾曼的《電視大提琴》表演、日本的百事可樂廣告、敲鼓的NAVAJO印第安人,非洲黑人的拳擊場面,尼克森的樣子等非常大量的視頻圖像,被快速拼接在一起。這對當時的觀眾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視覺衝擊。

1988年首爾奧運會,白南準應組委會的委託,專門創作了最大的電視裝置,由1000餘臺電視機組成 20米高的電視塔,並邀請英國搖滾樂手大衛·鮑伊與其他國際藝術家和音樂家共同出演其作品《包裹世界》(Wrap Around the World)並在奧運會前一周由電視臺進行了實況播送。《紐約時報》他在《紐約時報》回答使用最新衛星技術的原因:「當人們問我為什麼做這件蠢事時,我反問』為什麼你們要攀登珠穆朗瑪峰呢?』我認為這是人類追求挑戰的本能」。其他作品,如從奧威爾的經典小說「 1984」中汲取靈感,以奧威爾對未來的黯淡預測提供了一個烏託邦式的答案《早安,奧威爾先生》更是在五個國家的電視上共同播出此現場表演。

白南準,電子超高速公路:美國大陸,阿拉斯加,夏威夷, 1995,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Gift of the artist © Nam June Paik Estate

8作品具有先知

儘管是最早將科技技術引入到藝術領域當中的先驅者之一的白南準,在21世紀變得越來越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作品的先知性。舉例來說,他創造了許多由電視機組成的機器人,以及發明「電子高速公路」這一術語(他想像一個通過無線電波和電視廣播頻道連接的世界) 預測了網際網路時代——技術將允許人與人進行無邊界的聯繫。

在《電子超高速公路:大陸美國》中,白南準重申了電視在美國社會的盛行,並將電視與快節奏的持續訊號流一併呈現出來,後者是美國廣播電視的典型特徵。作品讚頌美國的通俗文化,不僅表現為霓虹燈和電視媒介的使用,而且也表現在錄像所播放的美國史料之中。白南準告訴我們,電視即美國,電視實際上就是真實的生活,因為絕大部分美國人都在通過電視屏幕來體驗世界。白南準並沒有譴責這一媒介,在這一點上與激浪派藝術家的客觀立場相牴觸,他只是單純地展示了電視界定當代生活的力量。

白南準,9/23/69: Experiment with David Atwood, 1969, single-channel video, color, sound; 80:00 minutes,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 Nam June Paik Estate,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Nam June Paik Archive; Gift of the Artist's Estate,




- E N D -

點擊閱讀原文探索更多故事

相關焦點

  • 新媒體之禪——藝術大師白南準
    ,「視頻藝術之父」。白南準1932年生於首爾,幼年隨父母避難到香港,後來作為難民又流落到日本。1956年,他在東京大學完成了音樂、藝術史和哲學的學業。畢業時,遞交一篇關於阿諾德·勳伯格的學土論文。這樣,他不僅通過解構和重組電視機的硬體來完成電視雕塑裝置,同時改變電視機的圖像輸出信號,將圖像與電視裝置(雕塑)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視頻裝(videoinstallation)置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在以後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白南準一直努力探索錄像及視頻裝置藝術的發展空間,作品被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廣泛收藏。
  • 倫敦泰特大展 60年代「愛豆」白南準是如何煉成的?
    1965年,基於設備產生反饋和回放的即時性的錄像藝術(video art)作為一種新媒介,誕生了。 這一年,一位韓國出生的藝術家用他新買的索尼Portapak(第一個移動錄像設備)將教皇保羅五世遊歷到紐約而造成的交通堵塞記錄了下來,並且在幾小時後,跑到格林威治村的Café a Go-Go裡面將錄像放映出來。
  • 作品欣賞(一) 白南準
    後來作為難民又流落到日本定居於東京近郊的鎌倉,在當地高中畢業同時也奠定了白南準作為視頻藝術之父的藝術史地位對當代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先鋒藝術家意識到利用科學技術發展所帶的便利條件和設備的重要性在技術進步的平臺上,不斷將藝術推向時代的前沿這一認識在21世紀初的中國知識精英界產生廣泛回聲由清華大學主辦的藝術與科學研究會和展覽儘管不少論者和藝術家的認識仍停留在
  • 展覽 | 白南準
    將亂七八糟的聲音,亂七八糟的影像和亂七八糟的錄像帶結合在一起,影響著當代藝術,視頻和電視。他預感到打破不同學科和藝術領域之間的某種新藝術潛在力量可以使新的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藝術的資源和媒介。和Joan不同,他以video為媒介,探索what video could do and express。而藝術家本人成為釋放和還原video真相的工具,同時推進探索新科技與媒體的可能性。
  • 白南準與他的「太空殖民」
    白南準(Nam June Paik)高清作品《電子高速公路:美國大陸,阿拉斯加,夏威夷》在一次對白南準進行的訪談中主持人問道: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對錄像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感興趣的?白南準回答道:其實五十年代時,我在做電子音樂,作為作曲家,其實我開始從事表演是因為我作曲很糟糕,但是我發現我的表演同樣糟糕,我需要另謀出路,那時我發現,實驗電視領域還未被開發,所以我就默認排除法,你能逃,逃跑時你能向後,或向前跑,可是如果你跑時背靠後,是更加危險的,他們可能射擊你背後,危機時只有一個方法逃跑,就是向前跑。
  • 展訊 |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本次展覽將展現東亞錄像藝術是如何在後媒介的當代藝術實踐之背景下,成為一種以錄像藝術之媒介特殊性為條件的全球混合藝術形式。作為一種特徵鮮明的新技術和實驗性藝術媒介,錄像藝術的到來沒有文化傳統的先行鋪路,也沒有重要的藝術慣例或歷史前提——但它卻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當代藝術工具。
  • 重新聚焦媒介,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此次展覽首次匯集了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開創了錄像藝術實驗之先河的重量級藝術家們,包括山口勝弘、白南準、小野洋子、山本圭吾、金丘林、飯村隆彥、久保田成子、樸鉉基、金順基、王功新、鮑藹倫、陳紹雄、耿建翌、朱加、袁廣鳴。
  • 新展播報 |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本次展覽將展現東亞錄像藝術是如何在後媒介的當代藝術實踐之背景下,成為一種以錄像藝術之媒介特殊性為條件的全球混合藝術形式。作為一種特徵鮮明的新技術和實驗性藝術媒介,錄像藝術的到來沒有文化傳統的先行鋪路,也沒有重要的藝術慣例或歷史前提——但它卻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當代藝術工具。
  • 直播《電視佛》,走入《宮娥》中,15位藝術家在OCAT上海回到東亞錄像藝術的起點
    「作為一種特徵鮮明的新技術和實驗性藝術媒介,錄像藝術的到來沒有文化傳統的先行鋪路,也沒有重要的藝術慣例或歷史前提——但它卻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當代藝術工具」 金曼表示。展覽共呈現15位東亞藝術家的重要作品,審視他們對於這一獨特媒介特質的探索,以期為跨國性當代藝術媒介的錄像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歷史梳理做出貢獻。
  • 魔都趣打卡丨重新聚焦媒介,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之路
    ///白南淮《電視佛》1974從白南準(Nam June Paik)所牽涉的韓國、日本、歐洲和美國的全球藝術網絡開始,東亞藝術家便開始利用這種文化非特定性的媒介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錄像藝術將全球的藝術家勾連起來,特別是1968年以來的日本、1978年以來的韓國、1983年以來的臺灣地區、1985年以來的香港地區和1988年以來的中國大陸。在很短的時間內,前所未有的錄像藝術實驗跨越了各大洲和文化領土,在工業化和發展中經濟體中出現,使錄像藝術成為第一個全球性的當代藝術媒介。
  • 香港如何成越南難民的「收容港」
    [摘要]自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接收了23萬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其中安排14多萬名越南難民移居海外,遣返6.7萬多名越南船民,並永久安置了近1.6萬名越南難民,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收容港」。自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接收了23萬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其中安排14多萬名越南難民移居海外,遣返6.7萬多名越南船民,並永久安置了近1.6萬名越南難民,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收容港」。為何是香港?三十年間越南人源源不斷地遷往臨近國家和地區,為什麼首選香港?
  • 這位神父被稱為「中國之友」、「難民之父」
    安全區保護模式,其實是由一位法國傳教士在上海創立的,他就是被稱為「中國之友」「難民之父」的饒家駒神父。饒家駒(1878-1946),出生於法國桑特市,1913年受命來華傳教,1920年加入上海華洋義賑會,開始投身慈善事業。
  • 【反邪教宣傳視頻】韓國民眾請願驅逐「全能神」虛假難民
    【反邪教宣傳視頻】韓國民眾請願驅逐「全能神」虛假難民 2020-12-23 2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講座報導】饒家駒:難民之父、中國之友——一段塵封已久的難民區往事
    8月23日上午,上圖邀請到的嘉賓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人物研究委員會主任,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蘇智良,他的講座主題是:「饒家駒:難民之父、中國之友——一段塵封已久的難民區往事」。圖一:蘇智良誰是饒家駒?他在1937年做了什麼?為什麼當時人對他有那麼高的讚譽?
  • 世界上最受到迫害的少數族群 羅興亞難民被送往孟加拉孤島
    綜合媒體報導,逃入孟加拉國境內的羅興亞人是在緬甸遭受迫害的穆斯林少數民族,緬甸軍隊從2017年開始大幅清洗羅興亞人,迫使他們穿越孟緬邊境,目前多數都居住在孟加拉國東南部吉大港專區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地區,也讓該地成為世界上最擁擠的難民營
  • 歐盟將罰拒收被遣返難民國家 西媒盤點改變世界的難民
    參考消息網6月25日報導 據路透社6月23日報導稱,歐盟各國23日決定,針對那些拒絕接收被遣返的、不符合歐洲難民條件的本國公民的國家,歐盟將採取限制籤證措施。自2014年以來,跨越地中海來到歐盟的移民人數大幅攀升,目前歐盟正在對此予以打擊。
  • YouTube玩轉的自動字幕,為什麼被國內視頻網站「主動錯過」?
    想要回答幾大國內視頻網站「為啥沒有採用自動字幕」這一小問題前,需要先回答「他們為啥沒有繼續發展UGC的內容模式,而是轉向了影視劇版權購買的模式」?十年多前的中國還不是一塊UGC的沃土,相比較於美國家庭掀起的家庭錄像及生活視頻的製作消費的浪潮,當時的國人對於優秀影視作品的需求更為強烈。
  • 視頻錄像軟體哪個好用,小編常用迅捷屏幕錄像工具!
    視頻錄像是當代年輕人都常用的功能,除了很多年輕人喜歡分享各種視頻錄製外,還有一些講師,老師也喜歡錄製教學視頻。不同人群對屏幕錄像有不同的需求,那麼視頻錄像軟體哪個好用,小編常用迅捷屏幕錄像工具!我們來看看如何錄製講課視頻。
  • 香港電影中的越戰難民
    港府面對一再惡化的難民境況,最終展現出人道立場,準許登岸。電影以一個九歲孩子的視角展開,不僅描述了難民營內的南北械鬥,還有難民搶劫銀行的情節。在難民營內,出賣身體的母親、橫行霸道的南越黑幫、給予主角父愛的北越難民,一一在難民生涯中沉淪、死亡,最終九歲的孩子獨自一人離開香港,坐飛機飛往西方,成為「越戰僅存者」。此片反映了越南在港難民的困窘無助與末路掙扎,很能看到香港電影人的現實關懷。